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9-丁基咔唑基二炔/聚炔汞及二炔金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1
作者 柳利 陈祖兴 +1 位作者 柳士忠 黄维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82-1285,共4页
合成了9-丁基咔唑基聚炔汞聚合物[—HgC≡CRC≡C—]n及其二聚体[M eHgC≡CRC≡CHgM e]和金的二聚体[(PPh3)AuC≡CRC≡CAu(PPh3)](R=9-丁基咔唑基).用1H NMR,13C NMR,31P NMR,FTIR,FAB-MS,UV-V is,F luorescence及Phosphorescence光谱对... 合成了9-丁基咔唑基聚炔汞聚合物[—HgC≡CRC≡C—]n及其二聚体[M eHgC≡CRC≡CHgM e]和金的二聚体[(PPh3)AuC≡CRC≡CAu(PPh3)](R=9-丁基咔唑基).用1H NMR,13C NMR,31P NMR,FTIR,FAB-MS,UV-V is,F luorescence及Phosphorescence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体系中金和汞产生的重原子效应可以促进单线激发态S1与三线激发态T1的系间跃迁,使标题化合物产生有机三线态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丁基咔唑基聚炔汞 二炔金配合物 合成 荧光 磷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配合物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合成及其对Hg^(2+)的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汪婷 李天浩 +5 位作者 张雨 魏禧龙 白冰 刘园园 李恺 臧双全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310,共8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聚集诱导发光分子三苯乙烯炔金-三苯基膦(1)。1溶解在DMSO中几乎无荧光,在固体状态下具有明亮的蓝色荧光,表现出典型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研究表明,其聚集诱导发光特性来自于限制分子内旋转机理。1在水溶液中表现出对...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聚集诱导发光分子三苯乙烯炔金-三苯基膦(1)。1溶解在DMSO中几乎无荧光,在固体状态下具有明亮的蓝色荧光,表现出典型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研究表明,其聚集诱导发光特性来自于限制分子内旋转机理。1在水溶液中表现出对Hg^(2+)的荧光猝灭响应,并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 金配合物 汞离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杂环卡宾(NHC)配体的金(Ⅰ)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易源海 毛茂 +1 位作者 周芷晴 李慧杨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7,共5页
自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诞生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开发高效的发光材料,力求获得更优越的器件性能。近年来,含有氮杂环卡宾(NHC)的金(Ⅰ)配合物,通过搭配合适的给体单元(如酰胺、炔基、芳基),不仅能够展现出超快的辐射衰减速率,还能实... 自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诞生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开发高效的发光材料,力求获得更优越的器件性能。近年来,含有氮杂环卡宾(NHC)的金(Ⅰ)配合物,通过搭配合适的给体单元(如酰胺、炔基、芳基),不仅能够展现出超快的辐射衰减速率,还能实现接近100%的发光量子产率,被视为发光材料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系统地综述了氮杂环卡宾金(Ⅰ)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通过剖析不同配体基团的选择策略,结合分子设计原理,探讨分子结构与其光电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材料在提升OLED性能方面的潜力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材料 (Ⅰ)配合 有机发光二极管 热活化延迟荧光 氮杂环卡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和铂的某些冠醚类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被引量:1
4
作者 龚钰秋 张培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31-34,共4页
制得5种金和铂的冠醚类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1H核磁共振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及其有关性质。
关键词 金配合物 配合 冠醚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Ⅰ)配合物催化乙烯加氢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5
5
作者 仇毅翔 万明达 +1 位作者 陈先阳 王曙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9-286,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两类金(I)配合物AuX(X=F,CI,Br,I)和AuPR_3^+(R=F,CI,Br,I,H,Me,Ph).催化C_2H_4加氢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显示Au(I)配合物对C_2H_4氢化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其作用下的加氢反应存在"活化H—H...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两类金(I)配合物AuX(X=F,CI,Br,I)和AuPR_3^+(R=F,CI,Br,I,H,Me,Ph).催化C_2H_4加氢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显示Au(I)配合物对C_2H_4氢化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其作用下的加氢反应存在"活化H—H键后再与C_2H_4反应"和"活化C=C键后再与H_2反应"两种途径,前者的活化能较后者低90-120 kJ·mol^(-1),因而具有明显的能量优势.研究表明AuPR_(3^+)的催化能力明显强于AuX.此外,X/PR_3基团供、吸电子能力的变化对配合物的催化能力也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电子结构分析显示Au(I)配合物在C_2H_4加氢反应中不仪能够削弱H—H、C=C键的强度,还使H_2σ_(H-H~*)、C_2H_4π_(C-C~*)轨道能级下降,从而缩小了π_c=c-σ_(H-H~*)或σ_(H-H)-π_(C=C~*)轨道间的能级差,促进了C-2H_4-H_2反应中的电子离域,从而降低禁阻反应发生的难度.σ_(H-H~*)、π_(C=C~*)轨道能级改变量与加氢反应活化能E_a的降低值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关系,因此使上述轨道能级下降幅度越大的Au(I)配合物可以获得较好的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乙烯加氢 (Ⅰ)配合 反应机理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C[P(Ph)_2AUX]_2和HC[P(Ph)_2AUX]_3(X=I,CI)型配合物的构象和Au (I)-Au(I)相互作用的从头算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苏忠民 张红星 支志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1171-1179,共9页
