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融可得性提振居民消费升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
1
作者 刘亦文 郭睿 罗涵秋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5,共8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从作用机制与效应评估视角阐释金融可得性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可得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显著提振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尤其是对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升级的提振效应更为明...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从作用机制与效应评估视角阐释金融可得性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可得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显著提振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尤其是对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升级的提振效应更为明显。此外,金融可得性对促进东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和高收入差距居民的消费升级有更深远的影响,金融可得性通过增量来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升级,通过提质来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鉴于此,应加大消费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扎实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民消费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可得性 消费升级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对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金融可得性视角
2
作者 陈虹宇 葛永波 陈帅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3-148,共6页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这一进程中,金融支持尤为重要,特别是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文章以家庭发展韧性为切入点,基于2016—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数字金融对家庭发展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这一进程中,金融支持尤为重要,特别是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文章以家庭发展韧性为切入点,基于2016—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数字金融对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提升家庭发展韧性,且这种提升作用通过提高家庭保险可得性和风险金融资产可得性得以实现;但数字金融也挤出了家庭对非正规信贷的持有,不利于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弱势群体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存在“长尾效应”;但就主观认知差异而言,数字金融对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家庭的韧性提升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家庭发展韧 金融可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可得性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农户行为和村庄公共投资视角分析
3
作者 李艺菲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74,共21页
普惠金融重点在于“普惠”,其核心理念是提高金融的普惠性,农户也能够得到金融支持,助力解决非贫困农户陷入贫困和脱贫农户返贫的问题,稳定脱贫成果。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可得性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实证... 普惠金融重点在于“普惠”,其核心理念是提高金融的普惠性,农户也能够得到金融支持,助力解决非贫困农户陷入贫困和脱贫农户返贫的问题,稳定脱贫成果。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可得性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可得性能够显著缓解贫困脆弱性,使用村庄除自身外金融可得的比例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上述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可得性通过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概率、增加农户农用机械使用和促进农户创业,对贫困脆弱性产生显著的缓解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可得性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农户、社会网络较低农户、所在村庄教育投资、生产投资和转移支付较高农户贫困脆弱性的缓解作用更大。研究结论为发挥好金融普惠作用、有效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可得性 贫困脆弱 土地流转 农用机械 农户创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可得性与农村家庭创业——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9
4
作者 卢亚娟 张龙耀 许玉韫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99,共11页
本文选取CHARLS调查数据中806个农户样本对金融可得性与农户创业选择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家庭的创业选择行为与其家庭金融资源可得性、拥有的资产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对我国的农村家庭而言,金融约束的存在... 本文选取CHARLS调查数据中806个农户样本对金融可得性与农户创业选择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家庭的创业选择行为与其家庭金融资源可得性、拥有的资产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对我国的农村家庭而言,金融约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非农领域的创业活动,提高家庭金融可得性对于提高创业概率有显著的正向边际效应。此外,农村社区层面金融资源可得性对于社区内部家庭创业水平也存在重要影响。因此,未来促进农村地区家庭创业水平提高的政策重点是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增加乡镇尤其是农村社区层面的正规金融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可得性 家庭创业选择 社区金融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可得性、经济机会与贫困减缓——基于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统计监测县级门限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单德朋 王英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60,共11页
基于信贷需求内生的视角,引入信贷约束和经济机会构建理论模型,分析金融发展、经济机会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并利用门限面板模型对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统计监测县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和金融可得性对平均收入改善具有显著... 基于信贷需求内生的视角,引入信贷约束和经济机会构建理论模型,分析金融发展、经济机会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并利用门限面板模型对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统计监测县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和金融可得性对平均收入改善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但金融发展和金融可得性并未体现出显著的益贫性,经济机会对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升和低收入人口数量减少均具有显著积极效应。贫困人口经济机会的缺乏将导致贫困人口生产性信贷需求不足,除非个人随机能力足够强,或者不存在消费信贷,否则贫困人口的收入将因消费信贷而停止增长,甚至体现为负增长。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扶贫攻坚阶段,改善农村经济机会是比盯住金融发展更为精准的减贫目标设定方式。"金融撬动"应该更倾向于瞄准对贫困人口能力和经济机会的撬动,并在金融扶贫过程中从信贷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疏导和改善,增加贫困人口实际可得的信贷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金融可得性 经济机会 贫困减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可得性及其空间变化——基于31个省际面板数据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伟 孙芳城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0-97,共8页
金融可得性包含银行可得性、证券可得性和保险可得性。运用改进的CRITIC法对31个省份2005~2016年金融可得性水平进行了测度,总体而言金融可得性水平很低,并随时间呈"N型"变化。金融可得性存在空间差异,地理空间上,东部领先、... 金融可得性包含银行可得性、证券可得性和保险可得性。运用改进的CRITIC法对31个省份2005~2016年金融可得性水平进行了测度,总体而言金融可得性水平很低,并随时间呈"N型"变化。金融可得性存在空间差异,地理空间上,东部领先、中西部滞后,华北、华东领先,西南滞后;经济空间上,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金融可得性水平较高。全域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金融可得性空间效应显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福建6个省份空间集聚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可得性 空间差异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征信替代数据助推长尾客户金融可得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新军 赵竹青 +1 位作者 刘昭伯 王一楠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6-68,共13页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深水区,长尾客户群体的金融可得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在结合国内外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深入阐述替代数据定义、分类、数据来源、作用机理以及国内外的实践探索,通过分析中国替代数据采...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深水区,长尾客户群体的金融可得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在结合国内外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深入阐述替代数据定义、分类、数据来源、作用机理以及国内外的实践探索,通过分析中国替代数据采集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完善顶层设计、规范采集应用标准、推动数据充分共享、构建有力监管体系和平衡创新风险关系等建议,以期规范我国替代数据采集应用,提升长尾客户金融可得性,助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信 替代数据 数据共享 数据安全 个人信息保护 长尾客户 金融可得性 普惠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可得性与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谭银清 陈益芳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8-82,共5页
