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钒电解液的工业化制备技术分析
1
作者 杨晓武 李伟达 袁爱武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4,共8页
钒电解液是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储能载体。目前钒电解液制备产业化进程正处于实验室研究、中试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过渡的的探索阶段。本文从钒电解液的物化性质和制备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3种典型钒电解液制备工艺流程,即化学还... 钒电解液是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储能载体。目前钒电解液制备产业化进程正处于实验室研究、中试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过渡的的探索阶段。本文从钒电解液的物化性质和制备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3种典型钒电解液制备工艺流程,即化学还原-电解还原、萃取-电解还原和还原焙烧-直接酸溶,并对这3种工艺流程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近5年(2020—2024)有代表性的大规模钒电解液制备工业项目进行统计,介绍了这些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路线,可为钒电解液工业化制备项目工艺选择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电解液 工业化制备 化学还原 电解还原 溶剂萃取 还原焙烧 直接酸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条件下甲酸还原V_2O_5制备钒电解液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大辉 夏缘 +1 位作者 王利 陈一博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4,共4页
以V2O5和甲酸为原料,在室温下、水体系中反应制得钒电解液,并以键价理论为基础,对其反应机理进行探讨.采用UV光谱和拉曼光谱对所制备的电解液的价态和浓度以及成键状态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甲酸... 以V2O5和甲酸为原料,在室温下、水体系中反应制得钒电解液,并以键价理论为基础,对其反应机理进行探讨.采用UV光谱和拉曼光谱对所制备的电解液的价态和浓度以及成键状态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甲酸可以和V2O5以1∶1的物质的量比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生成V(Ⅳ)电解液;硫酸会和钒离子形成配合物,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和电化学可逆性;残留的甲酸有利于提高电解液的电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电解液 键价 水热条件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失效钒电解液回收钒制备偏钒酸铵工艺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明平 王远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982-2986,共5页
为了提取失效钒电解液中有价钒元素,对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失效钒电解液的回收利用进行了研究。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以氯酸钠作氧化剂对失效钒电解液进行深度氧化,使低价钒全部转变成五价钒,然后通过浓缩、沉钒、干燥等工艺过程,得到具... 为了提取失效钒电解液中有价钒元素,对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失效钒电解液的回收利用进行了研究。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以氯酸钠作氧化剂对失效钒电解液进行深度氧化,使低价钒全部转变成五价钒,然后通过浓缩、沉钒、干燥等工艺过程,得到具有高附加值的偏钒酸铵。分析了回收过程的工艺原理,探讨了回收工艺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NaClO_3对失效钒电解液的氧化是影响钒回收率的关键工艺过程,V^(4+)∶NaClO_3的最佳摩尔比为1∶0.2,V^(3+)∶NaClO_3的最佳摩尔比为1∶0.4;沉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钒液浓度为25~30g/L,p H为8.0~8.5,沉钒温度为50~60℃,加铵系数K为1.0~1.2,沉钒时间为80~120min。该工艺具有钒回收率高、成本低、操作简便、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钒的回收率可高达99%左右,为全钒液流电池失效钒电解液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钒电解液 回收 酸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浓度对钒电解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扈显琦 张玉贤 房少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64-1266,共3页
钒电池系统主要由隔膜、极板、电极、正负极电解液储液罐和循环泵等几部分构成。充放电过程中,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的价态发生变化,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对不同浓度的钒电解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化学循环伏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钒电池系统主要由隔膜、极板、电极、正负极电解液储液罐和循环泵等几部分构成。充放电过程中,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的价态发生变化,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对不同浓度的钒电解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化学循环伏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含钒离子浓度增大,参加电化学反应的离子数量增多,钒电池可以产生更大的输出电流。同时随着含钒离子浓度增加,电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变差,钒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的能量损失将会增加,这势必会降低电池的能量效率;对于同一浓度下的钒电解液,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峰值电流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适当提高钒电解液温度,可提高全钒液流电池的输出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钒电解液 电化学 循环伏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钒电解液电化学性能的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玉贤 扈显琦 房少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4年第2期142-145,共4页
