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0
1
作者 胡勇 赵红勇 +3 位作者 董伟鑫 袁振山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66-972,共7页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椎板成形术或Centerpiece钉板系统椎板成形术,其中16例患者开门侧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A组),20例患者采用Centerpiece钉板系统固定(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分值及颈痛VAS分值,观察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α),以中立侧位X线片的α为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计算颈椎活动度,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β).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发生,A、B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严重轴性症状,B组2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治疗后均缓解,A组无C5神经根麻痹出现.A组随访11~23个月,平均18.5±2.7个月;B组随访10~22个月,平均17.9±3.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分值平均改善率为(55.78±1.23)%,B组为(54.25±1.4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周颈痛VAS分值增加1.10±0.31,与B组(1.20±0.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分值为2.13±0.16,与术前(3.23±1.2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B组VAS分值为2.07±0.21,与术前(3.35±1.1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颈椎曲度分别为16.3°±5.7°和15.6°±6.6°,与术前(16.5°±4.1 °和15.8°±5.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5.6°±3.6°,与B组(48.4°±5.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平均颈椎活动度减少5.78°±4.35°,与B组减少5.91°±3.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能在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钉棒系统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4
2
作者 汪建良 许科峰 +4 位作者 于晓华 郭峰 卢绪 刘卫峰 陈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5月期间,应用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12例(椎体爆裂性骨折5例,陈旧性骨折3例,结核2例,肿瘤2例);...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5月期间,应用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12例(椎体爆裂性骨折5例,陈旧性骨折3例,结核2例,肿瘤2例);其中9例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2°~22°,平均15.9°±3.6°;8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通过观察局部疼痛(VAS评分)缓解程度、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的矫正、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平均6.8个月(4~10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后VAS评分3.8±1.0分,较术前(7.8±0.9分)明显改善(P<0.01)。脊柱后凸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0.9°±2.9°,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末次随访时除1例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可取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后外侧 钉棒系统 前后一体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5
3
作者 白亮 陈勇 +4 位作者 李伟 张雷 赵耀伟 曾庆亮 庄全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 探讨经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20年3月我科采用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7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从前... 目的 探讨经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20年3月我科采用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7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从前外侧入路钝性分离三层腹肌,并在腰大肌前间隙显露椎间隙,一期植入融合器及单侧螺钉及复位棒。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双侧椎间孔高度、椎管横截面面积,术前与术后1周、末次随访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26.3%(20/76):术中4例节段动脉损伤出血,经过压迫止血及使用止血材料后出血停止;术后4例大腿前方疼痛,4例交感神经链损伤,对症及营养神经等治疗症状1~3个月后均缓解;8例融合器下沉,延长卧床休息时间等治疗,术后复查亦稳定融合。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1.1±0.2)cm,明显高于术前(0.7±0.2)cm(t=-11.654,P=0.000);术后1周椎间孔高度左侧(2.1±0.2)cm,右侧(2.0±0.3)cm,均明显高于术前左侧(1.7±0.2)cm和右侧(1.6±0.3)cm(t=-13.748,P=0.000;t=-9.688,P=0.000);术后1周椎管横截面面积(1.4±0.2)cm^(2),明显大于术前(0.9±0.3)cm^(2)(t=-16.317,P=0.000)。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00)。结论 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置钉固定安全高效,骨融合率高,为腰椎退变的微创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钉棒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随访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培楠 杨新明 薛广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659-663,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80)和联合组(n=76)。实验组给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80)和联合组(n=76)。实验组给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联合组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均少于联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36个月后两组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但同一时点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36个月后两组治疗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病灶复发,横突间植骨均愈合且钉棒系统固定良好。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疗效明显,手术时间短,对患者创伤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病灶清除 横突间植骨 钉棒系统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健 尚显文 +1 位作者 陈思思 刘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例患者C:后方静脉丛损伤,使用显微镜止血;其余手术...