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传联 邵磊 +2 位作者 陈荣华 成鑫荣 张富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28,共6页
对南海东北部海区 (12~ 2 2°N、116~ 12 2°E) 15 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超微化石分析。结果显示 ,各站位样品超微化石总丰度相差悬殊 ,最多可达 1198枚 ,最少则样品中未发现超微化石。在总共 15 5个样品中 ,总丰度大于30 0枚的... 对南海东北部海区 (12~ 2 2°N、116~ 12 2°E) 15 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超微化石分析。结果显示 ,各站位样品超微化石总丰度相差悬殊 ,最多可达 1198枚 ,最少则样品中未发现超微化石。在总共 15 5个样品中 ,总丰度大于30 0枚的为 49个 ,占 31.6 % ,30 0~ 1枚之间的为 5 9个 ,占 38.1% ,未发现超微化石的样品有 47个 ,占 30 .3%。同时 ,超微化石在平面分布上可分成 7个区。超微化石组合主要由 15属 2 2种组成 ,在大多数样品中都是以Florisphaera profunda占绝对优势 ,这与南海其它地区超微化石组合面貌有明显差别。还讨论了影响超微化石分布的可能因素 ,包括水深、陆源物质稀释、碳酸盐溶解作用、海水透明度及营养跃层深度等等 ,并据超微化石的分布推测研究区北部碳酸盐补偿深度在 34 0 0 m左右 ,而南部可能在 35 0 0 m以上 ,同时推测该区海水营养跃层可能普遍偏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总丰度 表层沉积 南海 水深 陆源物质 碳酸盐溶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环境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曹奇原 苍树溪 +1 位作者 李铁刚 祝优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0-607,共8页
为探讨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对海槽北部槽坡区 ( 2 9°5 8.33′— 31°31 .2 3′N ,1 2 7°39.5 5′— 1 2 8°5 9.61′E) 34个表层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共发现 35种钙质超微化... 为探讨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对海槽北部槽坡区 ( 2 9°5 8.33′— 31°31 .2 3′N ,1 2 7°39.5 5′— 1 2 8°5 9.61′E) 34个表层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共发现 35种钙质超微化石 ,其中优势种为Gephyrocapsaoceanica、Emilianiahuxleyi和Florisphaeraprofun da ;G .oceanica、E .huxleyi等的百分含量变化和特征属种U .tenuis的出现 ,表明该区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与东海外陆架相似 ,和东海及南海都属于北太平洋中央水团组合。G .oceanica的含量与海水营养盐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暖水分子U .irregularis、U .sibogae和O .fragilis的较高含量和冷水分子G .caribbeanica和Calcidiscusleptoporus的较低含量 ,进一步反映该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受到黑潮及对马暖流的影响 ,其中温度、盐度和表层海水结构性质 ,如海水透明度等因素可能为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表层沉积 冲绳海槽 黑潮 温度 马暖流 盐度 海水透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勇军 陈木宏 +3 位作者 陆钧 向荣 张兰兰 张丽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34,共9页
为系统描述钙质超微化石在南海表层沉积中的分布特征,对遍布南海的175个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相差很大,从0—3.8×1010个.g-1不等。平面上将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分为3个区。共鉴定出钙质超微化石21属2... 为系统描述钙质超微化石在南海表层沉积中的分布特征,对遍布南海的175个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相差很大,从0—3.8×1010个.g-1不等。平面上将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分为3个区。共鉴定出钙质超微化石21属28种,以Emiliania huxleyi、Florisphaera profunda和Gephyrocapsa oceanica为优势种,其中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据绝对优势。南海钙质超微化石分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14°N线南北两边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存在差异;二是南海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两片海域为最高,并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分布趋势。对影响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的水深、上升流与营养盐、陆源物质稀释作用、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因素作了讨论,并根据钙质超微化石随水深的变化推测南海碳酸盐补偿深度应在4 000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分布 表层沉积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芳 黄永样 +1 位作者 段威武 陆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40,共6页