钒电池系统主要由隔膜、极板、电极、正负极电解液储液罐和循环泵等几部分构成。充放电过程中,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的价态发生变化,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本工作对钒电解液浓度和温度对电化学循环伏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钒电池系统主要由隔膜、极板、电极、正负极电解液储液罐和循环泵等几部分构成。充放电过程中,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的价态发生变化,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本工作对钒电解液浓度和温度对电化学循环伏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随着钒离子浓度的增大,参加电化学反应的自由钒离子数量增多,可以产生更大的反应电流;同时,随着钒离子浓度的增加,电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变差;对于同一浓度下的钒电解液,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峰值电流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适当提高钒电解液温度,可提高电化学反应速率,提高产生的电流密度。对同一浓度钒电解液而言,硫酸浓度对其电化学性能也有影响。实验证明,硫酸浓度为3 mol/L时,钒电解液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钒电解液 电化学 循环伏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电池用电解液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9
6
作者 常芳 孟凡明 陆瑞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60-862,共3页
钒电池是近年来兴起的高效储能、绿色环保、反复可充放的新兴能源。钒电解液作为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活性物质是电池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钒的浓度大小和电解液的多少决定了电池的容量,钒电解液性能的好坏对电池性能有直接影响。对钒... 钒电池是近年来兴起的高效储能、绿色环保、反复可充放的新兴能源。钒电解液作为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活性物质是电池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钒的浓度大小和电解液的多少决定了电池的容量,钒电解液性能的好坏对电池性能有直接影响。对钒电解液的制备、分析、性能优化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作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电解液 制备 分析 优化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电池电解液中氯离子测定方法研究
7
作者 常芳 曹沾 +2 位作者 刘效疆 李晓兵 陈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3-806,共4页
使用氧化还原电极与复合银电极相结合的方法测定钒电解液中氯离子含量。研究表明,三、四价钒离子不会干扰钒电解液中氯离子的测定,利用钒电解液自身的氧化还原特性将钒电解液中影响测定的二、五价钒离子转化成三、四价钒离子,从而测定... 使用氧化还原电极与复合银电极相结合的方法测定钒电解液中氯离子含量。研究表明,三、四价钒离子不会干扰钒电解液中氯离子的测定,利用钒电解液自身的氧化还原特性将钒电解液中影响测定的二、五价钒离子转化成三、四价钒离子,从而测定各种价态钒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浓度≤2.0 mol/L,取样体积0.5~2 m L的钒电解液中钒离子浓度不影响测定。回收率为98.83%~101.40%,测量标准偏差(RSD)≤0.030 1 mol/L,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大批量钒电解液的现场充放电过程中氯离子含量数据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电解液 氯离子 含量测定 电位滴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钒液流电池提高电解液浓度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兆武 张旭堃 +2 位作者 苏慧 张健 王丽娜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439-3446,共8页
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为单一钒元素各价态离子的电解质溶液,避免了不同元素离子通过膜渗透产生的交叉污染,电池循环次数高,使用寿命长。全钒液流电池非常适合电站削峰填谷、新能源发电储能和偏远地区供电等。但受钒离子溶解度的限制,全钒... 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为单一钒元素各价态离子的电解质溶液,避免了不同元素离子通过膜渗透产生的交叉污染,电池循环次数高,使用寿命长。全钒液流电池非常适合电站削峰填谷、新能源发电储能和偏远地区供电等。但受钒离子溶解度的限制,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浓度相对较低,导致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电解液储罐体积大,钒电池更适用于静态储能系统,而较难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而电解液成本高也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本工作基于各价态钒离子在不同酸度和温度条件下在传统H_(2)SO_(4)溶液中的溶解性能,总结了通过引入添加剂、改变支撑电解质和构建混合相电解液以提高钒电解液浓度和稳定性的方法及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种类添加剂在高温下稳定V(V)的作用机理,不同酸作为支撑电解质对V的溶解性及电解液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混合相电解液对于稳定电解液的内在机制。重点分析了最近研究报道的新型高浓度钒电解液,展望了大幅提高钒电解液浓度的可行性及研发方向。综合分析表明,改变传统H_(2)SO_(4)支撑电解质,如HCl/H_(2)SO_(4)等体系的开发,是大幅提高钒电解液浓度、增大电池能量密度比较有前景的研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电池 钒电解液 高浓度 稳定性 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产业链贯通布局下钒液流电池长时储能发展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魏甲明 陈宋璇 +4 位作者 付云枫 刘召波 曹迪 周博 刘海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共12页
