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东南油麻坳金矿床含金石英脉钨富集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兴华 顾尚义 +5 位作者 李纪 陈原林 吴龙 王兴伟 尹祺 敖学龙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2-379,共8页
黔东南油麻坳金矿床产于下江群清水江组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中,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特征。与其他造山型金矿一样,含金石英脉中以W为代表的高温亲石元素富集机理尚不清楚。通过岩相学特征分析,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油麻... 黔东南油麻坳金矿床产于下江群清水江组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中,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特征。与其他造山型金矿一样,含金石英脉中以W为代表的高温亲石元素富集机理尚不清楚。通过岩相学特征分析,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油麻坳金矿床含金石英脉、近矿围岩及赋矿地层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含金石英脉中除Cu、Pb、Zn、As等主要成矿元素外,亲石元素W也相对富集,并以极少数白钨矿单颗粒形式赋存;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配分模式,δEu异常不明显,δCe呈弱负异常。R型聚类分析表明,W、Mo等成矿元素与变质作用密切相关的Rb、Sr、Ba、Ta、Zr、Sc、V、Sn等上地壳分散元素和弱矿化元素具有成因联系。综合分析认为,钨富集机理为较低温压条件下,成矿流体携带的W与局部高含量钙质矿物结合,以白钨矿形式赋存于含金石英脉中,随后期变质作用加强,W被化学活动性流体携带进入近矿围岩,当蚀变达千枚岩化时,石英脉体中W几乎全部进入近矿围岩及赋矿地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油麻坳金矿床 含金石英脉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钨富集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大神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岩浆性质及其对钨成矿的制约——来自锆石和磷灰石的证据 被引量:1
2
作者 索梦颖 彭建堂 +2 位作者 胡阿香 夏侯立超 邓思琪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7-2033,共17页
华南早中生代花岗岩及有关矿床是华南世界级钨锡多金属成矿省的重要组成,但其岩浆性质及其对成矿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湘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广泛分布,且其周围有较多钨、金矿床产出,是研究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 华南早中生代花岗岩及有关矿床是华南世界级钨锡多金属成矿省的重要组成,但其岩浆性质及其对成矿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湘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广泛分布,且其周围有较多钨、金矿床产出,是研究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以该区与印支期大溶溪钨矿密切相关的大神山岩体为研究对象,借助花岗岩中的锆石和磷灰石来查明其岩浆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揭示岩浆体系中钨的富集机制。锆石Ti温度计显示,成矿花岗岩结晶温度为729±60℃,与华南含钨花岗岩基本一致。利用锆石Ce异常和Ce-U-Ti联合氧逸度计,得到成矿花岗岩的氧逸度为ΔFMQ-6.03~+4.96(平均-0.67)和ΔFMQ-2.46~+2.08(平均-0.74),显示出中等还原的特征。磷灰石Eu异常、Ce异常和极低的SO_(3)含量及全岩Fe含量特征也指示该岩体为一中等还原性花岗岩。此外,成矿花岗岩的F含量平均为191.3×10^(-6),Cl含量平均为27.4×10^(-6),H_(2)O含量平均为3.7%,指示该岩浆体系富含挥发份F和H_(2)O。花岗岩的岩浆性质对大溶溪钨矿的形成至关重要。该花岗岩源岩为中元古代富钨沉积岩,其部分熔融为大溶溪钨矿提供了成矿金属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其熔体中较高的F和H_(2)O含量不仅通过解聚熔体、延长结晶过程显著提高了岩浆体系中钨的溶解度和富集程度,熔体中的F还与W形成络合物提高了岩浆体系中钨的迁移能力;岩浆较高的水含量,有效提高了W从熔体到流体中的迁移比例,并为大溶溪钨矿提供了足够多的原始成矿热液。另外,其岩浆中等还原性特征对形成高品位的大型钨矿亦非常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花岗岩 锆石和磷灰石 岩浆性质 富集机制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红岭钨矿区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剑 汪礼明 +1 位作者 公凡影 叶天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5-710,共16页
红岭钨矿床位于大东山‒贵东岩浆岩带的南侧,产于燕山早期热水复式岩体的中部。在红岭钨矿区出露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三种花岗岩SiO2含量为71.08%~75.53%,Na_(2)O+K_(2)O含量和A/CNK值分别介... 红岭钨矿床位于大东山‒贵东岩浆岩带的南侧,产于燕山早期热水复式岩体的中部。在红岭钨矿区出露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三种花岗岩SiO2含量为71.08%~75.53%,Na_(2)O+K_(2)O含量和A/CNK值分别介于7.50%~9.13%和0.97~1.42之间。其中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属于过铝质花岗岩,而白云母花岗岩A/CNK>1.1,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显示,黑云母花岗岩的年龄为161.6±1.3 Ma,白云母花岗岩的年龄为162.0±1.7 Ma,两者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是同一岩浆活动的产物。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三种花岗岩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它们Sr同位素初始比值为0.7087~0.7214,ε_(Nd)(t)值为-15.9~-13.8,两阶段Nd模式年龄介于2065~2232 Ma之间,暗示成岩物质来自古元古代地层的重熔。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Nb/Ta值明显大于5,Zr/Hf>25,Y/Ho值<28;而晚期白云母花岗岩Nb/Ta值明显小于5,Zr/Hf<25值,Y/Ho>28。因此,红岭钨矿区三种花岗岩是同一S型花岗质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由早期到晚期花岗质岩浆挥发分的饱和程度逐增加,而含矿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则是晚期富挥发分残余岩浆固结的产物。岩浆晚期阶段,挥发分的高度聚集可能是导致钨超常富集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岭 S型花岗岩 Nb/Ta值 挥发分 钨富集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冶炼渣酸分解减量资源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范泽坤 黄超 +4 位作者 徐国钻 杨正锋 胡家园 唐孝江 梁勇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共4页
采用盐酸作分解试剂处理NaOH+磷酸冶炼黑白钨混合矿所产生的钨冶炼渣,达到除杂、最大富集钨的目的。结果表明:在盐酸溶液与钨冶炼渣液固比10∶1、反应时间3 h、温度60℃、盐酸浓度2 mol/L的条件下,渣中钨含量从最初的2.56%提升至9.35%,... 采用盐酸作分解试剂处理NaOH+磷酸冶炼黑白钨混合矿所产生的钨冶炼渣,达到除杂、最大富集钨的目的。结果表明:在盐酸溶液与钨冶炼渣液固比10∶1、反应时间3 h、温度60℃、盐酸浓度2 mol/L的条件下,渣中钨含量从最初的2.56%提升至9.35%,提高近3倍;酸反应过程无较大钨损,91.02%的钨仍留在渣中;酸反应渣的质量减至原钨渣的1/4,并可与钨精矿混料进行二次冶炼,较好地实现了钨渣的减量资源化处理,能有效解决钨冶炼渣堆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炼渣 酸分解 钨富集 减量 资源化 二次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