分析研究了南海西部 30 8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钙质超微化石 ,发现除一个样品外 ,所有样品均含有钙质超微化石 ,但相对丰度相差悬殊 ,在 0~ 172 5个范围内变化。钙质超微化石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分区性 ,可划分为 3个区。超微化... 分析研究了南海西部 30 8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钙质超微化石 ,发现除一个样品外 ,所有样品均含有钙质超微化石 ,但相对丰度相差悬殊 ,在 0~ 172 5个范围内变化。钙质超微化石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分区性 ,可划分为 3个区。超微化石组合与南海其它地区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相似 ,由 15属 2 3种组成 ,以 Gephyrocapsa o-ceanica,G.spp.(small) ,Emiliania huxleyi和 Florisphaera profunda为优势种 ,占 90 %以上 ,其中 Florisphaera pro-funda为绝对优势种。本调查区超微化石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重点讨论了水深、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碳酸盐的溶解作用以及重力流的沉积作用等因素对超微化石分布的影响 ,并根据超微化石的分布推断碳酸盐临界补偿深度 (CCr D)约为 310 0 m ,碳酸盐补偿深度 (CCD)大于 4 30 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表层沉积 南海 丰度 陆源物质 沉积作用 重力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咸化湖泊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镇城 杨革联 +3 位作者 乔子真 杨藩 李东明 景民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56-63,共8页
对我国西北和东北 (内蒙古东部 ) 36个地点的新生代—现代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的 4 33块标本进行了采样分析 ,在其中 15个地点 38块标本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 10个属 :Coccolithus,Reticulofenestra,Cyclicargolithus,Quadrum ,Discoaster,... 对我国西北和东北 (内蒙古东部 ) 36个地点的新生代—现代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的 4 33块标本进行了采样分析 ,在其中 15个地点 38块标本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 10个属 :Coccolithus,Reticulofenestra,Cyclicargolithus,Quadrum ,Discoaster,Gephyrocapsa ,Calcidiscus,Umbilicasphaera ,Cotonocyclus,Watznaueria等 ,多数为原地沉积 ,也有一部分属于再沉积来源。由此可见 ,不能笼统地把所有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都当作海相或海侵的证据。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特点是 :丰度低、数量稀少 ,属种分异度低 ,常与陆相喜盐水生生物共生。第四系和现代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属种往往是海相第四系或现代海洋中常见类型。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构造七心 1井中—上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岩心中 ,发现Reticulofenestrabisecta。这是始新世—渐新世海相沉积中标志化石。看来 ,利用钙质超微化石进行海、陆相地层对比探索已取得一定进展 ,但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质超生物 陆相咸化湖泊 海侵 中国 湖泊沉积 钙质超微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第四纪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变化的钙质超微化石证据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传联 祝幼华 成鑫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66,共6页
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是古海洋表层生产力的替代性标志之一。通过对南海南部 ODP1143站第四纪沉积中超微化石分析 ,从绝对丰度和堆积速率、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及碳同位素三个方面探讨了该区第四纪表层海水古生产力的变... 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是古海洋表层生产力的替代性标志之一。通过对南海南部 ODP1143站第四纪沉积中超微化石分析 ,从绝对丰度和堆积速率、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及碳同位素三个方面探讨了该区第四纪表层海水古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1.5 6 Ma以来南海南部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呈现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一是随冰期 -间冰期旋回而变化 ,间冰期时 ,表层海水生产力高 ,而冰期时则降低 ;另一种则是大约 40万年的长周期变化 ,自 1.5 6 Ma以来 ,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旋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古生产力 第四纪 南海 海水 海洋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晚第三纪—第四纪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镇城 冯晓杰 +3 位作者 杨藩 徐钰林 杨平 李东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9-274,T002,共6页
报导了中国西北晚中新世—第四纪陆相咸化湖泊介形类群中发现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并从生态和古地理的角度论证了它们属于非海侵来源,图示了这些生物化石的地理分布。认为由于主要受到干燥气候下咸化湖泊环境的控制,中新世以... 报导了中国西北晚中新世—第四纪陆相咸化湖泊介形类群中发现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并从生态和古地理的角度论证了它们属于非海侵来源,图示了这些生物化石的地理分布。认为由于主要受到干燥气候下咸化湖泊环境的控制,中新世以来,喜盐水生生物群介形类、有孔虫和钙质超微生物等随干旱气候控制的咸化湖泊不断向东扩展。因此,不能笼统地把这些生物化石作为海侵证据。根据地质学现实主义类比原则,提出中国东部早第三纪没有大规模的海侵沉积,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来自陆相咸化湖泊和深水湖泊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钙质超微化石 介形类 晚第二纪 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的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潘家华 张静 +1 位作者 刘淑琴 万晓樵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1-417,共7页
