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O/C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1
作者 赵卓凡 闫共芹 +3 位作者 蓝春波 王晨 戚艳超 付向辉 《微纳电子技术》 2025年第4期125-132,共8页
通过湿化学法和磁控溅射法制备了CuO/C薄膜材料,并将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研究了碳复合对CuO薄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了钠离子吸附能。研究结果表明,与CuO薄膜相比,通过磁控溅射进行碳复合后形成的CuO/C复合材料具... 通过湿化学法和磁控溅射法制备了CuO/C薄膜材料,并将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研究了碳复合对CuO薄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了钠离子吸附能。研究结果表明,与CuO薄膜相比,通过磁控溅射进行碳复合后形成的CuO/C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复合前、后的薄膜材料在0.01~3 V的电压范围和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圈充放电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57.6%和67.6%,在2000 mA/g的电流密度下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27.9和270.7 mA·h/g。复合薄膜电化学性能的增强可归因于薄膜中的碳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较好的导电性,复合后能够有效缓解CuO体积膨胀和弱导电性问题。计算结果表明,CuO和CuO/C对单个钠离子的吸附能分别为-2.48606和-3.93544 eV,在CuO和C的协同作用下,CuO/C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加优异的亲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负极 CuO/C复合薄膜 磁控溅射 电化学性能 吸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海胆状TiO_(2)@C微球复合材料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飞燕 陈昊锐 +2 位作者 纪嘉湟 黄兴钱 黄若彤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5-31,共7页
本工作报道了一种简单且成本低廉的水热方法合成了由碳包覆的高结晶度TiO_(2)纳米棒构成的具有放射状类海胆结构的TiO_(2)@C微米球复合材料(SUL-TiO_(2)@C)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SUL-TiO_(2)@C表现出多孔的类海胆状结构,由径向生长的金... 本工作报道了一种简单且成本低廉的水热方法合成了由碳包覆的高结晶度TiO_(2)纳米棒构成的具有放射状类海胆结构的TiO_(2)@C微米球复合材料(SUL-TiO_(2)@C)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SUL-TiO_(2)@C表现出多孔的类海胆状结构,由径向生长的金红石纳米棒和包覆其纳米棒的无序碳涂层组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全自动氮吸附比表面积分析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电化学工作站和电池测试系统对无碳包覆的TiO_(2)(记为SUL-TiO_(2))和SUL-TiO_(2)@C进行表面形貌、晶体结构、比表面积、碳结构、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赝电容行为、循环性能与倍率性能等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制备的SUL-TiO_(2)@C复合材料具有更高比例的{110}面、更大的比表面积、更高比例的赝电容贡献、更大的放电比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本工作的合成方法为钠离子电池负电极材料研究及未来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海胆结构 二氧化钛 多孔结构 碳包覆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明治结构G@SnO_2 @C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钱翔英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7-111,共5页
本文通过简易湿化学法结合水热包碳成功制备出三明治结构的G@SnO_2 @C复合材料,利用XRD、SEM和TEM等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成分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SnO_2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石墨烯基底和碳包覆层中间。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 本文通过简易湿化学法结合水热包碳成功制备出三明治结构的G@SnO_2 @C复合材料,利用XRD、SEM和TEM等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成分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SnO_2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石墨烯基底和碳包覆层中间。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表现出高的比容量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SNO2 碳包覆 钠离子电池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醚基电解液中CoS_(2)/NC作为钠离子电池高性能阳极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边煜华 刘朝孟 +4 位作者 高宣雯 李健国 王达 李尚倬 骆文彬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0-1509,共10页
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迫在眉睫,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较高的储钠比容量和良好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等优点,但是存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容量快速衰减问题。和电极材料的改性相比,通过优化电解液来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是一种更加方... 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迫在眉睫,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较高的储钠比容量和良好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等优点,但是存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容量快速衰减问题。和电极材料的改性相比,通过优化电解液来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是一种更加方便、环保且有效的策略。