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例患者C:后方静脉丛损伤,使用显微镜止血;其余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切口无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7例出现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1.8%。出院后随访3~18个月,未发现并发症发生,上颈椎活动度基本未受影响。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为上颈椎损伤患者提供了稳定的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损伤 椎弓根 钉棒系统 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骨材料联合钉棒系统在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术的应用和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山富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416-2418,共3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骨材料联合钉棒系统在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胸腰椎结核12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自体骨组(A组、40例),同种异体骨组(B组、40例),BMP重组骨组(C组、44例),比较术前...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骨材料联合钉棒系统在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胸腰椎结核12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自体骨组(A组、40例),同种异体骨组(B组、40例),BMP重组骨组(C组、44例),比较术前、术后8、16、24个月的Cobb角变化,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Nakai评分情况。结果:A、C组Cobb角减少、融合率、临床疗效Nakai评分均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C两组间3个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P重组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基本等效,较同种异体骨融合快、成功率高,BMP重组骨移植对胸腰椎结核治疗效果肯定,无骨移植取材创伤,应优先考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钉棒系统 植骨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网植骨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7
作者 姚菊英 姚中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18期49-51,共3页
目的总结88例行钛网植骨与侧前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前心理护理,卧硬板床休息制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以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和营养不良,常规术前摄X线胸片排除活动性肺结核,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 目的总结88例行钛网植骨与侧前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前心理护理,卧硬板床休息制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以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和营养不良,常规术前摄X线胸片排除活动性肺结核,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清洁灌肠,呼吸功能训练。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切口引流情况;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主要是脑脊液漏、脊髓受损、水肿、大血管损伤出血。术后康复指导包括床上功能锻炼及下床活动、出院服药指导。结果88例患者随访20~48个月,平均(28±4)月。症状完全缓解50例,治愈率为58.62%;部分改善29例,好转率为32.76%;合计恢复率为91.38%。术后X线片示所有患者的后凸畸形都得到部分矫正,术后2~3个月钛网周围有骨痂生长,平均6个月完全愈合。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愈合,钛网位置未见移位,钉棒系统无折断、松动及脱出。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本组患者的康复程度与护士科学精心的护理密切相关,其中术前术后心理护理、饮食营养指导、呼吸功能训练、肢体功能康复指导及督促患者严格按疗程规范服用抗结核药物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网植骨 侧前路 钉棒系统内固定 脊柱结核 截瘫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方位松解结合钉棒系统复位治疗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腰椎不稳症
8
作者 程昌志 李贵谦 +1 位作者 李浩曦 林舟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81-1382,共2页
对于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常规采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复位效果良好,固定牢靠,临床应用广泛[1],然而对于合并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后把持力不够,容易出现拔钉、滑脱椎体复位失败等情况。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2年10... 对于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常规采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复位效果良好,固定牢靠,临床应用广泛[1],然而对于合并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后把持力不够,容易出现拔钉、滑脱椎体复位失败等情况。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全方位松解结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该类患者,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系统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 腰椎不稳症 滑脱椎体复位 复位治疗 复位效果 固定螺 把持力 末次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峡部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青年腰椎双侧峡部裂疗效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蓝云 张建政 孙天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2-716,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峡部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7例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患者资料,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18~39(25.1±6.1)岁,病程12.7±8.8个月。其中L...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峡部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7例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患者资料,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18~39(25.1±6.1)岁,病程12.7±8.8个月。