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钙铝层状双氢氧化物(CaAl-LDH)对铅镉砷污染废水的吸附性能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侯金凤 孙倩 郝秀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292-1305,共14页
重金属污染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解决阳离子和阴离子重金属共存的复合污染问题依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本研究采用简便的原位共沉淀法制备了钙铝层状双氢氧化物(CaAl-LDH),用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通过XRD、SEM、FTIR和XPS等表征方法研... 重金属污染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解决阳离子和阴离子重金属共存的复合污染问题依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本研究采用简便的原位共沉淀法制备了钙铝层状双氢氧化物(CaAl-LDH),用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通过XRD、SEM、FTIR和XPS等表征方法研究CaAl-LDH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采用批吸附实验研究CaAl-LDH对Pb(Ⅱ)、Cd(Ⅱ)和As(Ⅴ)三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CaAl-LDH对三种重金属的吸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与Freundlich模型(R^(2)<0.67)相比,Cd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R^(2)>0.92)。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都能有效拟合Pb和As的吸附(R^(2)>0.90)。CaAl-LDH对Pb(Ⅱ)、Cd(Ⅱ)和As(Ⅴ)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86.6、437.2和72.9 mg/g,并且在10 min内能够达到吸附平衡,反应快速高效。CaAl-LDH对铅、镉、砷的吸附机理各异。铅的吸附可能通过表面沉淀实现,而镉的吸附机理为同晶置换。至于As的吸附,可能涉及LDH层间的离子交换。该实验提供了一种对阴、阳离子重金属都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LDH材料,并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治理中显示出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caal-ldh) 吸附 重金属 复合污染 废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铝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改性及表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施惠生 章萍 +1 位作者 钱光人 阮秀秀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44-1548,共5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将铝酸三钙(C3A)投加至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溶液中,通过调节pH值和反应温度,制备出插入SDS阴离子的钙铝层状双氢氧化物(CaAl-SDS-layered double hydroxide,CaAl-SDS-LDH)。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 采用离子交换法,将铝酸三钙(C3A)投加至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溶液中,通过调节pH值和反应温度,制备出插入SDS阴离子的钙铝层状双氢氧化物(CaAl-SDS-layered double hydroxide,CaAl-SDS-LDH)。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透投射电镜及热重-差热分析等手段对样品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SDS浓度为0.2mol·L-1,pH值11,合成温度25℃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所得CaAl-SDS-LDH层间距为2.79nm,SDS阴离子在层间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垂直于层板形成交错有序的排布;CaAl-SDS-LDH中有机物质量分数为40%。经SDS改性后的CaAl-SDS-LDH具有层状结构,晶粒尺寸较小,粒径分布集中,晶粒有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SDS 改性 C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三聚氰胺磷酸盐复配阻燃剂对中密度纤维板的协效阻燃机理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丽芳 梁善庆 +1 位作者 姜鹏 张龙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0-150,共11页
