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骨膜蛋白水平与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韩冰 杜淑珍 +3 位作者 孟晓雪 张璐 陈梓娴 滕凤玲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2979-2984,2992,共7页
背景心肌纤维化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膜蛋白是心肌间质中的一种非结构蛋白,可与心肌间质中的其他蛋白结合,促进其在心肌间质中的沉积,引起心肌纤维化。但其是否可作为心肌纤维化的生物学标志物尚不明确。目... 背景心肌纤维化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膜蛋白是心肌间质中的一种非结构蛋白,可与心肌间质中的其他蛋白结合,促进其在心肌间质中的沉积,引起心肌纤维化。但其是否可作为心肌纤维化的生物学标志物尚不明确。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骨膜蛋白水平与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以及与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骨膜蛋白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收集患者心功能指标,收集患者心脏核磁共振和钆剂延迟强化(LGE)定量分析结果。出院后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心力衰竭再住院、心力衰竭恶化和心血管死亡。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浆骨膜蛋白水平和临床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血浆骨膜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绘制不同血浆骨膜蛋白水平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98例患者完成了随访,其中男66例,女32例,患者平均年龄(51.8±13.7)岁,平均血浆骨膜蛋白水平(317.5±300.6)ng/mL。按照血浆骨膜蛋白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3组:Q1组(血浆骨膜蛋白≤174.1 ng/mL,n=32)、Q2组(174.1 ng/mL<血浆骨膜蛋白≤265.1 ng/mL,n=34)、Q3组(血浆骨膜蛋白>265.1 ng/mL,n=32)。Q1~Q3组患者心房颤动比例、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骨膜蛋白、左心房内径(LAD)、LGE%、心力衰竭恶化、复合终点事件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GE%、LAD、血清肌酐、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2型糖尿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与骨膜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骨膜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GE%、LAD、2型糖尿病及NT-proBNP为骨膜蛋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骨膜蛋白水平与心肌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并与心力衰竭再住院、恶化及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相关,其水平升高可导致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骨膜蛋白 心肌纤维化 钆剂延迟强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 ESC心肌病管理指南解读: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的分类革新
2
作者 凯赛尔江·艾斯开尔 撒芬 +1 位作者 陈秀玉 赵世华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共5页
《2023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肌病管理指南》对心肌病的分类、诊断、治疗和综合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创新性提出了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non-dilated lef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NDLVC)这一分型,强调了NDLVC表型、基因检测和心脏磁共振(... 《2023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肌病管理指南》对心肌病的分类、诊断、治疗和综合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创新性提出了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non-dilated lef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NDLVC)这一分型,强调了NDLVC表型、基因检测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在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及风险评估中的重要价值,有助于更精准地识别心肌病的不同亚型,为心肌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和风险分层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望为NDLVC患者提供更早期、更精准的个体化风险分层和治疗策略。本文将围绕指南关于NDLVC新分类中CMR和基因在其疾病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核心解读,以期为临床和影像科医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 对比延迟强化 基因型 心源性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T1 mapping和细胞外容积诊断陈旧心肌梗死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丽君 贺毅 +3 位作者 范占明 赵轶轲 安靖 窦瑞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1-875,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T1mapping技术对陈旧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陈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脏T1mapping MOLLI序列和延迟强化检查,以延迟强化为金标准,将心肌节段分为阳性及阴性组,测定心肌17个节段初始T1值和强化后T...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T1mapping技术对陈旧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陈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脏T1mapping MOLLI序列和延迟强化检查,以延迟强化为金标准,将心肌节段分为阳性及阴性组,测定心肌17个节段初始T1值和强化后T1值,计算强化后T1缩短值(△T1)和细胞外容积(ECV),比较两组间初始T1值、△T1值和心肌ECV值的差异并行ROC曲线分析。结果陈旧心肌梗死患者中LGE阳性和阴性节段的平均初始T1值、强化后T1值、△T1值和EC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 521.77±150.49)ms vs(1 258.02±72.52)ms,P<0.001,(404.64±66.39)ms vs(594.92±66.92)ms,P<0.001,(1 117.12±179.55)ms vs(663.10±103.12)ms,P<0.001,(57.76±11.07)%vs(27.72±5.61)%,P<0.001)]。采用初始T1值、△T1值和ECV诊断心肌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4、0.994和0.990,初始T1阈值为1 341.15ms时,敏感度为91.75%(189/206),特异度为91.97%(275/299);△T1值阈值为843.05ms时,敏感度为97.09%(200/206),特异度为96.66%(289/299);ECV阈值为38.87%时,敏感度为98.06%(202/206),特异度为96.99%(290/299)。采用初始T1值和ECV值诊断心肌梗死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1值与ECV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脏T1mapping技术可用于识别及定量评估陈旧心肌梗死纤维化,其中心肌初始T1值、△T1值和ECV值的准确性均较高,且ECV明显高于初始T1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心肌梗死 钆剂延迟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心脏病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2
4
作者 兰天 赵世华 +3 位作者 陆敏杰 蒋世良 尹刚 万俊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E-CMR)在缺血性心脏病和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01至2012-08于我院行CE-CMR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检查,且伴有左心室扩张和收缩...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E-CMR)在缺血性心脏病和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01至2012-08于我院行CE-CMR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检查,且伴有左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减低的患者102例,分为两组:扩张型心肌病组28例与缺血性心脏病组74例,观察左心室壁心肌延迟强化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扫描结果:8例患者可见左心室壁延迟强化,其中1例为心内膜下强化,3例为肌壁间强化,3例为散在强化,1例为斑片状强化。缺血性心脏病组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扫描结果:66例患者可见左心室壁延迟强化,其中58例为透壁性强化,8例为心内膜下强化。结论: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能够为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脏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钆对比剂延迟强化能够为两者提供有效的鉴别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心脏病 扩张型心肌病 对比延迟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心血管磁共振研究进展盘点
5
作者 庄白燕(综述) 赵世华(审校) 陆敏杰(审校)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心血管磁共振(CMR)是一种多方位、多平面、多参数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及对比度分辨率,结合丰富的序列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价值越来越高。本文对2018年心血管磁共振的进... 心血管磁共振(CMR)是一种多方位、多平面、多参数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及对比度分辨率,结合丰富的序列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价值越来越高。本文对2018年心血管磁共振的进展做一回顾,重点阐述基于新技术的磁共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磁共振 对比延迟强化 T1-mapping 细胞外容积 DWI 扩散张量成像 4D Flow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机遇与挑战——中国十年来发展成果及展望 被引量:4
6
作者 冯长静 杨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6-70,78,共6页
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 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CMR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许多医院已经采用CMR对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等进行精准评估,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相信未来CMR将在组织学特征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分子成像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十年来国内CMR领域临床和科研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MR技术研究与临床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非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大血管疾病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对比延迟强化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 扩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预后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