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钨钼共渗的表观过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成明 赵晋香 +3 位作者 田林海 王建明 徐重 郑维能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5-58,共4页
研究了双层辉光离子钨钼共渗在离子轰击条件下形成渗层和无离子轰击时形成沉积层的表观过程 .结果表明 ,在形成沉积层时 ,由于离子轰击作用已不存在 ,使渗层厚度减少 2 6% ,用朗缪尔探针对双层辉光离子钨钼共渗过程进行了等离子体的诊... 研究了双层辉光离子钨钼共渗在离子轰击条件下形成渗层和无离子轰击时形成沉积层的表观过程 .结果表明 ,在形成沉积层时 ,由于离子轰击作用已不存在 ,使渗层厚度减少 2 6% ,用朗缪尔探针对双层辉光离子钨钼共渗过程进行了等离子体的诊断 ,等离子体对表面成分有较大影响 .合理的等离子体密度范围为 5× 1 0 11~ 3× 1 0 12 cm-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轰击 层厚度 等离子体密度 钨钼共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钨钼共渗的扩散机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成明 贺志勇 徐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5-188,共4页
对双层辉光离子钨钼共渗在离子轰击条件下形成的渗层和无离子轰击时形成的渗层进行了对比 ,计算了溶质原子钨和钼与空位的结合能。据溶质 空位复合体扩散的能量条件 ,提出溶质 空位复合体扩散机制在双层辉光离子钨钼共渗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离子轰击 钨钼共渗 溶质空位复合体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源等电位离子钨钼共渗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申罡 高原 +1 位作者 王成磊 卜根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51,共3页
利用脉冲单电源和直流单电源,分别在Q235钢表面进行等离子钨钼共渗。通过对不同电源钨钼共渗试样的渗层组织、渗层成分分布、晶体结构、渗层硬度分布的检测和比较,分析了2种电源对等离子钨钼共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单一电源均可在Q23... 利用脉冲单电源和直流单电源,分别在Q235钢表面进行等离子钨钼共渗。通过对不同电源钨钼共渗试样的渗层组织、渗层成分分布、晶体结构、渗层硬度分布的检测和比较,分析了2种电源对等离子钨钼共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单一电源均可在Q235钢表面形成明显反应扩散层;在相同工艺下,采用脉冲电源所得到的试样渗层厚度较采用直流电源的渗层厚度增加了18.1%;脉冲电源试样表面W、Mo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约为8.4%和9.8%,直流电源试样表面W、Mo含量分别为8.2%和8.9%,可见2种电源渗层表面含W、Mo量相差不大;2种电源渗层相结构均为Fe7W6和Fe3Mo金属间化合物相;钨钼共渗后渗层硬度提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 直流 双辉 表面改性 钨钼共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钨钼共渗的组织分类 被引量:1
4
作者 郑维能 李成明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55-556,共2页
关键词 离子钨钼共渗 组织分类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中含碳量对离子钨钼共渗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从曾 苏永安 +1 位作者 唐宾 徐重 《太原工业大学学报》 1993年第3期7-13,共7页
本文通过对工业纯铁、20钢、45钢、T8钢进行双层辉光离子W、Mo共渗,探讨了钢中含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或试件表面实际含碳量不同时,可形成不同的渗层组织。W、Mo元素渗入钢中将引起碳向渗层迁移,形成贫碳区。在W、Mo的渗入和表面... 本文通过对工业纯铁、20钢、45钢、T8钢进行双层辉光离子W、Mo共渗,探讨了钢中含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或试件表面实际含碳量不同时,可形成不同的渗层组织。W、Mo元素渗入钢中将引起碳向渗层迁移,形成贫碳区。在W、Mo的渗入和表面阴极溅射共同作用下,试件表层产生脱碳现象,试件电压愈高,电流密度愈大,脱碳层愈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量 碳迁移 钨钼共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脉冲单电源进行钨钼等离子表面共渗制备高速钢渗层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申罡 高原 +1 位作者 王成磊 卜根涛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63,共4页
采用脉冲单电源在Q195钢表面进行了等离子钨钼共渗+渗碳、淬火、回火处理,形成了表面高速钢渗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硬度仪和磨损试验机对表面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脉冲单电源可以在钢表面形成了... 采用脉冲单电源在Q195钢表面进行了等离子钨钼共渗+渗碳、淬火、回火处理,形成了表面高速钢渗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硬度仪和磨损试验机对表面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脉冲单电源可以在钢表面形成了明显的共渗层;在1000℃保温8h的工艺条件下,渗层厚度约为110μm,渗层表面钨、钼含量分别约为8.4%和9.8%,表面钨当量超过20%;渗层主要由Fe_7W_6和Fe_3Mo金属间化合物相组成;经过渗碳、淬火后碳化物的主要类型是MC、M_2C和M_6C,碳化物细小且分布弥散;再经200℃回火后钢的耐磨性较经750℃水淬+200℃回火T10钢的提高了1.7倍;经过复合处理后该钢抗回火软化性与W6Mo5Cr4V2钨钼高速钢的近似,700℃回火后硬度仍达到610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 钨钼共渗 碳化物 回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钼钇等离子共渗工艺及渗层组织的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蔡航伟 高原 +4 位作者 马志康 王成磊 袁琳 张维 李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19,共4页
利用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低碳钢Q235表面进行钨钼钇共渗,研究了极间距、保温温度、气压、保温时间对渗层厚度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优工艺参数,并对渗层的金相组织、合金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间距25mm、保温温度1 00... 利用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低碳钢Q235表面进行钨钼钇共渗,研究了极间距、保温温度、气压、保温时间对渗层厚度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优工艺参数,并对渗层的金相组织、合金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间距25mm、保温温度1 000℃、工作气压30Pa、保温时间3h为最优参数,所得渗层的厚度可达37μm;渗层组织为柱状晶,渗层与基体有一明显分界线;钨、钼在渗层中呈梯度分布,钇在渗层中呈不均匀分布并在晶界处发生偏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光等离子 钨钼 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钼钇共渗强化层的回火硬度及红硬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宏观 蔡航伟 +3 位作者 马志康 王成磊 李冰 高原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3-68,共6页
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Q235钢表面分别进行钨钼钇共渗与钨钼共渗,形成均匀致密合金扩散层;共渗后,将两种试样分别在960℃、980℃、1020℃下进行8h渗碳及淬火,并在200℃低温回火1h。之后将两者在1 020℃渗碳及淬火,并分别进行... 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Q235钢表面分别进行钨钼钇共渗与钨钼共渗,形成均匀致密合金扩散层;共渗后,将两种试样分别在960℃、980℃、1020℃下进行8h渗碳及淬火,并在200℃低温回火1h。之后将两者在1 020℃渗碳及淬火,并分别进行200~700℃回火。采用显微硬度仪检测其表面硬度,采用光学显微镜、SEM及EDS分别对渗层进行金相组织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回火特征与冶金高速钢类似,在500℃时出现"二次硬化"现象,回火硬度达到峰值,且前者高于后者。将经过1 020℃渗碳淬火后的两种试样在600℃下保温1h后空冷,重复4次后,前者与后者的表面硬度最大值分别达到750 HV0.05、650HV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钼 钨钼强化层 回火硬度 红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