其中L3节段1例,L5节段16例,致伤原因均为长期体育或军事等训练所致。所有患者均为单纯峡部裂,均采取双侧峡部髂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4±2.0个月。通过腰椎CT评价峡部骨折愈合情况,通过腰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随访期间腰椎CT证实峡部骨性愈合后行内固定取出。记录本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责任节段、致伤原因、合并伤、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CT责任节段峡部表现以及腰部VAS评分、脊柱ODI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切口长度9.1±2.1cm,手术时间168.5±46.4min,术中出血量108.8±61.8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无感染,均获得甲级愈合。1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腰椎CT均可见腰椎滑脱恢复,峡部骨性愈合,均行内固定取出。术前、末次随访时,腰部VAS分别为5.8±1.1分和1.2±0.7分,脊柱ODI分别为(35.8±9.1)%和(7.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有2例患者剧烈活动时偶有腰部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随访期内均无断钉、内固定松动和邻近节段退变等不良并发症。结论:腰椎后路峡部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腰椎峡部裂 长期训练 钉棒系统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发脊髓损伤26例体会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永 崔松体 +1 位作者 王喜宾 刘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7-779,共3页
2003年5月至2010年5月,作者对26例急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并发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6例患者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18~68岁。损伤原因:坠落伤14例,
关键词 钉棒系统 内固定 胸腰段椎体骨折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前路钉板与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11
作者 郑阳民 王清 +2 位作者 钟德君 王松 王高举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864-865,共2页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前路术中钉板与钉棒系统固定点生物力学稳定性对胸腰椎骨折的影响.方法:用8具猪胸腰段脊柱标本,模拟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分别进行前路钉棒系统与钉板系统内固定,应用生物力学测试机检测固定术后胸腰椎的刚度及...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前路术中钉板与钉棒系统固定点生物力学稳定性对胸腰椎骨折的影响.方法:用8具猪胸腰段脊柱标本,模拟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分别进行前路钉棒系统与钉板系统内固定,应用生物力学测试机检测固定术后胸腰椎的刚度及稳定性.结果: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以及轴向压缩载荷下,钉棒系统稳定性优于钉板系统(P〈0.05);在左、右侧屈方面,相同载荷下钉棒系统与钉板系统的角度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的前路固定术中,钉棒系统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 /系统 生物力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向建斯 陈莉 宋建东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18期30-31,共2页
对24例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实施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恢复1~2级。提出术后做好呼吸道、切口引流管、疼痛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脊椎骨折 截瘫 椎弓根系统 内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多发下胸椎结核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雨 王群波 +1 位作者 邵高海 李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31-1733,共3页
目的:探讨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肋骨植骨治疗多发下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8年4月经胸膜外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肋骨植骨和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45例多发下胸椎结核;男31例,女14例;年龄30~67岁,平均41.3岁。2~3个椎... 目的:探讨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肋骨植骨治疗多发下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8年4月经胸膜外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肋骨植骨和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45例多发下胸椎结核;男31例,女14例;年龄30~67岁,平均41.3岁。2~3个椎体破坏31例,≥4个椎体14例;12例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7例;Cobb s角15°~36°,平均24.5°。术前抗结核治疗4~6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行肋骨植骨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5~2年。结果:45例患者随访18~36个月,平均28个月。完全缓解28例,治愈率62.22%;部分改善13例,好转率28.89%,合计恢复率为91.22%。术后12月Frankel分级:B级1例,D级3例,E级8例;术后Cobb s角0~12°,平均5.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8.6°,最终1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6.7°,后凸角度平均丢失1.9°;所有植骨骨性融合。结论: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发下胸椎结核,既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由于术后抗扭转力学性能较差,应注意病人选择并需使用胸腰支具到植骨融合为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胸椎结核 前路病灶清除 肋骨植骨 钉棒系统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棒内固定Tile B2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斯铭 王冬梅 +2 位作者 曲爱丽 王谦 王秋根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0-246,共7页
