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齿多吡啶钴(Ⅲ)、钌(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2-876,共5页
合成了两种新型三齿多吡啶钴(Ⅲ)[Co(PhTPY)(H2Bzimpy)]3+(A)和钌(Ⅱ)[Ru(PhTPY)·(Bzimpy)](B)混配配合物,用元素分析和1H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配合物B的晶体结构.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 合成了两种新型三齿多吡啶钴(Ⅲ)[Co(PhTPY)(H2Bzimpy)]3+(A)和钌(Ⅱ)[Ru(PhTPY)·(Bzimpy)](B)混配配合物,用元素分析和1H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配合物B的晶体结构.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以及配合物对pBR322DNA的断裂作用.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均是通过静电作用与DNA结合的.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A经波长310nm光辐射15min,配合物B经450nm光辐射4min,可使超螺旋pBR322DNA断裂为开环缺口型和线型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齿多吡啶配体 钴(Ⅲ) () 配合 dna 电子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光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基团修饰的三联吡啶钌(Ⅱ)配合物光物理性质及其光损伤CT-DNA研究
2
作者 丁慧颖 张宝文 王雪松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CSCD 2006年第5期391-391,共1页
关键词 ()配合 CT-dna 理性质 三联吡啶 光损伤 多吡啶配合 断裂试剂 激发态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RN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宏 邓洪 +4 位作者 胡红雨 刘建忠 巢晖 刘杰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A new ruthenium polypyridine complex, [Ru(phen) 2(pMIP)] 2+(phen=1,10-phenanthroline, pMIP=2-(4-methylphenyl)imidazo phenanthroli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MS and 1H NMR. Spectrosco... A new ruthenium polypyridine complex, [Ru(phen) 2(pMIP)] 2+(phen=1,10-phenanthroline, pMIP=2-(4-methylphenyl)imidazo phenanthroli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MS and 1H NMR. Spectroscopic method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he Ru (Ⅱ) complex with yeast tRNA systematical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plex binds to yeast tRNA with an intercalative mode possibly, and interacts with yeast tRNA enantiosel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spectroscopic method is effective on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Ru (Ⅱ) complexes with RNA.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is potentially useful in the design of new RNA-targeting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光谱学研究 多吡啶()配合 RNA 相互作用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含二茂铁基的多吡啶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韩美娇 王科志 +1 位作者 吕媛媛 高丽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221-2223,共3页
A novel ruthenium polypyridyl complex of [Ru(bpy) 2(FcIP)](PF 6) 2(bpy=2,2′-bipyridine, FcIP=2-ferrocenyl-imidazo[4,5-f]-1, 10-phenanthroli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and 1H NMR. The ... A novel ruthenium polypyridyl complex of [Ru(bpy) 2(FcIP)](PF 6) 2(bpy=2,2′-bipyridine, FcIP=2-ferrocenyl-imidazo[4,5-f]-1, 10-phenanthroli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and 1H NMR. The binding of the complex to calf thymus(ct) DNA was investigated with absorption and 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titrations, steady-state emission quenching, and viscosity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mplex acted as a ct-DNA intercalator with an intrinsic binding constant of (2.0±0.4)×10 5 L/mol in buffered 50 mmol/L Na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配合 二茂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钌(Ⅱ)配合物对DNA的立体选择性断裂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芳 张黔玲 +5 位作者 刘剑洪 张培新 刘毅 任祥忠 刘建忠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001-2003,共3页
