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铌钒微合金化对风电法兰用Q345E钢析出相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杰 王国梁 +1 位作者 夏云进 孔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04-108,共5页
采用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对铌钒微合金化风电法兰用Q345E钢在400~1600℃存在的平衡析出相以及铌、钒在奥氏体相中的固溶规律进行了计算,并探讨了碳、氮、铌、钒元素含量变化对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法兰用Q345E钢在400~1... 采用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对铌钒微合金化风电法兰用Q345E钢在400~1600℃存在的平衡析出相以及铌、钒在奥氏体相中的固溶规律进行了计算,并探讨了碳、氮、铌、钒元素含量变化对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法兰用Q345E钢在400~1600℃存在的主要平衡析出相为MnS、AlN、MX#1(富含铌)、MX#2(富含钒)和M7C3相;MX#1相的主要组成元素为铌、碳、氮和少量的钒、铬,MX#2相的主要组成元素为钒、碳、铌、氮和少量的铬;MX#1相析出量和析出温度主要受钢中铌含量的影响,而受碳、氮、钒含量的影响不大.TEM分析表明,风电法兰用Q345E钢轧后析出相尺寸变化范围为几纳米到100纳米,大颗粒析出相为近似于立方形的富铌MX#1相,小颗粒析出相是球形或椭圆形的富钒MX#2相,这同热力学计算所得的MX#1相和MX#2相成分与析出温度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345E THERMO-CALC 钒微合金化 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微合金化低碳钢高温变形动态再结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凯 王立军 +2 位作者 任海鹏 白玉光 刘春明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51-54,共4页
利用热模拟压缩试验测定了不同钒含量的钒微合金化低碳钢在 900~1 000℃温度区间和0 1~1s-1变形速率范围内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对曲线的分析表明: 随钢中钒含量的增加, 低碳钢的动态再结晶开始时间延长, 变形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名义... 利用热模拟压缩试验测定了不同钒含量的钒微合金化低碳钢在 900~1 000℃温度区间和0 1~1s-1变形速率范围内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对曲线的分析表明: 随钢中钒含量的增加, 低碳钢的动态再结晶开始时间延长, 变形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名义激活能提高. 实验钢薄膜试样的TEM观察表明, 钢中的微量钒以固溶态存在于奥氏体中, 微量的固溶钒对奥氏体动态再结晶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微合金化低碳钢 高温变形 奥氏体 动态再结晶 名义激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微合金化低碳钢多道次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立军 吴彤 +3 位作者 张红生 王凯 任海鹏 刘春明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91-294,共4页
采用热模拟实验研究了钒微合金化低碳锰钢(0.1%C-1.0%Mn)奥氏体化后在860~740℃范围内进行多道次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考察了变形和微合金元素V对铁素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道次变形过程中,部分奥氏体通过形变诱导相变转变为铁素... 采用热模拟实验研究了钒微合金化低碳锰钢(0.1%C-1.0%Mn)奥氏体化后在860~740℃范围内进行多道次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考察了变形和微合金元素V对铁素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道次变形过程中,部分奥氏体通过形变诱导相变转变为铁素体;高温区的道次间隔期间部分形变诱导铁素体发生向奥氏体的逆相变;随变形温度降低,道次间隔期间有变形奥氏体向铁素体的亚动态相变发生.微合金元素V抑制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进行,阻碍铁素体晶粒长大,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微合金化 多道次变形 形变诱导相变 逆相变 亚动态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微合金化中碳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毅 项彬 +3 位作者 孙跃 刘鑫贵 宋子濂 许亚娟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1,共4页
通过金相分析、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添加钒微合金化元素前后中碳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钒微合金化中碳钢综合力学性能改善效果显著,细晶强化是其... 通过金相分析、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添加钒微合金化元素前后中碳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钒微合金化中碳钢综合力学性能改善效果显著,细晶强化是其最主要的强韧化方式;在渗碳体片层间的铁素体上分布有大小约为几十到一百纳米左右的析出物,主要为VC(碳化钒)和AlN(氮化铝),渗碳体片层出现了碎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微合金化中碳钢的强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微合金化 中碳钢 强韧性 析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速对钒微合金化钢形变诱导相变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凯 虞海燕 +1 位作者 赫冀成 刘春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39-1742,共4页
