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分及活性有机碳驱动下水稻土中铁形态的变化
1
作者 张景雯 徐嘉欣 +3 位作者 兰炫樟 高晓丹 张广才 张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93-2103,共11页
【目的】铁氧化物是水稻土中活性较高、最常见的氧化物之一,其形态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水稻土中水分条件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铁氧化物转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探究土壤水分条件变化和外源活性有机碳添加条件下水稻土铁氧化物的形态变化... 【目的】铁氧化物是水稻土中活性较高、最常见的氧化物之一,其形态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水稻土中水分条件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铁氧化物转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探究土壤水分条件变化和外源活性有机碳添加条件下水稻土铁氧化物的形态变化,旨在加深对水稻土铁循环的理解。【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供试水稻土采自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试验设置干湿交替(AWD)、持续淹水(F)和落干(FC)3种水分条件,每个水分条件下设置添加葡萄糖(+C)和不添加葡萄糖(−C)两个处理,在黑暗条件下25℃恒温培养80天。取样测定了土壤铁还原率、游离态氧化铁、络合态氧化铁、无定形态氧化铁含量,以及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结果】培养80天后,土壤中无定形铁含量在持续淹水条件下增幅最大,不添加和添加葡萄糖处理分别比培养初始期增加了1.16g/kg和1.33 g/kg;在干湿交替和落干条件下,不添加葡萄糖处理的游离态铁含量分别较培养初期增长了20.57%和15.90%;在干湿交替、持续淹水、落干条件下,添加葡萄糖处理的络合态铁含量均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68.66%、16.09%、17.89%。土壤Eh与无定形铁、络合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游离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外源活性有机碳的添加促进了铁氧化物的络合,在干湿交替条件下,铁的络合度显著增加了75%。淹水降低土壤Eh,有利于游离态铁向络合态和无定形态转化,提高铁的活性。不论是否添加外源碳,淹水条件下土壤铁的活化度均较高,分别达到0.46和0.47。反复干湿交替促进土壤中非结晶态铁氧化物向结晶态转变,落干再淹水可显著提高铁还原率,添加外源活性有机碳后铁还原率提升更为显著,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有效铁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铁氧化物形态 水分条件 活性有机碳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赤红壤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铁氧化物特征及稳定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贤 黄伟濠 +3 位作者 卢瑛 李博 王超 董玉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0-209,共10页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以广东省赤红壤区花岗岩(G)、第四纪红土(Q)和砂页岩(S)母质发育的林地(FL)、水田(PF)和旱地(UL)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和不同形态铁氧化物含量,探究了其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以广东省赤红壤区花岗岩(G)、第四纪红土(Q)和砂页岩(S)母质发育的林地(FL)、水田(PF)和旱地(UL)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和不同形态铁氧化物含量,探究了其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贡献。结果显示:(1)3种母质发育的3种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均以>0.25 mm为主,2~5 mm团聚体以花岗岩母质发育林地土壤最高(58.51%),0.25~2 mm团聚体以花岗岩(62.93%)和第四纪红土(59.21%)母质发育水田和旱地土壤最高;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以砂页岩母质发育林地土壤最高;(2)3种母质发育林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主要分布在2~5 mm粒径中,水田和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主要分布在<0.053 mm粒径中;3种母质发育林地土壤团聚体铁氧化物含量主要分布在<0.053,0.25~2 mm粒径中,水田和旱地土壤团聚体铁氧化物含量主要分布在<0.053 mm粒径中。(3)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MWD、GMD与团聚体HAC、HAC/FAC、Fe fr和Fe co呈显著相关(P<0.05);不同母质和利用方式以砂页岩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团聚体胶结能力最好。研究表明,不同母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HAC、HAC/FAC、Fe fr和Fe co含量分布差异显著,进而影响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同时砂页岩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团聚体结构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铁氧化物形态 有机碳组分 利用方式 成土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