Two enantiomerically pure polypyridyl ruthenium(Ⅱ) complexes Δ- and Λ-[Ru(bpy) 2HPIP](PF 6) 2{HPIP=2-(2-hydroxyphen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DNA-binding studies indi... Two enantiomerically pure polypyridyl ruthenium(Ⅱ) complexes Δ- and Λ-[Ru(bpy) 2HPIP](PF 6) 2{HPIP=2-(2-hydroxyphen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DNA-binding studies indicated that both enantiomers bound to calf thymus DNA by intercalation, the Δ- enantiomer exhibited a stronger binding affinity than the Λ- enantiomer. Upon irradiation at 302 nm, both enantiomers were found to promote cleavage of plasmid pBR 322 DNA from the supercoiled form Ⅰ to the open circular form Ⅱ, but the Δ-enantiomer exhibited a higher cleaving efficiency for DNA due to the different binding affinities to DNA. The cleaving mechanisms for Δ- and Λ-[Ru(bpy) 2HPIP] 2+ were identical, the hydroxyl radical(OH ·) was likely to be the reactive specie responsible for the cleavage of plasmid pBR 322, and the photoreduction of Ru(Ⅱ) complex with concomitant hydroxide oxidation was the important step in the DNA cleavage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配合 dna 插入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型钌(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DNA的键合及溶剂变色性质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宝燕 高丽华 王科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06-1209,M003,共5页
合成和表征了1个新的钌(Ⅱ)配合物[R u(bpy)2(dpapz)](C lO4)2,其中bpy=2,2′-联吡啶,dpapz=联吡啶并[3,2-a:2,′3-′c]-6-氮杂-吩嗪.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与溴化乙锭的竞争键合实验和粘度测量研究了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键... 合成和表征了1个新的钌(Ⅱ)配合物[R u(bpy)2(dpapz)](C lO4)2,其中bpy=2,2′-联吡啶,dpapz=联吡啶并[3,2-a:2,′3-′c]-6-氮杂-吩嗪.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与溴化乙锭的竞争键合实验和粘度测量研究了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键合性质,并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溶剂变色性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是具有键合常数Kb=6.9×105L/m o l(50 mm o l/L N aC l)的DNA嵌入键合试剂和优良的荧光溶剂传感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dna键合 溶剂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咪唑基钌(Ⅱ)联吡啶配合物与酵母R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怀霞 刘艳菊 +1 位作者 赵琳 王科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1-234,共4页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和溴化乙啶竞争键合实验研究了Ru(Ⅱ)配合物[Ru(bpy)(H2iip)2](ClO4)2{bpy=2,2′-联吡啶,H2iip=2-(吲哚-3-基)-咪唑[4,5-f][1,10]-邻菲罗啉}的酵母RNA键合性质.结果表明,二者键合模式为...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和溴化乙啶竞争键合实验研究了Ru(Ⅱ)配合物[Ru(bpy)(H2iip)2](ClO4)2{bpy=2,2′-联吡啶,H2iip=2-(吲哚-3-基)-咪唑[4,5-f][1,10]-邻菲罗啉}的酵母RNA键合性质.结果表明,二者键合模式为嵌入键合,其键合常数为7.09×106L/mol,比小牛胸腺DNA的键合常数大,且比同类配合物[Ru(bpy)2(H2iip)](ClO4)2的酵母RNA键合常数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配合 酵母RNA 吲哚 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佳阳 任祥祥 +1 位作者 古琴 乐学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40,共6页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型配合物:[Cu(TATP)(L-Val)(H2O)]ClO4·0.5H2O(1)、[Cu(IP)(L-Val)(H2O)]ClO4·1.5H2O(2)、[Cu(TATP)(L-Tyr)(H2O)]ClO4·H2O(3)...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型配合物:[Cu(TATP)(L-Val)(H2O)]ClO4·0.5H2O(1)、[Cu(IP)(L-Val)(H2O)]ClO4·1.5H2O(2)、[Cu(TATP)(L-Tyr)(H2O)]ClO4·H2O(3)和[Cu(IP)(L-Tyr)(H2O)]ClO4·H2O(4)(TATP=1,4,8,9-四氮三联苯,IP=咪唑并[5,6-f][1,10]邻菲咯啉,L-Val=L-缬氨酸,L-Tyr=L-酪氨酸)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作用模式为经典插入作用,且在维生素C存在下配合物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切割作用,作用大小次序为:配合物1>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铜()配合 多吡啶 L-Α-氨基酸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Ⅱ)多吡啶配合物DNA光裂解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建夫 李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8-982,共5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钌多吡啶配合物1-4的DNA光裂解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用不同的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配合物1-4的氧化还原电势,并对激发态配合物1-4的氧化还原电势进行了准确计算,根据激发态配合物1-4还原电势的大小,合理地解释了配合物1-...