通过热模拟实验考察了在连续冷却条件下,不同的冷却速度对钒微合金化钢的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DIFT)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变形后的冷却速度越大,实验用钢的铁素体晶粒越细小;在相同的冷却速度下,钢中的钒含量越多,铁素体晶粒... 通过热模拟实验考察了在连续冷却条件下,不同的冷却速度对钒微合金化钢的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DIFT)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变形后的冷却速度越大,实验用钢的铁素体晶粒越细小;在相同的冷却速度下,钢中的钒含量越多,铁素体晶粒越细小.在较低的冷却速度下,钢中的钒含量越多,钒的碳氮化物析出越多;当冷却速度较大时,钒微合金化实验用钢中没有钒的碳氮化物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微合金化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 连续冷却 晶粒长大 碳氮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组织对钒微合金化TRI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许云波 侯晓英 +1 位作者 王业勤 吴迪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3-516,520,共5页
对一种低硅含磷和钒的TRIP钢进行热轧、冷轧及连续退火,研究不同热轧初始组织对组织特征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不同工艺得到两种不同的热轧初始组织:F+P钢;F+B钢.在相同的冷轧连续退火工艺条件下,初始组织为F+B钢相比较F+P钢,组织中含... 对一种低硅含磷和钒的TRIP钢进行热轧、冷轧及连续退火,研究不同热轧初始组织对组织特征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不同工艺得到两种不同的热轧初始组织:F+P钢;F+B钢.在相同的冷轧连续退火工艺条件下,初始组织为F+B钢相比较F+P钢,组织中含有较多体积分数的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而且残余奥氏体尺寸更为细小,分布更为弥散,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较高,但延伸率、n值和r值略低.初始组织为F+B钢的抗拉强度可达980MPa,强塑积为21 952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组织 连续退火 钒微合金化TRIP钢 组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微合金化钢的强韧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全社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9-21,30,共4页
测定了不同成分的钒微合金化钢的静态相变点和动态CCT曲线;分别采用再结晶轧制(RCR)和控制轧制(CR)工艺进行轧制,测试了热轧板的拉伸性能和冲击功。结果表明:有效钒、氮含量的增加对钢的Ac1和Ac3相变点的影响不大,而Ar1和Ar3则下降。当... 测定了不同成分的钒微合金化钢的静态相变点和动态CCT曲线;分别采用再结晶轧制(RCR)和控制轧制(CR)工艺进行轧制,测试了热轧板的拉伸性能和冲击功。结果表明:有效钒、氮含量的增加对钢的Ac1和Ac3相变点的影响不大,而Ar1和Ar3则下降。当冷却速率大于约5℃/s时,钢中出现贝氏体组织;当冷却速率超过约9℃/s时,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组成。RCR钢的强度高于CR钢,但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功较低。有效氮含量越高,两种不同工艺轧制对钢的强度和韧性的影响越大,钢中每增加0.001%的有效氮含量,CRC和CR钢的屈服强度分别提高16.8和8.2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微合金化 热变形 再结晶轧制 控制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萃取钒微合金化控轧钢中微细VC的优良水系电解液
8
作者 马翔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6-107,109,共3页
在铌钒钛的碳化物中钒的碳化物最不稳定。日本钢铁协会钢铁分析部会推荐法认为,NbC和TiC均可采用水溶液作化学萃取或电解萃取,唯VC只有采用10%乙酰丙酮-1%四甲基氯化铵-甲醇(简称10%AA系甲醇溶液)恒电位电解才能定量萃取。但非水溶液... 在铌钒钛的碳化物中钒的碳化物最不稳定。日本钢铁协会钢铁分析部会推荐法认为,NbC和TiC均可采用水溶液作化学萃取或电解萃取,唯VC只有采用10%乙酰丙酮-1%四甲基氯化铵-甲醇(简称10%AA系甲醇溶液)恒电位电解才能定量萃取。但非水溶液昂贵、有毒,须采用恒电位电解,很难推广用于日常分析。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种水系溶液恒电流法。它对于不稳定Fe3C和微细VC相的萃取量和苹取精度达到了非水溶剂恒电位电解的水平。一样品和试验方法研究样品的成分为C 0.1 Si 3.8 Mn 1.5 S0.08 V 0.17的钒微合金化钢。样品加热至1180℃保温30min,经两阶段控轧后于980℃保温60min,然后经过精轧,终轧温度730℃。样品中含有大量Fe3C和粒度约50(?)的微细VC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微合金化 VC萃取 水系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铌钒微合金化对22MnB5热成形钢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安民 冯毅 +2 位作者 赵岩 马鸣图 路洪洲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37,53,共5页
