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脱石负载钌纳米簇的制备及催化行为 被引量:1
1
作者 彭淑鸽 翁沫冉 +2 位作者 韩建国 郭永克 张玉清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80-83,共4页
采用离子交换和原位还原方法,在加热回流条件下,使聚乙烯吡咯烷酮稳定的钌纳米簇负载在蒙脱石层间。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能谱分析对所制备的负载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以苯甲醇和分子氧的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负载钌... 采用离子交换和原位还原方法,在加热回流条件下,使聚乙烯吡咯烷酮稳定的钌纳米簇负载在蒙脱石层间。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能谱分析对所制备的负载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以苯甲醇和分子氧的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负载钌纳米簇催化剂在常压下对苯甲醇的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可使聚乙烯吡咯烷酮稳定的钌纳米簇在蒙脱石层间形成共插层,钌纳米簇在层间分散度高,平均粒径23 nm;负载钌纳米簇的蒙脱石催化剂在常压下对苯甲醇的催化氧化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苯甲醇表观活化能为33.4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纳米簇 蒙脱石 聚乙烯比咯烷酮 苯甲醇 插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材料负载钌纳米簇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彭淑鸽 高紧紧 +1 位作者 郭永克 刘晓飞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116,共3页
通过离子交换与原位还原,实现了钌纳米簇在蒙脱石层间的负载。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荧光分析多种手段对所制备的负载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和钌纳米簇负载量进行了表征;以硼氢化钠和水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负载钌纳米簇对硼氢... 通过离子交换与原位还原,实现了钌纳米簇在蒙脱石层间的负载。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荧光分析多种手段对所制备的负载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和钌纳米簇负载量进行了表征;以硼氢化钠和水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负载钌纳米簇对硼氢化钠水解产氢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钌纳米簇成功被引入蒙脱石的层间,插层后的钌纳米簇粉体分散度高,平均粒径为50 nm;负载后的钌纳米簇对碱性条件下硼氢化钠水解过程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纳米簇 蒙脱石 硼氢化钠 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钌纳米簇杂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蒋春艳 张爱清 +1 位作者 张煜华 曾繁涤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629-3633,共5页
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聚酰亚胺膜及其负载钌纳米簇杂化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差示扫描量热仪、WSM-20kN、气体透过率测定仪等对钌纳米簇、聚酰亚胺膜以及杂化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聚酰亚胺膜及其负载钌纳米簇杂化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差示扫描量热仪、WSM-20kN、气体透过率测定仪等对钌纳米簇、聚酰亚胺膜以及杂化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钌纳米簇分散均匀,平均粒径1.01nm;杂化膜中的Ru与聚酰亚胺上的N和O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配位;杂化膜与纯聚酰亚胺膜相比,热性能、机械性能均提高,透气性能(H2和CO)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钌纳米簇 杂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砜/钌纳米簇杂化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邓邦超 张爱清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以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RuCl_3·nH_2O为前体盐[n(PVP)∶n(Ru^(3+))=10∶1],还原制备了高分子稳定的Ru纳米簇。通过TEM、XRD表征发现,制得的钌粒径在2.5 nm左右;通过控制钌的负载量制备了一系列聚砜/... 以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RuCl_3·nH_2O为前体盐[n(PVP)∶n(Ru^(3+))=10∶1],还原制备了高分子稳定的Ru纳米簇。通过TEM、XRD表征发现,制得的钌粒径在2.5 nm左右;通过控制钌的负载量制备了一系列聚砜/钌纳米簇杂化膜,通过SEM、XPS、TG、透气性能和孔隙率测试对杂化膜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发现,由于Ru和聚砜中的S、O元素存在着配位作用而使得杂化膜热稳定性提高,透气选择性明显提高;杂化前后,膜的孔隙率由21%增大到52%左右,而负载量的变化对膜的孔隙率影响不大。基于以上基础研究,通过干湿法纺丝制得PSF/2%Ru杂化中空纤维膜并经费托测试发现,在190℃时,产物中C_1~C_4质量分数达到6.3%左右,对费托反应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分离膜 钌纳米簇 聚砜/杂化膜 透气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保护型”金属胶体纳米簇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丽芳 于聿律 +5 位作者 桑雅子 程涛 刘岩 村上洋 原田雅史 王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碱-乙二醇法制备的"非保护型"金属及合金纳米簇由表面吸附的溶剂分子和简单离子实现稳定化,它们被广泛用于制备高性能复相催化剂和研究复相催化剂中的尺寸、组成、载体表面基团以及修饰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关于此类非保护金... 碱-乙二醇法制备的"非保护型"金属及合金纳米簇由表面吸附的溶剂分子和简单离子实现稳定化,它们被广泛用于制备高性能复相催化剂和研究复相催化剂中的尺寸、组成、载体表面基团以及修饰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关于此类非保护金属纳米簇的形成过程及机理的认识尚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采用原位快速扫描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QXAFS)、原位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碱-乙二醇法合成中非保护型金属胶体纳米簇的形成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在碱-乙二醇法合成非保护型Pt金属纳米簇的过程中,室温下即有部分Pt(IV)被还原至Pt(II)。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OH-逐渐取代与Pt离子配位的Cl-,在Pt―Pt键形成之前,反应体系的UV-Vis吸收光谱中可观察到明显的纳米粒子的散射信号,原位QXAFS分析表明Pt纳米簇是由Pt氧化物纳米粒子还原所形成的;在Ru金属纳米簇的形成过程中,OH-首先取代了Ru Cl3中的Cl-,形成羟基配合物Ru(OH)63-,后者进一步缩合形成氧化钌纳米粒子,最终Ru金属纳米簇由乙二醇还原氧化钌纳米粒子形成。由于先形成了氧化物纳米粒子,后续的还原反应被限制在氧化物纳米粒子内,使最终得到的非保护型金属纳米簇具有尺寸小、分布窄的特点。本工作所获得的知识对发展高性能能源转化催化剂、精细化学合成催化剂、传感器等功能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纳米 非保护型金属纳米 形成机理 纳米 钌纳米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