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扩孔型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谷海容 张建 +2 位作者 杨兴亮 刘永刚 潘红波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419-423,共5页
对540MPa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的组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85%左右的铁素体加上15%左右的贝氏体;铁素体晶粒尺寸细小,基体中有较高的位错密度和大量细小弥散的析出物;贝氏体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均匀,以板条状... 对540MPa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的组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85%左右的铁素体加上15%左右的贝氏体;铁素体晶粒尺寸细小,基体中有较高的位错密度和大量细小弥散的析出物;贝氏体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均匀,以板条状为主,板条间分布有较多碳化物颗粒。通过合适的成分设计和控轧控冷手段获得的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形态,可较好地保证材料所需的强度-拉伸凸缘性能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 组织 强度 拉伸凸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素体/贝氏体双相X80管线钢疲劳性能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乔桂英 唐雷 +2 位作者 张文雷 赵作鹏 廖波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2-505,共4页
采用MTS Landmark 370型万能机研究了全壁厚铁素体/贝氏体双相X80管线钢的疲劳性能,并通过SEM方法对钢的组织及断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中的铁素体有大角度晶界,而贝氏体由小角度晶界的贝氏体铁素体及细小的马氏体... 采用MTS Landmark 370型万能机研究了全壁厚铁素体/贝氏体双相X80管线钢的疲劳性能,并通过SEM方法对钢的组织及断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中的铁素体有大角度晶界,而贝氏体由小角度晶界的贝氏体铁素体及细小的马氏体/奥氏体(M/A)岛构成。疲劳裂纹主要在钢板表面凹坑处萌生;疲劳强度S与寿命N的关系为S=2 973×N-0.14;在裂纹扩展过程中,铁素体晶界、贝氏体及贝氏体组织中的M/A岛对疲劳裂纹扩展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管线 铁素体/贝氏体 疲劳 断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冷却工艺对微合金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丹 刘雅政 +1 位作者 周乐育 张大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0-53,共4页
利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微合金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根据试验钢相变规律,研究了单道次变形后分(两)段水冷工艺的保温时间和保温温度对试验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温度的... 利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微合金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根据试验钢相变规律,研究了单道次变形后分(两)段水冷工艺的保温时间和保温温度对试验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630~700℃),试验钢铁素体尺寸略微增大,强度和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在保温温度为680℃时性能最佳;680℃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5~10 s),铁素体晶粒尺寸逐渐增大,均为等轴状,其强度和伸长率呈下降趋势,在保温时间为5 s时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贝氏体双相 分段冷却 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铌钛微合金化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管线钢再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行为 被引量:1
4
作者 谭峰亮 贾书君 +1 位作者 张洪博 汪力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5,共6页
采用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以及硬度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研究了铌钛微合金化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管线钢在1 050~1 220℃再加热过程中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行为以及铌的固溶行为对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 采用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以及硬度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研究了铌钛微合金化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管线钢在1 050~1 