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原位反应烧结合成针状结构多孔莫来石载体
被引量:
11
1
作者
陈纲领
漆虹
+1 位作者
邢卫红
徐南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7-601,共5页
采用粘土矿物高岭土、Al_2O_3和Al(OH)_3为原料,原位反应烧结合成了针状结构多孔莫来石陶瓷膜载体.考察了不同铝源的添加对针状结构多孔莫来石载体形成的影响,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状结构莫来石形成机制为气固反应...
采用粘土矿物高岭土、Al_2O_3和Al(OH)_3为原料,原位反应烧结合成了针状结构多孔莫来石陶瓷膜载体.考察了不同铝源的添加对针状结构多孔莫来石载体形成的影响,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状结构莫来石形成机制为气固反应,在针状结构莫来石形成前有氟黄玉生成,并且与氟黄玉的生成量密切相关.以Al(OH)_3作为添加铝源的组成中氟黄玉更容易生成,并且随AlF_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随后烧成过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骨架的针状结构莫来石,从而使多孔载体具有较高的孔隙率(>35%)和相对高的孔径(1.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来石
针状结构
多孔载体
原位反应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正地闪先导和回击阶段针状结构特征差异
2
作者
武斌
邵欣然
+4 位作者
吕伟涛
齐奇
吕凡超
马颖
陈绿文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85-597,共13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Field Experiment Base on Lightning Sciences,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_FEBLS)的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Tall-object Lightning Observatory in Guangzhou,TOLOG)获取的高时空...
基于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Field Experiment Base on Lightning Sciences,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_FEBLS)的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Tall-object Lightning Observatory in Guangzhou,TOLOG)获取的高时空分辨率高速摄像和同步电场观测数据,选取2020年6月3日广东强雷暴过程中一次典型正地闪个例,统计分析针状结构在先导阶段与回击阶段的差异。结果表明:先导阶段的针状结构始发时间跨度更长(平均值为120 ms),始发伸展长度较大(平均值为140 m);而回击阶段针状结构集中在开始后21.3 ms内形成,始发伸展长度较小(平均值为76.3 m),反映出不同阶段的针状结构在活跃时段与尺度上的显著差异。回击阶段针状结构的平均闪烁次数为7.20次,显著高于先导阶段的2.67次;同时,平均闪烁间隔也明显缩短,为1.43 ms,而先导阶段为8.36 ms,表明针状结构在回击强电场具有更高的重复激发能力。回击阶段针状结构的传输速率更高(始发与闪烁伸展速率平均值为1.15×10^(6)和1.53×10^(6) m·s^(-1)),最大伸展长度可达1.56 km,具备更高的能量输入效率与通道远距离扩展能力。先导阶段与回击阶段电场环境及能量驱动机制的差异,是针状放电在两阶段动态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地闪
针状结构
阶段性差异
局部电场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针皮内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
6
3
作者
顾晓虹
唐佳雯
+1 位作者
朱涛
无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1-303,307,共4页
据统计人群中32%的个体在其一生中会出现带状疱疹[1]。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指带状疱疹病人在出疱疹期间及疱疹愈合后出现的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是指带状疱疹病程小...
据统计人群中32%的个体在其一生中会出现带状疱疹[1]。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指带状疱疹病人在出疱疹期间及疱疹愈合后出现的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是指带状疱疹病程小于1月的神经痛[2]。目前针对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包括皮内注射、肉毒素A注射、神经阻滞、脉冲射频、阿霉素注射、脊髓电刺激等[3]。微针是具有不同的材料和形状的针状结构,可通过微针作用于皮肤形成微米尺寸的小孔,从而利于药物穿透角质层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微创介入治疗
带状疱疹病
脉冲射频
神经痛
针状结构
ZOSTER
微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位反应烧结合成针状结构多孔莫来石载体
被引量:
11
1
作者
陈纲领
漆虹
邢卫红
徐南平
机构
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7-601,共5页
基金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2003CB6157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36030)
文摘
采用粘土矿物高岭土、Al_2O_3和Al(OH)_3为原料,原位反应烧结合成了针状结构多孔莫来石陶瓷膜载体.考察了不同铝源的添加对针状结构多孔莫来石载体形成的影响,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状结构莫来石形成机制为气固反应,在针状结构莫来石形成前有氟黄玉生成,并且与氟黄玉的生成量密切相关.以Al(OH)_3作为添加铝源的组成中氟黄玉更容易生成,并且随AlF_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随后烧成过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骨架的针状结构莫来石,从而使多孔载体具有较高的孔隙率(>35%)和相对高的孔径(1.5μm).
关键词
莫来石
针状结构
多孔载体
原位反应烧结
Keywords
mullite
needle-like
porous support
in situ reaction sintering
分类号
TQ174 [化学工程—陶瓷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正地闪先导和回击阶段针状结构特征差异
2
作者
武斌
邵欣然
吕伟涛
齐奇
吕凡超
马颖
陈绿文
机构
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雷电重点开放实验室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85-597,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5090,42175108,42205087)。
文摘
基于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Field Experiment Base on Lightning Sciences,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_FEBLS)的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Tall-object Lightning Observatory in Guangzhou,TOLOG)获取的高时空分辨率高速摄像和同步电场观测数据,选取2020年6月3日广东强雷暴过程中一次典型正地闪个例,统计分析针状结构在先导阶段与回击阶段的差异。结果表明:先导阶段的针状结构始发时间跨度更长(平均值为120 ms),始发伸展长度较大(平均值为140 m);而回击阶段针状结构集中在开始后21.3 ms内形成,始发伸展长度较小(平均值为76.3 m),反映出不同阶段的针状结构在活跃时段与尺度上的显著差异。回击阶段针状结构的平均闪烁次数为7.20次,显著高于先导阶段的2.67次;同时,平均闪烁间隔也明显缩短,为1.43 ms,而先导阶段为8.36 ms,表明针状结构在回击强电场具有更高的重复激发能力。回击阶段针状结构的传输速率更高(始发与闪烁伸展速率平均值为1.15×10^(6)和1.53×10^(6) m·s^(-1)),最大伸展长度可达1.56 km,具备更高的能量输入效率与通道远距离扩展能力。先导阶段与回击阶段电场环境及能量驱动机制的差异,是针状放电在两阶段动态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正地闪
针状结构
阶段性差异
局部电场重构
Keywords
positive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needles
stage-dependent differences
local electric field reconstruction
分类号
P427.3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针皮内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
6
3
作者
顾晓虹
唐佳雯
朱涛
无
机构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麻醉科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1-303,307,共4页
基金
上海市松江区科学技术攻关项目(15SJGG27)。
文摘
据统计人群中32%的个体在其一生中会出现带状疱疹[1]。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指带状疱疹病人在出疱疹期间及疱疹愈合后出现的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是指带状疱疹病程小于1月的神经痛[2]。目前针对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包括皮内注射、肉毒素A注射、神经阻滞、脉冲射频、阿霉素注射、脊髓电刺激等[3]。微针是具有不同的材料和形状的针状结构,可通过微针作用于皮肤形成微米尺寸的小孔,从而利于药物穿透角质层吸收。
关键词
神经阻滞
微创介入治疗
带状疱疹病
脉冲射频
神经痛
针状结构
ZOSTER
微针
分类号
R752.12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原位反应烧结合成针状结构多孔莫来石载体
陈纲领
漆虹
邢卫红
徐南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正地闪先导和回击阶段针状结构特征差异
武斌
邵欣然
吕伟涛
齐奇
吕凡超
马颖
陈绿文
《应用气象学报》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微针皮内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顾晓虹
唐佳雯
朱涛
无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