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接触者简便可靠的监测指标──锌原卟啉
1
作者 胡传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6期90-90,共1页
铅接触者简便可靠的监测指标──锌原卟啉胡传来目前,用于铅接触者的生物监测指标很多,其中血铅(Pb-B)是敏感且稳定的指标之一,但其测定方法较为复杂,不利于广泛开展。本文着重探讨锌原卟啉(ZPP)与Pb-B之间的关系,... 铅接触者简便可靠的监测指标──锌原卟啉胡传来目前,用于铅接触者的生物监测指标很多,其中血铅(Pb-B)是敏感且稳定的指标之一,但其测定方法较为复杂,不利于广泛开展。本文着重探讨锌原卟啉(ZPP)与Pb-B之间的关系,以评价ZPP的实用价值。1材料与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原卟啉 铅接触者 监测指标 测定方法 血液荧光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中毒 劳动卫生学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骨髓幼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内及哺乳期铅接触对子鼠学习记忆行为和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雷荣辉 张进 +3 位作者 易建华 苗江丽 席小平 张敬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 探讨宫内和哺乳期铅接触子鼠学习记忆行为改变和海马结构神经元凋亡发生状况。方法 SD大鼠采用饮水加醋酸铅 2 0、2 0 0、2 0 0 0mg·L- 1 方法染毒 ,6周后交配 ,自然分娩 ,于子鼠断乳时停止铅接触 ,用暗室电击试验测试子鼠... 目的 探讨宫内和哺乳期铅接触子鼠学习记忆行为改变和海马结构神经元凋亡发生状况。方法 SD大鼠采用饮水加醋酸铅 2 0、2 0 0、2 0 0 0mg·L- 1 方法染毒 ,6周后交配 ,自然分娩 ,于子鼠断乳时停止铅接触 ,用暗室电击试验测试子鼠学习记忆行为改变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铅和脑铅含量 ;用HE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3个染铅组子鼠学习记忆能力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 ,血铅和脑铅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TUNEL染色结果显示 :中、高铅组子鼠海马CA1、CA3、齿状回 (DG)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宫内和哺乳期铅接触可损害子鼠的学习记忆行为 ,其机制可能与铅导致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 哺乳期 接触 子鼠 学习记忆行为 海马 神经元 细胞凋亡 原位端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铅接触及铅中毒工人外周血TCR Vγ基因表达特点
3
作者 李萡 刘思初 +5 位作者 杨力建 陈少华 刘薇薇 陈嘉榆 余卫 李扬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35-2035,共1页
关键词 接触 TCR V 人外周血 基因表达 职业接触 抗原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非铅接触工人血中锌原卟啉测定
4
作者 邓一夫 苏忆兰 +2 位作者 刘金玲 董会 董权利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311-312,共2页
北京地区非铅接触工人血中锌原卟啉测定首都医学院预防医学系邓一夫,苏忆兰北京崇文防疫站刘金玲,董会,董权利血中锌原卟啉(ZPP)作为职业铅接触危害的生物性监测指标,近年在国内部分城市已开始应用,北京市也已将其列为铅接触... 北京地区非铅接触工人血中锌原卟啉测定首都医学院预防医学系邓一夫,苏忆兰北京崇文防疫站刘金玲,董会,董权利血中锌原卟啉(ZPP)作为职业铅接触危害的生物性监测指标,近年在国内部分城市已开始应用,北京市也已将其列为铅接触作业工人体检的必检项目,因各地区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地方性疾病 接触 锌原卟啉 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食物接触的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允极限》强制性国家标准2004年6月1日实施
5
《中国陶瓷》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与食物接触的陶瓷制品、镉溶出量允极限》 国家标准 2004年6月1日 标准化 陶瓷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eeman-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全血中微量铅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晓红 于笑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7-478,共2页
提出用 0 . 5 %硝酸稀释样品 ,Zeeman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全血中微量铅 ,并讨论了有关的实验条件。方法的检出限为 10 0pg ,标样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 0 . 36 %~ 1. 8% ,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1. 4 %~ 2 . 3% ,回收率 9... 提出用 0 . 5 %硝酸稀释样品 ,Zeeman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全血中微量铅 ,并讨论了有关的实验条件。方法的检出限为 10 0pg ,标样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 0 . 36 %~ 1. 8% ,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1. 4 %~ 2 . 3% ,回收率 96 . 0 %~ 10. 1 7% ,共存物干扰小。利用此法已分析 6 0 0多例铅接触工人和儿童 ,结果满意。本法简单 ,快速是一种理想的全血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 RSD 接触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儿童 微量 工人 相对标准偏差 实验条件 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5
7
作者 常红攀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9-111,共3页
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损害,进入血液中的铅大部分与红细胞膜结合,经血循环被组织吸收后转移到骨骼,产生蓄积作用[1]。血铅由于含量较稳定,波动性小,成为反映近期铅接触较为灵敏的指标... 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损害,进入血液中的铅大部分与红细胞膜结合,经血循环被组织吸收后转移到骨骼,产生蓄积作用[1]。血铅由于含量较稳定,波动性小,成为反映近期铅接触较为灵敏的指标,测定全血铅对铅中毒的诊断、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全血铅的分析方法有微分电位溶出分析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2]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位溶出分析法 接触 红细胞膜 蓄积作用 石墨炉 灰化温度 基体改进剂 标准溶液 升温程序 原子化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的环境毒理学 被引量:1
8
作者 秦惠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1979年第Z2期86-100,共15页
铅是一个古老的重金属毒物。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铅中毒早已有所认识。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1593)记载了铅中毒的发生与症状。国外十六世纪Paracelsus提出矿工病,直到1831年Thackrah才肯定'矿工病'与铅的关系。... 铅是一个古老的重金属毒物。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铅中毒早已有所认识。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1593)记载了铅中毒的发生与症状。国外十六世纪Paracelsus提出矿工病,直到1831年Thackrah才肯定'矿工病'与铅的关系。近来各国对铅中毒采取了许多措施,临床典型铅中毒大大减少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低浓度铅接触的早期影响,大气铅的问题就突出来了。随着铅消耗和环境铅污染在增加,也影响着人体铅蓄积,对一个地区环境中铅污染最紧迫的问题仍是大气中铅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性危害。这已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浓度 环境毒理学 接触 明朝李时珍 人体健康 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血锌原卟啉变化
9
作者 章殷捷 叶文宣 +1 位作者 柳会琼 叶怀庄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5-506,共2页
关键词 血锌原卟啉 注意缺陷 多动障碍 障碍儿童 检查设备 治疗指标 方法效果 接触 中毒 P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