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DNF Val66Me(trs626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针刺个体疗效差异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越月 赖小燕 +3 位作者 张宇叶 吴双 武平 兰蕾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393-3399,共7页
目的本试验借助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Val66Met(rs6265)切入,从表观遗传角度来探讨针刺所产生不同疗效背后的遗传学影响因素。方法以月经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本试验借助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Val66Met(rs6265)切入,从表观遗传角度来探讨针刺所产生不同疗效背后的遗传学影响因素。方法以月经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的少阳经穴进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1次临床观察指标评价,并按照头痛缓解天数是否小于50%来区分针刺有效者与针刺无效者。治疗前采集所有受试者血液,提取DNA并保存,进行BDNF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TapMan探针法对针刺受试者BDNF Val66Met的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针刺有效受试者26例,针刺无效受试者41例;针刺有效组治疗后头痛天数及各临床评价指标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有效组与无效组不同BDNF Va166Met基因型的分布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但在不同BDNF Va166Met基因型两组的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igraine-specific questionnaire,MSQ)评分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有效组Met/Met基因型在MSQ-功能受限的情况优于Val/Val和Val/Met基因型(P<0.05),但是在其他的结局指标以及针刺无效组中里无差异;针刺有效组Val/Met基因型在MSQ-功能丧失和情感功能的功能情况远不及Val/Val和Met/Met基因型(P<0.01),但与此同时在针刺无效组的这2个评价指标中,Val/Met基因型的功能情况却明显优于Val/Val基因型(P<0.05),同时与Met/Met基因型相比功能情况略好,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BDNF Val66Met基因型在针刺有效组和无效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但不同BDNF Val66Met基因型在2组中的MSQ评分的有差异性,即针刺疗效在不同疗效差异群体中可能会呈现出基因型差异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经性偏头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l66Met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个体疗效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针结合体针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15
2
作者 章丽雅 徐福 +4 位作者 叶祥明 谭同才 肖永涛 程瑞动 杨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336,共3页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1].构音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表明.约30%—40%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构音障碍[2].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在治疗本病上的确有显著优势,但对于选穴处方多种多样,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1].构音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表明.约30%—40%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构音障碍[2].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在治疗本病上的确有显著优势,但对于选穴处方多种多样,缺乏有效的针刺方法和不同针刺疗效间的对比研究[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音障碍 脑卒中后 针刺疗效 头皮 脑卒中患者 常见并发症 常见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步构建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核心结局指标集 被引量:6
3
作者 秦懿囡 徐天宇 +3 位作者 李泽鑫 谢玥 白杨 杜元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9-1077,共9页
目的采用国际公认的研究方法,构建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建立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核心指标,为IFP针刺临床研究提供疗效评价体系。方法通过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对近两年国内外发... 目的采用国际公认的研究方法,构建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建立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核心指标,为IFP针刺临床研究提供疗效评价体系。方法通过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对近两年国内外发表的IFP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与患者半结构化访谈结果相结合构建结局指标池;以此清单为基础进行两轮德尔菲问卷调查,获得不同利益群体对IFP结局指标的Liker评分,在评分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共识会议的方式确定最终纳入的指标,最终形成针刺治疗IFP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结果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核心结局指标集最终纳入结局指标包括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肌力比较以及肌电图面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耳后/周疼痛程度、耳后/周疼痛时长、心理状态、日常功能活动、治疗满意度、成本-效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实验室指标、生命体征以及痊愈率共15个指标。结论通过构建针刺治疗IFP的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建立与针刺临床紧密相关的评价体系,此举对后期循证医学证据的产生提供了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疗效评价 临床结局指标 核心结局指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痹证的针刺疗法及护理
4
作者 周湘兰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1989年第3期131-131,共1页
痹证乃因风寒湿邪侵犯经脉引起的疾患。按其症状,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压迫坐骨神经痛等均属痹证范畴。临床上常规服中药或中西药治疗痹症,效果往往不满意。1983年以来,找科用中药配合针灸治... 痹证乃因风寒湿邪侵犯经脉引起的疾患。按其症状,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压迫坐骨神经痛等均属痹证范畴。临床上常规服中药或中西药治疗痹症,效果往往不满意。1983年以来,找科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痹证298例,治愈率为64.4%,好转率为35.5%,无效为0.3%。下面将我们的治疗方法简介如下: 一、临床资料在298例中,男131例,女167例,男女之比为1:1.27.年龄最大为64岁,最小为16岁。病程最长为21年,最短为3天。住院时间最长为60天,最短为6天,平均33天。二、治疗方法 1.基本穴位: 根据患者疼痛在上肢、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 腰椎骨质增生 坐骨神经痛 风寒湿邪 中西药治疗 方向 针刺疗效 震颤法 腰阳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物理增强针的优化设计和性能分析
5
作者 李应辰 姚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0-270,共1页
目的基于针刺穴位启动机制,利用针体纹路增强针刺的机械刺激,通过模拟和实验研究,明确不同针体纹路在均匀提插和捻转手法下对穴位组织的力学影响,验证优化针灸针的针刺疗效提升作用。方法建立正常光滑针灸针、优化针灸针(竖直针、圆环... 目的基于针刺穴位启动机制,利用针体纹路增强针刺的机械刺激,通过模拟和实验研究,明确不同针体纹路在均匀提插和捻转手法下对穴位组织的力学影响,验证优化针灸针的针刺疗效提升作用。方法建立正常光滑针灸针、优化针灸针(竖直针、圆环针、螺纹针)和穴位组织分层模型,数值模拟针体刺入过程中穴位组织产生的应力分布和损伤能变化,以及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引起的筋膜位移和应变能变化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对正常光滑针灸针进行加工,制作出优化针灸针(竖直针、圆环针、砂纸针和螺纹针),利用机械臂测力平台测量针刺过程中不同针灸针的针体受力,并计算对穴位组织的做功情况。结果在刺入过程中,4种优化针灸针与光滑针相比均使穴位组织的损伤增大,4种优化针灸针在针刺后均显著提高了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螺纹针和使大鼠皮肤和肌肉组织中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竖直针使大鼠皮肤和肌肉组织中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正常针。结论模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优化针灸针对于针刺效应的增强作用,针体纹路设计增强了针刺过程中针体与穴位组织之间的力学耦合作用,使机械刺激更有效地传递至穴位组织。为优化针灸针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脱颗粒 效应 针刺疗效 手法操作 大鼠皮肤 捻转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