复合添加质量分数均为0.04%的铌和钒对22MnB5热成形钢进行微合金化,对比研究了微合金化前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拉伸性能、淬透性和极限尖冷弯性能,分析了铌钒微合金化对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微合金化前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均为全马... 复合添加质量分数均为0.04%的铌和钒对22MnB5热成形钢进行微合金化,对比研究了微合金化前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拉伸性能、淬透性和极限尖冷弯性能,分析了铌钒微合金化对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微合金化前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均为全马氏体且均存在明显的马氏体板条束,微合金化后的组织更为细小,马氏体板条束长度更短,拉伸性能略有提升;铌钒复合微合金化能有效提高试验钢的淬透性,其淬硬层深度由未微合金化的3~5mm提高到13~14mm;铌钒微合金化后试验钢的极限尖冷弯角为65°~70°,显著高于未微合金化的;NbC细化晶粒与VC沉淀强化的协同作用是微合金化后试验钢具有更优性能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MnB5钢 钒微合金化 淬透性 冷弯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微合金化对12Cr2Mo1R厚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自立 刘春明 张汉谦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17,共9页
为了研究钒微合金化对12Cr2Mo1R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钒改进型12Cr2Mo1R厚板产品的强化和韧化机制,在50 mm厚12Cr2Mo1R钢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钒,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室温及500℃高温拉伸试验、-60℃低温冲击试验、维氏硬度试验等手段... 为了研究钒微合金化对12Cr2Mo1R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钒改进型12Cr2Mo1R厚板产品的强化和韧化机制,在50 mm厚12Cr2Mo1R钢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钒,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室温及500℃高温拉伸试验、-60℃低温冲击试验、维氏硬度试验等手段,研究了钒微合金化对12Cr2Mo1R厚板的微观组织、析出相以及强度和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钒微合金化后,主要通过碳化物析出强化机制提高了12Cr2Mo1R厚板的强度和韧性;同时,添加V后,钢板的晶粒细化对提高钢板的强度和韧性也有一定贡献;合适的钒添加量为0.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微合金化 12CR2MO1R 厚板 组织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微合金化对高性能4J32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马逵 张腾中 +2 位作者 王方军 王东哲 甄大崴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4-152,共9页
随着空间光学遥感器性能的发展,对光机结构的力、热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材料性能的提升是提高结构稳定的重要技术途径。文章研究了钒(V)微合金化超因瓦(4J32)合金在不同锻造温度和热处理过程中合金的微观组织、一次碳化物、晶粒... 随着空间光学遥感器性能的发展,对光机结构的力、热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材料性能的提升是提高结构稳定的重要技术途径。文章研究了钒(V)微合金化超因瓦(4J32)合金在不同锻造温度和热处理过程中合金的微观组织、一次碳化物、晶粒度及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向4J32合金中添加0.1%的微合金元素V,采用真空感应熔炼+电渣重熔的冶炼工艺,并将终锻温度控制在850℃,经过800~850℃固溶处理,产品显微组织更加均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满足了空间光学遥感器支撑结构的力、热稳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因瓦合金 钒微合金化 固溶处理 热膨胀系数 空间光学遥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氮微合金化控冷工艺开发HRB500E抗震钢筋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伟 施哲 赵宇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6-64,共9页
为降低HRB500E抗震钢筋生产成本,更好地促进其生产及推广应用,国内某钢厂采用钒氮微合金化控冷工艺试制HRB500E抗震钢筋。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闪光焊接、材料试验机及力学性能测试,对该工艺析出强化和晶... 为降低HRB500E抗震钢筋生产成本,更好地促进其生产及推广应用,国内某钢厂采用钒氮微合金化控冷工艺试制HRB500E抗震钢筋。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闪光焊接、材料试验机及力学性能测试,对该工艺析出强化和晶粒细化强化机理及效果,控冷终止温度和钢筋力学性能匹配关系,钢筋金相组织、焊接、时效及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钢中加入适量钒氮合金,V(CN)析出量占总钒量的66.67%,微合金析出强化效果明显;控冷后终止温度控制在680~710℃,钢筋强度具有25MPa以上富余量,强屈比(Rm实/ReL实)>1.26,均匀伸长率(Agt)≥11.5%,细晶强化和抗震性能较好;钢筋具有低应变时效性、良好的焊接及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生产成本与钒氮微合金化热轧工艺相比降低82元/t,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化 控冷 HRR500E V(CN) 控冷终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氮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开发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文远 赵征志 +3 位作者 赵爱民 黄耀 孙薇 惠亚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01-104,108,共5页