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钌多吡啶配合物1-4的DNA光裂解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用不同的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配合物1-4的氧化还原电势,并对激发态配合物1-4的氧化还原电势进行了准确计算,根据激发态配合物1-4还原电势的大小,合理地解释了配合物1-4的DNA光裂解效率(φ),即φ(4)>φ(3)>φ(2)>φ(1).最后,并根据配合物结构的特点,解释了不同的配体对激发态还原电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多吡啶配合 密度泛函方法 dna光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三联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谱和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学刚 程延祥 +1 位作者 耿延侯 王利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5-470,共6页
设计合成了以对乙烯基苯撑齐聚体为桥的双2,2′:6′,2″-三联吡啶配体,经过分步配位,得到双核三联吡啶钌(Ⅱ)配合物. 光谱研究表明,这类配合物在室温下存在强的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吸收峰. 常温下由于其激发态寿命太短而无... 设计合成了以对乙烯基苯撑齐聚体为桥的双2,2′:6′,2″-三联吡啶配体,经过分步配位,得到双核三联吡啶钌(Ⅱ)配合物. 光谱研究表明,这类配合物在室温下存在强的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吸收峰. 常温下由于其激发态寿命太短而无荧光发射,而在低温(77 K)下,则表现出红光发射(639~641 nm). 双核配合物中基于中心离子钌的可逆的氧化电位在+1.25 eV左右,基于三联吡啶单元的第一还原电位位于-1.15 eV左右,第二还原电位则位于-1.38 eV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吡啶 双核()配合 光谱法 电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吡啶锰(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DNA反应性及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冉涛 李政道 +2 位作者 赵强 陈文涛 杨浩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4,共6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多吡啶锰(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同时采用MTT法研... 合成了一种新型多吡啶锰(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同时采用MTT法研究了该配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生长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与CT DNA作用属部分插入和静电结合模式,其键合常数K_b=3.3×10~4L·mol^(-1)。凝胶电泳实验研究表明配合物用310 nm光辐射15 min,可将质粒p BR322 DNA切割为开环缺口型和线型DNA。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发现,合成配合物能有效抑制MCF-7和A549肿瘤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配体 锰()配合 晶体结构 dna 光裂解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2-羟基-1-萘酚醛)-2,6-二亚胺吡啶合Co(Ⅱ)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紫外可见光谱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梅 侯林荣 +1 位作者 高作宁 杨天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86-1192,共7页
运用循环伏安法(CV)和紫外可见光谱法(UV)研究了N,N-(2-羟基-1-萘酚醛)-2,6-二亚胺吡啶合Co(Ⅱ)配合物([Co(BHNP)]2+)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DNA浓度增大,配合物的氧化峰电位Ep正移,氧化峰电流Ip降低;最大吸收波... 运用循环伏安法(CV)和紫外可见光谱法(UV)研究了N,N-(2-羟基-1-萘酚醛)-2,6-二亚胺吡啶合Co(Ⅱ)配合物([Co(BHNP)]2+)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DNA浓度增大,配合物的氧化峰电位Ep正移,氧化峰电流Ip降低;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吸光度值降低。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采用电化学方法得到配合物与DNA形成结合物的结合位点m=0.966,结合常数β=3.05×104L/mol。进一步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计算得出的值与电化学法所得结果基本相吻合。同时利用DNA与配合物作用形成结合物导致Ip降低,且峰电流降低值在2.0×10^-5-1.0×10^-3mol/L范围内与DNA浓度呈线性关系,其中线性方程为ΔIp(μA)=5.516 1×10^3cDNA(mol/L)+0.253 1,R=0.996 0。是一种简单、快速的DNA电化学测定方法。对模拟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羟基萘酚醛)二亚胺吡啶合Co()配合 dna 电化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腈二(2,2′-联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
13
作者 陈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7年第9期839-841,共3页
