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铈铁锆三元复合氧化物上碳烟的催化燃烧 被引量:7
1
作者 晏冬霞 王华 +3 位作者 李孔斋 魏永刚 祝星 程显名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9-235,共7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纯CeO2、Fe2O3和系列Ce0.5Fe0.5-xZrxO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XRD、Raman、H2-TPR和BET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程序升温氧化反应(TPO)技术研究了其碳烟燃烧催化性能。结果表明,Zr4+完全进入CeO2晶格中形成了固溶体...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纯CeO2、Fe2O3和系列Ce0.5Fe0.5-xZrxO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XRD、Raman、H2-TPR和BET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程序升温氧化反应(TPO)技术研究了其碳烟燃烧催化性能。结果表明,Zr4+完全进入CeO2晶格中形成了固溶体,而Fe3+较难进入CeO2晶格中,部分Fe2O3分散在固溶体表面。固溶体形成产生的氧空位和表面高度分散的氧化铁协同作用是铈铁锆三元复合氧化物具有较高碳烟燃烧催化性能的关键。同时,与单纯的铈铁二元复合氧化物相比,Zr4+的掺杂明显提高了催化剂的抗老化能力,使Ce0.5Fe0.5-xZrxO2复合氧化物显示出更好的应用前景。在系列样品中,Ce0.5Fe0.30Zr0.20O2样品由于形成了最多的固溶体并具有良好分散性的表面Fe2O3,显示出最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催化碳烟的起燃温度(ti)和峰顶温度(tp)分别为251℃和310℃,长时间高温老化后其ti和tp仍较低,分别为273℃和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铈铁锆三元复合氧化物 水热法 碳烟 催化燃烧 固溶体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SCR脱硝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熊志波 郭东旭 +1 位作者 路春美 张信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6-512,共7页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在积分实验系统上考察了NO初始浓度、NH3/NO比及O2浓度对其SCR脱硝活性的影响;并借助微分系统探讨了其SCR脱硝的催化反应动力学,构建了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脱硝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结...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在积分实验系统上考察了NO初始浓度、NH3/NO比及O2浓度对其SCR脱硝活性的影响;并借助微分系统探讨了其SCR脱硝的催化反应动力学,构建了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脱硝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NO初始浓度越高,每克催化剂的NO转化率越高;随着NH3/NO比的增加,NO转化率先迅速增加后趋势减缓,最终趋于稳定;O2在NH3-SCR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175~225℃下,Fe0.95Ce0.05Oz催化剂的NO和NH3反应级数分别为1级和0级,O2的反应级数接近0.5级,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42.6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 NO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热处理对铈锆铝复合氧化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肖益鸿 杨黄根 +3 位作者 蔡国辉 郑勇 郑瑛 魏可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5-250,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铈锆铝复合氧化物(CeO2-ZrO2-Al2O3,CZA)和铈锆复合氧化物(CeO2-ZrO2,CZ),将样品分别在空气和10%H2/Ar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O2脉冲吸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手段研究了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及性...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铈锆铝复合氧化物(CeO2-ZrO2-Al2O3,CZA)和铈锆复合氧化物(CeO2-ZrO2,CZ),将样品分别在空气和10%H2/Ar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O2脉冲吸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手段研究了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CZA样品经950℃还原热处理后出现CeAlO3晶相,热处理温度越高,越有利于CeAlO3物相生成.CZA储氧量(OSC)随着还原热处理温度升高逐渐增大,至900℃达到1270.3μmo·lg-1;温度继续升高,OSC减小,1100℃还原热处理后CZA的OSC仅为23.2μmo·lg-1.