根据配合物H2C[P(Ph)2AUX]2(X=I,CI)和HC[P(Ph)2AUX]3(X=I,CI)的晶体结构对它们进行了从头算研究,在MP2近似水平下得到绕C—P旋转所产生构象的势能曲线,从而揭示AU(I)-AU(I)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四个配... 根据配合物H2C[P(Ph)2AUX]2(X=I,CI)和HC[P(Ph)2AUX]3(X=I,CI)的晶体结构对它们进行了从头算研究,在MP2近似水平下得到绕C—P旋转所产生构象的势能曲线,从而揭示AU(I)-AU(I)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四个配合物中均存在AU(I)-AU(I)相互作用,该作用较弱,约为10.0~16.5kJ/mol,与Schmibaur的实验估计值和Pyykko等对其它模型配合物的计算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头算 相互作用 构象 金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羟基-2(1H)-吡啶硫酮及其甲基衍生物与Au(Ⅲ)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7
作者 宋保林 卢祥生 +4 位作者 牛德仲 曹阳 路再生 李金良 汪丽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3-76,共4页
合成了1-羟基-2-(1H)-吡啶硫酮(HPT)及其甲基衍生物的[AuL2]OH型配合物(L=PT-,3-CH3-PT-和4-CH3-PT-).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1HNMR谱,摩尔电导,TG-DTA-D... 合成了1-羟基-2-(1H)-吡啶硫酮(HPT)及其甲基衍生物的[AuL2]OH型配合物(L=PT-,3-CH3-PT-和4-CH3-PT-).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1HNMR谱,摩尔电导,TG-DTA-DTG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其氧化还原性质,含甲基的配合物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吡啶硫酮 抑菌活性 HPT 金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醚环化二硫烯双核Au(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1
8
作者 纪勇 胡亮 +3 位作者 张睿 李一志 左景林 游效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551,共7页
合成了含有冠醚环化二硫烯的双核Au(Ⅰ)配合物[(3O-C2S4)Au2(PPh3)2](1),[(4O-C2S4)Au2.(PPh3)2](2),[(3O-C6S8)Au2(PPh3)2](3)和[(4O-C6S8)Au2(PPh3)2](4)以及富硫配合物[(btdt)Au2.(PPh3)2](5).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1~3和5进行... 合成了含有冠醚环化二硫烯的双核Au(Ⅰ)配合物[(3O-C2S4)Au2(PPh3)2](1),[(4O-C2S4)Au2.(PPh3)2](2),[(3O-C6S8)Au2(PPh3)2](3)和[(4O-C6S8)Au2(PPh3)2](4)以及富硫配合物[(btdt)Au2.(PPh3)2](5).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1~3和5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4对Na+离子有明显的电化学响应,峰电位可以产生大约55 mV的正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配合 氧化还原性质 二硫烯配合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镀层P-Mo-V三元杂多酸盐配合物膜的性能和结构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道华 袁茂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31-835,共5页
在锌镀层材料表面,磷钼矾(P-Mo-V)三元杂多酸盐具有较好的配位能力,获得了多种具有金属光泽的不溶性彩色配合物膜,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和装饰效果。加速化学和电化学腐蚀实验(LSV)研究结果表明,Na6(PMo9V3O40).xH2O与锌镀层材料表面反应时... 在锌镀层材料表面,磷钼矾(P-Mo-V)三元杂多酸盐具有较好的配位能力,获得了多种具有金属光泽的不溶性彩色配合物膜,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和装饰效果。加速化学和电化学腐蚀实验(LSV)研究结果表明,Na6(PMo9V3O40).xH2O与锌镀层材料表面反应时,形成的一种新型金黄色杂多酸盐配合物膜(P-Mo-V金黄色配合物膜)的耐蚀性最佳。XPS和AES分析表明,P-Mo-V金黄色配合物膜层中Mo在膜表面的价态为+6,而在膜内层则以+6、+4价共存,其它元素的价态分别为Zn(+2),P(+5),V(+5),从其AES深度剥蚀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膜的组成分别为Zn 19.7%,Mo 29.3%,V 21.2%,P 16.1%,O 13.5%;膜层的厚度约为16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镀层 P—Mo—V黄色配合 谱学特征 性能和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金子总会发光”——金及其化合物在新冠病毒检测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莉 张萌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1期149-154,共6页
胶体金、金配合物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与药物研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生动的语言、拟人化的方式,从金元素的角度讲述了免疫胶体金技术检测新冠的原理和金配合物作为抗新冠药物的发现过程。
关键词 免疫胶体技术 金配合物 新型冠状病毒 发现 诺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金催化胺氧化羰化制氨基甲酸酯 被引量:12
11
作者 石峰 邓友全 +1 位作者 司马天龙 龚成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45-647,共3页
