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棉湘杂棉8号为材料,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33.2°N,120.5°E)滨海改良盐土上研究施氮量(0、150、300、375、450、600 kg N hm–2)对棉株钾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以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棉湘杂棉8号为材料,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33.2°N,120.5°E)滨海改良盐土上研究施氮量(0、150、300、375、450、600 kg N hm–2)对棉株钾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高不同生育阶段棉株钾的吸收量,以盛花到见絮期的钾积累增量最大,并改变生育期间的钾吸收比例,使出苗到盛花期的钾吸收比例降低,盛花到吐絮期的钾吸收比例升高;同时,增加施氮还降低生育后期中上部果枝钾浓度的下降速率,但对下部果枝影响较小。随施氮量增加,各部位果枝氮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每增施1 kg氮促进钾的吸收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果枝部位越高,基于最大边际效应的施氮量越高。在300~375 kg hm–2施氮量范围内,干物质和钾在经济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提高,钾浓度和钾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中部和上部果枝氮素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和钾的皮棉生产效率较高,利于高产形成。高于375 kg hm–2的施氮量导致皮棉产量增幅下降,氮素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和钾的皮棉生产效率较低;低于375 kg hm–2的施氮量降低干物质和钾经济系数,不利于高产形成。展开更多
钾肥对作物生长与土壤供钾水平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新型钾肥对作物生长影响,将新型钾肥材料设计处理Ⅰ、Ⅱ、Ⅲ、Ⅳ、Ⅴ、Ⅵ6个不同施钾量水平(0、75、150、225、300、375 kg K_(2)O·hm^(-2)),对鲜食玉米的生长、产量以及肥料效...钾肥对作物生长与土壤供钾水平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新型钾肥对作物生长影响,将新型钾肥材料设计处理Ⅰ、Ⅱ、Ⅲ、Ⅳ、Ⅴ、Ⅵ6个不同施钾量水平(0、75、150、225、300、375 kg K_(2)O·hm^(-2)),对鲜食玉米的生长、产量以及肥料效果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处理Ⅳ(225 kg K_(2)O·hm^(-2))的玉米长势最好;处理Ⅴ(300 kg K_(2)O·hm^(-2))在玉米籽粒、根茎叶等干物质量及钾素吸收量方面均表现最好;处理Ⅳ钾素利用率最高,为58%。在土壤钾素供应方面,土壤当季供钾水平(速效钾)和供钾潜力(缓效钾)均为处理Ⅵ(375 kg K_(2)O·hm^(-2))最高,处理Ⅳ次之。综合来看,处理Ⅳ(225 kg K_(2)O·hm^(-2))对鲜食玉米的整体生长及土壤钾素供应表现最佳。展开更多
文摘以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棉湘杂棉8号为材料,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33.2°N,120.5°E)滨海改良盐土上研究施氮量(0、150、300、375、450、600 kg N hm–2)对棉株钾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高不同生育阶段棉株钾的吸收量,以盛花到见絮期的钾积累增量最大,并改变生育期间的钾吸收比例,使出苗到盛花期的钾吸收比例降低,盛花到吐絮期的钾吸收比例升高;同时,增加施氮还降低生育后期中上部果枝钾浓度的下降速率,但对下部果枝影响较小。随施氮量增加,各部位果枝氮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每增施1 kg氮促进钾的吸收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果枝部位越高,基于最大边际效应的施氮量越高。在300~375 kg hm–2施氮量范围内,干物质和钾在经济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提高,钾浓度和钾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中部和上部果枝氮素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和钾的皮棉生产效率较高,利于高产形成。高于375 kg hm–2的施氮量导致皮棉产量增幅下降,氮素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和钾的皮棉生产效率较低;低于375 kg hm–2的施氮量降低干物质和钾经济系数,不利于高产形成。
文摘钾肥对作物生长与土壤供钾水平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新型钾肥对作物生长影响,将新型钾肥材料设计处理Ⅰ、Ⅱ、Ⅲ、Ⅳ、Ⅴ、Ⅵ6个不同施钾量水平(0、75、150、225、300、375 kg K_(2)O·hm^(-2)),对鲜食玉米的生长、产量以及肥料效果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处理Ⅳ(225 kg K_(2)O·hm^(-2))的玉米长势最好;处理Ⅴ(300 kg K_(2)O·hm^(-2))在玉米籽粒、根茎叶等干物质量及钾素吸收量方面均表现最好;处理Ⅳ钾素利用率最高,为58%。在土壤钾素供应方面,土壤当季供钾水平(速效钾)和供钾潜力(缓效钾)均为处理Ⅵ(375 kg K_(2)O·hm^(-2))最高,处理Ⅳ次之。综合来看,处理Ⅳ(225 kg K_(2)O·hm^(-2))对鲜食玉米的整体生长及土壤钾素供应表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