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单颗粒碰撞电化学的烷硫醇在纳米金表面的自组装行为
1
作者 白乙艳 王晨阳 +2 位作者 高阳 李佳敏 杨海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共8页
采用单颗粒碰撞电化学分析法,通过检测溶液中分散的单个颗粒,探究了烷硫醇在纳米金(Au NPs)表面的自组装动力学过程,以及组装过程中反应温度、烷硫醇浓度和分子结构对其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烷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形成使得Au NPs... 采用单颗粒碰撞电化学分析法,通过检测溶液中分散的单个颗粒,探究了烷硫醇在纳米金(Au NPs)表面的自组装动力学过程,以及组装过程中反应温度、烷硫醇浓度和分子结构对其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烷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形成使得Au NPs的活性面积减小,从而导致其催化析氢电流下降.基于此,对比不同自组装条件下测得的碰撞信号,发现吸附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烷硫醇浓度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控制反应时间为10 min,当6-巯基-1-己醇(6-MCH)的浓度为73 mmol/L,反应温度为45℃时,6-MCH在Au NPs表面吸附最多.此外,通过对比6-MCH、3-巯基-1-丙醇(3-MCP)及3-巯基丙酸(3-MPA)的自组装动力学曲线,发现自组装过程均由快速吸附及缓慢重组组成.由于3-MPA的功能头基(羧酸根)与Au NPs的柠檬酸配体之间存在较强的静电排斥作用,使得3-MPA的吸附量明显低于其它两种分子.3-MCP与6-MCH的最大吸附量基本相同,但由于6-MCH的烷基链更长、疏水性更强及运动更慢,导致其与Au NPs亲水性柠檬酸配体之间的作用更弱(6-MCH的吸附自由能变比3-MCP高约4.0 kJ/mol),所以较晚达到吸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颗粒检测 烷硫醇 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制备的金纳米颗粒复合THz超材料传感器
2
作者 张雅博 裴广奥 +1 位作者 叶云霞 戴子杰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0,共4页
为了解决传统农药检测方法复杂预处理和低灵敏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制备的金纳米颗粒(AuNPs)复合太赫兹(THz)超材料传感器。通过皮秒激光直写和纳秒激光扫描技术,分别制备了周期性双U形超材料阵列和AuNPs,并将两者结合以增强THz... 为了解决传统农药检测方法复杂预处理和低灵敏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制备的金纳米颗粒(AuNPs)复合太赫兹(THz)超材料传感器。通过皮秒激光直写和纳秒激光扫描技术,分别制备了周期性双U形超材料阵列和AuNPs,并将两者结合以增强THz波与分析物的相互作用。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AuNPs诱导的局部电场增强显著提升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复合传感器的THz谐振强度相比裸传感器提高了12倍以上。实验数据进一步显示,该传感器对百菌清的检测限可达10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纳米颗粒 超材料 农药检测 激光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碳负载纳米金颗粒物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梦茹 丁杰 +1 位作者 孙福祺 何岸飞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具有结构化孔道的介孔碳材料是纳米颗粒物良好的载体,可以有效抑制纳米颗粒物的聚集。在介孔碳上负载纳米金颗粒物(AuNPs)合成的复合材料具备大比表面积、优异的热稳定性、可调控的孔径和孔道结构、良好的分散性以及可再生性等多重优势... 具有结构化孔道的介孔碳材料是纳米颗粒物良好的载体,可以有效抑制纳米颗粒物的聚集。在介孔碳上负载纳米金颗粒物(AuNPs)合成的复合材料具备大比表面积、优异的热稳定性、可调控的孔径和孔道结构、良好的分散性以及可再生性等多重优势。综述了介孔碳负载AuNPs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如浸渍法、离子交换法、沉积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等,以及复合材料在化学传感器、能源储存和分离吸附等领域的应用,介绍了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表征技术在揭示复合材料组成、结构和界面特性中的作用,指出复合材料与其他活性材料结合或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复合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碳材料 纳米颗粒 环境功能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1411核酸适配体和金纳米颗粒组装新型生物传感器及其在超灵敏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艳艳 杨柳 +7 位作者 韩浩健 徐永权 邢文竹 许萌 陈恋菊 文庆莲 赵云冬 郝峰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AS1411核酸适配体可与表达在肿瘤细胞上的核蛋白结合,将其与纳米材料偶联建立一种传感平台,用于肿瘤细胞的超灵敏检测。以金纳米颗粒(AuNPs)为中心,通过金-硫醇键将聚乙二醇(PEG)衍生物与AuNPs链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巯基聚乙二醇马来... AS1411核酸适配体可与表达在肿瘤细胞上的核蛋白结合,将其与纳米材料偶联建立一种传感平台,用于肿瘤细胞的超灵敏检测。以金纳米颗粒(AuNPs)为中心,通过金-硫醇键将聚乙二醇(PEG)衍生物与AuNPs链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巯基聚乙二醇马来酰亚胺(SH-PEG-MAL)偶联剂,生成AuNPs-SH-PEG-MAL。进一步,将带有5-羧基荧光素(5-FAM)的AS1411核酸适配体与AS1411互补DNA单链结合,形成传感探针,最终构建了一个“开关式”的特异性检测传感器。所制备的传感器在10~300个细胞/mL范围内,荧光强度与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Hela细胞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2)=0.991、检出限5个细胞/mL;MCF-7细胞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2)=0.983,检出限为7个细胞/mL。本研究建立的传感器具有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实现了“超灵敏”检测肿瘤细胞的目的,有望为临床肿瘤患者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AS1411 核酸适配体 纳米颗粒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NPs掺杂铜基石墨烯电极的制备及其与镓金属界面性质的研究