本文利用CHARLS全国调查数据,通过Probit模型检验了金融可得性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都能显著提高农户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概率,且正规金融的影响效应更大;但另一方面,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 本文利用CHARLS全国调查数据,通过Probit模型检验了金融可得性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都能显著提高农户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概率,且正规金融的影响效应更大;但另一方面,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资金来源,非正规金融都是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正规金融对农户融资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约束,金融需求与供给的脱节成为农户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的重要障碍。因此要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创新农村金融市场,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提高农户的金融可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 金融可得性 农户适度规模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可得性视角下的农地流转与农村居民收入 被引量:13
9
作者 谭燕芝 叶程芳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3-103,共11页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可得性视角下农地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金融可得性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农地流转,提高农户...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可得性视角下农地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金融可得性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农地流转,提高农户金融可得性能够提升农户农地流转的概率;(2)金融可得性视角下农户农地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农地转出组或是农地转入组农户的金融可得性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3)金融可得性可以通过影响农地流转,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可得性 农地流转 农村居民收入 农户增收 农村金融 农村土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确权、金融可得性与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许恒周 牛坤在 谭荣辉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125,共15页
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新一轮农地确权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直接影响,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检验农地确权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能够... 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新一轮农地确权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直接影响,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检验农地确权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能够降低农户家庭未来陷入贫困或持续贫困的概率,其间接路径是通过促进农户从事非农就业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金融可得性在农地确权影响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中起到调节效应,金融可得性越高,农地确权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越大。对处于不同贫困脆弱状态的农户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存在差异。上述结论对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相对贫困治理工作意义重大,并为评估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确权 贫困 贫困脆弱 脱贫攻坚 金融可得性 非农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可得性作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效率提升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刘亦文 陈亮 +1 位作者 李毅 胡宗义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54,共13页
从金融可得性的内涵和要素出发,从金融服务的供给性、需求性、使用效应性和可负担性四个维度构建包含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在内的金融可得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份金融可得性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 从金融可得性的内涵和要素出发,从金融服务的供给性、需求性、使用效应性和可负担性四个维度构建包含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在内的金融可得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份金融可得性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中国金融可得性整体得分为0.1249,水平偏低,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分区域来看,东部(0.2484)、东北部(0.1253)、中部(0.1216)和西部(0.1189)的金融可得性依次递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类似。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可得性对实体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路径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金融可得性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实体经济投资效率的提高;从区域层面来看,金融可得性对实体经济投资效率的提升存在差异,其影响大小呈现出中部、东部、东北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从影响路径来看,金融可得性通过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从而促进实体经济投资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可得性 实体经济投资效率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可得性、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0
12
作者 肖龙铎 张兵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4-87,共14页
本文基于微观视角分析了金融可得性通过影响非农就业来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个地区金融可得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当地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在控制了变量的内生性之后... 本文基于微观视角分析了金融可得性通过影响非农就业来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个地区金融可得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当地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在控制了变量的内生性之后,金融可得性每提高1%,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将提升1.74%;同时,一个地区的金融可得性对当地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大部分可归因于金融可得性提高带来的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的提升,即金融可得性可通过影响农村家庭非农就业,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考察金融可得性对不同财富水平农村家庭影响的异质性发现,金融可得性通过非农就业渠道的增收效应在财富较少的农村家庭中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可得性 非农就业 农村家庭 农民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可得性与异质性农户创业 被引量:27
13
作者 项质略 张德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90,共11页
利用2016年CFPS调查中6782个农户微观数据,基于土地流转的角度,研究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可得性对异质性农户创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可得性,均对农户创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土地转入及土地转出两类异... 利用2016年CFPS调查中6782个农户微观数据,基于土地流转的角度,研究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可得性对异质性农户创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可得性,均对农户创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土地转入及土地转出两类异质性农户创业的作用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正规金融对促进土地转入农户创业的作用显著,而非正规金融则在促进土地转出农户创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议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应充分考虑金融市场主体的差异性与资本逐利的本质特征,从市场化的角度探索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投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可得性 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 农户创业 土地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可得性与农户收入关联性研究
14
作者 刘增学 李新颖 《河南农业》 2018年第18期49-51,共3页