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施推动了能源结构调整和电网系统升级,这必将催生巨大的万亿长时储能需求,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升至60%~70%,长时储能比2025年增加5~10倍(预计2025年30~40 GW)。全钒液流电池相比其他... 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施推动了能源结构调整和电网系统升级,这必将催生巨大的万亿长时储能需求,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升至60%~70%,长时储能比2025年增加5~10倍(预计2025年30~40 GW)。全钒液流电池相比其他电化学储能具有安全长寿、灵活可靠、资源丰富等优点,2018~2023年国家和地方发布了多项清洁能源储能配置标准的政策性文件,在此背景下钒储能电池行业企业持续高速增长,行业集中度提升,宏观领域表现为我国钒储能产业正处在加速发展期。目前,钒储能电池总体成本较高,主要原因是钒原料价格高,降低成本的核心环节是钒资源提取成本和电解液生产制造成本。中国恩菲研发的短流程制备钒电解液技术相对于传统钒电解液制备技术具有流程短、钒利用率高的特点,制造成本降低了30%~50%,后期随着钒资源开发和新工艺的研发成功,钒储能产业降本优势将愈发突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有望在短期内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成为储能领域的重要选择。未来,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仍需从多方面进行优化,如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健全回收利用体系等,以实现钒液流电池长时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电池 长时储能 清洁能源开发 新能源配储 制造成本 储能技术 钒电解液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魏甲明 刘召波 +5 位作者 陈宋璇 杜国山 秦丽娟 王宇 李晓艳 付云枫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共8页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安全、环保、稳定、寿命长的电化学储能设备,对绿电储能和双碳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钒液流电池结构与特点;然后详细综述了钒电池的应用情况以及钒电池中钒电解液、电极和隔膜的研究进展情况;...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安全、环保、稳定、寿命长的电化学储能设备,对绿电储能和双碳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钒液流电池结构与特点;然后详细综述了钒电池的应用情况以及钒电池中钒电解液、电极和隔膜的研究进展情况;随后对钒资源、全钒液流电池国家相关政策进行了简述,并对当前钒液流电池市场规模根据现有数据进行了估算。最后,总结钒电池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液流电池 电储能 钒电解液 液流电池电极 电池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页岩资源全产业链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一敏 薛楠楠 +3 位作者 郑秋实 刘涛 王露瑶 张刘洪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7,共16页
由于钒页岩组分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分选预处理方面仍存在效率低、适应性差等问题;在高纯钒提取及深加工方面,降耗、增效、减少金属损失率等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本文以产业链视角,系统综述钒页岩资源分选预处理、钒提取主体工艺(包括:高... 由于钒页岩组分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分选预处理方面仍存在效率低、适应性差等问题;在高纯钒提取及深加工方面,降耗、增效、减少金属损失率等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本文以产业链视角,系统综述钒页岩资源分选预处理、钒提取主体工艺(包括:高温氧化、湿法浸出、单金属分离等)、高端钒材链接适配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钒页岩资源利用最新技术进展,并展望了今后技术发展方向。通过源头高效提取、过程精细控制和高端钒材制造的全产业链技术研发,推动钒页岩利用产业化集成建设,支撑钒页岩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高效提取 高端 全产业链利用 分选 分离富集 钒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eparation of All-vanadium Flow Battery Electrolyte from Waste Catalyst
12
作者 GAO Chong WANG Haibei +2 位作者 HUANG Haihui WANG Weizhen WANG Mengfan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2-1151,共10页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crystal phase,and microstructure on the preparation of V_(2)O_(3)for vanadium flow batteries by reducing ammonium metavanadate extracted fr...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crystal phase,and microstructure on the preparation of V_(2)O_(3)for vanadium flow batteries by reducing ammonium metavanadate extracted from waste catalyst.The optimiz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the CO reduction temperature was set at 575℃,the reduction time was 1 hour,the CO flow rate was 50 mL/min,and furnace cooling was performed subsequently.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samples obtained were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single-phase V_(2)O_(3).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reveals tightly packed grain configurations exhibiting flake-like or block-like morphologies.Significantly,the as-synthesized V_(2)O_(3)demonstrates sufficient purity for fabricating high-performance electrolytes in all-vanadium flow batteries,showing promising electrochemical applic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_(2)O_(3) carbon monoxide reduction ELECTROLYTE all-vanadium flow batte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