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湖山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树干液流与水分利用特征
1
作者 黄婉萱 罗璇 +3 位作者 成仙利 杨萌萌 孟泽 李跃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41-3352,共12页
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TDP),对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鼎湖山的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锥(Castanopsis chinensis)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 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TDP),对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鼎湖山的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锥(Castanopsis chinensis)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太阳总辐射、降水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树干液流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或双峰曲线,中午时液流密度达到峰值。具体而言,木荷液流密度的最高峰值为42.08 g m^(-2)s^(-1),马尾松为39.10 g m^(-2)s^(-1),锥为43.98 g m^(-2)s^(-1)。不同树种的液流密度存在差异,平均液流密度的大小关系为:锥>木荷>马尾松。此外,同一树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液流密度的差异。不同树种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但整体而言,太阳辐射对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揭示了鼎湖山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过渡性针阔叶混交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水分利用特征 过渡性针阔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高估计方法及立地质量评价
2
作者 吴璧芸 雷相东 +1 位作者 何潇 李玉堂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
【目的】以长白山天然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提出4种林分优势高估计方法及相应的立地形计算方法,比较不同方法计算优势高的差异,并分析优势高与林分因子的关系,以确定混交林优势高的合理计算方法和立地形评价立地质量的适用性。【方法... 【目的】以长白山天然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提出4种林分优势高估计方法及相应的立地形计算方法,比较不同方法计算优势高的差异,并分析优势高与林分因子的关系,以确定混交林优势高的合理计算方法和立地形评价立地质量的适用性。【方法】对吉林省八家子林业局127块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进行调查,每块样地实测6株优势木(3株针叶树、3株阔叶树)的树高、胸径和年龄。根据加权方法不同,分4种方法估计林分优势高,分别为不分树种的算术平均优势高(HT1)、考虑针阔叶断面积加权的优势高(H_(T2))、仅考虑优势木树种断面积加权的优势高(H_(T3))和考虑样地全部树种断面积加权的优势高(H_(T4)),并基于4种方法计算对应的林分优势木平均胸径(D_(T1)、DT2、D_(T3)、D_(T4))和林分优势木平均年龄(A_(T1)、A_(T2)、A_(T3)、A_(T4))。采用相关分析和成对t检验等方法比较4种优势高的差异,分析4种优势高(HT1、H_(T2)、H_(T3)、H_(T4))与林分密度、生产力、林分优势木平均胸径和年龄的关系。选取幂函数方程、HossfeldⅡ方程、理查兹方程作为林分优势木平均树高-胸径关系的候选模型,通过模型评价指标确定最终模型。将优势木分布频数最多的胸径取整后确定基准胸径,代入林分优势木平均树高-胸径关系模型得到立地形。比较不同优势高对应的立地形与林分因子的关系,确定最优的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高估计方法和立地形计算方法。【结果】4种方法估计的优势高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HT1、H_(T2)与H_(T3)的优势高相关系数均达0.96以上,且无显著差异;H_(T4)与其他3种优势高的相关性最低,且与其他3种优势高有显著差异。考虑样地全部树种断面积加权的优势高(H_(T4))与3种林分密度指标(林分断面积、林分密度、可加林分密度指数)均不相关。H_(T4)与其对应的D_(T4)、A_(T4)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15、0.657;H_(T3)与其对应的D_(T3)、A_(T3)相关性次之,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0.227。通过模型评价指标确定H_(T3)-D_(T3)、H_(T4)-D_(T4)的最佳模型分别为幂函数和理查兹方程,2个模型对应的调整决定系数(Ra2)分别为0.16、0.68。根据样地中优势木分布频数最多的胸径,取整后确定基准胸径为30 cm,通过导向曲线确定其对应的立地形S_(F,T3)、S_(F,T4)。2种立地形中,仅S_(F,T4)与可加林分密度指数不相关,但S_(F,T3)、S_(F,T4)与林分生产力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4、0.264)。【结论】考虑样地全部树种断面积加权的优势高(H_(T4))表现最佳,由该优势高计算的立地形(S_(F,T4))与林分生产力显著相关,可应用于天然针阔混交林立地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优势高 立地形 天然针阔混交林 立地生产力 立地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的大型真菌多样性
3
作者 白慧 姜海燕 +5 位作者 于凤强 张建华 狄佳麟 吴云菊 党海龙 王志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研究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内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方法】在3种不同针阔混交林内设置9个样方(每种林型设3个样地),通过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利... 【目的】研究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内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方法】在3种不同针阔混交林内设置9个样方(每种林型设3个样地),通过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利用冗余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大型真菌与林分结构及树种组成的关系。【结果】共采集并鉴定大型真菌31科52属86种,包括9个优势科和13个优势属。属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北温带分布次之。在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分中,大型真菌的科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布最均匀。兴安落叶松、蒙古栎和白桦是影响大型真菌分布和组成的主要树种,郁闭度、树高和海拔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植被类型丰富度高的林分中,大型真菌的科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大型真菌多样性主要受湿度、草本盖度、郁闭度等林内结构因素影响,并与共生树种密切相关。此外,不同科分布与郁闭度、海拔、草本盖度、林内湿度、乔木胸径、灌木冠幅、乔木树高显著相关。【结论】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受不同植被类型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的显著影响,并与特定树种存在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植被类型 生物多样性 生态因子 针阔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小陇山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与生境偏好的空间分布特征
