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形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 被引量:4
1
作者 陈玉琼 倪德江 周继荣 《茶叶》 1999年第3期174-174,共1页
关键词 针形名优茶 加工技术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形温度对针形名优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中国茶叶》 1996年第1期10-11,共2页
做形是名优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而温度又是做形工序的重要工艺参数,左右着茶叶水分的散失速度,从而对外形和内质产生影响.有关名优茶做形温度的研究较少,生产上往往凭经验进行,品质难以稳定.笔者以本校研制的一种针形茶—一绿针茶为例... 做形是名优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而温度又是做形工序的重要工艺参数,左右着茶叶水分的散失速度,从而对外形和内质产生影响.有关名优茶做形温度的研究较少,生产上往往凭经验进行,品质难以稳定.笔者以本校研制的一种针形茶—一绿针茶为例,研究了做形温度对针形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探讨出最佳的做形温度,以期为生产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形名优茶 品质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形名优茶连续化生产设备和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承业 周仁贵 《中国茶叶》 2006年第1期28-29,共2页
针形名优绿茶的基本风格为外形紧圆、挺直,其个体大小决定于鲜叶采摘的嫩度与茶树品种,其粗细决定于做形加压的方式,其内质决定于鲜叶的内含物质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主要受含水率和温度的影响)。
关键词 针形名优茶 生产设备 连续化 技术 名优绿茶 鲜叶采摘 基本风格 茶树品种 个体大小 内含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形名优茶机制试验研究初探
4
作者 陈年生 朱运华 +1 位作者 张贱根 刘晓仙 《蚕桑茶叶通讯》 2007年第6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针形名优茶 机制试验 机制工艺技术 手工加工 技术操作 市场需求 产业效益 科研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形名优茶的采制技术——以绿剑茶的生产为例
5
作者 吴燕 马亚平 陆德彪 《中国茶叶》 2006年第3期32-33,共2页
由于市场需求的推动,近年来我国针形名优绿茶发展十分迅速。针形名优绿茶的种类较多,仅浙江省就有诸暨绿剑茶、桐庐雪水云绿、建德千岛银珍等多只名茶,目前此类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已成为名优茶中颇具特色的一大茶类,有着较大的... 由于市场需求的推动,近年来我国针形名优绿茶发展十分迅速。针形名优绿茶的种类较多,仅浙江省就有诸暨绿剑茶、桐庐雪水云绿、建德千岛银珍等多只名茶,目前此类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已成为名优茶中颇具特色的一大茶类,有着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形名优茶 采制技术 名优绿茶 市场需求 市场潜力 浙江 消费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形名优茶的机制加工技术
6
作者 聂小平 《农村百事通》 2011年第7期23-24,共2页
在我国长江流域一带,人们特别喜爱针形和条形名优茶。但传统的针形名优茶加工都是手工制作,花工多,劳动强度大,品质不稳定,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关键词 针形名优茶 加工技术 机制 规模化生产 长江流域 手工制作 劳动强度 生产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针形名茶做形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余志 杨艳 +1 位作者 周继荣 倪德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1-315,共5页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6CZZ-600型针形名茶做形机的做形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做形温度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性影响,投叶量对氨基酸和叶绿素有极显著性影响;而转速对各项指标影响均较小。随做形温度的升高,氨基酸和可溶...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6CZZ-600型针形名茶做形机的做形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做形温度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性影响,投叶量对氨基酸和叶绿素有极显著性影响;而转速对各项指标影响均较小。随做形温度的升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茶多酚和叶绿素则呈下降趋势,过高的温度促进了叶绿素的破坏,低温做形易造成茶叶香气低闷的现象。随着投叶量的增加,茶多酚和叶绿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做形叶量过多,茶叶绿色度差,而过低易造成茶条紧细度不够的现象。根据针形名优茶品质要求,结合生产工效考虑,机制针形名优茶做形适宜的工艺为:温度90-110℃,投叶量100-150g/槽,转速184-192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形名优茶 机械化加工 工艺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