研究发现还原热处理中形成CeAlO3,其显著影响CZA样品的储氧性能和还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还原热处理 CeAlO3 储氧性能 还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剂对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SCR脱硝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熊志波 路春美 +3 位作者 韩奎华 郭东旭 王栋 张信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201-205,共5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两种典型氨基和4种典型碱金属沉淀剂对其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NH3-SCR)的影响规律;借助N2吸附、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探讨不同沉淀剂影响铁铈催化剂SCR脱硝性能的原因。结果表明:与...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两种典型氨基和4种典型碱金属沉淀剂对其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NH3-SCR)的影响规律;借助N2吸附、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探讨不同沉淀剂影响铁铈催化剂SCR脱硝性能的原因。结果表明:与碱金属沉淀剂(NaOH,KOH,Na2CO3和K2CO3)相比,氨基沉淀剂(NH4OH和(NH4)2CO3)制备的铁铈催化剂具有良好SCR脱硝性能;氨基沉淀剂促使铁铈催化剂中形成铁铈固溶体,优化铁铈催化剂的孔隙结构,增大其表面积和孔容,细化其孔径,使铁铈催化剂具有良好的SCR脱硝性能;FeCe-NH4OH和FeCe-(NH4)2CO3的比表面积依次为107.05,108.80 m2/g,分别为FeCe-NaOH和FeCe-Na2CO3比表面积的1.36和1.8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剂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铁复合氧化物颗粒对As(Ⅴ)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艳素 豆小敏 +2 位作者 于新 赵蓓 伦小秀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96-1404,共9页
系统研究了锆铁氧化物颗粒吸附剂(GZI)对As(Ⅴ)的去除性能,考察了反应时间、溶液pH、初始As(Ⅴ)浓度、共存离子等反应条件的影响.同时评价了吸附后材料的脱附性能及动态处理后材料的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初始浓度低于20 m.gL-1时,5 h后... 系统研究了锆铁氧化物颗粒吸附剂(GZI)对As(Ⅴ)的去除性能,考察了反应时间、溶液pH、初始As(Ⅴ)浓度、共存离子等反应条件的影响.同时评价了吸附后材料的脱附性能及动态处理后材料的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初始浓度低于20 m.gL-1时,5 h后As(Ⅴ)在GZI吸附剂上达到平衡,初始浓度为50 m.gL-1时,24 h内As(Ⅴ)在GZI吸附剂上未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吸附开始3.0 h内,吸附主要受颗粒内扩散控制.在pH 3.0—9.0的范围内,As(Ⅴ)在GZI表面吸附不受pH影响,显示出良好的pH适用性,意味着在地下水常见的pH范围内,吸附效率不受pH影响.在pH=7.0时,As(Ⅴ)平衡浓度为13.8 m.gL-1时,该颗粒吸附剂对As(Ⅴ)的去除容量为20.75 m.gg-1,优于多数已报道的颗粒除砷吸附剂.共存离子实验结果显示,HCO-3、F-、腐殖酸对As(Ⅴ)的去除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余共存离子在中性pH条件下对As(Ⅴ)去除影响不大.碱液脱附实验表明,3.0%的NaOH适合于对吸附后的GZI进行脱附.对使用后的吸附剂颗粒进行的TCLP测试证实其是惰性的、可以安全填埋.以上结果显示GZI吸附剂是一种能应用于实际处理的除砷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Ⅴ) 复合氧化物 吸附 颗粒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锆复合氧化物催化HCl氧化中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费兆阳 李磊 +5 位作者 成超 楼家伟 汤吉海 陈献 崔咪芬 乔旭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081-5089,共9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ZrO_2/CeO_2·(xZr/Ce)和CeO_2/ZrO_2·(y Ce/Zr)两组催化剂。并采用XRD、Raman、N2-Sorption、TEM和H2-TPR等手段对xZr/Ce和y Ce/Zr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并结合HCl催化氧化活性研究CeO_2与Zr O_...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ZrO_2/CeO_2·(xZr/Ce)和CeO_2/ZrO_2·(y Ce/Zr)两组催化剂。并采用XRD、Raman、N2-Sorption、TEM和H2-TPR等手段对xZr/Ce和y Ce/Zr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并结合HCl催化氧化活性研究CeO_2与Zr O_2在反应体系中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CeO_2表面掺杂适量的Zr4+可以增加xZr/Ce表面氧空位浓度,提高其HCl氧化反应活性;但当CeO_2表面掺杂过量的Zr4+,Zr元素会以ZrO_2的形式存在于xZr/Ce表面,覆盖氧空位,降低了xZr/Ce的反应活性。对于y Ce/Zr催化剂,ZrO_2表面高分散的CeO_2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高,但ZrO_2表层负载的CeO_2对催化活性的贡献具有阈值,当Ce O_2负载量超过10%后,额外增加的铈物种对催化活性已无显著促进作用;对比发现xZr/Ce的氧空位主要来自于铈锆固溶体,y Ce/Zr的氧空位主要来自于高分散的CeO_2,由铈锆固溶体产生的氧空位对活性提升更有利;与纯组分CeO_2相比,xZr/Ce与y Ce/Zr两组催化剂在苛刻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测试中均表现出高反应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循环 复合氧化物 相互作用 催化 氧化 多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球磨法制备铈锆铝复合氧化物的工艺 被引量:6