进行了450、550 MPa高强耐候钢的成分设计和冶炼,通过热膨胀试验并结合金相组织,分析了该高强度耐候钢的相变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拉伸试验对该试验钢的组织结构、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进行了450、550 MPa高强耐候钢的成分设计和冶炼,通过热膨胀试验并结合金相组织,分析了该高强度耐候钢的相变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拉伸试验对该试验钢的组织结构、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钒氮微合金化对高强耐候钢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钒钢中添加氮元素不但增强了析出强化效果,而且还能细化晶粒,提高耐候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化 耐候钢 析出强化 晶粒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氮钒铌微合金化控冷工艺制备600MPa级抗震钢筋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伟 张卫强 +2 位作者 吴光耀 赵宇 张瑜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5-100,共6页
采用拉力试验机、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冲击试验机对富氮钒铌微合金化控冷工艺制备的600MPa级抗震钢筋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析出相、断口形貌、冲击韧性及时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钢筋具有良好的强韧... 采用拉力试验机、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冲击试验机对富氮钒铌微合金化控冷工艺制备的600MPa级抗震钢筋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析出相、断口形貌、冲击韧性及时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钢筋具有良好的强韧性、抗震性及低应变时效性,力学性能优异。该钢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少量细小贝氏体(含量5%~10%),组织配比及形态较好。该钢的铁素体基体、晶界及位错线上析出了大量尺寸2~20nm的细小弥散的V(CN)、Nb(CN)析出相,其析出相数量分别占总钒、总铌量的65%以上,起到了较好的沉淀强化及细化晶粒作用。该钢筋拉伸断口呈韧窝状,韧脆转变温度低于-30℃,具有较好的塑韧性和低温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氮合金化 控冷工艺 600MPa级抗震钢筋 力学性能 析出相 冲击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Nb-V复合微合金化非调质钢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阳 陈礼清 +1 位作者 徐香秋 刘相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1-824,共4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一种低碳Nb-V复合微合金化非调质钢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成分为0.24%C-1.99%Mn-0.30%Si-0.51%Cr-0.08%V-0.07%Nb的非调质钢,在加热制度为1 200℃×1 h时锻造后空冷或风冷,可... 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一种低碳Nb-V复合微合金化非调质钢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成分为0.24%C-1.99%Mn-0.30%Si-0.51%Cr-0.08%V-0.07%Nb的非调质钢,在加热制度为1 200℃×1 h时锻造后空冷或风冷,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其原因是Nb-V复合微合金化可以有效地细化非调质钢的组织,因而其冲击韧性得到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钢能够满足汽车前轴的使用要求,可以用于重卡前轴的设计和制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调质钢 铌-钒微合金化 观组织 力学性能 前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取温度对钒氮微合金化热轧钢板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建 李月丽 张金标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2,共5页
通过金相显微组织观察、第二相的析出形貌分析、拉伸和冲击试验研究了不同卷取温度对钒氮微合金化热轧钢板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卷取温度为600℃时,钢的主要强化方式为细晶强化,组织分布均匀,晶粒最为细小,第二相析出物... 通过金相显微组织观察、第二相的析出形貌分析、拉伸和冲击试验研究了不同卷取温度对钒氮微合金化热轧钢板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卷取温度为600℃时,钢的主要强化方式为细晶强化,组织分布均匀,晶粒最为细小,第二相析出物明显增多,获得了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铁素体晶粒尺寸为7.1μm,屈服强度为497.5 MPa,抗拉强度为600 MPa,塑性未有明显降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为24%和65%,冲击韧性最好。卷取温度降低至560℃时,产生更多细小的第二相析出物,主要强化方式为析出强化,细晶强化减弱,使钢的强度增加,韧-塑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化 卷取温度 热轧钢板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氮微合金化对汽车用热轧钢板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建 李月丽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0-156,共7页
