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钾肥施用技术的探讨 Ⅱ.淹水稻田土壤钾动力学性质及其对水稻钾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泽远 葛滢 葛旦之 《湖南农业科学》 1999年第1期42-43,共2页
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试验证明,化学钾肥作基肥或早期追肥,能够满足水稻全生育期对钾的营养需求而获得高产。但国内外也有不少资料报道,水稻分蘖期钾临界值不高,需钾量不大,而孕穗期钾需求量很大,钾肥应以中期为重点分次施用效... 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试验证明,化学钾肥作基肥或早期追肥,能够满足水稻全生育期对钾的营养需求而获得高产。但国内外也有不少资料报道,水稻分蘖期钾临界值不高,需钾量不大,而孕穗期钾需求量很大,钾肥应以中期为重点分次施用效果更好。显然,水稻施钾技术上存在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钾动力学 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烟品种中川208的钾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动力学特征
2
作者 许娜 张海航 +5 位作者 刘杨 艾琳雅 王妍琪 刘国侠 张玉 闫鼎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5,共7页
为研究烤烟中川208对钾肥的需求规律,以云烟87为对照,研究了两者钾素吸收利用效率,积累分配特性及钾离子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中川208对钾素吸收效率及利用率均显著高于云烟87。在移栽后28~84 d,中川208的钾素积累量显著大于云烟87... 为研究烤烟中川208对钾肥的需求规律,以云烟87为对照,研究了两者钾素吸收利用效率,积累分配特性及钾离子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中川208对钾素吸收效率及利用率均显著高于云烟87。在移栽后28~84 d,中川208的钾素积累量显著大于云烟87,增幅为21.37%~111.76%;两个烤烟品种的钾素分配率均为叶>茎>根;中川208在移栽后28~70 d钾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云烟87,增幅为80.53%~546.63%。吸收动力学特征表明,与云烟87相比,中川208对钾离子的亲和力和吸收能力更强,吸收速率更高,耐低钾能力更强。综上,中川208对钾离子的高亲和吸收能力及吸收速率,使其钾素积累速率和积累量更大,进而提升了其对钾素的吸收效率和利用率,团棵期至现蕾期是其钾素吸收关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中川208 吸收利用效率 吸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钾矿的钾释放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小雪 刘可星 +3 位作者 王瑶 金睿 高云西 廖宗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7,共6页
【目的】建立活化钾矿的钾释放动力学模型.【方法】采用活化剂对非水溶性钾矿(钾长石、富钾页岩)进行活化,通过阳离子盐溶液(NH+4、Na+)连续振荡浸提,分析阳离子盐溶液对活化钾矿动态释钾过程的影响,研究活化钾矿的钾释放动力学模型.【... 【目的】建立活化钾矿的钾释放动力学模型.【方法】采用活化剂对非水溶性钾矿(钾长石、富钾页岩)进行活化,通过阳离子盐溶液(NH+4、Na+)连续振荡浸提,分析阳离子盐溶液对活化钾矿动态释钾过程的影响,研究活化钾矿的钾释放动力学模型.【结果和结论】各浸提剂浸提钾矿的释放曲线均表现出前期快速,之后缓慢释放的变化趋势.浸提剂浸提钾长石、活化钾长石钾的初始释放量顺序为:NH4Cl>Na Cl>H2O,累积释放量顺序为:Na Cl>NH4Cl≈H2O;富钾页岩、活化页岩的整个动态释钾过程均表现为:H2O>Na Cl>NH4Cl.分别用双常数模型、一级动力学模型、扩散模型和Elovich模型对钾矿及其活化钾矿累积释钾量进行拟合,钾长石、活化钾长石的最优动力学模型是Elovich模型或双常数模型;富钾页岩、活化页岩的最优动力学模型是Elovich模型.钾长石、活化钾长石的一级动力学模型在2种浸提剂NH4Cl和Na Cl间的拟合性无明显差异;NH4Cl浸提的动力学模型拟合性均优于Na Cl.活化钾矿的钾初始释放速率、平均释放速率以及最大平衡释放量均有显著提高.初始释放速率的增大是活化钾矿的钾最大平衡释放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溶性 活化 阳离子 释放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几种黄土性土壤钾吸附固定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薛泉宏 马博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9-83,共5页
采用平衡法研究了陕西省 4种黄土性土壤钾吸附固定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 :1黄土性土壤不同土类钾吸附固定量、吸附固定速度及平衡时间差异很大。土娄 土粘化层和黑垆土埋藏腐殖质层的钾吸附固定量约为耕层的 2倍 ,陕南黄褐土的钾吸附... 采用平衡法研究了陕西省 4种黄土性土壤钾吸附固定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 :1黄土性土壤不同土类钾吸附固定量、吸附固定速度及平衡时间差异很大。土娄 土粘化层和黑垆土埋藏腐殖质层的钾吸附固定量约为耕层的 2倍 ,陕南黄褐土的钾吸附固定量仅次于 土娄 土粘化层 ,黄绵土的钾吸附固定量最小 ;2供试土壤不同时段的钾吸附固定速度随时间的衰减变化符合 Vt=A+Blnt模型 ,衰减速率因土类而异 ;3供试土壤钾吸附固定过程符合 Elovich方程和一级扩散方程 ;4供试土壤钾吸附固定过程分为快、中、慢三个阶段或快、慢两个阶段 ,快反应约在 4 0 h完成 ,吸附固定钾量达总量的 64 %~ 93 % ,所用时间仅占总时间的 1 2 %~ 4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速度 固定 固定动力学 陕西 黄土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沉降下红壤对K^+吸附特征及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8
5