220℃再加热过程中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行为以及铌的固溶行为对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试验钢奥氏体晶粒的平均尺寸随再加热温度升高而增大;增加铌含量能有效抑制奥氏体晶粒长大,但当铌的质量分数增至0.080%时,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和分布不均匀;再加热过程中钛在奥氏体中主要以沉淀相存在,铌在奥氏体中的固溶量随温度升高呈"S"形增加,未固溶铌含量是影响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关键因素;试验钢中碳和钛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65%和0.01%时,控制未固溶铌的质量分数高于0.005%即可将奥氏体晶粒尺寸有效控制在100μ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管线 奥氏体晶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轧温度和冷却工艺对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郭佳 郭子峰 +3 位作者 李秋寒 张衍 李玉鹏 周娜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6-212,共7页
利用Gleeble-2000D热模拟机、550 mm轧机、扫描电镜等研究了终轧温度和冷却工艺对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首先,在水冷-空冷-水冷模式下研究终轧温度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终轧温度降低,基体组织带状加剧,... 利用Gleeble-2000D热模拟机、550 mm轧机、扫描电镜等研究了终轧温度和冷却工艺对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首先,在水冷-空冷-水冷模式下研究终轧温度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终轧温度降低,基体组织带状加剧,且铁素体形态由多边形转变为沿轧制方向变形的椭圆形;当终轧温度低于800℃时,铁素体比例明显增加,贝氏体比例下降,抗拉强度下降。其次,在850℃的终轧温度下研究了冷却工艺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终轧后冷却方式为水冷时,基体组织以准多边形铁素体和针状铁素体为主,伸长率较低;终轧后采用水冷-空冷-水冷方式冷却时,基体组织以块状铁素体和贝氏体为主,伸长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贝氏体双相 终轧温度 冷却工艺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体双相钢中的铁素体控制工艺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丹 梁国俐 叶校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2-65,71,共5页
根据实验钢相变规律,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通过调整双道次变形后两段冷却间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模拟了热轧贝氏体双相钢的铁素体转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由630℃增加到700℃,保温时间均为5 s,铁素体晶粒尺寸由... 根据实验钢相变规律,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通过调整双道次变形后两段冷却间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模拟了热轧贝氏体双相钢的铁素体转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由630℃增加到700℃,保温时间均为5 s,铁素体晶粒尺寸由5.58μm增加到6.64μm,体积分数由82.7%增加到83.9%,铁素体硬度由191 HV增加到230 HV;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为680℃随着铁素体转变时间由5 s增加到15 s,铁素体晶粒尺寸由5.99μm增加到6.31μm,体积分数由83.1%增加到86.4%,铁素体硬度由221 HV降低到198 HV。铁素体的晶粒尺寸和显微硬度受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较大,而铁素体体积分数受影响较小。实验钢的最优控制工艺应为铁素体转变温度为650~680℃,保温时间为5~1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规律 两段冷却 贝氏体双相 铁素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奥氏体化和完全奥氏体化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CCT曲线 被引量:5
7
作者 金光灿 李锦 罗一平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32,共6页
采用Formaster热膨胀仪分别测定了部分奥氏体化与完全奥氏体化冷轧热镀锌Fe-CMn-Cr-Nb-Ti系双相钢的CCT曲线,分析了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部分奥氏体化与完全奥氏体化试验钢CCT曲线的区别。结果表明:在冷速分别... 采用Formaster热膨胀仪分别测定了部分奥氏体化与完全奥氏体化冷轧热镀锌Fe-CMn-Cr-Nb-Ti系双相钢的CCT曲线,分析了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部分奥氏体化与完全奥氏体化试验钢CCT曲线的区别。结果表明:在冷速分别为1,3,5℃·s^-1时,部分奥氏体化试验钢的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比完全奥氏体化试验钢的分别高36,25,44℃;与完全奥氏体化试验钢相比,部分奥氏体化试验钢的贝氏体转变在向低冷速区推移的同时,也向高冷速区推移,贝氏体转变冷速范围变宽,为1~40℃·s^-1;当冷速为1~10℃·s^-1时,部分奥氏体化试验钢的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要低于完全奥氏体化试验钢的,而当冷速为15~20℃·s^-1时,情况则相反;为了保证冷轧热镀锌钢的最终淬火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冷速需大于40℃·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马氏体双相 CCT曲线 冷却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贝氏体钢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原子像