4
作者 孙文 《南方农业》 2025年第5期215-217,共3页
为探究甘肃省小陇山针阔混交林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生境偏好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年在甘肃省小陇山林区设置6 hm^(2)大型固定样地,采用系统抽样法对胸径不小于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运用... 为探究甘肃省小陇山针阔混交林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生境偏好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年在甘肃省小陇山林区设置6 hm^(2)大型固定样地,采用系统抽样法对胸径不小于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运用重要值分析法评估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并利用指示种分析(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ISA)方法探讨物种对不同生境类型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共记录木本植物34科69属130种,优势种为锐齿槲栎、白桦等25种,其中锐齿槲栎的重要值最高,达17.38%;共10个物种对特定生境类型表现出显著偏好(指示值不小于40),其中石灰花楸和铁木偏好山脊,葱皮忍冬偏好缓坡,甘肃山楂偏好陡坡,春榆等6个物种偏好沟谷生境。由此可以看出,甘肃省小陇山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丰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不同物种对特定生境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偏好,这种分异可能是长期适应性进化的结果。研究结果为人们深入了解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对制订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物种组成 生境偏好 空间分布特征 甘肃省小陇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县针阔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5
作者 吴向军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3期18-20,共3页
分析金沙县针阔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探析虫害防治效果。选择金沙县某针阔混交林基地,根据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差异分为不同处理,T1(预警监测+营林改造)T2(预警监测+营林改造+三大防治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后的金沙县针阔混交林... 分析金沙县针阔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探析虫害防治效果。选择金沙县某针阔混交林基地,根据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差异分为不同处理,T1(预警监测+营林改造)T2(预警监测+营林改造+三大防治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后的金沙县针阔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效果。结果表明:T2处理的无病害范围高于T1处理,不存在重虫害区域;T2处理的健康和亚健康小班个数明显多于T1处理,中健康和不健康小班个数少于T1处理;T2处理的Ⅰ级和Ⅱ级林地质量占比高于T1处理,Ⅲ级林地质量占比低于T1处理;T2处理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T1处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更丰富。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松材线虫病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可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其中预警监测+营林改造+三大防治技术降低虫害率、提高林区健康程度、提升林地质量,维护林下植被多样性,其防治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松材线虫病 综合防治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阔混交林下参种植丰产技术
6
作者 王叶红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4期55-57,共3页
林下参的药用价值高,可媲美野生参,是野山参的替代品,广受消费者的欢迎。本文结合抚顺市等东北地区的实际,对针阔混交林下种植林下参的丰产技术要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包括针阔混交林选择及整理、选种及种子处理、播种、管护、采收与分... 林下参的药用价值高,可媲美野生参,是野山参的替代品,广受消费者的欢迎。本文结合抚顺市等东北地区的实际,对针阔混交林下种植林下参的丰产技术要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包括针阔混交林选择及整理、选种及种子处理、播种、管护、采收与分级贮藏等,为东北地区林下参的优质丰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林下参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针阔混交林经营的难点分析与对策
7
作者 张钦亮 张馨予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2期6-10,共5页
通过分析伊春国有林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的经营难点,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由于过度采伐,红松群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长迅速的山杨和白桦等树种,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生改变。通过对铁力林区的资源状况及管理模... 通过分析伊春国有林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的经营难点,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由于过度采伐,红松群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长迅速的山杨和白桦等树种,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生改变。通过对铁力林区的资源状况及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提出保护和恢复红松混交林的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经营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和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以实现红松林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针阔混交林经营 铁力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地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5