【目的】探究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LDHs)与三聚氰胺磷酸盐(MP)复配阻燃剂的协同阻燃机理,为MgAl-LDHs与磷氮阻燃剂复配阻燃剂应用于阻燃纤维板制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氧指数仪和锥形量热仪测试阻燃中密度纤维板的阻燃性能,... 【目的】探究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LDHs)与三聚氰胺磷酸盐(MP)复配阻燃剂的协同阻燃机理,为MgAl-LDHs与磷氮阻燃剂复配阻燃剂应用于阻燃纤维板制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氧指数仪和锥形量热仪测试阻燃中密度纤维板的阻燃性能,通过氧指数、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烟释放速率、烟释放总量变化和协效比计算,分析复配阻燃剂的释热性能及其在生烟特性方面的协效作用,运用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以及热重-傅里叶红外光谱联用分析技术探讨MgAl-LDHs与MP之间的凝聚相和气相阻燃机理。【结果】复配阻燃剂制备出中密度纤维板的氧指数为31.9%,复配阻燃剂在氧指数协效比计算中未表现出协效作用,而锥形量热仪协效比计算表现出协效作用,热解分析表明复配阻燃剂对木粉的阻燃效果优于MgAl-LDHs和MP单独阻燃作用。燃烧过程中MP催化MgAl-LDHs快速分解,释放大量水蒸气和CO_(2),吸收纤维板热量,降低表面温度,使燃烧难以维持,同时水蒸气和CO_(2)稀释可燃气体和氧气浓度,降低燃烧速率。复配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主要为气相阻燃,凝聚相阻燃作用不明显,气相阻燃是“冷却效应”和“稀释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320℃前主要为气相阻燃,380℃后复配阻燃剂进入凝聚相阻燃。【结论】MgAl-LDHs与MP复配阻燃剂的协同阻燃作用机理表现在3方面:1)温度范围增大,MgAl-LDHs低温分解,与MP复配后复配阻燃剂初始分解温度为198℃;2)MgAl-LDHs分解释放水蒸气和CO_(2),MP分解释放氨气冲淡燃烧表面可燃气体,协同发挥“稀释效应”作用;3)MP催化成炭和MgAl-LDHs高温熔融的覆盖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三聚氰胺磷酸盐 中密度纤维板 阻燃 协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铝层状双氢氧化物正极锌镍电池充放电性能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建锋 周震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9-191,共3页
在化学共沉淀法的基础上采用喷涂技术制备镍铝层状双氢氧化物,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测试,并用作正极活性物质制备锌镍实验电池,考察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合成样品晶型结构为单一a相,颗粒形貌呈不规则角块状,比表面... 在化学共沉淀法的基础上采用喷涂技术制备镍铝层状双氢氧化物,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能测试,并用作正极活性物质制备锌镍实验电池,考察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合成样品晶型结构为单一a相,颗粒形貌呈不规则角块状,比表面积达到14.1m2/g,平均粒径为18.38mm。与球形b-Ni(OH)2正极锌镍电池相比,实验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放电容量和电压平台均有明显提高,1C倍率充放电120次循环平均比容量达到287.4mAh/g,放电中值电压达到1.688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锌镍电池 正极活性物质 充放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硝酸根型层状双氢氧化物为前驱体在温和条件下原位合成尖晶石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存军 周翔 +1 位作者 谢襄漓 王林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6-531,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镁铝硝酸根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前驱体(MgAl-NO-3-LDHs),通过低温焙烧-重构、原位合成方法合成了镁铝尖晶石,研究了反应物中不同铝离子摩尔分数x值(Al3+/(Mg2++Al3+))、重构作用、原位合成温度等因素对合成产物相组成和结...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镁铝硝酸根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前驱体(MgAl-NO-3-LDHs),通过低温焙烧-重构、原位合成方法合成了镁铝尖晶石,研究了反应物中不同铝离子摩尔分数x值(Al3+/(Mg2++Al3+))、重构作用、原位合成温度等因素对合成产物相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x值不断增大,镁铝尖晶石的结晶度和质量分数不断提高,晶体初始发育温度不断降低;重构作用使层状双氢氧化物在c轴上层状结构规整度降低,三价铝离子迁移,有助于镁铝尖晶石的合成;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合成产物中镁铝尖晶石相含量和结晶度不断提高,在1 000℃时可以合成结晶良好的镁铝尖晶石。当x=0.60时,其含量达89.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 原位合成 层状氢氧化物 重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和MgAl_2O_4微纳结构制备
6