8
作者 李凤照 秦超 +5 位作者 孟凡妍 敖青 伦宁 孟祥敏 李斗星 叶恒强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71-672,共2页
关键词 贝氏体 贝氏体铁素体 奥氏体 原子像 稀土元素 纳米结构 取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体在FB双相钢中的组织形态及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吴腾 李会 +1 位作者 熊维亮 吴润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3-95,共3页
通过UFC-TMCP技术工艺试验,得到了不同部位的试验钢样品,研究了不同部位的FB钢的微观组织及其对扩孔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主要由贝氏体与铁素体组成,试验钢的强韧性较好;组织中存在的上贝氏体不一定恶化性能,也可能改善... 通过UFC-TMCP技术工艺试验,得到了不同部位的试验钢样品,研究了不同部位的FB钢的微观组织及其对扩孔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主要由贝氏体与铁素体组成,试验钢的强韧性较好;组织中存在的上贝氏体不一定恶化性能,也可能改善性能;块状铁索体与残余奥氏体的生成有利于改善扩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 双相 微观组织 贝氏体 扩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空冷贝氏体双相钢的研究
10
作者 陈秀云 陈长白 +1 位作者 赵如发 方鸿生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8,56,共9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深冲用双相钢——空冷贝氏体双相钢,它具有性能优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阐述了新型空冷贝氏体型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生产工艺的特点及优越性。本文还研究了该钢的强化机理及微观组织参量的影响,并...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深冲用双相钢——空冷贝氏体双相钢,它具有性能优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阐述了新型空冷贝氏体型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生产工艺的特点及优越性。本文还研究了该钢的强化机理及微观组织参量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强度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 贝氏体 强化 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氏体/贝氏体双相细晶粒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振云 丁玮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34-36,共3页
对马氏体/贝氏体双相细晶粒钢的组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0SiMnCrMoVTi经950℃×30min+330℃×1min+220℃×40min处理后获得了马氏体+下贝氏体的双相组织,其抗拉强度达1736MPa,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为10.8%和43.... 对马氏体/贝氏体双相细晶粒钢的组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0SiMnCrMoVTi经950℃×30min+330℃×1min+220℃×40min处理后获得了马氏体+下贝氏体的双相组织,其抗拉强度达1736MPa,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为10.8%和43.3%,硬度为48.5HRC,冲击韧度为86.77J/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 细晶粒 马氏体 贝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区热处理对DP780双相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冯鑫 魏立群 +1 位作者 付斌 徐星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4,共4页
采用OM、拉伸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的两相区热处理对DP780双相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态DP780双相钢经过870℃×60 min奥氏体化,再进行780℃不同时间的两相区保温热处理后,试验钢组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双相组织... 采用OM、拉伸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的两相区热处理对DP780双相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态DP780双相钢经过870℃×60 min奥氏体化,再进行780℃不同时间的两相区保温热处理后,试验钢组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双相组织,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试验钢中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经过780℃×5 min两相区热处理的试验钢,其伸长率达到最大值18%,抗拉强度接近1100 MPa,试验钢的强塑性能匹配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780双相 两相区热处理 铁素体 马氏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00 MPa级贝氏体/马氏体双相高强度钢的疲劳性能