8
作者 金鹏 徐明 +5 位作者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唐雪娅 魏珊 张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9,176,共9页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调查共记录91种植物,其中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分别为42种和68种。2个森林群落中乔木总径级整体均呈倒“J”形结构,结构稳定,自然更新良好。结果表明,生境异质性对2种群落类型在小距离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明显。2块样地幼树、中树及总体分布格局相似,均为点距离在0~10 m内呈聚集分布、在10~25 m内呈随机分布,而大树在整个观察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马尾松纯林中马尾松-甜槠、甜槠-槲栎的空间关联性均以不相关为主,马尾松-槲栎以负相关为主;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与甜槠在10~20 m以负相关为主。2种群落类型不同径级的空间关联性总体为不相关。黔中山地天然次生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环境异质性、径级结构和空间尺度对两者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林 群落结构 林木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水热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烜沃 白浪 +4 位作者 王云琦 冯印成 刘双楠 孟祥江 师贺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重庆市缙云山观测站内的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净辐射(Rn)、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等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区水热通量及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过程,明确水热通量变化的外在驱动因子,为森林经营及林业可持...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重庆市缙云山观测站内的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净辐射(Rn)、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等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区水热通量及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过程,明确水热通量变化的外在驱动因子,为森林经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该生态系统能量闭合缺失为0.26。2)各水热通量在日变化上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呈现出夏季最大(日均值124.66 W/m^(2)),冬季最小(日均值31.68 W/m^(2));空气温度(Ta)、饱和水气压差(VPD)呈现多峰变化趋势;降水集中于一年的4、7、8,9和10月;叶面积指数(LAI)在生长季(4—10月)呈现单峰变化。3)非雾天情况下显热通量(H)显著大于雾天情况,冠层导度(Gs)表现出多维度的复杂特征。缙云山针阔混交林能量循环损失较小,数据可靠;太阳高度角变化引起的净辐射变化是水热通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降水量(Pr)的不规则分布及LAI的变化导致Ta和VPD多峰变化;雾气对土壤热量的导向会造成显热通量下降;较高的空气温度导致了大气与下垫面之间湍流形式的热流显著增加而使显热通量上涨。一般情况下,H主要受到Rn的影响,且分别受到VPD和土壤温度(Tsoil)的次要影响(雾天环境)以及VPD和风速WS的次要影响(非雾天环境)。Rn、Gs、Ta、VPD均对LE产生显著影响,未发现研究区Pr和Tsoil与LE存在显著关系。Gs受多种因素(Rn、VPD、Ta、VWC、P等)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水热通量 涡度相关技术 冠层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梦娇 邱璐 +2 位作者 邓波 杨阳 雷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4-953,共10页
【目的】明确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群落组成结构、植被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对箬竹扩展的认识,为林分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林场内的天然箬竹林扩展并取代针阔混交... 【目的】明确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群落组成结构、植被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对箬竹扩展的认识,为林分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林场内的天然箬竹林扩展并取代针阔混交林的连续生态面为研究对象,选取针阔混交林(MF)、竹-林混交带(IMF)、箬竹纯林(IF)3种林地类型,利用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同时测定3种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1)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导致了森林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山茶(Camellia japonic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乌药(Lindera aggregat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柯(Lithocarpus glaber)均在箬竹纯林中消失,共有物种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柃木(Eurya japonica)、老鼠屎(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的数量明显下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下降,群落结构简化。(2)土壤理化性质随着箬竹的扩展也发生了变化:与针阔混交林相比,箬竹纯林的SWC、SOC、TN、TP、Mg、DOC、DON、MBC、MBN含量均下降,土壤K含量上升;除DOC、DON、MBC、MBN以外,土壤养分积累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结论】箬竹扩展到针阔混交林导致森林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简化,造成林分退化,林地土壤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箬竹 针阔混交林 扩展 森林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铵硝氮比对针阔混交林木荷和杉木幼苗生长影响
11
作者 涂升志 《中国林副特产》 2024年第6期10-11,14,共3页
