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动强耦合对铁氰化钾电化学氧化反应的影响
1
作者 芮振亮 张峰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4,共6页
振动强耦合(vibrational strong coupling,VSC)具有显著的诱导分子能级变化的能力,为有效控制化学反应,特别是电化学过程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很少有关于光学微腔内氧化还原过程的报道。铁氰化钾在金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化学... 振动强耦合(vibrational strong coupling,VSC)具有显著的诱导分子能级变化的能力,为有效控制化学反应,特别是电化学过程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很少有关于光学微腔内氧化还原过程的报道。铁氰化钾在金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化学中一个经典的反应,为了研究VSC对铁氰化钾氧化反应的影响,设计了一个电化学微腔作为光学谐振器,研究了铁氰化钾在金表面的氧化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铁氰化钾氧化反应的效率与O―H振动带一致。在3420 cm^(-1)O―H拉伸振动的VSC下,由于O―H拉比分裂,影响了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离子的水合作用,所以与无腔体系相比,铁氰化钾的氧化反应效率被抑制了约52%。这项工作为调节化学反应提供了一种新的、更有效的物理手段。更重要的是,电化学和微腔的结合可以实时监测反应过程,解决了在有限空间内检测有限数量样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强耦合 电化学 铁氰化钾 光学谐振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亚铁氰化钾钛从高放废液中去除铯的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姜长印 王士柱 +3 位作者 宋崇立 孙永霞 王秋萍 徐世平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9-104,共6页
合成了一种球形亚铁氰化钾钛无机离子交换剂,研究了它对模拟酸性高放废液中铯的离子交换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水力学性能,对艳的离子交换选择性高。在硝酸盐含量达450g/l的模拟酸性高放废液中,Cs ̄... 合成了一种球形亚铁氰化钾钛无机离子交换剂,研究了它对模拟酸性高放废液中铯的离子交换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水力学性能,对艳的离子交换选择性高。在硝酸盐含量达450g/l的模拟酸性高放废液中,Cs ̄+的静态交换容量为1.0mmol/g(干树脂),动态(柱式流动实验)交换容量为0.81mmol/g(干树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无机离子交换剂 高放废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钛对铯交换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徐世平 姜长印 宋崇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研究了在硝酸介质中亚铁氰化钾钛对Cs~+的离子交换机理,温度、搅拌速度和粒度对离子交换速度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模拟高放废液中主要阳离子对Cs~+离子交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的铯溶液中,离子交换反应在Cs~+与K... 研究了在硝酸介质中亚铁氰化钾钛对Cs~+的离子交换机理,温度、搅拌速度和粒度对离子交换速度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模拟高放废液中主要阳离子对Cs~+离子交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的铯溶液中,离子交换反应在Cs~+与K~+之间进行,当铯浓度较高时,部分TiO^(2+)、H~+参与交换;在较低的搅拌速度下,离子交换受膜扩散和粒内扩散联合控制,而在较高的搅拌速度下,离子交换主要受粒内扩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高放废液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亚铁氰化钾钴/钛球形复合吸附剂制备及其对Cs^+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杜志辉 贾铭椿 +1 位作者 门金凤 丰世彬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2,共9页
本文合成了聚丙烯腈-亚铁氰化钾钴/钛球形复合吸附剂(PAN-KCoCF和PAN-KTiCF),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接触时间、pH值、竞争离子、Cs+初始浓度等对PAN-KCoCF和PAN-KTiCF吸附Cs+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并用... 本文合成了聚丙烯腈-亚铁氰化钾钴/钛球形复合吸附剂(PAN-KCoCF和PAN-KTiCF),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接触时间、pH值、竞争离子、Cs+初始浓度等对PAN-KCoCF和PAN-KTiCF吸附Cs+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并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吸附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AN-KCoCF和PAN-KTiCF对Cs+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16h,随着pH值的增加,PAN-KTiCF对Cs+的吸附量先快速增大,随后趋于平缓,而PAN-KCoCF对Cs+的吸附量几乎不变,溶液中含K+、Na+、NH+4、Ca2+或Mg2+等竞争离子时,PAN-KCoCF相比PAN-KTiCF对Cs+的选择性更高;PAN-KCoCF和PAN-KTiCF对Cs+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表面吸附为动力学控制的主要步骤;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PAN-KCoCF和PAN-KTiCF对Cs+的饱和吸附量分别可达128.370、278.552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聚丙烯腈 吸附 POTASSIUM cobalt titanium HEXACYANOFERRATE (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对氯化钠的结晶抑制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仁植 张秉坚 毛丽惠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8-452,共5页