作者 王代长 蒋新 +3 位作者 卞永荣 郎印海 王芳 贺纪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研究酸沉降下K+在红壤表面的化学吸附行为,结果表明,K+的等温吸附可用Langmuir方程较好地描述;在K+的平衡吸附过程中,土壤表面有H+的释放;加入pH3.5酸溶液后,存在H+的消耗过程,其机理与SO42-的专性吸附释放OH-以中和溶液中H+有关.利用... 研究酸沉降下K+在红壤表面的化学吸附行为,结果表明,K+的等温吸附可用Langmuir方程较好地描述;在K+的平衡吸附过程中,土壤表面有H+的释放;加入pH3.5酸溶液后,存在H+的消耗过程,其机理与SO42-的专性吸附释放OH-以中和溶液中H+有关.利用设计的动力学装置能很好地研究K+的吸附动力学,比较K+吸附的动力学模型,以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为最佳模型;运用数据平滑工具求算吸附速率与吸附量的关系,进一步求得一级动力学方程的表观平衡吸附量和表观吸附速率常数.联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的微分式和Elovich方程也可求得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沉降 等温吸附 质子 钾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钾释放速率参数的理论计算及其实践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吕晓男 陆允甫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5-161,共7页
选用二种电场强度(44.4V/cm和88.8V/cm)研究20个低丘红壤玉米田间试验的钾释放速率特性,用二级动力学方程来表征,并求得土壤钾释放的速率方程和钾释放的初始速率(v0)等参数。在电场强度为44.4V/cm和88.8V/cm下供试土壤的v0... 选用二种电场强度(44.4V/cm和88.8V/cm)研究20个低丘红壤玉米田间试验的钾释放速率特性,用二级动力学方程来表征,并求得土壤钾释放的速率方程和钾释放的初始速率(v0)等参数。在电场强度为44.4V/cm和88.8V/cm下供试土壤的v0变幅分别在1.17-1.23和1.93-61.58mg/(kg·min)之间,平均值分别为5.36和9.54mg/(kg·min)。统计结果表明:在电场强度为44.4V/cm下,v0与玉米籽粒相对产量、总干物质相对产量、无钾处理玉米吸钾量、土壤速效钾、酸溶性钾和缓效钾6项参比标准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275**、0.5645**、0.6624**、0.7277**、0.7843**和0.6299**。而在电场强度为88.SV/cm下,v0除了与玉米总干物质相对产量之间达显著相关水平(P=0.05,=0.5445*)外,v0与其余5项参比标准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4**,0.7216**,0.7523**,0.8202**和0.6686**。V0能很好地用于评价土壤供钾能力以及钾素肥力诊断指标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速率 土壤 能力 释放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钾水平下外源铵对烟草幼苗根系生长及钾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代晓燕 陈培钰 +1 位作者 李子绅 张铜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0-127,共8页
为探明铵参与低钾胁迫下烟株根系的生长及吸钾机制,采用室内水培法,以“豫烟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下外源NH4+对烟株根系的生长生理和钾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外源NH4+时,低钾胁迫下烟株根系可溶性蛋白、根系活... 为探明铵参与低钾胁迫下烟株根系的生长及吸钾机制,采用室内水培法,以“豫烟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下外源NH4+对烟株根系的生长生理和钾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外源NH4+时,低钾胁迫下烟株根系可溶性蛋白、根系活力、烟株各部位干重和钾含量均显著低于常钾水平。两种供钾水平下,随着外源NH4+浓度增加,烟株根系干重、根系扫描参数、钾积累量和钾最大吸收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则先上升后下降并在外源NH4+浓度为1 mmol/L时最大。外源NH4+可抑制植物根系高亲和及低亲和K+吸收系统,且NH4+浓度越大,钾吸收速率越低,其中溶液K+浓度为0.2和10 mmol/L时,N5.00较N0处理分别显著降低55.78%和37.68%。可见,低钾胁迫显著抑制烟株根系生长和钾吸收,而外源NH4+可抑制高亲和或低亲和的K+吸收系统,从而影响烟株的钾吸收速率和吸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根系 NH4+ 水平 吸收速率 吸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提升稻麦轮作系统土壤供钾容量和强度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雅 夏贤格 +5 位作者 范先鹏 夏颖 张富林 刘冬碧 吴茂前 张志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9-597,共9页
【目的】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钾素,秸秆还田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钾素,还可以补充农田土壤钾库容。本研究利用动力学模型,评估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方法】基于稻麦轮作制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 【目的】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钾素,秸秆还田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钾素,还可以补充农田土壤钾库容。本研究利用动力学模型,评估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方法】基于稻麦轮作制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不施肥(CK);不施肥、每季秸秆还田量为6000 kg/hm^(2)(RS);施化肥、秸秆不还田(NPK);施化肥、秸秆还田量同RS(NPKS)。