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金杂剧与元杂剧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23-34,共12页
本文重新评价了宋金杂剧,探索了元杂剧的最直接的艺术渊源,证明了宋金杂剧不是滑稽戏,更不是“滑稽表演的片断”,或“只停留在叙唱故事的阶段”,而是一种已成熟了的戏剧。元杂剧之所以能很快地繁荣起来,是因为宋金杂剧为它奠定了扎实的... 本文重新评价了宋金杂剧,探索了元杂剧的最直接的艺术渊源,证明了宋金杂剧不是滑稽戏,更不是“滑稽表演的片断”,或“只停留在叙唱故事的阶段”,而是一种已成熟了的戏剧。元杂剧之所以能很快地繁荣起来,是因为宋金杂剧为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因为元杂剧从多方面吸取了宋金杂剧的艺术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 正杂剧 元杂剧 金院本 宋杂剧 滑稽戏 参军戏 诸宫调 教坊 剧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元杂剧产生的年代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钢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对于元杂剧产生的年代,过去大都以较笼统的概念来表述,比如说“形成于蒙古时期”、“形成于金末元初”等。蒙古时期指1206年至1271年;金末元初更不具体,而且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同时人们又以“过程”的观念加以解释,说元杂剧的形成,经... 对于元杂剧产生的年代,过去大都以较笼统的概念来表述,比如说“形成于蒙古时期”、“形成于金末元初”等。蒙古时期指1206年至1271年;金末元初更不具体,而且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同时人们又以“过程”的观念加以解释,说元杂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逐渐成熟的。然而,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虽然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质变毕竟只是一个点,表现在时间过程中,应该是短暂的。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作一简化的描述:在一定的基础上,某一些作家和艺人,创作和演出了由一人主唱四套曲子(四折)的杂剧形式,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和其他作家、艺人的效仿,元杂剧便产生了。在此前后,当然还会有一个不统一的过程,比如有些演出可能并非四折,有些程式尚未定型,等等。但无论如何,这一过程是不能够用前述那种包含了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概念来表述的,也就是说,不应该把套曲的形成、脚色的发展等等,一概归入元杂剧的产生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金院本 杂剧作家 艺人 诸宫调 砖雕 关汉卿 《单刀会》 青楼集 珠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杂剧的形成及繁荣的原因 被引量:7
3
作者 邓绍基 《河北学刊》 1985年第4期95-99,共5页
元代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称为“北曲”。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的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体... 元代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称为“北曲”。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的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北杂剧。它的一些表演程式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民族戏曲若干表演特点,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种戏剧样式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已难确考。元代人都说它是“新声”,一种新兴的文艺样式。胡祗遹《赠宋氏序》中说:“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胡祗遹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上距蒙古王朝正式称元只有23年。他所说“近代教坊院本”当指金院本。陶宗仪《辍耕录》中说:“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胡祗遹“近代”院本变为杂剧之说和陶宗仪金末元初产生杂剧说比较一致。但还有一些元代人又说杂剧是元朝“棍一”后才出现的。罗宗信为《中原音韵》写的序文中说:“国初混一,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被后人称作“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为《中原音韵》写序,也说“我朝棍一以来”,“自是北乐府出”。周德清编《中原音韵》,把杂剧中的唱词和散曲合称为“北乐府”。周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金院本 戏剧演出 教坊 《中原音韵》 乐府 周德清 演员 关汉卿 散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代杂剧观念的嬗变 被引量:6
4
作者 解玉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74-79,共6页
明清两代杂剧观念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前期、明中叶至清初、清中叶后。应将杂剧较外在的体裁、体制等要素与较内在的题材、风格等要素联系起来看,才可准确把握不同时期人们对杂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显示明清时代杂剧观念变迁的轨迹。
关键词 元杂剧 明前期 明清时代 《西江祝嘏》 《中山狼》 《古柏堂传奇》 蒋士铨 传奇体制 金院本 “传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元杂剧分期问题的商榷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49-52,共4页
我们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是为了弄清元杂剧创作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而分期的主要依据,自然只能是各个不同时期杂剧作家的创作实践。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元代杂剧作家,除个别人物外,都难以确考其生卒年月;其剧本的写作时间,那就... 我们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是为了弄清元杂剧创作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而分期的主要依据,自然只能是各个不同时期杂剧作家的创作实践。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元代杂剧作家,除个别人物外,都难以确考其生卒年月;其剧本的写作时间,那就更难论断了。能给我们提供一点时代线索的,只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录鬼簿》里将元杂剧作家分为三期:一、“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传于世者”和“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二、“方今已死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和“已死才人不相知者”;三、“方今才人相知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分期问题 才人 繁荣时期 诸宫调 马致远 《录鬼簿》 白朴 金院本 关汉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