目的:提出了1种新的利用K_4Fe(CN)_6的结晶抑制作用脱出石材孔隙NaCl可溶盐的方法.方法:通过X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SEM)对脱盐样品进行表征.以山西砂岩和四川砂岩为例,研究了不同的孔隙结构对K_4Fe(CN)_6结晶抑制性能的影响,... 目的:提出了1种新的利用K_4Fe(CN)_6的结晶抑制作用脱出石材孔隙NaCl可溶盐的方法.方法:通过X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SEM)对脱盐样品进行表征.以山西砂岩和四川砂岩为例,研究了不同的孔隙结构对K_4Fe(CN)_6结晶抑制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K_4Fe(CN)_6对NaCl的结晶抑制作用的过程和机理.结果:K_4Fe(CN)_6对Na^+具有吸附作用,这阻碍了离子的迁移,抑制晶核的形成,在结晶过程中使Na Cl由原来的立方晶型变成树枝状晶型,促使晶体不均衡性生长形成树枝状结构,发生"盐岩蠕变",石材毛细管结构越丰富,越利于盐岩蠕变的发生.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K_4Fe(CN)_6的浓度越大,Na Cl在岩石表面析出的量越多.考虑到脱盐后岩石表面的状况和孔隙残留量,选取0.01 mol/kg K_4Fe(CN)_6溶液作为最佳脱盐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材 亚铁氰化钾 结晶抑制剂 氯化钠 盐岩蠕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钛吸附 Cs^+ 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孙永霞 徐世平 宋崇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8-363,共6页
研究了亚铁氰化钾钛在模拟酸性高放废液中吸附Cs+的行为。实验研究了温度、粒度、振荡频率、Cs+浓度等因素对Cs+吸附速度的影响,测定了吸附过程中亚铁氰化钾钛组分随所吸附的Cs+量的变化。与亚铁氰化钾钛在CsNO3溶液... 研究了亚铁氰化钾钛在模拟酸性高放废液中吸附Cs+的行为。实验研究了温度、粒度、振荡频率、Cs+浓度等因素对Cs+吸附速度的影响,测定了吸附过程中亚铁氰化钾钛组分随所吸附的Cs+量的变化。与亚铁氰化钾钛在CsNO3溶液中吸附Cs+的行为相比较可知,亚铁氰化钾钛对Cs+的吸附主要是粒扩散和膜扩散混合控制,是亚铁氰化钾钛中的K+与溶液中的Cs+进行了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离子交换 模拟 高放废液 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钛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徐世平 姜长印 宋崇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4-38,共5页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新型无机离子交换剂亚铁氰化钾钛,并测定了其组成、结构和在硝酸介质中对铯的离子交换性能。结果表明,分散介质中表面活性剂用量和搅拌速度对合成二氧化钛凝胶的影响较大,浸泡条件、亚铁氰化钾钛的干燥方式对交...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新型无机离子交换剂亚铁氰化钾钛,并测定了其组成、结构和在硝酸介质中对铯的离子交换性能。结果表明,分散介质中表面活性剂用量和搅拌速度对合成二氧化钛凝胶的影响较大,浸泡条件、亚铁氰化钾钛的干燥方式对交换容量及交换速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无机离子交换剂 铯137 高放废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乙酸锌在HPLC测定酱油中防腐剂的应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俊 周路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2-74,共3页
在用HPLC测定调味品中苯甲酸、山梨酸时,样品经稀释后加入各10%的亚铁氰化钾和乙酸锌溶液作沉淀剂,杂质随沉淀剂沉淀与被测组分分离,此法不仅操作简单,测量准确,而且能使色谱使用寿命大为延长。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乙酸锌 样品处理 测定 苯甲酸 山梨酸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钛从模拟高放废液中去除Cs^+冷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永霞 宋崇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研究了无机离子交换剂亚铁氰化钾钛从模拟高放废液中去除Cs的双柱串级冷实验。结果表明:当模拟废液中Cs的质量浓度为0.50g/l、酸浓度为1.10mol/l、流速为2.70ml/h、柱Ⅰ的穿透率大于90%时,干交换剂的... 研究了无机离子交换剂亚铁氰化钾钛从模拟高放废液中去除Cs的双柱串级冷实验。结果表明:当模拟废液中Cs的质量浓度为0.50g/l、酸浓度为1.10mol/l、流速为2.70ml/h、柱Ⅰ的穿透率大于90%时,干交换剂的交换容量为0.745mmol/g,柱Ⅱ的穿透率为1%时,双柱中干交换剂总的交换容量为0.640m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高放废液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电催化氧化L-半胱氨酸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志祥 高作宁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07-310,共4页
研究了在0.10mol/L Na2SO4溶液中K4Fe(CN)6在玻碳电极(GCE)上电催化氧化L-半胱氨酸(L-Cys)的电化学行为。在-0.2~0.6V的电位窗口内,L-Cys在GCE上的直接电化学氧化过程迟缓,不易直接发生氧化反应。在K4Fe(CN)6作用下,在0... 研究了在0.10mol/L Na2SO4溶液中K4Fe(CN)6在玻碳电极(GCE)上电催化氧化L-半胱氨酸(L-Cys)的电化学行为。在-0.2~0.6V的电位窗口内,L-Cys在GCE上的直接电化学氧化过程迟缓,不易直接发生氧化反应。在K4Fe(CN)6作用下,在0.23V处出现一个不可逆的氧化峰,且氧化峰电流明显增大。研究结果表明,K4Fe(CN)。对L-Cys的氧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电催化氧化峰电流Ipa随扫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与扫描速率平方根(v^1/2)呈线性关系,表明该电催化氧化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电化学过程。催化氧化峰电流与L-Cys浓度在4×10^-5~2×10^-3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6)。该催化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系数a=0.5568,运用计时电流法(CA)得到该电催化氧化的速率常数k为(7.19±0.05)×10^-2(mol/L)^-1·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L-半胱氨酸 电催化氧化 电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对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化学镀铜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甘雪萍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44,共6页
