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钛酸铋陶瓷及其电性能的研究
1
作者 张昌松 郭晨洁 +1 位作者 高峰 田长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18-1521,1524,共5页
采用NaCl-KCl熔盐法合成出片状钛酸铋粉体,并制备了钛酸铋陶瓷.对所得陶瓷进行了相结构与显微组织及电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粉体烧结后为纯钙钛矿型钛酸铋陶瓷,微观形貌呈片状,并且随粉体合成时所用熔盐含量的增加,陶瓷晶粒的片状尺寸... 采用NaCl-KCl熔盐法合成出片状钛酸铋粉体,并制备了钛酸铋陶瓷.对所得陶瓷进行了相结构与显微组织及电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粉体烧结后为纯钙钛矿型钛酸铋陶瓷,微观形貌呈片状,并且随粉体合成时所用熔盐含量的增加,陶瓷晶粒的片状尺寸不断增大,其介电常数先减小,后增加,熔盐为5%(质量分数)时合成的粉体烧结成瓷后,其介电常数具有最小值,同时电阻率则随着合成粉体时所用熔盐含量的增加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法 钛酸铋陶瓷 介电常数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离子掺杂的钛酸铋钠基陶瓷结构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晓娟 惠增哲 +1 位作者 龙伟 方频阳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46-2350,共5页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了0.94(Na0.5Bi0.5)TiO3-0.06BaTiO3-3wt%Bi2O3-xwt%Nd203(z=0,1.5)陶瓷。研究了Bi3+和Nd3+掺杂对0.94(Na0.5Bi0.5)TiO3-0.06BaTiO3陶瓷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i203和Nd2O3掺杂不影...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了0.94(Na0.5Bi0.5)TiO3-0.06BaTiO3-3wt%Bi2O3-xwt%Nd203(z=0,1.5)陶瓷。研究了Bi3+和Nd3+掺杂对0.94(Na0.5Bi0.5)TiO3-0.06BaTiO3陶瓷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i203和Nd2O3掺杂不影响0.94(Na0.5Bi0.5)TiO3-0.06BaTiO3的钙钛矿结构。3wt%Bi2O3添加使得铁电陶瓷0.94(Na0.5Bi0.5)TiO3-0.06BaTiO3转变为反铁电陶瓷。反铁电陶瓷0.94(Na0.55Bi0.5)TiO3-0.06BaTiO3-3wt%Bi2O3具有更高的相转变温度Tm(~320℃)。Nd2O3添加不改变0.94(Na0.5Bi0.5)TiO3-0.06BaTiO3-3wt%Bi2O3陶瓷的反铁电态,但增强了陶瓷的介电性能和弛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钠基陶瓷 掺杂 反铁电 介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酸铋钠系陶瓷的介电热滞现象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明磊 王春雷 +1 位作者 钟维烈 张沛霖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7-229,239,共4页
测量了 (Na0 .5 Bi0 .5 ) Ti O3和 (Na0 .5 Bi0 .5 ) 0 .94Ba0 .0 6 Ti O3陶瓷从 2 0~ 5 0 0°C的介电温谱。发现 (Na0 .5 Bi0 .5 )Ti O3陶瓷在 15 0~ 35 0°C和 (Na0 .5 Bi0 .5 ) 0 .94Ba0 .0 6 Ti O3陶瓷在 30~ 30 0°... 测量了 (Na0 .5 Bi0 .5 ) Ti O3和 (Na0 .5 Bi0 .5 ) 0 .94Ba0 .0 6 Ti O3陶瓷从 2 0~ 5 0 0°C的介电温谱。发现 (Na0 .5 Bi0 .5 )Ti O3陶瓷在 15 0~ 35 0°C和 (Na0 .5 Bi0 .5 ) 0 .94Ba0 .0 6 Ti O3陶瓷在 30~ 30 0°C的热滞现象。作者认为此热滞现象是该类材料发生缓慢相变过程的外在表现 ,对于 (N a0 .5 Bi0 .5 ) 0 .94Ba0 .0 6 Ti O3陶瓷直至室温附近的热滞现象 ,与其常温下处于三角 -四方准同型相界 (MPB)附近有关 ,而且这一热滞的存在必然影响 (Na0 .5 Bi0 .5 ) 0 .94Ba0 .0 6 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电常数 热滞 钛酸钠系陶瓷 压电陶瓷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0.5)Bi_(0.5))_(0.94)Ba_(0.06)TiO_(3)陶瓷的结构及电学性能:点缺陷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晓明 刘丽娜 +1 位作者 王星星 刘美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F0002,共30页
