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豫西熊耳山地区上道回钼矿床地质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王文博
张静
陈良
李雷
苏蔷薇
王琦崧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
-
出处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8-340,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30423)
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科技找矿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652013017)
-
文摘
上道回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熊耳山-外方山地区,受控于马超营断裂的次级断裂,赋矿地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中酸性火山岩,矿体呈多组脉状产出.金属矿物以辉钼矿、黄铁矿为主,热液蚀变为硅化、钾长石化、碳酸盐化.热液成矿过程从早到晚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方解石阶段.包裹体类型为C型(CO2型)、W 型(NaCl-H2O型)、S型(子晶型).早阶段发育W 型、C型和少量S型包裹体,中阶段发育C型、W 型、S型包裹体,晚阶段发育W 型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10~390℃、180~300℃、120~220℃,盐度由早阶段1.0% ~13.4%和27.2% ~33.2%,经中阶段0.3% ~14.1%和27.3% ~28.5%,到晚阶段0.1%~14.2%.成矿流体由富CO2向贫CO2演化,流体沸腾使CO2等挥发分逃逸,造成流体pH值升高、氧化性降低,从而导致辉钼矿等硫化物沉淀.早、中阶段C型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148~371MPa、108~383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5~14km.
-
关键词
上道回钼矿
钾长石-石英脉型
地质特征
流体包裹体
熊耳山地区
豫西
-
Keywords
Shangdaohui Mo deposit
K-feldspar-quartz vein typ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luid inclusion
Xiong'ershan region
western Henan
-
分类号
P618.65
[天文地球—矿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