目的通过对比钉棒系统和钢板内固定Tile B2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行为,研究钉棒系统固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性。方法构建包含韧带结构的正常骨盆和2钉、3钉患侧、3钉健侧、钢板内固定Tile B2型骨盆有限元模型,在S1椎体上施加500 N均布载荷,... 目的通过对比钉棒系统和钢板内固定Tile B2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行为,研究钉棒系统固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性。方法构建包含韧带结构的正常骨盆和2钉、3钉患侧、3钉健侧、钢板内固定Tile B2型骨盆有限元模型,在S1椎体上施加500 N均布载荷,模拟骨盆在双腿站立、单腿站立和坐位下的受力情况,对比正常骨盆与钉棒内固定、钢板内固定骨盆的位移和应力分布。结果钉棒系统和钢板均能对骨盆骨折进行有效固定,两者显示出与正常骨盆相似的位移和应力分布。各内固定中,3钉患侧内固定骨盆的最大位移在各工况下均最小,同时其应力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内固定,双腿站立下其最大等效应力比2钉、3钉健侧和钢板内固定分别降低30.4%、20.8%、20.3%;坐位下分别降低31.8%、25.4%、18.5%;单腿站立下分别降低-6.5%、28.0%、61.1%。结论钉棒系统能够对Tile B2型骨盆骨折进行有效固定,且3钉患侧固定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能够为临床骨盆骨折的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系统 骨折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邻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植骨置钉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7
15
作者 刘达 罗杨 +6 位作者 郑伟 盛珺 廖冬发 谢庆云 周江军 巴晶晶 伍红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2-664,共3页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骨折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经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良好,但远期随访发生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断裂等较多。目前临床上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日益增多。而骨质疏松影...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骨折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经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良好,但远期随访发生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断裂等较多。目前临床上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日益增多。而骨质疏松影响螺钉的把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固定 治疗方法 相邻节段 联合伤 骨水泥 椎弓根钉棒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后弓螺钉在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晓辉 刘兰泽 +3 位作者 逯强 项力源 安毅 郭玉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29-1131,共3页
目前对于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常用术式为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其中寰椎安全顺利置钉为手术成败的关键,若术中寰椎置钉不成功或不顺利,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加大,临床需要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相对简单的... 目前对于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常用术式为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其中寰椎安全顺利置钉为手术成败的关键,若术中寰椎置钉不成功或不顺利,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加大,临床需要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相对简单的手术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寰椎后弓 后路固定 位置 寰椎椎弓根螺 钉棒系统固定 融合术 手术时间 枢椎椎板 枢椎齿状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腰椎骨折术后双椎弓根螺钉断裂致翻修一例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伟玮 叶文松 +4 位作者 张百慧 徐璐杰 李立 徐静芳 李海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97-300,共4页
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儿童胸腰椎脊柱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翻修的病例逐渐增多。儿童脊柱翻修手术难度大,术后疗效不确定,患儿花费大,极大地困扰着儿童脊柱外科医生,但儿童胸腰椎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翻修的报道较成... 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儿童胸腰椎脊柱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翻修的病例逐渐增多。儿童脊柱翻修手术难度大,术后疗效不确定,患儿花费大,极大地困扰着儿童脊柱外科医生,但儿童胸腰椎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翻修的报道较成人少见,医者对此的认识严重不足。本文报道1例儿童腰椎骨折术后双侧椎弓根螺钉断裂致翻修的病例,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分析翻修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旨在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为广大儿童脊柱外科医生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医生 腰椎骨折术后 胸腰椎脊柱骨折 内固定术后 文献回顾 翻修手术 断裂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18
作者 孟海 杨雍 +17 位作者 孙天胜 伍骥 李中实 阮狄克 王炳强 孙常太 洪毅 李淳德 李放 杜俊杰 刘波 海涌 李利 丁立祥 刘宝戈 鲁世保 唐家广 藏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4,共6页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器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钉棒系统 腰椎不稳 腰椎后路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后路复位与固定 被引量:17
19
作者 甄平 刘兴炎 +2 位作者 李旭升 高秋明 田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2-313,共2页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脱位 手术切开复位 后路 椎弓根钉棒系统 脊髓功能恢复 脊柱稳定性 脊髓神经 短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诊断及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柳万国 唐成林 +1 位作者 马犇 朱庆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10-1116,共7页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又称为Forestier病,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却易被忽略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脊柱和关节的韧带及肌腱附着点的钙化和骨化。DISH累及脊柱时表现为多个椎体前外侧...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又称为Forestier病,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却易被忽略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脊柱和关节的韧带及肌腱附着点的钙化和骨化。DISH累及脊柱时表现为多个椎体前外侧流注性骨赘和钙化等特征性改变,可导致脊柱强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柱强直 肌腱附着点 过伸性损伤 胸椎骨折 颈椎骨折 钉棒系统 骨桥形成 特征性改变 前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