作者 孙灵娜 洪伟良 周晓明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9-453,共5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 ide,CTAB)为表面活性剂,尿素为碱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Mg-A l层状双氢氧化物玫瑰花状结构和片球结构,通过高温煅烧制备花状结构的MgA l2O4.利用X射线衍射研究产物晶体结构,利用扫描...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 ide,CTAB)为表面活性剂,尿素为碱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Mg-A l层状双氢氧化物玫瑰花状结构和片球结构,通过高温煅烧制备花状结构的MgA l2O4.利用X射线衍射研究产物晶体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产物形貌和粒径,考察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CTAB的添加量为1 g时有利纳米片自组装,形成玫瑰花状结构或片球状结构;随反应物浓度增加,产物形貌从不规则的聚集体过渡到玫瑰花状结构,最终转变成片球状的微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材料工程 Mg-Al层状氢氧化物 溶剂热法 微纳结构 自组装 花状结构 酸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吸附除Cr(Ⅵ)性能(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颖新 周涛 +2 位作者 毛娟 吴晓晖 袁蓁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28-236,共9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得到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并在450℃高温下进行热改性处理(即C-LDHs)。系统性比较了上述两种材料除Cr(Ⅵ)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线模型,并考察温度、p H、Cr(Ⅵ)初始浓度等重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使用XRD、SEM、F...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得到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并在450℃高温下进行热改性处理(即C-LDHs)。系统性比较了上述两种材料除Cr(Ⅵ)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线模型,并考察温度、p H、Cr(Ⅵ)初始浓度等重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使用XRD、SEM、FT-IR和TG-DTG等对两种吸附材料进行了表面特性表征。结果表明,热改性后C-LDHs的表面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吸附过程仍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C-LDHs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为105.26 mg·g-1,远大于LDHs的吸附量(20.66 mg·g-1)。本文结果表明,对层状双氢氧化物进行经济方便的热改性可大幅度增强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对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热处理 六价铬 纳米材料 吸附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铝型复合金属氧化物去除水体中的苯酚 被引量:3
8
作者 谢襄漓 徐旭 +2 位作者 曹伟城 周翔 王林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0-244,共5页
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合成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并在400~550℃温度条件下焙烧获得镁铝型混合氧化物(LDO)。以LDO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水体中苯酚的去除作用。利用XRD、FTIR、比表面与孔结构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实验样品进行表征... 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合成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并在400~550℃温度条件下焙烧获得镁铝型混合氧化物(LDO)。以LDO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水体中苯酚的去除作用。利用XRD、FTIR、比表面与孔结构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实验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研究LDH焙烧温度、吸附作用时间和LDO投放量等因素对去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500℃下焙烧制备的LDO作为吸附剂,当废水中苯酚初始浓度为0.1 g/L、LDO投放量为5 g/L、吸附作用时间为4 h时,对苯酚的去除率达到67%。吸附机理是以苯酚阴离子进入LDO层间形成LDH为主,表面吸附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复合金属氧化物 苯酚 废水处理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表面积的镁铝复合氧化物纳米薄片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被引量:4
9
作者 袁素珺 张青红 +1 位作者 李耀刚 王宏志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640,共5页