采集秸秆还田13年土壤和植株样品,分析植株吸钾量和不同形态土壤钾含量,计算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采用连续浸提法测定吸附在黏土矿物不同位置的钾含量。测定四苯硼钠和有机酸法模拟条件下钾素的释放过程。【结果】稻麦轮作制长期秸秆还田试验中,RS和NPKS处理每年秸秆输入的钾素约为220 kg/hm^(2),土壤钾表观平衡为盈余,而CK和NPK处理依然为亏缺。秸秆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素含量均得到稳步提升,分别提高12.3~18.5和85.6~157.6 mg/kg。秸秆还田增加的非交换性钾素主要分布在粘土矿物层间(i位点),少量分布于表面(p位点),但是并未显著改变p位、e位和i位钾的比例。土壤固定的钾素释放特征分为快速释放和缓慢释放两个阶段,该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以四苯硼钠作浸提剂,快速释放阶段土壤钾素的释放速率表现为RS>NPKS>CK>NPK,缓慢释放阶段表现为RS>CK>NPKS>NPK,RS和NPKS处理的释放量快速阶段较NPK处理分别多166.6、81.1 mg/kg,慢速阶段分别多71.4、27.9 mg/kg。以有机酸为浸提剂,快速和缓慢释放阶段的钾素释放量和释放速率都表现为NPKS>RS>NPK>CK,NPKS和RS处理钾素释放量在快速释放阶段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6.3、14.5 mg/kg,在缓慢释放阶段分别增加了46.2和111.8 mg/kg。【结论】秸秆的外源钾素能够补充土壤钾素,影响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长期秸秆还田后土壤钾素由亏缺转为盈余状态。秸秆还田既能提高土壤交换性钾含量,也能提高非交换性钾含量,其增加的钾素主要位于矿物层间位置,少量在矿物表面。钾释放动力学证明了秸秆还田可同时提高土壤钾素的供应强度和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交换性 非交换性 吸附位点 释放动力学 供应强度 供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善花生–甘薯轮作土壤钾平衡和供钾能力的机理 被引量:3
9
作者 袁洁 叶佳敏 +6 位作者 汪吉东 李娟 张立成 章明清 徐聪 王磊 张永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71-2082,共12页
【目的】通过分析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钾含量和库容、钾素吸附位点及钾素释放过程,全面探讨长期施用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方法】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花生–甘薯轮作长期施肥定位试... 【目的】通过分析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钾含量和库容、钾素吸附位点及钾素释放过程,全面探讨长期施用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方法】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花生–甘薯轮作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化肥对照(NPK)、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NPK+CM)、化肥配施猪粪(NPK+PM)、化肥配施秸秆(NPK+RS)。2022年(定位试验第15年)甘薯收获后,调查甘薯生物量和产量,采集植株样品分析植株钾含量;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全钾含量及各形态钾含量,采用连续浸提法分析土壤黏土矿物吸附点位钾含量,采用有机酸和四苯硼钠模拟试验分析钾素释放过程。【结果】花生–甘薯轮作体系长期施肥试验中,4个施肥处理土壤钾素表观平衡均为盈余。NPK+PM和NPK+RS处理的土壤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水溶性钾含量提升效果最佳,非交换性钾含量较CK分别提高260和188 mg/kg,交换性钾含量分别提高72.3和75.0 mg/kg,水溶性钾含量分别提高45.0和71.7 mg/kg。与CK相比,NPK和NPK+CM对黏土矿物层间(i位点)、楔形边缘(e位点)和矿物表面(p位点)这3个位点的钾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而NPK+PM和NPK+RS处理p位点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5和36 mg/kg,e位点钾含量分别提高58和66 mg/kg;NPK+PM处理的i位点钾含量提高了132 mg/kg;NPK和NPK+CM处理对p位点、i位点和e位点钾的占比没有显著影响,NPK+PM处理显著提高e位点钾的占比,NPK+RS处理显著提高p位点和e位点钾的占比,显著降低i位点钾的占比。无论是以有机酸还是以四苯硼钠为浸提剂,NPK以及NPK+CM处理钾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与CK均无显著差异。以有机酸为浸提剂,NPK+PM处理快速释放期释放量、总钾释放量及释放速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N P K+RS处理。以四苯硼钠为浸提剂,NPK+PM与NPK+RS处理快速释放期释放量、总钾释放量及释放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化肥配施猪粪或秸秆能提高土壤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含量。单施化肥不会改变黏土矿物吸附位点钾所占的比例,化肥配施猪粪处理主要增加了吸附于黏土矿物层间(i位点)的钾,化肥配施秸秆处理增加的钾主要分布在楔形边缘(e位点)和矿物表面(p位点)。长期单施化肥不能提高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缺钾条件下化肥配施猪粪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最高,钾充足条件下化肥配施猪粪与配施秸秆的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没有明显差异,但均高于化肥单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长期施肥试验 有机肥 吸附位点 释放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