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恢复力模型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勇 闫长旺 +2 位作者 贾金青 张菊 刘曙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93-197,共5页
为了解地震作用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的动力特性,制作12榀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观察记录试件的受力过程。基于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适用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的恢复力模型... 为了解地震作用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的动力特性,制作12榀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观察记录试件的受力过程。基于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适用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的恢复力模型,该模型包括基于计算的骨架曲线模型及基于试验现象的滞回规则。建议的骨架曲线模型与试验骨架曲线吻合程度较高,直接描述了试件的受力过程。由建议的滞回规则计算得到的计算滞回曲线与试验滞回曲线大致相同,较好地反映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的滞回性能。所建议的恢复力模型可供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构件及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 梁柱节点 骨架曲线 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贾金青 姜睿 厚童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18,共5页
通过试验,研究在较高轴压比条件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制作了13根剪跨比为2.75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试件,其强度为94.9~105.4 MPa。设计时主要考虑轴压比、配箍率等因素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在低周反复周期荷载作用下,试... 通过试验,研究在较高轴压比条件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制作了13根剪跨比为2.75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试件,其强度为94.9~105.4 MPa。设计时主要考虑轴压比、配箍率等因素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在低周反复周期荷载作用下,试件的破坏形态是以弯曲破坏为主的弯剪破坏。根据采集的荷载、位移等数据,绘制出试件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并据此计算了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试验表明,随着轴压比提高,试件的延性表现得越来越差;而较高配箍率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延性得到改善。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满足一定抗震位移延性要求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和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率的建议值,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 轴压比 配箍率 抗震性能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徐世烺 姜睿 +2 位作者 贾金青 孙根勤 厚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9-706,共8页
对12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短柱(λ≤2.0)在低周反复荷载下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发现其压缩强度为92.9~108.1MPa,柱主要破坏形态为剪切破坏.并且分析了剪跨比、轴压比及配箍率对延性的影响,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满足一定延性... 对12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短柱(λ≤2.0)在低周反复荷载下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发现其压缩强度为92.9~108.1MPa,柱主要破坏形态为剪切破坏.并且分析了剪跨比、轴压比及配箍率对延性的影响,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满足一定延性要求(μ△≥3.0)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比限值和箍筋加密区的最小体积配箍率的建议值.该值要比现行规程的相关规定更为严格.同时进一步提出了箍筋加密区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可为规程的修订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 短柱 延性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 被引量:2
4
作者 闫长旺 吕海锋 +2 位作者 贾金青 张菊 刘曙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59,共6页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是一种新型组合结构.为计算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基于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软化拉-压杆模型,以钢骨和超高强混凝土为压杆,以钢骨、纵筋、箍筋为拉杆,建立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软化拉-压...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是一种新型组合结构.为计算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基于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软化拉-压杆模型,以钢骨和超高强混凝土为压杆,以钢骨、纵筋、箍筋为拉杆,建立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软化拉-压杆模型,进行了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轴压比和配箍率对计算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剪承载力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在1.2左右,吻合较好,且计算值偏于安全;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计算值增大;随着配箍率的增大,计算值亦增大.所提出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软化拉-压杆模型很好地反映出轴压比和配箍率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 框架节点 软化拉-压杆模型 抗剪承载力 轴压比 体积配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试验与计算 被引量:2
5
作者 孟刚 贾金青 +1 位作者 高军程 叶浩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109,116,共9页
裂缝宽度直接影响到结构的耐久性和正常使用功能.为研究预应力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梁的抗裂性,对13根预应力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简支梁进行了抗弯性能试验,分析了这种新型组合梁的破坏形态、裂缝开展与分布规律和最大裂缝宽度的变化特性,给出... 裂缝宽度直接影响到结构的耐久性和正常使用功能.为研究预应力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梁的抗裂性,对13根预应力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简支梁进行了抗弯性能试验,分析了这种新型组合梁的破坏形态、裂缝开展与分布规律和最大裂缝宽度的变化特性,给出了考虑配筋位置的综合配筋指数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等级的关系;结合我国现行相关规范提出了适用于预应力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梁的平均裂缝间距和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总体吻合较好.在考虑钢骨腹板的影响时,取梁受拉侧1/2梁高范围内的腹板等效为纵筋,导致综合配筋指数大于0.19时,计算结果略大于实测值,小于0.19时,计算结果略小于实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 裂缝间距 裂缝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贾金青 刘伟 涂兵雄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67,共8页
为研究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抗震性能,开展了6个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件设计参数为轴压比、配箍率。针对不同设计参数试件的破坏形态、延性、耗能能力、抗剪承载力及箍筋应变等进行了分析,得... 为研究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抗震性能,开展了6个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件设计参数为轴压比、配箍率。针对不同设计参数试件的破坏形态、延性、耗能能力、抗剪承载力及箍筋应变等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各设计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轴压比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以0.38为分界点,随着轴压比增大,节点组合体破坏形态由弯剪破坏转变为小偏心受压破坏,其节点核心区水平抗剪承载力在试验轴压比区间内,也表现为先增大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该研究结果为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 延性 承载力 轴压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弹塑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闫长旺 李旭 +2 位作者 刘曙光 贾金青 段连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3-258,共6页