分别以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或碳酸铵溶液为沉淀剂,制备了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CO3-LDHs),比较了两种沉淀剂对所制得的层状双氢氧化物晶粒度的影响。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比表面仪(BET)等对所制备... 分别以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或碳酸铵溶液为沉淀剂,制备了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CO3-LDHs),比较了两种沉淀剂对所制得的层状双氢氧化物晶粒度的影响。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比表面仪(BET)等对所制备的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及其煅烧后产生的镁铝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以酸性红G为模型污染物评价了LDHs衍生复合氧化物的吸附性能。用碳酸钠溶液将煅烧后所得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还原为LDHs,其微结构由最初的颗粒状变为了片状,比表面积也由初始的66.1m2/g提高到224.3m2/g,这些变化均提高了复合氧化物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复合氧化物 粒径 比表面积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基锂吸附剂造粒工艺优化及其原卤提锂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敏锐 田桂英 +4 位作者 张奥 葛俊杰 张蕾 项军 唐娜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2,共7页
铝基锂吸附剂因其对盐湖卤水中的Li^(+)具有高选择性、快速吸/脱附和清水洗脱等优势而被应用于工业化提锂,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吸附剂的固定化特性和循环稳定性。基于均相沉淀工艺,利用尿素作为沉淀剂制备了层状双氢氧化物-LiAl_(2)(OH)_(7... 铝基锂吸附剂因其对盐湖卤水中的Li^(+)具有高选择性、快速吸/脱附和清水洗脱等优势而被应用于工业化提锂,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吸附剂的固定化特性和循环稳定性。基于均相沉淀工艺,利用尿素作为沉淀剂制备了层状双氢氧化物-LiAl_(2)(OH)_(7)·2H_(2)O(LDH)粉末,对其进行注射造粒得到吸附剂颗粒,考察了吸附性能、结构稳定性能和循环使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醋酸纤维素和NaHCO_(3)可优选作为黏合剂和成孔剂,所得最优粉末状LDH和颗粒状GLDH-1的静态吸附容量分别为7.90 mg/g和7.40 mg/g,表明造粒后多孔负载结构有效改善了黏结剂包埋活性位点的问题,且吸附容量并未显著下降。除此之外,对GLDH-1进行了动态吸附和循环性能测试,对结则茶卡盐湖原卤的动态锂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吸附行为,并且循环使用15次后,GLDH-1仍能保持首次容量的77%。由此可知,使用醋酸纤维素黏合剂和NaHCO_(3)成孔剂的注射造粒技术可有效提高铝基锂吸附剂颗粒的提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锂吸附剂 层状氢氧化物 成孔剂 注射造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催化剂Ru/CoAl−LDH可见光深度还原低浓度CO_(2)及其性能增强机理
11
作者 戴俊 贾凤婷 +3 位作者 杨娟 丰之翔 王大钊 冷冲冲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5-1338,共14页
“双碳”目标下,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驱动CO_(2)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已有报道多以高纯CO_(2)为研究对象,而实际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仅为3%~15%,为规避高能耗的CO_(2)提浓过程,直接实现低浓度CO_(2)光催... “双碳”目标下,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驱动CO_(2)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已有报道多以高纯CO_(2)为研究对象,而实际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仅为3%~15%,为规避高能耗的CO_(2)提浓过程,直接实现低浓度CO_(2)光催化定向转化对节能减排及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采用共沉淀−水热法首先制得钴铝层状双氢氧化物(CoAl−LDH),通过表面浸渍耦合氢气热处理将钌纳米颗粒负载至CoAl−LDH表面,构筑出可见光催化剂Ru/CoAl−LDH,其独特的表面组成与结构特性有助于实现以水为氢源的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测试技术对复合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负载的钌物种为零价金属态Ru,其负载未改变CoAl−LDH的纳米片状形貌,但可显著提升复合催化剂的光响应性能。以Ru/CoAl−LDH为光催化剂、水为电子给体和氢源、10%CO_(2)/N_(2)混合气体为模拟烟道气,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Ru负载量对还原产物生成量及深度还原产物甲烷选择性的影响,其中1.6%Ru/CoAl−LDH具有最优的CO_(2)光还原性能,可见光照射3 h后的甲烷产生量及选择性高达452.4μmol/g和86.3%,分别是单一CoAl−LDH的10.4倍和3.3倍。