At 200 ℃ and 50 mPa, the oxidative carbonylation of amines catalyzed by organic gold complexes HAuCl 4, Au(PPh 3)Cl, Au(PPh 3) 2Cl, Au(PPh 3)NO 3 and [Au(PPh 3)] 2S afforded R(NHCO 2CH 3) n with a high conversion and... At 200 ℃ and 50 mPa, the oxidative carbonylation of amines catalyzed by organic gold complexes HAuCl 4, Au(PPh 3)Cl, Au(PPh 3) 2Cl, Au(PPh 3)NO 3 and [Au(PPh 3)] 2S afforded R(NHCO 2CH 3) n with a high conversion and selectivity. The best results were obtained when using the catalyst Au(PPh 3)Cl in the presence of PPh 3. The catalytic efficiency of catalytic Au(PPh 3)Cl was compared to Pd(PPh 3) 2Cl 2, e.g. the conversion was 97.2% and selectivity was 89% when using catalyst Au(PPh 3)Cl in the presence of PPh 3, while the conversion was 98.8% and selectivity was 86% when using catalyst Pd(PPh 3) 2Cl 2 in the presence of PPh 3.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u complexes might be promising catalysts instead of Pd catalysts for the oxidative carbonylation of amines to carbam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羰化 氨基甲酸酯 有机金配合物催化剂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_3PAuX和Ph_3AsAuX(X=Cl,Br)的最低三重激发态(英文)
12
作者 莽朝永 自俊青 +1 位作者 赵霞 吴克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13-2117,共5页
分子水平上的激发态理论研究能够用来解释分子材料的多色发光机理.采用单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计算研究了四种二配位的Au(I)配合物Ph3PAuCl,Ph3PAuBr,Ph3AsAuCl和Ph3AsAuBr的分子结构限制的三重激发态(T1a)和分子结构松弛的三重激发态(T1b... 分子水平上的激发态理论研究能够用来解释分子材料的多色发光机理.采用单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计算研究了四种二配位的Au(I)配合物Ph3PAuCl,Ph3PAuBr,Ph3AsAuCl和Ph3AsAuBr的分子结构限制的三重激发态(T1a)和分子结构松弛的三重激发态(T1b)的分子结构与光物理性质.由于θ(PAuX)/θ(AsAuX)从180°扭曲到120°左右,T1b态的能量在单线态组态相互作用(CIS)水平上降低了0.805-1.124eV,在密度泛函理论(DFT)水平上降低了0.820-0.947eV.自然键轨道电荷布居数分析表明,在T1a态中两个单电子主要分布在一个苯基上,而在T1b态中两个单电子分布在PAuX/AsAuX上.因此,在晶体中观察到的较高能磷光归属于T1a态的苯基之间的3π*→1π电子跃迁,而较低能磷光主要起源于T1b态的Au的3σ*→1σ电子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配合物 发光 激发态 单组态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Spherical MgCl_2/SiO_2/THF-Supported Late-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s for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13
作者 Bai Wei Gao Xianglu +2 位作者 Wu Haotian Cao Chengang Jiang Tao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3期77-83,共7页
A facile and user friendly technique to immobilize the late-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on spherical MgCl2/SiO2/THF support has been developed. The spherical MgCl2/SiO2/THF-supported late-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s 2,6... A facile and user friendly technique to immobilize the late-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on spherical MgCl2/SiO2/THF support has been developed. The spherical MgCl2/SiO2/THF-supported late-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s 2,6-bis-[1-(2,6-dimethylphenylimino)ethyl]pyridine iron(II) dichloride(SC-A) and 1,4-bis(2,6-dimethylphenyl)- acenaphthene diimine nickel(II) dibromide(SC-B) for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has been prepared by spray-drying technique using tetrahydrofuran suspension containing MgCl2, SiO2 and late-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BET, XRD, SEM and the polymers were analyzed using GPC, DSC and 13C-NMR.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spray-drying is a very effective method for immobilizing late-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s for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Among six kinds of cocatalysts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TMA and TEA were confirmed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compounds for the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system using the catalyst SC-A. For the case of the catalyst SC-B, DEAC showed the best performance as cocatalysts in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The replication of the catalyst morphology was found in the resultant polyethyl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Cl2/SiO2/THF support late-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 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SPRAY-DRY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