通过向钢中添加VN12合金冶炼了5种不同钒、氮含量的试验钢,将冶炼后的钢锭先锻成板坯,再热轧成7 mm厚的钢板。经化学成分对比分析,试验钢的平均钒/氮比约为4.42,即每增加0.01%的钒,可增氮约0.00226%。借助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试... 通过向钢中添加VN12合金冶炼了5种不同钒、氮含量的试验钢,将冶炼后的钢锭先锻成板坯,再热轧成7 mm厚的钢板。经化学成分对比分析,试验钢的平均钒/氮比约为4.42,即每增加0.01%的钒,可增氮约0.00226%。借助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和第二相的析出情况,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组织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钒、氮含量的增加明显细化了铁素体晶粒,促进了大量第二相细小颗粒的析出,铁素体晶粒尺寸由9.42μm减小至4.62μm。通过拉伸和冲击试验,分析了试验钢的力学性能,对试验钢的强化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钒含量由0.024%增加至0.140%时,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202和165 MPa,保持了良好的韧塑性;钒氮微合金化钢板的主要强化方式为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细晶强化对屈服强度的贡献大于析出强化,但二者对屈服强度增量的贡献随钒和氮含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钒含量低于0.1%时,析出强化起主导作用,钒含量高于0.1%时,细晶强化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化 热轧钢板 组织 力学性能 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含量对不同冷速冷却后高碳珠光体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梁宇 石芷伊 梁益龙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22,35,共5页
将高碳SWRS82B盘条钢进行钒元素微合金化后,采用盐浴等温处理和不同冷速的风冷条件进行冷却,研究钒含量对试验钢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钒含量的加入能细化SwR$82B盘条钢奥氏体晶粒,当钢中钒含量大于0.16%(质量分数,下同)... 将高碳SWRS82B盘条钢进行钒元素微合金化后,采用盐浴等温处理和不同冷速的风冷条件进行冷却,研究钒含量对试验钢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钒含量的加入能细化SwR$82B盘条钢奥氏体晶粒,当钢中钒含量大于0.16%(质量分数,下同)、在低于16℃·S叫冷速风冷时,晶界会明显出现铁素体;而钒含量控制在小于0.08%、风冷冷速在10~16℃·S叫时均可避免铁素体的形成;其原因是钒促进了碳化物在晶界富集,在晶界附近特定区域形成了贫碳区,促进了铁素体形成,并且钒元素的加入会使高碳钢共析点右移,使先共析铁素体相区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钢 钒微合金化 先共析铁素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铁与钒氮合金生产HRB500钢筋的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亮 张朝晖 +1 位作者 巨建涛 刘漫博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35-37,共3页
研究了加入钒铁和钒氮合金生产HRB500钢筋的对比试验以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与其V、N的强化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钒氮合金生产的HRB500钢筋强度明显提高,细化晶粒的效果比钒铁的效果好,在钢中碳当量、钒含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加入的氮促进... 研究了加入钒铁和钒氮合金生产HRB500钢筋的对比试验以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与其V、N的强化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钒氮合金生产的HRB500钢筋强度明显提高,细化晶粒的效果比钒铁的效果好,在钢中碳当量、钒含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加入的氮促进V(C、N)化合物的析出,而大量细小弥散的V(C、N)析出物是钒氮合金钢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保证生钢筋的力学性能合格,在钢筋中增氮且钒含量控制在0.05%~0.06%可使钢筋强度更高、性能更加稳定。因此,采用钒氮合金生产HRB500钢筋可减少钒的加入量,其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B500钢筋 合金化 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真空渗碳的快速渗碳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代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研究了一种在1050℃真空渗碳后不经晶粒细化处理的渗碳钢。这种低碳钢含有2%的硅,在1050℃下为(γ+α)双相组织,并由α相阻止γ相晶粒粗化。高碳含量的渗碳层通过析出铌和钒的化合物颗粒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在1050℃,经100 min真空渗碳... 研究了一种在1050℃真空渗碳后不经晶粒细化处理的渗碳钢。这种低碳钢含有2%的硅,在1050℃下为(γ+α)双相组织,并由α相阻止γ相晶粒粗化。高碳含量的渗碳层通过析出铌和钒的化合物颗粒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在1050℃,经100 min真空渗碳后,其表面碳含量达到0.87%,硬化层深度1.1 mm。这种钢的高硅含量对高温渗碳过程没有不利影响,在真空渗碳时也不会导致内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碳钢 真空渗碳 双相组织 合金化 钒微合金化 析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