7
作者 何秋梅 鲁忠臣 曾美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58-3965,共8页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铈锆铝复合氧化物,运用XRD、SEM等方法研究CeO_2-ZrO_2-Al2O3复合催化材料分别在不同球磨时间、不同成分含量、不同焙烧温度和不同球磨工艺路线下的组织结构和稳定性能。结果表明:(1)随球磨时间的延长,各组元晶粒细...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铈锆铝复合氧化物,运用XRD、SEM等方法研究CeO_2-ZrO_2-Al2O3复合催化材料分别在不同球磨时间、不同成分含量、不同焙烧温度和不同球磨工艺路线下的组织结构和稳定性能。结果表明:(1)随球磨时间的延长,各组元晶粒细化效果越来越明显,球磨30h,CeO_2晶粒约20nm,颗粒约200nm,但复合粉末一直未发生机械合金化。(2)经30h球磨的复合粉体,在1000℃以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高温下有少量的ZrO_2溶入CeO_2中形成固溶体,CeO_2-ZrO_2和Al2O3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协同稳定效应,而在1000℃以上相结构变化明显。(3)质量分数为18%的CeO_2和6%的ZrO_2的复合粉体颗粒比较细小,分布比较均匀,对γ-Al2O3的稳定化效果比较理想。(4)采用先将CeO_2和ZrO_2球磨30h,再添加Al2O3并继续球磨30h的高能球磨工艺,可制备出含大量CeO_2-ZrO_2固溶体的复合粉体,CeO_2-ZrO_2与γ-Al2O3相互改性作用更加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高能球磨 制备工艺 组织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SCR脱硝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熊志波 路春美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1-367,共7页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铁铈催化剂,考察添加钛、锆、钨和钼对其SCR脱硝的改性规律。结果表明,钨和钼的添加提高了铁铈催化剂高温脱硝性能,却使其低温活性有所降低;钛的添加对铁铈催化剂脱硝性能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提高了其低温活性,并拓宽...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铁铈催化剂,考察添加钛、锆、钨和钼对其SCR脱硝的改性规律。结果表明,钨和钼的添加提高了铁铈催化剂高温脱硝性能,却使其低温活性有所降低;钛的添加对铁铈催化剂脱硝性能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提高了其低温活性,并拓宽了其完全转化温度窗口,为最佳改性物。当钛的物质的量比逐渐由0.10增至0.40,铁铈钛催化剂低温脱硝效率先增大后减小,但其高温脱硝效率逐渐增大至100%,钛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0.15。XRD和N2吸附分析结果表明,钛能优化铁铈催化剂的孔隙结构,增大其比表面积和比孔容,细化其孔径,并与催化剂中铁、铈氧化物形成良好的固溶体,从而提高了铁铈催化剂的SCR脱硝性能。Fe0.8Ce0.05Ti0.15Oz催化剂在150~400℃取得了高于90%的NOx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 NOx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锆复合氧化物的研究、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6
9
作者 龙志奇 崔梅生 +2 位作者 朱兆武 彭新林 黄小卫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7年第1期40-44,共5页
铈锆复合氧化物因具有独特的储放氧特性,在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世界汽车领域铈锆产品需求量约6000t,国内需求量不足1000t,预测未来10年国内需求可突破3000t。文章论述了铈锆复合氧化物的合成方法,指出共沉淀... 铈锆复合氧化物因具有独特的储放氧特性,在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世界汽车领域铈锆产品需求量约6000t,国内需求量不足1000t,预测未来10年国内需求可突破3000t。文章论述了铈锆复合氧化物的合成方法,指出共沉淀法及其改进方法最具成本优势。介绍了后处理方法和产品组分发展状况及国内铈锆生产厂家的生产技术现状及与国外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应用 制备工艺 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反应法制备纳米铈锆复合氧化物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育英 黄慧民 +2 位作者 邓淑华 李大光 余林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15,共3页