5
作者 纪越 梁亚松 张志佳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22-7028,共7页
探究了金纳米颗粒(AuNPs)对铜基石墨烯(Cu-Gr)复合材料电极及其与镓基液态金属界面接触的微观影响机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和浸渍还原法制备了AuNPs掺杂的Cu-Gr三维导电复合材料电极。采用SEM,XPS,XRD和拉曼等实验手段对电极材料... 探究了金纳米颗粒(AuNPs)对铜基石墨烯(Cu-Gr)复合材料电极及其与镓基液态金属界面接触的微观影响机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和浸渍还原法制备了AuNPs掺杂的Cu-Gr三维导电复合材料电极。采用SEM,XPS,XRD和拉曼等实验手段对电极材料的成分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为了探究AuNPs掺杂影响的微观机理,利用第一性计算原理分析了Au掺杂Cu-Gr电极和Cu-Gr与镓(Ga)金属界面的态密度和投影态密度。研究结果表明,AuNPs掺杂前后复合材料电极电阻值降低了15.0%;C的p带中心从-4.112降低到-4.873 eV,优化了C的电子活性,加速了界面之间电子传输;Cu-Gr界面结合能从0.026增加到0.959 eV,提高了复合材料电极的稳定性能;Au的d轨道与C的p轨道,Ga的p轨道形成p-d-p杂化形式,增加了界面之间的键合,提高了界面之间的载荷传递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铜基石墨烯复合材料 导电性能 界面接触 第一性计算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Ag^(+)
6
作者 白向茹 谭金龙 +2 位作者 罗伟 周文宇 郭心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8-324,共7页
为实现准确、无干扰检测Ag^(+),建立一种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传感检测方法。通过形成硫-金键,将对巯基苯甲腈(MBN)修饰在金纳米颗粒表面,作为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基于配位作... 为实现准确、无干扰检测Ag^(+),建立一种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传感检测方法。通过形成硫-金键,将对巯基苯甲腈(MBN)修饰在金纳米颗粒表面,作为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基于配位作用,Ag^(+)可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表面MBN的氰基发生反应,导致相邻金纳米颗粒聚集,产生“热点”效应,使MBN在生物“静默区”2228 cm^(-1)处的SERS信号增强;SERS信号增强强度随Ag^(+)浓度增加而增大,由此建立Ag^(+)的SERS传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构建的SERS传感检测Ag^(+)方法,在0.1~100 nmol/L区间内线性关系良好,对Ag^(+)的最低可检出浓度为0.1 nmol/L,远低于美国保护署规定饮用水中Ag^(+)浓度应小于0.93μmol/L的限定要求。Ag^(+)实际水样加标回收检测结果显示,回收率为99.7%~101.4%。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Ag^(+)的SERS传感检测方法操作简单、耗时较短、特异性强,可应用于痕量Ag^(+)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功能化纳米颗粒 对巯基苯甲腈 银离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与金纳米粒子修饰纳米通道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在粮食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
7
作者 胡维 周玉蓉 +4 位作者 蒋栋磊 王楠玮 张思迪 张娜 王立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24-333,共10页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金纳米粒子(AuNPs)修饰纳米通道(阳极氧化铝AAO膜)的电化学传感器,并结合丝网印刷电极(SPCE),用于粮食中痕量镉离子(Cd^(2+))和铅离子(Pb^(2+))的检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金纳米粒子(AuNPs)修饰纳米通道(阳极氧化铝AAO膜)的电化学传感器,并结合丝网印刷电极(SPCE),用于粮食中痕量镉离子(Cd^(2+))和铅离子(Pb^(2+))的检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AuNPs-MWCNTs@AAO膜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评估电化学性能。优化后的检测条件为:AAO膜超声处理10 min、缓冲溶液pH5.5、溶出电压−1.2 V、溶出时间180 s。在0.1~10.00μg/L浓度范围内,Cd^(2+)和Pb^(2+)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03和0.9993,检出限分别为0.23μg/L和0.11μg/L。传感器对常见干扰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即使在其浓度为100倍时,Cd^(2+)和Pb^(2+)的电流响应变化仍不超过5%。在重复性、重现性和长期稳定性方面,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可靠性,氧化还原峰电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5%和2.3%。该传感器制备简便,性能可靠,能够为粮食中痕量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纳米通道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 纳米粒子(aunps) 离子检测 粮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复合碳材料修饰的免疫传感器检测血清中CYFRA21-1 被引量:1
8