同时,借助CO_(2)吸附等温线、原位XPS、瞬态光电流与阻抗谱等测试结果探究了Ru/CoAl−LDH对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的性能增强机理。CoAl−LDH表面的—OH基团利于复合催化剂对低浓度CO_(2)的选择性吸附;CoAl−LDH优异的水氧化性能可为CO_(2)深度光还原提供充足的原位氢源,无需使用具有爆炸危险性的氢气;负载的Ru作为光电子受体,在增强光生电荷分离与迁移效率的同时,作为CO_(2)还原活性位能实现其多电子还原过程。因此,CoAl−LDH和助催化剂Ru的协同作用是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性能得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复合催化剂Ru/CoAl−LDH实现了可见光水氧化与低浓度CO_(2)深度还原的有效耦合,为本质安全且低能耗CO_(2)转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也为燃煤烟气CO_(2)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CO_(2) 深度光还原 层状氢氧化物 钌负载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LDH的制备及增强聚氨酯力学性能的研究
12
作者 邹辽 马小琳 +1 位作者 李小保 叶菊娣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降低聚氨酯涂料的成本及改善其力学性能,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Lignin-LDH),并以Lignin-LDH为填料加入到聚氨酯涂料体系中,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聚氨酯复合涂层(Lignin-LDH-PU)。... 为降低聚氨酯涂料的成本及改善其力学性能,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Lignin-LDH),并以Lignin-LDH为填料加入到聚氨酯涂料体系中,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聚氨酯复合涂层(Lignin-LDH-PU)。考察了水热反应温度对Lignin-LDH性质和形貌的影响,以及Lignin-LDH添加量对聚氨酯涂层附着力等级、抗冲击强度和铅笔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Lignin-LDH的结晶度、复合程度、热稳定性均升高,但过高的水热温度会导致其复合程度和热稳定性的下降,适宜的水热温度为180℃。随着Lignin-LDH-180添加量的增加,Lignin-LDH-PU的力学性能会增加,但过高的添加量会导致涂层力学性能的下降。适宜的添加量为10%,此时涂层的力学性能最好,附着力等级为5B,抗冲击强度为115cm(正面)和105cm(反面),铅笔硬度为3H。相比LDH填料制备的10%LDH-PU,10%Lignin-LDH-180-PU的力学性能有着显著的增强。因此,水热法制备的Lignin-LDH-180填料在聚氨酯涂层中展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镁层状氢氧化物 水热反应 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镁铝类水滑石的制备与表征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东 周良芹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752,757,共6页
以锌、镁、铝的水合硝酸盐及尿素等为主要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具有层状结构的锌镁铝类水滑石(ZnMgAl-HTLCs)。采用XRD、SEM、FT-IR及MP-AES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材料表面性质等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锌的掺杂... 以锌、镁、铝的水合硝酸盐及尿素等为主要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具有层状结构的锌镁铝类水滑石(ZnMgAl-HTLCs)。采用XRD、SEM、FT-IR及MP-AES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材料表面性质等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锌的掺杂量、尿素浓度、二价三价金属离子比和溶剂等因素对水滑石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M^(2+)/M^(3+)为4.5∶1~6∶1,锌的掺入比例在10%~30%之间,尿素的浓度为0.54~0.61 mol/L,时间为24 h,可以得到结构单一和形貌较好的锌镁铝类水滑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水滑石 水热合成法 锌镁复合物 层状氢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煅烧白云石-铝盐即时合成Mg/Al-LDH去除水中的胭脂红
14
作者 陈冬 徐礼坤 +3 位作者 谢晶晶 刘海波 孔殿超 陈天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5-1481,共7页
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具有很强的阴离子交换能力,在深度处理废水中阴离子染料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今以煅烧白云石与Al Cl3·6H2O为原料采取即时合成LDH的方法处理胭脂红染料模拟废水,考察不同胭脂红初始浓度、水温、煅烧白云石... 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具有很强的阴离子交换能力,在深度处理废水中阴离子染料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今以煅烧白云石与Al Cl3·6H2O为原料采取即时合成LDH的方法处理胭脂红染料模拟废水,考察不同胭脂红初始浓度、水温、煅烧白云石添加量及其与铝盐的比例对即时合成LDH去除胭脂红的影响。利用XRD、FT-IR、FE-SEM等表征分析结果探讨即时合成LDH去除胭脂红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9、初始浓度为500 mg?L-1、Mg:Al=3:1(mol)、温度为30℃,药剂添加量为1.7 g?L-1时,胭脂红去除效果为89.34%。溶液中的胭脂红以可交换离子的方式进入到即时合成LDH结构层间,从而达到去除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煅烧白云石 胭脂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表面原位生长高耐蚀水碳铝镁石涂层