以碳酸铈、碳酸锆、草酸为原料,机械力促进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纳米级铈锆复合氧化物(CexZr1-XO2)。用TGDSC分析前驱体的热分解温度,通过XRD、TEM、BET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单一的立方晶系固溶体,平均粒径<4... 以碳酸铈、碳酸锆、草酸为原料,机械力促进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纳米级铈锆复合氧化物(CexZr1-XO2)。用TGDSC分析前驱体的热分解温度,通过XRD、TEM、BET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单一的立方晶系固溶体,平均粒径<40nm,比表面积达98m2/g。采用中低温固相反应法制备纳米级铈锆复合氧化物无需溶剂,无废液且节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氧化物 固相反应法 制备方法 物性测试 TG-DSC分析 热重-差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锆复合氧化物制备及甲烷燃烧催化活性表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龙志奇 崔梅生 +2 位作者 彭新林 张顺利 黄小卫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76-1080,共5页
采用共沉淀水热联合法制备了大比表面铈锆复合氧化物材料,在较低焙烧温度400℃下形成了稳定的晶相结构,500℃焙烧新鲜比表面达135.44 m2/g,900℃、6 h老化后比表面仍维持44.07 m2/g。采用沉淀陈化工艺,并掺杂改性,得到的铈锆复合氧化物... 采用共沉淀水热联合法制备了大比表面铈锆复合氧化物材料,在较低焙烧温度400℃下形成了稳定的晶相结构,500℃焙烧新鲜比表面达135.44 m2/g,900℃、6 h老化后比表面仍维持44.07 m2/g。采用沉淀陈化工艺,并掺杂改性,得到的铈锆复合氧化物,稳定性更高,经950℃、2 h老化后,最高比表面可达59.62 m2/g。活性氧化铝与铈锆复合氧化物有协同作用,二者复合得到了更高性能的氧化物材料,新鲜比表面为188.92 m2/g,经950℃、4 h老化后,比表面为71.64 m2/g,经1 050℃、4 h老化后,比表面为58.10 m2/g。对所得铈锆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吸脱附表征,并负载钯贵金属制得催化材料,以甲烷完全催化燃烧为探针反应,研究了铈锆复合氧化物材料的甲烷燃烧催化性质。结果表明,铈锆复合氧化物材料是很好的燃烧催化剂二载材料,负载钯催化剂具有较高催化活性,起燃温度降低至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高比表面 高温稳定性 甲烷催化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过程pH值对铈锆复合氧化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詹瑛瑛 蔡国辉 +2 位作者 肖益鸿 郑起 魏可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64-2068,共5页
采用加热回流老化技术制备了系列组成为0.6CeO2-0.4ZrO2的铈锆复合氧化物,通过N2物理吸附、Raman光谱、UV-Vis漫反射光谱等方法对沉淀过程pH值对铈锆复合氧化物结构及储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淀过程pH值不同,将导致铈锆... 采用加热回流老化技术制备了系列组成为0.6CeO2-0.4ZrO2的铈锆复合氧化物,通过N2物理吸附、Raman光谱、UV-Vis漫反射光谱等方法对沉淀过程pH值对铈锆复合氧化物结构及储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淀过程pH值不同,将导致铈锆复合氧化物的组成产生波动,进而影响样品的晶相组成、缺陷性质、结晶程度和孔结构性质。控制沉淀pH值为10.5~11.0,可消除Si的影响,改善铈锆复合氧化物的孔结构,提高相均匀性,提高缺陷浓度,降低结晶度,从而可提高样品的储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回流老化 共沉淀 复合氧化物 PH值 拉曼光谱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Ⅴ)在锆铁复合氧化物颗粒上的吸附动力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艳素 豆小敏 +2 位作者 赵蓓 伦小秀 赵雪芹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874-877,共4页
研究了锆铁复合氧化物颗粒对不同初始As(Ⅴ)浓度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As(Ⅴ)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过程,初始As(Ⅴ)浓度越低,更易于被吸附在锆铁复合氧化物颗粒上;颗粒内扩散拟合结果显示初始As(Ⅴ)浓度越低,吸... 研究了锆铁复合氧化物颗粒对不同初始As(Ⅴ)浓度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As(Ⅴ)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过程,初始As(Ⅴ)浓度越低,更易于被吸附在锆铁复合氧化物颗粒上;颗粒内扩散拟合结果显示初始As(Ⅴ)浓度越低,吸附速率受颗粒内扩散过程影响越明显;膜扩散系数D_f值在(2.334~3.864)×10^(-9)cm^2·s^(-1),略小于10^(-8)cm^2·s^(-1),孔扩散系数D_p在(4.03~7.224)×10^(-8)cm^2·S^(-1),明显大于10^(-11)cm^2·S^(-1),认为吸附速率也受膜扩散过程影响;Boyd动力学研究进一步表明As(Ⅴ)在锆铁复合氧化物颗粒上的吸附过程主要由颗粒内扩散和膜扩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复合氧化物颗粒 As(Ⅴ)去除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锆及铈-锆复合氧化物的阴离子交换和配体交换色谱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玉玲 冯钰 达世禄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23-1127,共5页