为验证现行相关规范(规程)是否适用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结构,以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地震弹塑性分析。以结构自振周期、顶点位移、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为评价指标,讨论了建筑高度... 为验证现行相关规范(规程)是否适用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结构,以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地震弹塑性分析。以结构自振周期、顶点位移、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为评价指标,讨论了建筑高度、地震波作用方向、填充墙、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框架结构地震弹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框架结构建筑高度增加,结构自振周期增大,顶点位移增大,基底剪力最大值增大,层间位移角增大;2与Y向地震作用相比,X向地震作用下结构自振周期较小,顶点位移最大值较小,层间位移角最大值较小,基底剪力最大值比较接近;3增加填充墙后,自振周期减小,顶点位移最大值减小,基底剪力最大值增大,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减小;4柱采用较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框架结构,自振周期增大,顶点位移最大值增大,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增大,基底剪力最大值比较接近;5框架模型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满足现行规范(规程)的限值要求。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可参考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 框架结构 ABAQUS 地震弹塑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节点滞回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闫长旺 贾金青 张菊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2-97,共6页
基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结果,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二次开发语言APDL建立框架节点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节点试件裂缝分布、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以及承载力的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基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结果,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二次开发语言APDL建立框架节点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节点试件裂缝分布、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以及承载力的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加载初期,有限元模型所得滞回曲线以及骨架曲线与试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由于有限元模型忽略各种初始缺陷,在达到试验所得的屈服位移后,有限元模型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是总体上有限元模型较好地反映出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节点的滞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梁节点 ANSYS-APDL 滞回曲线 骨架曲线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构件失效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析
9
作者 闫长旺 王征 +3 位作者 贾金青 刘曙光 李旭 段连钧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0-736,共7页
基于汶川地震后钢筋混凝土框架震害调查结果,选取首层角柱区域(包括框架柱、与该柱相连的节点)为关键构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以抽除点位移、相邻构件轴向荷载为参考数据,对关键构件失效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能力进... 基于汶川地震后钢筋混凝土框架震害调查结果,选取首层角柱区域(包括框架柱、与该柱相连的节点)为关键构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以抽除点位移、相邻构件轴向荷载为参考数据,对关键构件失效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能力进行分析,讨论了建筑高度、地震波作用方向、有无填充墙、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剩余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框架结构抽除点处竖向位移的最大值略下降,首层相邻柱轴向荷载增加明显,框架结构易发生连续倒塌;2框架结构首层角柱区域失效后,Y向地震波作用下剩余结构震荡较大,抗震性能降低,易发生连续倒塌;3设置填充墙的框架结构,抽除点位置处竖向位移较小,结构整体的震荡不大,相邻构件的轴向荷载增长幅度减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4框架柱使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抽除位置处竖向位移,采用内置钢骨的超高强混凝土柱可提高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 剩余结构 ABAQUS软件 抽除点位移 相邻构件轴向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C验算点法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可靠度分析
10
作者 常智慧 闫长旺 +2 位作者 贾金青 刘曙光 段连均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157,共7页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的设计参数作为随机变量,采用可靠度理论中的JC验算点法,对框架节点抗剪强度承载力可靠度进行了分析,统计了可靠度随各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的设计参数作为随机变量,采用可靠度理论中的JC验算点法,对框架节点抗剪强度承载力可靠度进行了分析,统计了可靠度随各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可靠度随节点核心区体积配箍率的增大而增大,随荷载效应比的增大而减小;当柱轴压比增大时,其可靠度先稍微增大,然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 抗剪承载力 JC验算点法 可靠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法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地震损伤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德强 闫长旺 刘曙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4,共8页
为了研究钢骨超高强混凝土(SRUHSC)柱-混凝土(RC)梁框架节点的地震损伤,在12个框架节点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基础上,分析损伤发展规律。根据能量等效原理,以框架节点在外力所作功为初始总能量,建立了框架节点地震损伤定量计算方法,并对地震... 为了研究钢骨超高强混凝土(SRUHSC)柱-混凝土(RC)梁框架节点的地震损伤,在12个框架节点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基础上,分析损伤发展规律。根据能量等效原理,以框架节点在外力所作功为初始总能量,建立了框架节点地震损伤定量计算方法,并对地震损伤指数增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配箍率、轴压比、钢骨形式3种试验参数对地震损伤指数的影响。进而提出了SRUHSC柱-RC梁框架节点的地震损伤评定模型。结果表明:基于能量法建立的地震损伤指数和评定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SRUHSC柱-RC梁框架节点的损伤状态,该结果可为此类结构的抗震加固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 能量等效原理 地震损伤指数 地震损伤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地震损伤模型对比分析
12
作者 牛鹏凯 闫长旺 刘曙光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38,共5页
为了能够发现改进的Park-Ang模型与Park-Ang模型在损伤预测方面的差异,在12个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框架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基础上,选取了王东升模型、陈林之模型和Park-Ang模型,分别计算出3个模型的损伤指数,对改进后模型中... 为了能够发现改进的Park-Ang模型与Park-Ang模型在损伤预测方面的差异,在12个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框架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基础上,选取了王东升模型、陈林之模型和Park-Ang模型,分别计算出3个模型的损伤指数,对改进后模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依据损伤指数与试验现象,提出适用于不同模型的损伤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针对Park-Ang模型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王东升等引入新的参数能够有效地评估试件中小加载位移下的滞回耗能能力,即近似考虑了加载路径的影响,使损伤指数与试验现象较好吻合,提高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陈林之模型引入参数,调整了变形损伤与能量损伤对构件损伤的贡献,进而改善了Park-Ang模型在弹性阶段与最终破坏时损伤指数不合理的情况,使试件破坏时损伤指数更接近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 地震损伤模型 影响因素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