本文对采自西北太平洋某海山的CHA56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与分析,并对其所折射的时代意义进行了探讨。该结壳从构造上分为3层:致密型上层、疏松型中层和致密型下层。在研究中对各构造层和各分层有颜色或细... 本文对采自西北太平洋某海山的CHA56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与分析,并对其所折射的时代意义进行了探讨。该结壳从构造上分为3层:致密型上层、疏松型中层和致密型下层。在研究中对各构造层和各分层有颜色或细微构造变化的层位都进行了取样分析。在识别化石的基础上,确定了该结壳的疏松型中层为晚中新世到晚上新世(0.5~11.9Ma)沉积;致密型下层为晚古新世到晚渐新世(56.3~23.2Ma)沉积。研究发现,在致密型下层和疏松型中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研究认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O/M)时太平洋深水海洋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西北太平洋海山上3层构造结壳下、中层间显微构造、色泽和成分发生变化和沉积间断产生的主要原因,下、中层间的界面成为结壳生长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时间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富钻结壳 钙质超微化石 生物地层学研究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库车前陆盆地晚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16
9
作者 郝诒纯 苏新 +1 位作者 郭宪璞 丁孝忠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塔北库车前陆盆地 晚白垩世 钙质超微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北部库车前陆盆地晚白垩世和古新世的钙质超微化石组合 被引量:18
10
作者 苏新 郭宪璞 丁孝忠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70-377,共8页
库车前陆盆地是中国大型油气基地之一,盆地中的白垩系及古近系为盆地油气的主要储层。对本区白垩系的时代划分和沉积环境的精确确定直接关系到对油气田的规模、储量和分布范围的正确评价。本研究在前人划分为陆相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 库车前陆盆地是中国大型油气基地之一,盆地中的白垩系及古近系为盆地油气的主要储层。对本区白垩系的时代划分和沉积环境的精确确定直接关系到对油气田的规模、储量和分布范围的正确评价。本研究在前人划分为陆相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的顶部首次发现了由10属15种组成的晚白垩世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组合Arkangelskiellacymbiformis—Quadrumgartneri。此外,在由前人定为古新统—始新统的塔拉克组下段也发现了晚白垩世Arkangel skiellacymbiformis—Quadrumgartneri组合,在该组上段发现了古新世化石Biantholithussparsus。该成果既为准确确定这两个岩组的地质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证据,又为本区存在晚白垩世地层和海相沉积提供了佐证,表明巴什基奇克组顶部存在晚白垩世的海相沉积,塔拉克组下段属于上白垩统,上段属于古新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晚白垩世 古新世 库车前陆盆地 地质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 被引量:10
11
作者 芮晓庆 刘传联 +1 位作者 梁丹 赵美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93,共5页
对南黄海地区4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超微化石组合主要以Emiliania huxleyi和Gephyrocapsa oceanica占优势。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布不一,主要受水深和黄海暖流的控制。E.huxleyi和G.oceanica两个优... 对南黄海地区4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超微化石组合主要以Emiliania huxleyi和Gephyrocapsa oceanica占优势。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布不一,主要受水深和黄海暖流的控制。E.huxleyi和G.oceanica两个优势种的平面分布规律也各不相同,E.huxleyi百分含量分布总体上来说与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布特征一致:在近岸浅水区含量较低,中央地带丰度较高;G.oceanica百分含量则在靠近南黄海西岸含量较高,离岸较远含量反而变低,反映了其独特的生态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表层沉积物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库斯海脊富钴结壳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维林 金翔龙 +1 位作者 钟石兰 初凤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4-180,共7页
关键词 马尔库斯海脊 富钴结壳 钙质超微化石 生物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000年来南海东北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段威武 陈芳 +1 位作者 魏国彦 姜仕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22,共10页
采用小珠标准法统计研究了南海东北部海盆边缘RC26-16站孔的钙质超微化石含量和组分丰度的变化特点,结合再沉积化石含量变化、分异度和溶解指数以及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资料,确认新仙女木期发生于11.44~10.49ka,... 采用小珠标准法统计研究了南海东北部海盆边缘RC26-16站孔的钙质超微化石含量和组分丰度的变化特点,结合再沉积化石含量变化、分异度和溶解指数以及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资料,确认新仙女木期发生于11.44~10.49ka,其结束时间的再沉积化石丰度具有高峰值后突然下降的特点;全新世中期升温期或大暖期的出现时间为7.80~5.25ka,具有化石丰度低而波动,分异度小,溶解指数高的特点;沉积速率由冰期向冰后期逐渐下降,就超微化石而论,其最高丰度值出现在沉积速率骤减处,而最低丰度值则可出现在沉积速率最大或最小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晚第四纪 南海 古海洋学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段威武 黄永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6-101,T002,共17页
