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宗平 张向冈 +1 位作者 薛建阳 苏益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31,共10页
为了研究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以100%为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制作1榀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观察试件受力的全过程和破坏形态,获取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性能和刚度退化等各项抗... 为了研究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以100%为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制作1榀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观察试件受力的全过程和破坏形态,获取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性能和刚度退化等各项抗震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框架在设计方法上满足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等抗震设计要求;框架滞回曲线对称,呈现出比较饱满的梭形;框架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3,变形性能良好;破坏位移转角大于1/38,抗倒塌能力强;破坏时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为0.243,耗能充分。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应用于高烈度抗震设防区的高层建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再生混凝土 钢筋再生混凝土 框架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再生混凝土短梁框架抗震性能及损伤演变 被引量:6
2
作者 孟二从 余亚琳 +2 位作者 张旭 苏益声 陈宗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88-195,228,共9页
为研究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再生混凝土短梁框架的抗震性能及损伤演变,以取代率为变化参数,设计制作了3榀不同取代率试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并基于Park-Ang双参数损伤评估模型,对其损伤演变进行分析。主要研究表明:不同取代率钢管... 为研究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再生混凝土短梁框架的抗震性能及损伤演变,以取代率为变化参数,设计制作了3榀不同取代率试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并基于Park-Ang双参数损伤评估模型,对其损伤演变进行分析。主要研究表明:不同取代率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再生混凝土短梁框架试件的破坏形态均为脆性的剪切破坏;试件滞回曲线呈饱满的梭形,试验结束时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均达到0.3以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耗能性能;随着取代率上升,试件骨架曲线下降段有变陡趋势;相比于取代率为0%的试件,50%及100%取代率试件的平均屈服及峰值荷载波动幅度均在5%以内,而延性系数则分别下降了9.70%及20%;试件屈服时的层间位移转角在1/107~1/95之间,可以满足结构在正常使用阶段的舒适度要求,破坏时的层间位移转角在1/39~1/36之间,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倒塌能力;取代率对试件刚度退化影响较小,不同取代率试件的刚度退化曲线近乎重合;加载初期,取代率对试件损伤演变影响不大,但随着加载位移增大,试件损伤程度随取代率增加而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再生混凝土 再生混凝土 框架 抗震性能 损伤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恢复力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向冈 陈宗平 +1 位作者 薛建阳 苏益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7-283,共7页
为研究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恢复力模型,进行了1榀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和1榀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的拟静力试验。对实测试件的破坏机制和滞回曲线,采用位移幅值承载力突降的... 为研究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恢复力模型,进行了1榀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和1榀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的拟静力试验。对实测试件的破坏机制和滞回曲线,采用位移幅值承载力突降的特殊处理方法,建立以相对屈服点、相对峰值点和相对破坏点为特征点并结合滞回曲线和刚度退化的三折线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试件梁端出现弯剪破坏或弯曲破坏,梁先出铰,柱后出铰;试件的滞回曲线基本对称,呈现出比较饱满的梭形。建立的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恢复力模型可以用于该类新型组合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 恢复力模型 拟静力试验 位移幅值承载力突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