Ru(bpy)_(2)L_(2)类型配合物(bpy=2,2'-联吡啶,L为单齿配体)已有报道,本文对[Ru(bpy)_(2)(CH_(3)CN)_(2)](PF_(6)),的光物理及光化学反应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光化学反应 ()配合 吡啶 BPY 单齿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吡啶配体的设计及其对配合物与DNA作用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刘建忠 任祥忠 张培新 魏波 徐宏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753-1755,共3页
Two structurally related polypyridyl ligands ODHIP(3,4-dihydroxyl-imidazophenanthroline), MDHIP(2,4-dihydroxyl-imidazo phenanthroline) and their ruthenium(II) complexes [Ru(phen) 2ODHIP] 2+ and [Ru(phen) 2MDHIP] 2+ we... Two structurally related polypyridyl ligands ODHIP(3,4-dihydroxyl-imidazophenanthroline), MDHIP(2,4-dihydroxyl-imidazo phenanthroline) and their ruthenium(II) complexes [Ru(phen) 2ODHIP] 2+ and [Ru(phen) 2MDHIP] 2+ were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Their DNA-binding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and viscosity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wo complexes are bound to DNA by different modes due to the different planarities of ligands. For the complex [Ru(phen) 2MDHIP] 2+, the 2- position ortho group of MDHIP could form an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 with the nitrogen atom of the imidazole ring to extend the planarity and strengthen the binding affin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4- position ortho group hindered the complex from intercalating into the base pairs of DNA, and finally, making the complex bind to DNA by a partial intercalative mode. However, for the complex [Ru(phen) 2ODHIP] 2+, there was no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 formed and the two ortho groups further increased the steric effect and decreased the binding affinity, thus making the complex bind to DNA by groove binding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配合 设计 dna 结构识别 作用机制 插入作用 沟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钯(Ⅱ)三元配合物稳定性及其与DNA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恩君 丁丽娜 +1 位作者 刘祁涛 孙亚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91-1095,共5页
合成了[Pd(bipy)(DL-gly)]Cl·2H2O(1)和[Pd(bipy)(L-lys)]C·lH2O(2)两个钯三元配合物.配合物1和2的稳定常数对数值lgβ分别为13.81和13.71,表征常数驻lgK、lgX高于统计值,表明在配合物分子内存在d-pπ电子协同效应.紫外光谱... 合成了[Pd(bipy)(DL-gly)]Cl·2H2O(1)和[Pd(bipy)(L-lys)]C·lH2O(2)两个钯三元配合物.配合物1和2的稳定常数对数值lgβ分别为13.81和13.71,表征常数驻lgK、lgX高于统计值,表明在配合物分子内存在d-pπ电子协同效应.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与鱼精DNA主要以插入方式键合,键合常数分别为2.37×106(1)和4.57×106(2).CD光谱图也显示,配合物与DNA分子之间发生了作用.质粒pBR322DNA的凝胶电泳图表明,配合物浓度在3.00×10-3~7.50×10-4mol·L-1范围内对DNA分子有切割作用,配合物浓度低于3.75×10-4mol·L-1时则主要以插入方式与DNA键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三元配合 稳定性 吡啶 氨基酸 dna 插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近红外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咪唑邻菲罗啉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作用特性
16
作者 洪峰 印月如 +1 位作者 田玉鹏 吴杰颖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8-824,共7页
以邻菲罗啉双酮和N,N-二(4-丁氧基苯基)氨基苯甲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光功能配体(L)及其钌配合物1,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利用开/闭孔Z扫描技术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在近红外范围内钌配合物具有... 以邻菲罗啉双酮和N,N-二(4-丁氧基苯基)氨基苯甲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光功能配体(L)及其钌配合物1,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利用开/闭孔Z扫描技术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在近红外范围内钌配合物具有比配体更大的三阶非线性系数和双光子吸收截面。通过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和粘度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结合特性。结果表明,配合物通过插入模式与DNA结合。因此,该新型钌配合物可以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应用于生物显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菲罗啉 配合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dna结合 双光子吸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配合物[Ru(bpy)2(PNT)]^2+的合成、表征及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斌 梁思敏 +2 位作者 王宇传 巢晖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96-2501,共6页