本文根据40口钻井剖面的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和研究成果,将南海北部海相第三系,划分出上渐新统至上新统18个超微化石带和始新统1个未命名组合。始新统未命名组合仅见于珠江口盆地东北缘。上渐新统至上新统18个超微化石带为连续沉积,但各带... 本文根据40口钻井剖面的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和研究成果,将南海北部海相第三系,划分出上渐新统至上新统18个超微化石带和始新统1个未命名组合。始新统未命名组合仅见于珠江口盆地东北缘。上渐新统至上新统18个超微化石带为连续沉积,但各带的发育程度不尽相同。其中相当于E.Martini(1971)划分的NN4—NN5带,NN11带和NN13—NN15带发育良好,横向稳定,分布广。它们是南海北部上第三系划分和对比的重要标志。结合部分有孔虫分带和岩性资料,探讨了全区海相第三系的沉积特征及沉积间断分布发育情况。文中还讨论了下、上第三系,第三系与第四系的超微化石划分标志以及再沉积超微化石的特点和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生物地层学 第三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哲伦海山群MK海山富钴结壳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任向文 I.PULYAEVA +2 位作者 吕华华 石学法 曹德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6-296,共21页
富钴结壳是发育在深海海山之上的一种重要沉积矿产资源,建立准确可靠的年代学格架,无论对富钴结壳成矿作用研究还是对古海洋环境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为止,由于定年技术的限制,可靠的富钴结壳年代学框架资料并不多。文中以钙质... 富钴结壳是发育在深海海山之上的一种重要沉积矿产资源,建立准确可靠的年代学格架,无论对富钴结壳成矿作用研究还是对古海洋环境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为止,由于定年技术的限制,可靠的富钴结壳年代学框架资料并不多。文中以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方法为主要手段,并结合Co经验公式法、样品的结构特征和磷酸盐化作用时代等资料,对麦哲伦海山群MK海山MKD13-3号富钴结壳样品的年代学框架进行了综合限定。研究结果如下。(1)该样品剖面从下到上可以分4层,分别为:磷块岩基岩,其中包括R层(残留层)结壳,时代为112.0~70.6Ma B.P.;I层,进一步划分为I-1和I-2层,其时代分别为55.0~48.0Ma B.P.和44.0~23.0Ma B.P.;Ⅱ层,时代为23.0~14.0Ma B.P.;Ⅲ层,时代为5.0~0Ma B.P.。(2)该富钴结壳样品在生长过程中发育了3个生长间断,分别为:基岩与I-1层之间的生长间断,时代为70.6~55.0Ma B.P.;I-1层与I-2层之间的生长间断,时代为48.0~44.0Ma B.P.;Ⅱ层与Ⅲ层之间的生长间断,时代为14.0~5.0M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钙质超微化石 生物地层学 麦哲伦海山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中钙质超微化石和分子化石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荣华 赵庆英 +2 位作者 张海生 卢冰 Pulyaeva I A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2-141,共10页
本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CM3D06富钴结壳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发现结壳中有代表白垩纪(晚期)、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中、晚期)、中新世(中期)、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等各时代的标准钙质超微化石,表明结壳的形成始于... 本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CM3D06富钴结壳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发现结壳中有代表白垩纪(晚期)、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中、晚期)、中新世(中期)、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等各时代的标准钙质超微化石,表明结壳的形成始于白垩纪(晚期);在富钴结壳中检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烷类等众多分子化石,分子化石组合特征指数、主峰碳、ΣC-23/C+24、CPI、Pr/Ph、Pr/nC17、Ph/nC18和nC31/nC17显示有机质生物母源主要为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非光合作用的菌类,而甾烷类的C29、C28和C27含量分布的变化则说明生物种群具有快速演变的特征。此外,还探讨了CM3D06结壳中Pr/Ph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与结壳生长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演化的关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纪 西太平洋 富钴结壳 钙质超微化石 分子化石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传联 成鑫荣 张拭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7-72,共6页