15
作者 谢治辉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20,共4页
为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能力,介绍一种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在镁合金表面形成水碳铝镁石涂层的方法。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Tafel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浸泡实验进行基底和涂层的表面形貌、结构和耐蚀能力... 为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能力,介绍一种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在镁合金表面形成水碳铝镁石涂层的方法。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Tafel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浸泡实验进行基底和涂层的表面形貌、结构和耐蚀能力的分析、表征和评估。结果表明:制得的涂层在3.5%Na Cl溶液中表现出极好的耐腐蚀性能;涂层的自腐蚀电位相对于镁合金基底提高0.7 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2个数量级,阻抗模量增加约5 0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腐蚀 水热法 层状氢氧化物 水碳镁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铝酸钠激发石灰石粉的胶凝材料合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源涛 王琰帅 董必钦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1,共5页
石灰石在地球上储量丰富。为了对石灰石粉进行高效利用,本工作采用偏铝酸钠与石灰石粉制备胶凝材料,探究了偏铝酸钠掺量对其凝结时间、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胶凝材料的物相组成、红外吸收特性及微观结构,揭示了石灰石粉的碱激发活化机... 石灰石在地球上储量丰富。为了对石灰石粉进行高效利用,本工作采用偏铝酸钠与石灰石粉制备胶凝材料,探究了偏铝酸钠掺量对其凝结时间、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胶凝材料的物相组成、红外吸收特性及微观结构,揭示了石灰石粉的碱激发活化机理。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当偏铝酸钠质量掺量为15%时,浆体在71 min时初凝;掺入20%(质量分数)的偏铝酸钠时,试样3 d抗压强度可达25.3 MPa。偏铝酸钠可促进石灰石粉的缓慢溶解、重结晶,生成层状双氢氧化物Ca_(4)Al_(2)(OH)_(12)(CO_(3))·5H2O。然而当掺入过量偏铝酸钠时,Na^(+)、Al(OH)_(4)^(-)、OH-等离子无法及时与石灰石进行反应,使得所形成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延长。因此,在制备碱激发石灰石粉胶凝材料时,需控制偏铝酸钠掺量在胶凝材料总量的20%以下。本研究为碳酸钙基胶凝材料的高效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粉 酸钠 碱激发反应 反应机理 层状氢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gAl-8-HQ LDH复合粒子选择性检测Fe^(3+)的荧光传感器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磊 姚其 +1 位作者 袁雪华 杨燕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4-688,共5页
为实现对Fe^(3+)高选择和简便检测,基于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 LDH)层板的Al^(3+)的可调控性及易与8-羟基喹啉(8-HQ)发生配位作用,设计制备了8-HQ插层配位的高荧光性8-羟基喹啉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_xAl-8-HQ LDH),同时采用IR,XRD,UV... 为实现对Fe^(3+)高选择和简便检测,基于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 LDH)层板的Al^(3+)的可调控性及易与8-羟基喹啉(8-HQ)发生配位作用,设计制备了8-HQ插层配位的高荧光性8-羟基喹啉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_xAl-8-HQ LDH),同时采用IR,XRD,UV-Vis及分子荧光光谱仪表征其结构和性能。IR分析表明8-HQ与铝离子生成C-O-Al和C-N-Al配位键;XRD揭示8-HQ插入MgAl LDH的层板间,致(003)衍射峰向2θ低角度方向移动,衍射峰强度随Mg与Al摩尔比增加而增强;因MgAl LDH层间的8-HQ与Al^(3+)配位,致8-HQ在314 nm处的吸收峰消失,同时在376 nm处出现了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跃迁吸收峰;荧光分析表明:Mg_xAl-8-HQ LDH的荧光强度随Al^(3+)含量降低而增强,当镁铝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4∶1时,荧光强度显著强于8-羟基喹啉铝。