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酸在铂基Sb-Pb表面合金电极上的催化还原 被引量:6
1
作者 夏盛清 陈声培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0-143,共4页
将 Sb-Pb-Pt/GC表面合金电极应用于草酸的电催化还原,发现所制备的催化剂电极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草酸还原的起始电位约- 0.4 V,与通常使用的铅阴极相比,正移了大约 600 mV.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证实所研制的催化剂可在... 将 Sb-Pb-Pt/GC表面合金电极应用于草酸的电催化还原,发现所制备的催化剂电极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草酸还原的起始电位约- 0.4 V,与通常使用的铅阴极相比,正移了大约 600 mV.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证实所研制的催化剂可在较低的过电位下还原草酸生成乙醛酸,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对于所研制的表面合金电催化剂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 铂基锡铅表面合金电极 电催化活性 电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基Pb-Sb表面合金电催化剂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夏盛清 陈声培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4-139,共6页
通过电化学方法,在玻碳载体表面制备以 Pt、 Pb、 Sb为主要成分的铂基 Pb-Sb表面合金电催化剂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石英晶体微天平( EQCM)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技术对催化剂电极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酸性溶液中在所制备的表面... 通过电化学方法,在玻碳载体表面制备以 Pt、 Pb、 Sb为主要成分的铂基 Pb-Sb表面合金电催化剂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石英晶体微天平( EQCM)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技术对催化剂电极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酸性溶液中在所制备的表面合金电极上,析氢起始电位负移至- 0.45 V,表面合金的起始氧化电位为 0.15 V,其稳定性明显高于电催化还原中常用的铅、锑等金属电极 .通过 EQCM研究表面合金电极的形成过程,结合 STM观察和 XPS深度剖析,确定电催化剂表面是由粒度均匀的纳米颗粒构成的表面合金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合金电极 铂基表面合金电催化剂 制备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晶体蓄电池正极的多孔电极性质研究
3
作者 丁桂甫 张寿柏 +3 位作者 徐东 周狄 杨春生 沈天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由速冷Pb-Cd合金循环氧化而形成的Pb晶体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与纯铅阳极膜相比,其氧化层中活性成分形成速度快、单位面积含量高、β-PbO2含量大并具有良好的多孔性结构;与薄型涂膏式PbO2电极相比,其氧化层比... 由速冷Pb-Cd合金循环氧化而形成的Pb晶体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与纯铅阳极膜相比,其氧化层中活性成分形成速度快、单位面积含量高、β-PbO2含量大并具有良好的多孔性结构;与薄型涂膏式PbO2电极相比,其氧化层比表面积大并具有突出的快速放电能力.以小三角波电位扫描方法在H2SO4体系中测定电极双电层电容,可以用来表征活性物质比表面积.结果表明,Pb晶电极活性层的比表面  积是涂膏式电极的十几倍,同时其氧析出过电位也明显高于涂膏式PbO2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氧化 表面 合金 蓄电池 多孔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和Sn-Pb合金电镀 被引量:4
4
作者 蔡积庆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4,40,共3页
概述了含有有机磺酸 ,Sn2 + 和 Pb2 + 的有机磺酸盐 ,添加剂等组成的 Sn和 Sn- Pb合金镀液 ,可以在宽电流密度范围内获得外观良好的光亮 Sn和 Sn- Pb合金镀层 ,适用于连接器 ,IC引线架和印制板等电子部件的表面精饰。
关键词 添加剂 电子部件 合金 电镀 表面精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和Pb-Sn合金电镀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丽丽 《电镀与精饰》 CAS 2001年第2期41-44,共4页
概述了含有有机酸、Pb2 +和 Sn2 +的有机酸盐、芳香族化合物 ,表面活性剂和磷化合物等组成的 Pb和 Pb- Sn合金镀液 ,可以获得 Pb的质量分数为 2 0 %~ 1 0 0 % ,尤其是质量分数为 80 %~1 0 0 %的 Pb和 Pb- Sn合金镀层。镀层高度波动小 ... 概述了含有有机酸、Pb2 +和 Sn2 +的有机酸盐、芳香族化合物 ,表面活性剂和磷化合物等组成的 Pb和 Pb- Sn合金镀液 ,可以获得 Pb的质量分数为 2 0 %~ 1 0 0 % ,尤其是质量分数为 80 %~1 0 0 %的 Pb和 Pb- Sn合金镀层。镀层高度波动小 ,呈现平滑蘑菇状凸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半层体晶片 电极 合金电镀 镀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111)(√3×√3)R30°表面吸附Sn和Pb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6
作者 李登峰 肖海燕 +1 位作者 祖小涛 董会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7期2796-2799,共4页
用第一性原理的自旋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Sn和Pb吸附在Ni(111)(√3×√3)R30°表面的几何构型和功函变化。能量计算表明Sn和Pb吸附在(111)(√3×√3)R30°表面形成的最稳定相均是替代吸附,并不存在类似于Sb吸附... 用第一性原理的自旋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Sn和Pb吸附在Ni(111)(√3×√3)R30°表面的几何构型和功函变化。能量计算表明Sn和Pb吸附在(111)(√3×√3)R30°表面形成的最稳定相均是替代吸附,并不存在类似于Sb吸附于Cu(111)(√3×√3)R30°和Ag(111)(√3×√3)R30°。表面时形成的层错现象,验证了以前的实验结果。对于Sn和Pb吸附在Ni(111)(√3×√3)R30°表面形成的最稳定表面合金相,表面弛豫效应都不明显,皱褶幅度分别为0.0548和0.0987nm,都比硬球模型所预言的小,表明Sn-Ni和Pb-Ni金属键含有大量的共价键成分。计算所得的几何参数与实验符合得很好。Sn和Pb在Ni(111)(√3×√3)R30°表面吸附前后的功函变化值分别为0.38和0.433eV,表示电荷均从底物移向吸附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表面合金 化镍 化镍 层错 功函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