从点缺陷效应角度综述了无铅压铁电陶瓷(Na_(0.5)Bi_(0.5))_(0.94)Ba_(0.06)TiO_(3)的结构和电学性能研究进展,分析了(Na_(0.5)Bi_(0.5))_(0.94)Ba_(0.06)TiO_(3)陶瓷中点缺陷的类型和存在方式,给出了描述陶瓷点缺陷的相关手段,重点讨论... 从点缺陷效应角度综述了无铅压铁电陶瓷(Na_(0.5)Bi_(0.5))_(0.94)Ba_(0.06)TiO_(3)的结构和电学性能研究进展,分析了(Na_(0.5)Bi_(0.5))_(0.94)Ba_(0.06)TiO_(3)陶瓷中点缺陷的类型和存在方式,给出了描述陶瓷点缺陷的相关手段,重点讨论了3种引入点缺陷的手段:离子非计量比、离子掺杂、生长工艺,分析三者对(Na_(0.5)Bi_(0.5))_(0.94)Ba_(0.06)TiO_(3)陶瓷的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给出了离子非计量比、离子掺杂、生长工艺引起(Na_(0.5)Bi_(0.5))_(0.94)Ba_(0.06)TiO_(3)陶瓷中点缺陷的种类与浓度差异,以及其所对应的陶瓷结构和电学性能特征,为从点缺陷效应角度设计和调控功能陶瓷的结构和电学性能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陶瓷 (Na_(0.5)Bi_(0.5))_(0.94)Ba_(0.06)TiO_(3) 点缺陷 结构 电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对SrTiO_3-MgTiO_3-Bi_2O_3·nTiO_2系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维 刘斌 +2 位作者 张守斌 王冲 陈寿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1-5,22,共6页
研究了SrTiO3-MgTiO3-Bi2O3nTiO2系陶瓷的初始原料及合成工艺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初始原料和合成工艺制成的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差别很大.以SrTiO3、碱式碳酸镁、TiO2为初始原... 研究了SrTiO3-MgTiO3-Bi2O3nTiO2系陶瓷的初始原料及合成工艺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初始原料和合成工艺制成的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差别很大.以SrTiO3、碱式碳酸镁、TiO2为初始原料以及经过预先合成烧块的工艺,有利于Mg2+和Bi3+在SrTiO3晶格中发生电价补偿置换,促进Bi2O3nTiO2在SrTiO3中的固溶,并可获得充分烧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工艺 陶瓷电容器 显微结构 钛酸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0.5)Bi_(0.5)TiO_(3)基无铅陶瓷的制备及电致伸缩效应研究
6
作者 曹文萍 高岩 +2 位作者 王状 陈尚 谷吉海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8,共8页
目的在Na_(0.5)Bi_(0.5)TiO_(3)基陶瓷材料中诱导缺陷来提高其电致伸缩性能,在室温下获得性能优异的电致伸缩材料,该材料可用于包装机械物料供给微振动器的研发。方法利用传统固相合成法制备0.7(Bi_(0.5)Na_(0.5))Ti_(0.9)Mn_(0.1)O_(3)... 目的在Na_(0.5)Bi_(0.5)TiO_(3)基陶瓷材料中诱导缺陷来提高其电致伸缩性能,在室温下获得性能优异的电致伸缩材料,该材料可用于包装机械物料供给微振动器的研发。方法利用传统固相合成法制备0.7(Bi_(0.5)Na_(0.5))Ti_(0.9)Mn_(0.1)O_(3)−0.3Sr_((1−3x/2))Bi_(x□x/2)TiO_(3)(NBT−SBxT−Mn)陶瓷。通过掺杂Sr_((1−3x/2))Bi_(x□x/2)TiO_(3),在陶瓷中形成V_(A)−V_(O)局部缺陷,获得具有极性纳米微区的非极性相结构。同时,通过掺杂MnO在陶瓷中形成M_(n)−V_(O)缺陷偶极子,获得滞后小的电致伸缩应变。结果所制备的样品均表现出极性纳米微区的非极性相结构和弥散度高于1.80的典型弛豫特征。随着x的增加,氧空位的含量先降低后明显增大。氧空位含量的降低表明在NBT−SBxT−Mn陶瓷中形成了M_(n)−V_(O)缺陷偶极子。在V_(A)−V_(O)局部缺陷、M_(n)−V_(O)缺陷偶极子、较高弛豫性及形成的极性纳米微区的共同作用下,组分x=0.07样品的电致伸缩系数高达0.036 m^(4)/C^(2),性能优异。结论通过在NBT基陶瓷材料中诱导缺陷能够有效改善其电致伸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钠基陶瓷 缺陷 电致伸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烧并退火制备(Bi_(0.5)Na_(0.5)_(0.94)Ba_(0.06)TiO_(3)无铅陶瓷及其结构与电学性能
7
作者 连汉丽 何娅茹 +1 位作者 梁昕娟 陈晓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32,共10页
采用冷烧并退火方法制备了(Bi_(0.5)Na_(0.5)_(0.94)Ba_(0.06)TiO_(3)无铅陶瓷,探究了退火温度对陶瓷物相,显微组织,介电、铁电及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烧并退火所得陶瓷均呈纯钙钛矿结构,在180℃冷烧所得坯体的相对密度为71.8%... 采用冷烧并退火方法制备了(Bi_(0.5)Na_(0.5)_(0.94)Ba_(0.06)TiO_(3)无铅陶瓷,探究了退火温度对陶瓷物相,显微组织,介电、铁电及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烧并退火所得陶瓷均呈纯钙钛矿结构,在180℃冷烧所得坯体的相对密度为71.8%。冷烧坯体经1000~1100℃退火所得陶瓷的相对密度为81.7%~97.1%,平均晶粒尺寸为600~800 nm,介电弥散因子为1.85~1.96。在1025、1050、1075和1100℃退火陶瓷的退极化温度分别为130、137、135和123℃;在1075℃退火陶瓷具有最大的饱和极化强度和剩余极化强度,分别为60.9μC/cm^(2)和51.8μC/cm^(2)。与常规固相法烧结的(Bi_(0.5)Na_(0.5)_(0.94)Ba_(0.06)TiO_(3)陶瓷的击穿场强(<75 kV/cm)相比,冷烧并退火制备的陶瓷的击穿场强明显增大(>100 kV/cm)。随退火温度从1000℃增大至1100℃,陶瓷的压电常数d 33从52±7 pC/N增大至101±2 pC/N。研究表明,采用冷烧并退火法可在低于常规固相法的烧结温度成功制备具有良好电学性能的(Na_(0.5)Bi_(0.5))_(0.94)Ba_(0.06)TiO_(3)陶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陶瓷 (Bi_(0.5)Na_(0.5)_(0.94)Ba_(0.06)TiO_(3) 冷烧 结构 电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