研究不同铵硝态氮配比对木荷与杉木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幼苗生长质量的影响。建立20 m×20 m的标准样地,在标准样地中以3 m×2 m行株距进行木荷和杉木混交林的种植,设置4个处理,每个组别进行3次重复。对不同组别杉木和木荷进行光... 研究不同铵硝态氮配比对木荷与杉木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幼苗生长质量的影响。建立20 m×20 m的标准样地,在标准样地中以3 m×2 m行株距进行木荷和杉木混交林的种植,设置4个处理,每个组别进行3次重复。对不同组别杉木和木荷进行光合特性测定、幼苗生长量测定来判断不同铵硝态氮对木荷与杉木混交林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铵硝态氮的配比对针阔混交林木荷和杉木的光合特性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配比设置为5∶5有利于提升杉木的光合特性,将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设置为3∶7有利于提升木荷的光合特性。不同铵硝态氮配比会影响针阔混交林木荷和杉木的生长质量,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设置为5∶5有利于提升杉木的生长质量,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设置为3∶7有利于提升木荷的生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木荷 杉木 铵态氮 硝态氮 光合特性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优势树种种间联结
12
作者 郭滨德 徐静 +2 位作者 张耀明 栾兆平 钟瑞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4期50-55,共6页
【目的】揭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未来的演替趋势和各物种间的种间关系,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维持群落稳定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检验等方法对小兴... 【目的】揭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未来的演替趋势和各物种间的种间关系,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维持群落稳定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检验等方法对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优势树种136个种对的种间联结测定和分析。【结果】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优势树种总体联结性VR>1,χ^(2)_(0.95)(25)<χ^(2)<χ^(2)_(0.05)(25),乔木层优势树种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正联结;χ^(2)检验显示,在10 m×10 m样方尺度下,17个优势树种组成的136个种对中,118个种对呈无显著关联,4个种对显著正联结,2个种对极显著正联结,8个种对显著负联结,4个种对极显著负联结;联结系数AC显示,60个种对呈正联结,76个种对呈负联结;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显示,55个种对呈正相关,81个种对呈负相关;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种间联结性较弱,群落各物种间总体上呈独立分布格局,群落演替正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乔木层优势树种间正联结的种对少于负联结的种对,群落内负相互作用占优势,但这种负相互作用的强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针阔混交林 种间联结 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强度对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针阔混交林碳储量的影响
13
作者 李大勇 《中国林副特产》 2024年第6期15-16,共2页
分析不同采伐强度对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针阔混交林生态平衡的影响。选取木兰围场国有林场三块针阔混交林作为调查样地,设置三种采伐强度,分别0、20%、35%,对比不同采伐强度下总碳储量、各植被层净生产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净生产能力。研... 分析不同采伐强度对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针阔混交林生态平衡的影响。选取木兰围场国有林场三块针阔混交林作为调查样地,设置三种采伐强度,分别0、20%、35%,对比不同采伐强度下总碳储量、各植被层净生产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净生产能力。研究表明: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加,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针阔混交林总碳储量呈先下降后增长趋势,植被层净生产能力(NPP)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不同植物层NPP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乔木层NPP呈下降趋势,灌木层、草本层呈持续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采伐强度 碳汇功能 生态系统净生产能力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广才岭温带次生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8
14
作者 孙越 夏富才 +3 位作者 赵秀海 轩志龙 徐敏敏 李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425-3436,共12页
为了研究温带次生针阔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于2010年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建立了面积为21.84 hm2(420 m×520 m)的固定样地。从物种组成、种-面积曲线、植物区系特征、径级分布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了... 为了研究温带次生针阔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于2010年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建立了面积为21.84 hm2(420 m×520 m)的固定样地。从物种组成、种-面积曲线、植物区系特征、径级分布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样地共有DBH≥1.0 cm的木本植物活立木个体25,908株,隶属于18科27属45种,植株密度为1186株/hm2。植物区系以北温带分布属为主体,共有37属,占总数的82.22%,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样地内稀有种18种,偶见种14种。通过对该样地物种多样性计算得出,该样地Margalef多样性指数R、ShannonWienner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Pielou指数Jsw分别为4.31、2.48、0.89和0.65。样地中所有个体的径级分布(以2cm等级排列)呈偏倒"J"形,整体更新良好,表现出群落稳定与生长状况良好的趋势。群落中重要值>3的9个物种的径级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胡桃楸、水曲柳呈近似正态分布,表现为中径木个体数量多,而小径木和大径木个体数量少的特点;春榆、大果榆、色木槭、白牛槭、裂叶榆等物种呈倒"J"型或偏倒"J"型,更新良好;而红松由于受到了严重的人为干扰,天然更新不良,径级结构呈现不规律型。通过g(r)双变量函数分析9个优势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可知,9个优势树种均表现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降低。在r<20 m的小尺度上物种聚集强度随尺度增大急剧降低,当尺度超过20 m后聚集强度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针阔混交林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伐林区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动态 被引量:41