13
作者 范爱国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30,共1页
拉伸强度为1500MPa以上级的C-Si-Mn-Cr低合金钢的抗疲劳性能可以采用以下工艺予以改善: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在空气中冷却后再在280℃和370℃回火2h。该钢(命名为CFB/M钢)的组织是含有8%(体积分数)以上残余奥氏体的无碳... 拉伸强度为1500MPa以上级的C-Si-Mn-Cr低合金钢的抗疲劳性能可以采用以下工艺予以改善: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在空气中冷却后再在280℃和370℃回火2h。该钢(命名为CFB/M钢)的组织是含有8%(体积分数)以上残余奥氏体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和马氏体相。对该钢与全马氏体化钢(称作FM钢,热处理工艺为: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油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 无碳化物贝氏体 双相 a级 奥氏体化 抗疲劳性能 残余奥氏体 热处理工艺 低合金 拉伸强度 马氏体相 体积分数 900 CFB 回火 冷却 组织 油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体钢的强韧化途径 被引量:78
14
作者 方鸿生 刘东雨 +2 位作者 徐平光 白秉哲 杨志刚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41,共6页
发现在粒状贝氏体组织中 ,控制其小岛尺寸、数量和分布 ,可获良好强韧性 ,研制出粒状贝氏体钢。首次用断续的仿晶界型铁素体作韧性相与粒贝结合 ,可获优良强韧性 ,并研制出此类复相钢。通过合金设计 ,在空冷条件下获得具有超精细结构的... 发现在粒状贝氏体组织中 ,控制其小岛尺寸、数量和分布 ,可获良好强韧性 ,研制出粒状贝氏体钢。首次用断续的仿晶界型铁素体作韧性相与粒贝结合 ,可获优良强韧性 ,并研制出此类复相钢。通过合金设计 ,在空冷条件下获得具有超精细结构的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组织 ,贝氏体各层次单元由奥氏体膜包围 ,使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优良的强韧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韧性 粒状贝氏体 仿晶界型铁素体 贝氏体/巴氏体复相组织 贝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变形工艺参数对超低碳贝氏体钢转变行为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海涛 曾小勤 +3 位作者 刘六法 王渠东 董杰 丁文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91-1095,1100,共6页
研究了超低碳贝氏体钢在 1 2 0 0~ 40 0°C范围内 ,用常规轧制工艺 ( CCR)、再结晶控制轧制 ( RCR)和动态再结晶控制轧制 ( DRCR) 3种热模拟变形工艺进行变形后再进行连续冷却转变行为 .结果发现 ,3种变形工艺均可细化奥氏体的晶... 研究了超低碳贝氏体钢在 1 2 0 0~ 40 0°C范围内 ,用常规轧制工艺 ( CCR)、再结晶控制轧制 ( RCR)和动态再结晶控制轧制 ( DRCR) 3种热模拟变形工艺进行变形后再进行连续冷却转变行为 .结果发现 ,3种变形工艺均可细化奥氏体的晶粒 ,而且细化晶粒程度的变形工艺顺序依次为DRCR、RCR和 CCR.此外 ,奥氏体的转变行为受到 CCR、RCR和 DRCR工艺的影响 .同一冷却速度下 ,3种不同的变形工艺获得过冷奥氏体发生贝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不同 .显微结构观察表明 ,在试验冷却速度下 ,用 CCR工艺变形 ,全部获得铁素体且存在少量的化合物 ;用 RCR和 DRCR工艺变形 ,全部获得贝氏体 ,贝氏体呈板条状 ,其尺寸随冷速的增大而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制工艺 铁素体 贝氏体 超低碳贝氏体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冷却模式下热轧双相钢的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利成宁 袁国 +1 位作者 周晓光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0-814,共5页
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分段冷却模式下变形温度、保温温度及保温时间对Nb-Ti微合金热轧双相钢组织演变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变形温度可促进铁素体的转变,使马氏体形态由大块状过渡到岛状;保温温度从740℃逐渐降至580℃时,铁素体转... 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分段冷却模式下变形温度、保温温度及保温时间对Nb-Ti微合金热轧双相钢组织演变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变形温度可促进铁素体的转变,使马氏体形态由大块状过渡到岛状;保温温度从740℃逐渐降至580℃时,铁素体转变量先增加后减少,保温温度为660℃时铁素体转变量达到峰值;随保温时间延长铁素体转变量增加,且铁素体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呈"S"型.采用超快冷+空冷+层流冷的冷却模式并通过调整终轧温度及空冷时间获得了630~710MPa的热轧双相钢,屈强比≤0.61,相应的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或铁素体+马氏体+少量的贝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双相 热模拟 铁素体相变 组织性能 超快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冷轧双相钢应变硬化行为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征志 叶洁云 +1 位作者 汪志刚 赵爱民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0,共5页