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 Zr O2 和 Zr O2 -* Ce O2 2种球形色谱固定相 ,研究了无机阴离子及取代苯甲酸化合物的色谱保留行为。当流动相 p H值小于氧化物的零电荷点时 ,固定相表现出明显的阴离子交换色谱性能 ,几种无机阴离子的洗脱顺序为 ... 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 Zr O2 和 Zr O2 -* Ce O2 2种球形色谱固定相 ,研究了无机阴离子及取代苯甲酸化合物的色谱保留行为。当流动相 p H值小于氧化物的零电荷点时 ,固定相表现出明显的阴离子交换色谱性能 ,几种无机阴离子的洗脱顺序为 I- 、Br- 、NO- 3 、NO- 2 、Br O- 3 。由于配体交换作用的存在 ,苯甲酸及其衍生物在 Zr O2 和 Zr O2 -Ce O2 固定相上有较强保留 ,当流动相中存在竞争配体时 ,其保留值下降。采用醋酸盐缓冲液 ,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能获得较为合适的保留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复合氧化物 色谱性能 离子交换 配体交换 高效液相色谱法 分离 无机阴离子 填料 取代苯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铈钛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性能 被引量:5
15
作者 史荣会 董文威 +1 位作者 韩祯 张涛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1-185,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催化剂——铁铈钛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了Fe掺加量、体积空速以及H2O和SO2的加入对其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的影响;采用XRD和SEM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Fe的掺加使催化剂表面...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催化剂——铁铈钛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了Fe掺加量、体积空速以及H2O和SO2的加入对其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的影响;采用XRD和SEM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Fe的掺加使催化剂表面的颗粒更均匀,提高了催化剂的分散度。实验结果表明:以Ce(NO3)3,Fe(NO3)3·9H2O,TiOSO4·2H2O为原料、按n(Ce)∶n(Fe)∶n(Ti)=0.2∶0.8∶1配比制得的Ce0.2Fe0.8TiOx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50℃、反应时间3 h、体积空速25 000 h-1的条件下,NO去除率为99.8%,N2选择性为100%;Fe的掺加显著提高了Ce0.2Fe0.8TiOx催化剂的抗H2O和SO2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氧化 掺加 废气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6
作者 柳召刚 张蕊 +3 位作者 李梅 胡艳宏 王觅堂 张晓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3-166,172,共5页
采用改进共沉淀法制备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通过L16(4^5)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同时通过XRD、SEM、粒度和比表面积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终点pH值是碳酸氢铵-氨水沉... 采用改进共沉淀法制备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通过L16(4^5)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同时通过XRD、SEM、粒度和比表面积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终点pH值是碳酸氢铵-氨水沉淀法制备铁铈催化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反应温度次之。脱硝实验表明,经400℃焙烧5h所制备的催化剂,其粒径较小,分布较宽,比表面积较大,SCR脱硝活性最高,在250℃脱硝活性为9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催化剂 改进共沉淀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环氧树脂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7
作者 邰晓曦 孙婧 +2 位作者 文秀芳 程江 杨卓如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0,共5页
利用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使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粒子进行改性,采用共混法制备出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环氧树脂杂化材料,对杂化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了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环氧树脂杂化材料的... 利用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使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粒子进行改性,采用共混法制备出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环氧树脂杂化材料,对杂化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了介孔铈锆复合氧化物-环氧树脂杂化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并探讨其改善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复合氧化物 环氧树脂 聚酰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锆铝氧化物微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18