15
作者 亢新刚 胡文力 +2 位作者 董景林 王德胜 李冬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共5页
为使过伐林保持好的林分结构 ,并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 ,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 ,该文作者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林场始于 1 987年的检查法经营下连续 1 4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Weibull... 为使过伐林保持好的林分结构 ,并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 ,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 ,该文作者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林场始于 1 987年的检查法经营下连续 1 4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Weibull分布和负指数分布拟合该类型林分的直径结构 ,并计算了该森林类型的q值 ,分析了连续1 4年来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的蓄积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①Weibull分布与负指数分布均能较好描述过伐林区针阔混交林的直径结构 ;②该森林类型直径的q值 ,分布范围在 1 2 0~ 1 5 0之间 ,平均值为 1 30 ;③经过 1 4年的检查法经营 ,小径级、中径级林木的蓄积比重总趋势在下降 ,大径级林木的比重在上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伐林区 检查法 天然林 云冷杉 针阔混交林 林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岗山人工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水文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兵 崔相慧 +3 位作者 白秀兰 夏良放 李江南 陈仲庐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20,共8页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与小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 ,利用 1  6月份观测数据 ,从土壤水分、坡面径流、集水区径流量等方面对大岗山地区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典型森林集水区的森林水文月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人工针...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与小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 ,利用 1  6月份观测数据 ,从土壤水分、坡面径流、集水区径流量等方面对大岗山地区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典型森林集水区的森林水文月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人工针阔混交林森林土壤水分最大值 (5 1 8mm)出现在 5月份 ,最小值 (33 2mm)出现在 3月份 ,且垂直变化幅度不大。 (2 )坡面径流量月变化较大 ,与一次性降水有密切关系 ,可用指数式y =0 .12 6 6e0 .0 50 2x表示。 (3)与人工针阔混交林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大岗山 森林水文学 集水区 土壤水分 径流 人工针阔混交林 常绿叶林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幼树树高--胸径模型 被引量:34
17
作者 卢军 张会儒 +2 位作者 雷相东 杨英军 王全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25,共16页
采用长白山林区2013年调查的12块1 hm2固定样地中5个树种的幼树树高-胸径数据,用35个树高曲线经验模型进行模拟、筛选。结果表明,Curtis于1967年提出的三次多项式h=a0+a1d+a2d2+a3d3能够很好地拟合5个树种幼树的树高-胸径模型,决定系数(... 采用长白山林区2013年调查的12块1 hm2固定样地中5个树种的幼树树高-胸径数据,用35个树高曲线经验模型进行模拟、筛选。结果表明,Curtis于1967年提出的三次多项式h=a0+a1d+a2d2+a3d3能够很好地拟合5个树种幼树的树高-胸径模型,决定系数(R2)最高可达0.786 5。用独立样本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表现能力良好,能够适用于本地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幼树树高-胸径模拟。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5个树种的幼树树高生长规律,发现色木幼树树高较大;红松和冷杉幼树树高生长类似;云杉幼树树高初期较小,而后期生长很快。本文提出的幼树树高模型可为抚育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高-胸径模型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 模型筛选 幼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表层土壤理化性质与优势林木生长的相关性 被引量:30
18
作者 林文树 穆丹 +2 位作者 王丽平 邵立郡 吴金卓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25,共9页
【目的】旨在分析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土壤表层理化性质与优势树木生长特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探索不同林分的生长规律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实验区管理局林场的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样地(中龄林、... 【目的】旨在分析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土壤表层理化性质与优势树木生长特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探索不同林分的生长规律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实验区管理局林场的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样地(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老龄林)为对象,采用对比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表层土壤理化性质、优势木生长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随着针阔混交林演替的进行,林分中优势木的平均胸径呈增加趋势,优势木的平均树高变化不大,红松优势木数量逐渐增加,而胡桃楸优势木数量逐渐减少,春榆、大果榆等优势木随演替进行逐渐退出主林层;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密度变化不显著,老龄林土壤密度最小;随着演替进行,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总孔隙度变化并不明显;在4个演替阶段中,老龄林土壤毛管持水量与最大持水量均最大,比中龄林分别增加12.98%和27.94%;在表层土壤化学性质方面,0~20 