对南海34个站位表层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钙质超微化石δ18O变化范围为-2.656‰~0.006‰,平均为-1.517‰;δ13C值变化范围为-1.510‰~0.778‰,平均为0.140‰.通过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结果相比较,发... 对南海34个站位表层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钙质超微化石δ18O变化范围为-2.656‰~0.006‰,平均为-1.517‰;δ13C值变化范围为-1.510‰~0.778‰,平均为0.140‰.通过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钙质超微化石δ18O值高于浮游有孔虫而低于底栖有孔虫,δ13C值低于浮游有孔虫而高于底栖有孔虫.从平面分布来看,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在东北和西南各存在一个小于-1.5‰的低值区,碳同位素在东北存在一个小于0的低值区.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值的差异性可能与其生命效应及生活环境有关.而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平面分布规律上的不同也揭示了海水温度、盐度、营养水平等海洋参数可能对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同位素的分馏起不同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碳同位素 钙质超微化石 表层沉积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MIS6期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的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京涛 李军 +1 位作者 常凤鸣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82,共8页
对西太平洋边缘不同纬度带的WP7、Ph05-5和Z14-63个柱状岩心进行了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MIS6期以来这3个岩心中超微化石δ18O值都呈现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冰期δ18O平均值重于间冰期(Z14-6岩心倒数第二次冰期旋... 对西太平洋边缘不同纬度带的WP7、Ph05-5和Z14-63个柱状岩心进行了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MIS6期以来这3个岩心中超微化石δ18O值都呈现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冰期δ18O平均值重于间冰期(Z14-6岩心倒数第二次冰期旋回除外),这与冰期时表层海水温度低于间冰期相对应。MIS6—1期超微化石δ18O平均值从WP7岩心到Ph05-5岩心再到Z14-6岩心依次变重,对应于3个岩心所在海区位置年平均SST依次降低。同一岩心样品中浮游有孔虫温跃层种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δ18O平均值重于超微化石δ18O平均值,这与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 δ18O值各自所代表的不同水层温度特征相吻合。MIS6期以来从WP7岩心到Ph05-5岩心再到Z14-6岩心,超微化石与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 δ18O平均值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小,这与3个岩心所在位置上部水体扰动越来越强对应。WP7和Ph05-5两个岩心中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氧同位素差值与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变化特征共同表明MIS6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和西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温跃层间冰期比冰期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氧同位素 MIS 6期以来 西太平洋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宜笼统地把钙质超微化石都当作海侵或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的标志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镇城 乔子真 +1 位作者 杨革联 张海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3年第2期79-80,86,共3页
在我国西北和东北15个地区新生代一现代陆相成化湖沉积物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Coccolithus、Retic-ulofenestra等10个属。除有一部分属于再沉积来源外,多数为原地沉积。其特点是属种分异度低、丰度低,常与陆相喜盐水生物共生。尽管第四纪... 在我国西北和东北15个地区新生代一现代陆相成化湖沉积物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Coccolithus、Retic-ulofenestra等10个属。除有一部分属于再沉积来源外,多数为原地沉积。其特点是属种分异度低、丰度低,常与陆相喜盐水生物共生。尽管第四纪-现代陆相咸化湖沉积中发现的属种多数是同期海相中的常见类型,但是两者在丰度、分异度和共生生物方面有明显区别。因此,不能把所有钙质超微化石都当作海侵或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海侵 海陆过渡相 烃源岩 新生代 陆相盐湖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晚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钰林 刘建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14,共2页
本文研究了菲律宾海东部,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和786A二个钻孔晚第三纪的钙质超微化石。本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3个带(或亚带),存在三个沉积间断:晚渐新世与中中新世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以及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之间。... 本文研究了菲律宾海东部,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和786A二个钻孔晚第三纪的钙质超微化石。本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3个带(或亚带),存在三个沉积间断:晚渐新世与中中新世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以及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之间。据超微化石分析,本区晚第三纪存在4个相对暖水期和4个相对较凉期。根据菲律宾海东部,中部“深海钻探工程”58、59、60三个航次以及我国东海陆架、台湾东海岸及西部地区,南海北缘等地钙质超微化石分带的对比,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间以及中、上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在环西太平洋一侧具有普遍性,但形成原因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晚第三纪 钙质超微化石 古海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