作者 齐悦 胡安明 +2 位作者 邓冬艳 王春霞 伍星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0,共4页
研究了纳米铈锆氧化物在催化材料铈锆铝氧化物的性能。通过合成纳米颗粒铈锆氧化物CeZrO,与微米颗粒氧化铝Al_(2)O_(3)组装成微纳米复合结构的催化材料CeZrO@Al_(2)O_(3),对其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及还原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铈锆氧... 研究了纳米铈锆氧化物在催化材料铈锆铝氧化物的性能。通过合成纳米颗粒铈锆氧化物CeZrO,与微米颗粒氧化铝Al_(2)O_(3)组装成微纳米复合结构的催化材料CeZrO@Al_(2)O_(3),对其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及还原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铈锆氧化物纳米颗粒分散负载于氧化铝微米颗粒的外层表面,形成核壳结构型的颗粒状复合材料,材料表面铈锆元素含量大幅高于体相组成,有效提高了铈锆氧化物的利用率;微纳米复合材料CeZrO@Al_(2)O_(3)的还原温度比常规微米混合材料低约50℃,微纳米结构材料较易于还原,还原速率加快增强了储氧/释氧作用,更有利于改善各类催化性能,可解决常规混合微米材料在储氧/释氧性能不足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 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 微纳米结构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铁比对其复合氧化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盛英 赵建玲 +2 位作者 王西新 郭美 徐幸如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28-3332,3339,共6页
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锆铁摩尔比的纳米复合锆铁氧化物粉体,研究了锆铁比对复合氧化物的结构、磁学性能及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的氧化锆与氧化铁相比,锆铁复合氧化物的晶化温度提高,晶粒粒径变小。随铁含量增加,复合氧... 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锆铁摩尔比的纳米复合锆铁氧化物粉体,研究了锆铁比对复合氧化物的结构、磁学性能及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的氧化锆与氧化铁相比,锆铁复合氧化物的晶化温度提高,晶粒粒径变小。随铁含量增加,复合氧化物磁性增强,当锆铁原子比为1∶2和1∶3时,复合氧化物的矫顽力与氧化铁相近,剩磁和饱和磁化强度明显大于氧化铁。复合氧化物对Cr^(6+)的吸附性能随锆铁比而改变,均优于氧化锆和氧化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氧化 Α-FE2O3 磁性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方法对铈锆铝复合氧化物还原热处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黄根 晏全 +4 位作者 韦庆敏 陈渊 朱立刚 覃利琴 肖益鸿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182-11189,共8页
采用沉淀前驱物混合法制备铈锆铝复合氧化物(CZ+A(pm))和沉淀机械研磨混合法制备铈锆铝复合氧化物(CZ+A(mm))(x(Ce)∶x(Zr)∶x(Al)=1∶1∶2)。将样品分别在空气和10%H2/Ar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N2吸脱附(BET)、O2... 采用沉淀前驱物混合法制备铈锆铝复合氧化物(CZ+A(pm))和沉淀机械研磨混合法制备铈锆铝复合氧化物(CZ+A(mm))(x(Ce)∶x(Zr)∶x(Al)=1∶1∶2)。将样品分别在空气和10%H2/Ar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N2吸脱附(BET)、O2脉冲吸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手段研究了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CZ+A(pm)、CZ+A(mm)新鲜样品经1 100℃还原热处理后的CZ+A(pm)-H2-1 100样品的XRD图谱出现较多且尖锐的归属于CeAlO3的衍射峰,而CZ+A(mm)-H2-1 100样品没有观察到CeAlO3晶相;其储氧量分别为157和773μmol/g,均大于CZA-H2-1 100的23.2μmol/g;H2-TPR耗氢量分别为960和1 916μmol/g,而CZA-H2-1 100样品H2-TPR耗氢量仅为310μmol/g,CZ+A(pm)储氧性能受还原热处理时CeAlO3形成的影响,与还原性能的变化结果相吻合。研究发现,铈锆铝复合氧化物中CZ+A(pm)样品的铈锆和氧化铝粒子尺度较小,相互之间接触较紧密,使得CeO2和Al2O3较易发生固相化合反应生成CeAlO3,而CZ+A(mm)样品中铈锆和氧化铝粒子更大,相互之间间隔更远,经还原热处理时能抑制CeAlO3的形成,从而改善材料在还原气氛下的储氧性能和还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CZ+A(pm)和CZ+A(mm) 还原热处理 CeAlO3 储氧性能 还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