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LI和ASTER数据的蚀变信息提取分析与对比——以青海都兰通突尔铅锌多金属矿区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鲁立辉 许荣科 +4 位作者 郑有业 陈鑫 王玉山 侯维东 殷悦铭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0-607,共8页
研究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干旱地区,植被稀少,为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蚀变信息提取提供了便利条件,对寻找内生矿床尤其是热液矿床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OLI数据和ASTER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都兰县通突尔铅锌多金属矿区进行了羟... 研究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干旱地区,植被稀少,为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蚀变信息提取提供了便利条件,对寻找内生矿床尤其是热液矿床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OLI数据和ASTER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都兰县通突尔铅锌多金属矿区进行了羟基蚀变信息提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知矿点与提取的羟基蚀变异常吻合程度较高。由于ASTER数据对可见光-短波红外部分的谱段进行了细分,故基于ASTER数据提取出了两类羟基蚀变信息,含铝羟基蚀变(高岭土、绢云母、伊利石等)和含镁羟基蚀变(绿帘石、绿泥石)。通过两类数据蚀变信息的相互补充,为快速寻找矿产勘查靶区提供了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蚀变信息 主成分分析 通突尔铅锌多金属矿区 都兰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安吉铅锌多金属矿床岩浆侵位序列与成矿控制 被引量:13
2
作者 谢玉玲 唐燕文 +5 位作者 李应栩 李媛 刘保顺 邱立明 张欣欣 姜妍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34-3346,共13页
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通过室内岩矿相鉴定和岩石化学分析,结合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对安吉矿区主要侵入岩单元的岩浆侵位序列、岩浆演化、构造背景及矿化控制进行了探讨。矿区岩浆活动时限为141~117Ma,处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中... 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通过室内岩矿相鉴定和岩石化学分析,结合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对安吉矿区主要侵入岩单元的岩浆侵位序列、岩浆演化、构造背景及矿化控制进行了探讨。矿区岩浆活动时限为141~117Ma,处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中国东部构造活化和构造机制转化阶段。矿区不同侵入岩单元的侵位顺序依次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岩及双峰式脉岩组合,除双峰式脉岩组合外,其余岩石单元构成坞山关杂岩体。杂岩体不同岩石单元间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其成分变化是先存断裂的多次张开和焊结、深源物质注入和结晶分异联合作用的结果。双峰式脉岩组合是区域岩石圈减薄高峰、深部物质快速上涌的表现,也是中国东部应力场进入引张阶段的标志。矿区主要经历了两次矿化事件。第一期与花岗闪长岩(137Ma)侵位有关,形成以石榴子石矽卡岩为特征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化,其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第二期为与细粒花岗岩(134~135Ma)侵位有关的铅锌(银)、钼矿化,形成了以绿帘石矽卡岩为主的矽卡岩型铅锌(银)矿化,同时在矿区北部的石灰岩地层中形成了碳酸盐交代型铅锌矿化、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形成脉状、网脉状铅锌矿化及网脉状-浸染状辉钼矿化。主要侵入岩单元的岩石化学表明,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显示了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而细粒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界于I型与S型之间,但均表现有深源物质加入,细粒花岗岩相对于花岗闪长岩显示相对氧化条件和较强的分异特征。深源物质加入和进一步的结晶分异是造成熔体中成矿金属元素富集的重要机制。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主要发育于矿区东西两侧,因此矿区西侧为铁铜勘查的有利地区,而东部的铅锌(银)钼矿化值得进一步工作,但矿区后期NE和近EW向断裂构造对矿体的保存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在勘查工作中应加强矿区构造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 岩石化学 成矿控制 岩浆侵位序列 铅锌多金属矿区 浙江安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栾川钼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土壤重金属累积及源解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陈丹利 刘冠男 +4 位作者 行正松 刘伟 潘飞飞 徐建军 赵元艺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9-851,共13页
河南栾川钼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内长期矿产资源开发产生了大量的重金属,目前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累积及不同种类矿业活动对其影响尚不明晰。本文选取研究区内5个典型小流域,采集河流沿岸29条水平土壤剖面上95件农田表层土壤样品,采用... 河南栾川钼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内长期矿产资源开发产生了大量的重金属,目前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累积及不同种类矿业活动对其影响尚不明晰。本文选取研究区内5个典型小流域,采集河流沿岸29条水平土壤剖面上95件农田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极谱法测定Mo,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Cd,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Cr、Cu、Pb和Zn,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g和As含量,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评价重金属的累积特征、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PMF模型对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为Mo,局部为Hg;除Cr外,其他重金属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周边矿业活动的影响;5个流域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依次是:北沟河>淯河>石宝沟>陶湾北沟>伊河。北沟河土壤总体为重污染,中等生态风险,其他流域土壤总体污染程度为轻度,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微;但不同流域均存在重金属污染较重和生态风险较强的点位。典型横向土壤剖面分析表明,近岸部分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明显高于远岸土壤。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来源于自然源(32.9%)、铅锌矿矿业活动(30.6%)、钼矿矿业活动(26.8%)和金矿矿业活动(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 金属 土壤 累积 PMF模型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