以cis-Ru(bpy)2Cl2.2H2O与PNT为原料合成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PNT)]2+(bpy=2,2′-联吡啶,PNT=2-[4′-(5-四唑基)苯基]咪唑-[4,5-f][1,10]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 以cis-Ru(bpy)2Cl2.2H2O与PNT为原料合成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PNT)]2+(bpy=2,2′-联吡啶,PNT=2-[4′-(5-四唑基)苯基]咪唑-[4,5-f][1,10]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热变性和黏度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以部分插入模式与DNA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小牛胸腺dna 部分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和双核钌配合物在铟锡氧化物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对双酚A的催化氧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倩 杜桂芬 +1 位作者 洪伟 李红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42,共5页
本文应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两种新型单、双核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对双酚A(BPA)的催化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单、双核配合物在ITO电极上均出现两个归属为中心离子和亚胺基的氧化波,双... 本文应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两种新型单、双核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对双酚A(BPA)的催化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单、双核配合物在ITO电极上均出现两个归属为中心离子和亚胺基的氧化波,双核配合物的峰电流约为单核的2倍,表现为通过桥联配体在两中心离子间的电子转移速度较其与电极间的大。同时,两种配合物对BPA的氧化呈现相近的催化氧化活性。此外,讨论了pH值对单、双核钌配合物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比较分析了它们对BPA的催化氧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配合 双酚A 电化学行为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物[Cu(phen)(BIP)](ClO_4)_2与CT-DNA的相互作用
19
作者 苏国钧 黄贤文 +1 位作者 陈雪姣 沈建良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3,共4页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法和循环伏安法等方法研究了铜(Ⅱ)配合物[Cu(phen)(BIP)](ClO4)2(phen=1,10-邻菲咯啉;BIP=2-(3,′4′-亚甲二氧基苯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法和循环伏安法等方法研究了铜(Ⅱ)配合物[Cu(phen)(BIP)](ClO4)2(phen=1,10-邻菲咯啉;BIP=2-(3,′4′-亚甲二氧基苯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为插入方式,与DNA的键合常数为1.06×105L.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 多吡啶配体 dna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配合物{[Cu(Mcba)_(2)]_(2)·(DMF)_(2)}的合成、结构及生物学性质
20
作者 曾振芳 黄秋萍 +3 位作者 蔡杰慧 黄秋婵 黄丽青 韦友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67-1275,共9页
以间氯苯甲酸为配体,合成了配合物{[Cu(Mcba)_(2)]_(2)·(DMF)_(2)}(Mcba=间氯苯甲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配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该配合物属于正交晶系,Fdd2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6872(5)nm,b=42.366(3... 以间氯苯甲酸为配体,合成了配合物{[Cu(Mcba)_(2)]_(2)·(DMF)_(2)}(Mcba=间氯苯甲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配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该配合物属于正交晶系,Fdd2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6872(5)nm,b=42.366(3)nm,c=17.3115(10)nm,Z=8,D_(c)=1.518 g·cm^(-3),F(000)=3632,最终结构残差因子R_(1)=0.0375,wR_(2)=0.0917。采用紫外、荧光和粘度法对配合物和小牛胸腺DNA(CT-DNA)及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_(b)=3.48×10^(3)L·mol^(-1),猝灭速率常数K_(q)=1.15×10^(11)L·mol^(-1)·s^(-1)。配合物对CT-DNA的荧光猝灭是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_(a)=1.98×10^(3)L·mol^(-1),结合位点n=1。配合物跟HSA结合常数K_(a)=4.20×10^(3)L·mol^(-1),猝灭速率常数值K_(q)=1.16×10^(13)L·mol^(-1)·s^(-1),结合位点数n=1。{[Cu(Mcba)_(2)]_(2)·(DMF)_(2)}对胃癌细胞A549、宫颈癌细胞Hela及肝癌细胞HepG2作用48 h后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36.52μM、20.95μM、20.1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氯苯甲酸 铜()配合 晶体结构 dna/HSA结合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