cm土层pH值表现为成熟林最大,近熟林最小,老龄林介于成熟林和中龄林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近熟林最高,成熟林最低;土壤中全氮、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表现为老龄林最高,土壤中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近熟林最高;不同演替阶段优势木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均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正相关;不同演替阶段下优势木的平均树高与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和pH值负相关,与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显著正相关;优势木的平均胸径与土壤密度和全磷含量正相关,与最大持水量和水解氮含量负相关;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密度、全磷和水解氮含量对优势木的径生长过程有较大的影响。【结论】毛管孔隙度、速效钾和全磷含量是影响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经过不同演替阶段,表层土壤理化性质质量的综合得分表现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老龄林;随着演替进行,针阔混交林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基本呈现质量提高趋势,到老龄林时期达到最佳。本研究得到的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林木生长与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实现该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土壤理化性质 林木生长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动态 被引量:45
19
作者 李建 李晓宇 +2 位作者 曹静 谭凌照 赵秀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5-1206,共12页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次生林类型之一,处于向地带性顶级植被阔叶红松林方向演替的重要阶段。全面分析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动态,能为东北地区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长白山地区5.2 hm^2次生...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次生林类型之一,处于向地带性顶级植被阔叶红松林方向演替的重要阶段。全面分析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动态,能为东北地区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长白山地区5.2 hm^2次生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以2005和2017年样地内所有胸径(DBH)≥5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2年间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胸径结构和密度结构等非空间结构,以及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树种混交和林木竞争等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个体数量由6614株降至5884株,2017年调查到木本植物13科25属42种,较2005年增加2属2种,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较小。平均胸径由14.4 cm增加至15.5 cm;径级结构在两次调查中均呈倒"J"型,虽然群落保持稳定的更新态势,但是各径级的个体数量显著下降。胸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由0.77和0.37增至0.79和0.38,群落复杂程度提高。群落株数密度由1272株/hm^2降至1132株/hm^2,林分密度由33.12 m^2/hm^2增至34.74m^2/hm^2。群落空间结构在两次调查中没有变化,群落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U=0.51),大小分化程度为中庸分布(U=0.50),混交度为强度混交(U=0.76),空间结构稳定。研究还比较了样地和20m×20m样方尺度上的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发现大部分指标在两个尺度上变化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的群落非空间结构呈现正向演替趋势,而空间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群落整体在12年内并未发生本质性改变。在未来经营中,可适当伐除假色槭和色木槭等林下层树种,为红松、蒙古栎和紫椴等顶级树种的生长和更新提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针阔混交林 非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 群落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组成和结构短期动态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周小勇 黄忠良 +3 位作者 史军辉 欧阳学军 李炯 张池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330,共8页
分析了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永久样地在4a演变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乔、灌、草3层的物种个体数量有很大变化,但其物种组成结构变幅很小;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的... 分析了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永久样地在4a演变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乔、灌、草3层的物种个体数量有很大变化,但其物种组成结构变幅很小;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的优势地位逐步丧失,而阔叶树种荷木(Schimasuperba)和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等优势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中生性树种的罗伞(Ardisiaquinquegona)和九节(Psychotriarubra)等地位也在加强,整个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变;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增加而灌木层的生物量逐步减少,但群落总生物量仍在增加;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较为复杂,但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只表现微小的起伏,说明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缓慢的、较为稳定的过程。同时,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偶见种及珍稀植物的保护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动态 针阔混交林 演替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