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岭东西段中生代基性岩浆差异及其对“东钨西锡”的制约
1
作者 闫金禹 马星华 +5 位作者 郭春丽 周睿 王宏晖 许箭琪 赵迁迁 张斌武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4-1216,共23页
南岭地区中生代幔源基性岩浆的持续活动为地壳部分熔融和岩浆房的持久演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热量,是成钨、成锡岩浆得以分异乃至成矿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性的岩体、岩脉、岩株在南岭地区广泛出露,岩浆活动自晚三叠世(215Ma)持续至晚白垩世... 南岭地区中生代幔源基性岩浆的持续活动为地壳部分熔融和岩浆房的持久演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热量,是成钨、成锡岩浆得以分异乃至成矿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性的岩体、岩脉、岩株在南岭地区广泛出露,岩浆活动自晚三叠世(215Ma)持续至晚白垩世(75Ma),岩性以玄武岩、辉绿岩及煌斑岩为主,以北东走向的郴州-临武断裂带为界可将其划分为东、西两段。南岭东段的基性岩约19处,主要分布在赣粤两省交界;南岭西段的基性岩分布在12处,集中于湘南地区,少量分布于桂北地区。随时代由老至新,东、西两段基性岩均呈现出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从亏损到富集的演化趋势,但东段基性岩以钙碱性和拉斑系列为主,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IAB型特征;而南岭西段为碱性系列为主,具有富集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OIB型特征。差异性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东段基性岩源区主要受到俯冲板片脱水流体和洋壳上覆沉积物熔体交代,而西段基性岩源区的交代介质来自于古太平洋板片脱水后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南岭地区具有东段富钨、西段富锡的分布格局,这种空间规律性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包括源区组分、壳-幔相互作用、分异程度、氧逸度和挥发分等。幔源岩浆对酸性岩浆的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在促使壳源岩浆发生部分熔融和维持岩浆房持续发生分异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注入岩浆房内从而改变成钨、锡岩浆体系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南岭东、西段基性岩浆的差异性及其参与方式是造成东钨西锡空间分布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锡成矿差异 幔源基性岩浆 中生代 南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