为了研究双相钢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变硬化特性,采用Hollomon法与修正的Crussard-Jaoul法分析了试验钢的应变硬化曲线,并利用力学测试与显微组织观察等手段研究了组织结构对应变硬化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种试验钢,均表现出较高的初... 为了研究双相钢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变硬化特性,采用Hollomon法与修正的Crussard-Jaoul法分析了试验钢的应变硬化曲线,并利用力学测试与显微组织观察等手段研究了组织结构对应变硬化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种试验钢,均表现出较高的初始加工硬化能力.具有岛状马氏体与类针状马氏体的双相钢表现出两个阶段的应变硬化特征,具有粗大块状马氏体的双相钢则表现出三个阶段的硬化特征.与类针状和粗大块状马氏体相比,含有岛状马氏体的双相钢表现出较强的加工硬化能力和强度与塑性的良好配合.块状马氏体较早的进入塑性变形,导致双相钢变形协调难度加大并在晶界周围产生孔洞而使塑性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 组织形貌 应变硬化 力学性能 马氏体 铁素体 n值 变形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速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明星 周鹿宾 康沫狂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25-29,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低碳贝氏体钢经不同冷速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变化。在0.9℃/min的冷速下,几乎得到全部粒状组织,随冷速增大,粒状组织减少,粒状贝氏体增多,当冷速增到156℃/min时基本上全成为粒状贝氏体。结果表明,粒状贝氏体比粒状组织具有... 本文研究了一种低碳贝氏体钢经不同冷速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变化。在0.9℃/min的冷速下,几乎得到全部粒状组织,随冷速增大,粒状组织减少,粒状贝氏体增多,当冷速增到156℃/min时基本上全成为粒状贝氏体。结果表明,粒状贝氏体比粒状组织具有更高的强韧性。在0.9~156℃/min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冷速加快,夏氏冲击韧性从46J/cm^2提高到111J/cm^2,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也有较大提高。冷速进一步增加,冲击韧性显著下降,强度仅略有提高。本文对粒状贝氏体的强韧化机理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粒状组织 冷却速度 冷速 板条马氏体 强韧化机理 残余奥氏体 屈服强度 铁素体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退火微合金双相钢的应力应变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轩 李大永 彭颖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5-769,共5页
分析连续退火微合金双相(DP)钢各微观相的弹塑性变形行为,根据Eshelby等效夹杂模型和Mori-Tanaka平均场理论,采用Tomota增量变形方法,计算了DP钢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与实际的拉伸曲线做了分析比较,并讨论了新铁素体对微合金双相钢屈服强... 分析连续退火微合金双相(DP)钢各微观相的弹塑性变形行为,根据Eshelby等效夹杂模型和Mori-Tanaka平均场理论,采用Tomota增量变形方法,计算了DP钢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与实际的拉伸曲线做了分析比较,并讨论了新铁素体对微合金双相钢屈服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应力应变计算模型综合考虑了连续退火微合金DP钢微观组织性能与宏观力学性能的内在联系,更准确地描述了材料的变形行为,能够很好预测连续退火微合金DP钢的拉伸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双相 铁素体 连续退火 应力应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组织对高强度双相钢板冲压回弹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茂俞 陈乾旺 田春艳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97,共4页
高强度双相钢(Dual Phase Steel,DP)板冲压成形的主要缺陷为回弹,而马氏体相是影响回弹的重要因素。把DP600钢试样加热至740℃且保温8 min后水淬,再分别降温至200、260、320℃且保温1 h,以获得多相材料,用U形弯曲模具进行了实际冲压实... 高强度双相钢(Dual Phase Steel,DP)板冲压成形的主要缺陷为回弹,而马氏体相是影响回弹的重要因素。把DP600钢试样加热至740℃且保温8 min后水淬,再分别降温至200、260、320℃且保温1 h,以获得多相材料,用U形弯曲模具进行了实际冲压实验。通过SEM测试了钢中马氏体相的体积分数,观察并分析微观组织晶粒形貌;通过拉伸实验,获得了试样的力学性能。分析马氏体体积分数对U形件回弹量的影响,研究了回弹量与铁素体晶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马氏体体积分数越大,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越高;铁素体晶粒大小对冲压回弹量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双相 屈服强度 马氏体 铁素体 回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