本文研究了CoS_(2)/NC在乙二醇二甲醚(DME)和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EC/DEC)两种电解液中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和反应动力学差异,发现在与中间产物Na_(2)S_(6)副反应更少的DME电解液中,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通过紫外光谱证明了Na_(2)S_(6)在DME电解液中更高的稳定性,利用电化学阻抗测试和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测试对电极材料的电子传输和离子扩散速率进行分析,证明了CoS_(2)/NC与电解液的副反应来自于中间产物多硫化钠与电解液的反应,中间产物在电解液中的稳定性是影响CoS_(2)/NC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的工作研究了多硫化钠在两种典型的电解液中的稳定性不同导致的电化学性能差异,并为过渡金属硫化物阳极和电解液之间的相互作用补充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_(2) 多硫化 电解液 钠离子电池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纤维储钠机制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皇甫磊磊 翟阿敏 +1 位作者 田鹤 张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3-599,共7页
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纳米管、纳米线和纳米纤维等一维纳米结构由于具有均匀的结构和良好的导电连接性,而被认为是一种高容量和稳定的电极材料,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循环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发现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碳... 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纳米管、纳米线和纳米纤维等一维纳米结构由于具有均匀的结构和良好的导电连接性,而被认为是一种高容量和稳定的电极材料,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循环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发现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碳纳米纤维却具有十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为了从微观结构上深层次地解释这一原因,本文采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对单根碳纳米纤维嵌钠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其体积膨胀率仅约为44. 6%,且材料结构在嵌钠前后不发生明显变化,所以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另外,实验中发现钠离子在碳纳米纤维中的嵌钠机制是由长程扩散控制的,为钠离子电池用碳纳米纤维的生产提供了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碳纳米纤维 原位透射电镜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掺杂针状焦基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 被引量:7
6
作者 肖雪 李佳纯 +1 位作者 孟祥桐 邱介山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2-170,共9页
开发廉价、高效、稳定的钠离子电池用碳负极材料是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以针状焦为碳源,升华硫为硫源,通过机械球磨结合硫掺杂的两步工艺制备了硫掺杂针状焦基多孔碳材料(S-NC),并应用于钠离子电池的负极。SEM、TEM和XPS... 开发廉价、高效、稳定的钠离子电池用碳负极材料是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以针状焦为碳源,升华硫为硫源,通过机械球磨结合硫掺杂的两步工艺制备了硫掺杂针状焦基多孔碳材料(S-NC),并应用于钠离子电池的负极。SEM、TEM和XPS表征结果证实,硫掺杂策略能够有效减小碳材料的粒径,增加碳材料的层间距,同时提高碳骨架的缺陷密度。氮气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相较未掺杂碳,S-NC的孔容显著提升,并富含介孔。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当掺杂温度为600℃时,制备的硫掺杂碳(S-NC-600)表现出优异的储钠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05 A/g时,S-NC-600的比容量为487.3 mAh/g;在2 A/g高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275.5 mAh/g,且经1000次循环充放电后,容量保持率为90.7%,展现出良好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可为高效钠离子电池用碳负极的制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负极 针状焦 硫掺杂 多孔碳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便制备三维多级Fe_(3)O_(4)/碳纳米纤维一体化电极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7
作者 郭俊朋 孙琦 +3 位作者 陈月芳 赵玉文 杨欢 张志佳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9-1479,共11页
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的铁氧化物,其理论比容量高,但在循环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表现出明显的容量衰减。以柔性碳基材料为基底原位构建纳米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可作为一种缓解其体积膨胀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 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的铁氧化物,其理论比容量高,但在循环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表现出明显的容量衰减。以柔性碳基材料为基底原位构建纳米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可作为一种缓解其体积膨胀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泡沫铜上原位生长了多孔碳纳米纤维(CNFs),以此为柔性导电基底,通过盐溶液浸渍与退火相结合的简便方法制备得到三维多级Fe_(3)O_(4)/碳纳米纤维(3D Fe_(3)O_(4)/CNFs)一体化电极电极,并将其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组分分析及形貌表征。使用恒流充放电(GCD),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EIS)对其进行电化学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尺寸在50~100 nm的纳米棒状Fe_(3)O_(4)均匀分散在多孔碳纳米纤维上,构建出富含孔隙的三维多级结构。在0.1 A/g的电流密度下,3D Fe_(3)O_(4)/CNFs一体化电极经过100圈循环后,其比容量可达893.4 mAh/g,优于CNFs电极,并表现出更快的钠离子扩散动力学,同时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可逆性。本文为金属氧化物/碳基复合电极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纤维 Fe_(3)O_(4) 三维多级结构 钠离子电池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