通过研究金属离子对Mg_4Al-8-HQ LDH粒子荧光光谱的影响,发现该粒子对金属离子表现出显著的选择和差异性,尤其对Fe^(3+)具有高选择性。进一步研究[Fe^(3+)]对Mg_4Al-8-HQ LDH粒子的溶液颜色及荧光强度的影响表明:在10^(-6)~10^(-2)mol·L^(-1)内随[Fe^(3+)]增加,Mg_4Al-8-HQ LDH粒子溶液的颜色由浅黄色变成墨绿色,故可实现上述浓度范围内Fe^(3+)的比色传感;同时其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当[Fe^(3+)]为10^(-3)mol·L^(-1)可完全猝灭其荧光,当-log[Fe^(3+)]为3~6时,-log[Fe^(3+)]与溶液荧光强度呈负相关函数关系,可实现对Fe^(3+)的高选择和灵敏性荧光传感检测,据此本实验成功建立了Mg_A Al-8-HQ LDH粒子荧光和比色双重传感检测Fe^(3+)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 层状氢氧化物 铁离子 荧光传感 比色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Hs对碱激发矿渣模拟孔隙液中钢筋Cl^(-)腐蚀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金霞 吴悠 喻林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657,共11页
为揭示硝酸根与亚硝酸根插层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NO_(3)LDHs、MgAl-NO_(2)LDHs)在碱激发矿渣模拟孔隙液中对钢筋Cl^(-)腐蚀的影响,采用等温吸附、自腐蚀电位、电化学阻抗谱、动电位极化方法对比研究了焙烧还原法所制MgAl-NO_(3)LDH... 为揭示硝酸根与亚硝酸根插层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NO_(3)LDHs、MgAl-NO_(2)LDHs)在碱激发矿渣模拟孔隙液中对钢筋Cl^(-)腐蚀的影响,采用等温吸附、自腐蚀电位、电化学阻抗谱、动电位极化方法对比研究了焙烧还原法所制MgAl-NO_(3)LDHs、MgAl-NO_(2)LDHs的Cl^(-)吸附与对钢筋的阻锈性能,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观察了MgAl-NO_(3)LDHs、MgAl-NO_(2)LDHs吸附Cl^(-)前后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MgAl-NO_(3)LDHs、MgAl-NO_(2)LDHs在碱激发矿渣模拟孔隙液中的Cl^(-)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1.312、30.878mg/g,与在水泥模拟孔隙液中的Cl^(-)饱和吸附量相比更低,但其pH值降幅较小;MgAl-NO_(3)LDHs在碱激发矿渣模拟孔隙液中对钢筋的缓蚀效率为81.8%,优于在水泥模拟孔隙液中对钢筋的缓蚀效率40.3%,且MgAl-NO_(2)LDHs的缓蚀效率相比MgAl-NO_(3)LDHs更高.不同层间、竞争性阴离子的交换是导致MgAl-NO_(3)LDHs、MgAl-NO_(2)LDHs在不同模拟孔隙液中对钢筋Cl^(-)腐蚀的缓蚀效果优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碱激发矿渣模拟孔隙液 氯离子 缓蚀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42-对MgAl-LDHs吸附Cl-和阻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金霞 谭启平 +1 位作者 蒋林华 梅友静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7-513,共7页
通过共沉积法制备Mg Al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合物(MgAl LDHs),以碱性溶液模拟混凝土孔溶液通过等温吸附试验、自腐蚀电位(E )、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SO2-和Cl^-共存环境下corr 4MgAl LDHs的吸附性能及对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阻锈性能.此外... 通过共沉积法制备Mg Al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合物(MgAl LDHs),以碱性溶液模拟混凝土孔溶液通过等温吸附试验、自腐蚀电位(E )、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SO2-和Cl^-共存环境下corr 4MgAl LDHs的吸附性能及对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阻锈性能.此外,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对LDHs微结构进行观测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MgAl LDHs对Cl^-和 SO4^2-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 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 2. 853、1. 587 mmol/ g,SO4^2-的存在会抑制MgAl LDHs对于Cl^-的吸附;MgAl LDHs对钢筋具有明显的缓蚀效果,且随着SO4^2-含量的增加钢筋腐蚀先缓解后加剧;MgAl LDHs对Cl^-吸附是其缓蚀的主要原因.而随着 SO4^2-含量的增加,反应生成石膏在钢筋表面吸附是钢筋腐蚀先缓解的原因,但 MgAl LDHs会优先吸附SO4^2-导致残余的Cl^-增加,钢筋腐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氯离子 硫酸根离子 等温吸附 缓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