相关年度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可得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农户收入。然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稀疏、提供的金融服务水平低,不切合农民的需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差等问题始终存在。建议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提高金... 相关年度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可得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农户收入。然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稀疏、提供的金融服务水平低,不切合农民的需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差等问题始终存在。建议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提高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可得性 农户收入 农村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资成本、金融可得性与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基于中关村与湖南省实践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曾力宁 黄朝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4-122,共9页
探索金融支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使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发展要求相适应,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面临融资成本高、金融可得性低的双重约束,中关村、湖南两地军民科技协同创... 探索金融支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使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发展要求相适应,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面临融资成本高、金融可得性低的双重约束,中关村、湖南两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成功实践表明,破除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融资约束的关键在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具体而言,在科技创新活跃和金融服务相对完善地区,应搭建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科技创新潜力大但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应加强“银-政”合作,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服务机构及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资成本 金融可得性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融资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金融可得性视角 被引量:8
16
作者 谢婷婷 李晓琴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33,共6页
选取2015—2021年我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且仍处于曲线拐点左侧。机制分析中,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金融可得性的促进作用,将通过金融可得性的空间效应潜在影... 选取2015—2021年我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且仍处于曲线拐点左侧。机制分析中,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金融可得性的促进作用,将通过金融可得性的空间效应潜在影响邻近省份。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水平高的省份,金融可得性增加能显著促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低—低”集聚相比“高—高”集聚的省份,金融可得性增加会更大程度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为此,应加快完善乡村数字化建设,注重数字经济区域间协调发展,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金融可得性 城乡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电信网络诈骗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建 刘洪洋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28,共20页
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日益频繁,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将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中的诈骗模块数据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结合,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成为诈骗目标的风险、实际受骗风险和受骗损失的... 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日益频繁,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将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中的诈骗模块数据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结合,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成为诈骗目标的风险、实际受骗风险和受骗损失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增加了家庭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目标的概率,但能帮助家庭在成为诈骗目标时降低受骗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异质性分析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抑制电信网络诈骗的积极效果在农村和东部地区更加显著,当家庭成员属于数字鸿沟中的优势群体时,数字普惠金融会对其产生更好的降低受骗风险并减少损失的效果;作用机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增加家庭的金融可得性、缓解融资约束以及提高家庭成员对金融经济信息关注度来降低居民实际受骗风险,减少损失;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监管、家庭成员金融素养提升和社区宣传教育能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电信网络诈骗 金融可得性 融资约束 金融经济信息关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创业新曙光
18
作者 周玉洁 《村委主任》 2024年第23期149-151,共3页
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和2019年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匹配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低收入家庭非农创业的影响及机制,并得出研究结论: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维度均显著促进农户非农创业,其中数字化程度对农户创... 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和2019年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匹配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低收入家庭非农创业的影响及机制,并得出研究结论: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维度均显著促进农户非农创业,其中数字化程度对农户创业的发生比影响最大;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农户社会资本、扩大家庭金融可得性从而促进农户非农创业,最终根据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户创业 金融可得性 普惠金融指数 农户社会资本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农村低收入家庭 数字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家庭正规信贷获得?——来自CHFS的证据 被引量:85
19
作者 杨波 王向楠 邓伟华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87,共14页
2016年G20峰会提出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理念,而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正规信贷获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特别是对缺乏正规金融服务的“长尾”人群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2015和2017年的数据... 2016年G20峰会提出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理念,而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正规信贷获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特别是对缺乏正规金融服务的“长尾”人群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2015和2017年的数据,结合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运用Probit面板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家庭正规信贷获得,该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数字支付渠道来实现的;数字普惠金融的“长尾”特性尤其显著,主要是提高了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低收入人群、女性群体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因此,应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优先加强移动支付技术的宣传与推广,更着力改善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服务欠发达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金融服务 正规信贷 移动支付 金融可得性 “长尾”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能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吗?——兼论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108
20
作者 宋科 刘家琳 李宙甲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3-145,共13页
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整理2014—2019年县级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与机制,并据此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东中部地区更加显著。... 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整理2014—2019年县级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与机制,并据此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东中部地区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收入结构优化效应”和“信贷配置优化效应”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进一步地,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具有协同效应。从县域新型金融机构来看,村镇银行金融可得性水平越高,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效果越显著,而小额贷款公司的这一作用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城乡收入差距 金融可得性 新型金融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