研究亚铁氰化钾对化学镀铜沉积速度、镀层成分、电阻率、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化学镀铜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添加亚铁氰化钾可以显著降低沉积速度,使镀层变得均匀致密,颜色也从棕黑色变为亮铜色,电阻率明显降低。添加亚铁氰化钾... 研究亚铁氰化钾对化学镀铜沉积速度、镀层成分、电阻率、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化学镀铜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添加亚铁氰化钾可以显著降低沉积速度,使镀层变得均匀致密,颜色也从棕黑色变为亮铜色,电阻率明显降低。添加亚铁氰化钾还可使镀层P含量略微降低,改善镀层微观结构,晶粒尺寸增大,镀层由(111)晶面择优取向变为(220)晶面择优取向。亚铁氰化钾主要通过吸附作用抑制在镀层表面发生的次磷酸钠氧化反应而降低化学镀铜沉积速度。亚铁氰化钾还可明显降低化学镀铜过程中NaH2PO2/CuSO4消耗摩尔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次磷酸钠 化学镀铜 沉积速度 晶体结构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亚铁氰化钾镍对Cs^+的动态吸附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志辉 贾铭椿 +1 位作者 王晓伟 门金凤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8-32,共5页
通过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聚丙烯腈基亚铁氰化钾镍(PAN-KNi CF)对模拟放射性废水及实际放射性废水中Cs+的吸附效果,并采用SEM、FT-IR、XRD等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AN-KNi CF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Cs+,当溶液中含有共存离子时,PAN... 通过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聚丙烯腈基亚铁氰化钾镍(PAN-KNi CF)对模拟放射性废水及实际放射性废水中Cs+的吸附效果,并采用SEM、FT-IR、XRD等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AN-KNi CF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Cs+,当溶液中含有共存离子时,PAN-KNi CF吸附Cs+的穿透曲线都从右向左移动;减容比为2 122时,PANKNi CF对实际放射性废水中137Cs的去污因子仍高达512;被PAN-KNi CF吸附的137Cs衰变成137Bam后会从PANKNi CF上解析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聚丙烯腈 吸附 放射性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亚铁氰化钾钛球形复合吸附剂对水中Cs^+的动态吸附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志辉 贾铭椿 门金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100-4104,共5页
制备聚丙烯腈-亚铁氰化钾钛球形复合吸附剂(PAN-KTi CF),研究PAN-KTi CF对Cs+的动态吸附性能,考察流量、吸附床高度及竞争离子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采用BDST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AN-KTi CF能够有效地去... 制备聚丙烯腈-亚铁氰化钾钛球形复合吸附剂(PAN-KTi CF),研究PAN-KTi CF对Cs+的动态吸附性能,考察流量、吸附床高度及竞争离子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采用BDST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AN-KTi CF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Cs+,随着吸附床高度的增加、流量的降低穿透时间延长;而溶液中加入竞争离子导致穿透时间缩短。BDST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吸附床高度与穿透时间的关系,而Thomas模型能很好地描绘PAN-KTi CF对Cs+的动态吸附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聚丙烯腈 动态吸附 BDST模型 Thom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在兰·埃农法测定中的作用初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居红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57-59,共3页
针对兰·埃农法测定中亚铁氰化钾使用前后的不同的终点变化清晰程度对亚铁氰化钾在此测定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探索,并用大量实验证实了亚铁氰化钾的使用可使测定过程中不产生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使终点清晰。
关键词 兰.埃农法 亚铁氰化钾 食品分析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号盐抑制剂含量测定——微量亚铁氰化钾的分光光度测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跃 谢和溢 +1 位作者 罗春芝 姚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63-265,共3页
本文建立了测定油井水样中Ⅱ号盐抑制剂(亚铁氰化钾)含量的分光光度方法,考察了显色剂、显色时间、pH 值、无机盐对吸光度的影响。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有灵敏度高、快速等优点。
关键词 Ⅱ号盐抑制剂 铁氰化钾 分光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化学方法理论与应用——亚铁氰化钾-抗坏血酸体系催化性能的验证
16
作者 马铭 曾跃 +2 位作者 彭桦 谢乃贤 高倩蕾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8年第3期50-54,共5页
采用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对亚铁氰化钾-抗坏血酸体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电极反应的扩散系数和标准电极电位值,并以循环伏安法和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位~时间曲线证... 采用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对亚铁氰化钾-抗坏血酸体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电极反应的扩散系数和标准电极电位值,并以循环伏安法和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位~时间曲线证实了后续化学反应催化性能的存在,结论与文献值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卷积量 电化学方法 催化过程 亚铁氰化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铁氰化钾和双偶极半菁衍生物静电自组装膜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俞丹霞 朱志强 +1 位作者 吴涛 王科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0-513,共4页
通过交替沉积K4[Fe(CN)6](或K3[Fe(CN)6])和双偶极半菁(Me2NC6H4CH CHC5H4N+CH2C6H4—C6H4—CH2—+NC5H4—CH CH—C6H4—NMe2)的氯化物,制备了2种无机有机杂化自组装膜.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偏振可见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图对薄膜进行... 通过交替沉积K4[Fe(CN)6](或K3[Fe(CN)6])和双偶极半菁(Me2NC6H4CH CHC5H4N+CH2C6H4—C6H4—CH2—+NC5H4—CH CH—C6H4—NMe2)的氯化物,制备了2种无机有机杂化自组装膜.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偏振可见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图对薄膜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铁氰化钾 双偶极半菁衍生物 自组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催化亚铁氰化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分光光度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远清 刘京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74-76,共3页
基于银 (Ⅰ )催化亚铁氰化钾的分解反应 ,并以苦味酸作为分解产物氰根的显色剂 ,提出了基于显色产物测定银的催化光度法。线性范围为0.2~2.4μg/L ,灵敏度为5.1×10 -3 μg/L。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催化分光光度法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氰化钾提高原子荧光法测定砷锑铋的抗干扰能力 被引量:6
19
作者 肖凡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61-362,共2页
本文提出抗坏血酸-K_4[Fe(CN)_6]-硫脲体系,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As、Sb和Bi。用K_4[Fe(CN)_6]消除干扰元素,可大大提高共存元素允许量。方法检出限(μg/ml)As 0.10,Sb 0.04,Bi 0.05;RSD均小于6%。 1 仪器与分析条件 XD... 本文提出抗坏血酸-K_4[Fe(CN)_6]-硫脲体系,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As、Sb和Bi。用K_4[Fe(CN)_6]消除干扰元素,可大大提高共存元素允许量。方法检出限(μg/ml)As 0.10,Sb 0.04,Bi 0.05;RSD均小于6%。 1 仪器与分析条件 XDY-1型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地质仪器厂生产)。输入功率As 20~35W、Sb 20~30W、Bi 30~40W,反射功率均调至最小,氩载气流量1L/min,负高压300~350V,炉温为900℃。7g/L KBH_4加入量是5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 原子荧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酸浸液亚铁氰化钾深度脱铁实验研究
20
作者 郑光亚 陈正杰 +5 位作者 夏举佩 曾德恢 李浩林 张锐横 魏兴 刘成龙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9-73,共5页
以煤矸石酸浸液经初步脱铁反应后的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组分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100g煤矸石经初步脱铁后,酸浸液中Al2O3,Fe2O3质量分别为32.50,0.21g,其中铁质量没有达到制备无铁级硫酸铝的要求。因此,本研究取初步脱铁反应后的溶... 以煤矸石酸浸液经初步脱铁反应后的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组分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100g煤矸石经初步脱铁后,酸浸液中Al2O3,Fe2O3质量分别为32.50,0.21g,其中铁质量没有达到制备无铁级硫酸铝的要求。因此,本研究取初步脱铁反应后的溶液500mL,通过添加除铁剂亚铁氰化钾进行深度脱铁,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亚铁氰化钾加量对脱铁的影响,以溶液中Fe2O3的最终质量为指标来考察各因素对除铁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优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0.5h,亚铁氰化钾加量为1.79g时,除铁率达到97.46%,此时溶液的铁质量是达到制备无铁级硫酸铝的要求,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酸浸液 脱铁 硫酸铝 亚铁氰化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