作者 彭晨曦 龚国傲 +2 位作者 蔡珂 梅勇 潘洪志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构建一种基于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颗粒(CMWCNTs/N-rGO/AuNPs)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免疫传感器,用于定量检测人血清中肺癌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以尿素作为氮源制备N-rGO,通过超声混合将... 构建一种基于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颗粒(CMWCNTs/N-rGO/AuNPs)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免疫传感器,用于定量检测人血清中肺癌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以尿素作为氮源制备N-rGO,通过超声混合将CMWCNTs、AuNPs与N-rGO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CMWCNTs/N-rGO/AuNPs。由复合材料修饰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不仅可以放大电信号,还能通过Au-S键与抗体结合,因此可实现对CYFRA21-1的定量检测。该免疫传感器对人血清中CY-FRA21-1的检测在0.1~500 ng/m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25 ng/mL。人血清样本的加标回收率为91.75%~109.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29%(n=6)。该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出限,适合于检测人血清中的CYFRA21-1,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 纳米颗粒 细胞角蛋白19可溶片段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铂金纳米酶和磁珠的新冠病毒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9
作者 王丙年 左蕾 +5 位作者 王继创 李玉林 程蕾 王晓军 WANG DAVID XUDONG 王云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2-717,725,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磁珠(MBs)富集和铂金纳米颗粒(Au@PtNPs)酶催化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视化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双抗体夹心法原理,MBs抗体偶联物与SARS-CoV-2抗原和Au@PtNPs抗体标记物形成免疫复合物,最后利用Au@PtNPs催化显色液...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磁珠(MBs)富集和铂金纳米颗粒(Au@PtNPs)酶催化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视化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双抗体夹心法原理,MBs抗体偶联物与SARS-CoV-2抗原和Au@PtNPs抗体标记物形成免疫复合物,最后利用Au@PtNPs催化显色液变色的原理,通过比较颜色变化判定结果,蓝色变化表示阳性结果,无明显颜色变化表示阴性结果,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建立了基于MBs富集和Au@PtNPs酶催化的以SARS-CoV-2抗原为靶向分子的可视化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30 min内完成对SARS-CoV-2抗原的检测,可检测病毒抗原浓度3.125 ng/mL以上的SARS-CoV-2核衣壳蛋白样本;与季节性流感(H1N1)核蛋白、乙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无交叉反应。结论基于Au@PtNPs酶催化和MBs富集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在SARS-CoV-2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操作简单快捷,为病毒快速检测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磁微粒 新型冠状病毒 免疫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酒残渣用于植物法制备金纳米颗粒的研究
10
作者 王飞 富佳雨 +3 位作者 王燕 袁振 王毅敏 刘海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1-205,共5页
以葡萄酒残渣(GWR)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活性成分的含量信息由高到低依次为:糖类、多酚、黄酮、蛋白质。用GWR实现了金纳米颗粒(GNPs)的绿色制备,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GNPs的结构形态进... 以葡萄酒残渣(GWR)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活性成分的含量信息由高到低依次为:糖类、多酚、黄酮、蛋白质。用GWR实现了金纳米颗粒(GNPs)的绿色制备,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GNPs的结构形态进行表征。分析得到GWR中酚类或多羟基类物质作为还原剂存在,而起保护作用的主要为多酚和黄酮类物质,GNPs结构为面心立方晶体。通过控制变量探究了GNPs的合成规律,发现酸碱度和反应温度是影响GNPs形貌的主要因素,而提取液浓度与反应容器是影响GNPs粒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残渣 酚类 纳米颗粒 合成规律 外界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表面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快速荧光法检测微RNA-721
11
作者 刘英 奚潇雨 +1 位作者 封加栋 陆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724,共8页
目的构建一种自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的靶标快速荧光法,用于检测靶标miRNA。方法首先在金纳米颗粒(AuNP)表面修饰5-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DNA发夹探针H1,形成探针AuNP-H1,H1的荧光被AuNP猝灭。加入靶标miRNA会导致AuNP上的H1标记荧... 目的构建一种自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的靶标快速荧光法,用于检测靶标miRNA。方法首先在金纳米颗粒(AuNP)表面修饰5-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DNA发夹探针H1,形成探针AuNP-H1,H1的荧光被AuNP猝灭。加入靶标miRNA会导致AuNP上的H1标记荧光素远离AuNP而重新发射荧光,随后H1与DNA发夹探针H2发生循环自组装,靶标循环被利用,导致荧光信号放大。将探针AuNP-H1、探针H2及不同浓度的miRNA-721共反应后,在480 nm激发波长下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结果以急性心肌炎生物标志物miRNA-721为模型靶标,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使用20μL探针AuNP-H1、50μL 3μmol/L探针H2(退火缓冲液为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5 mmol/L MgCl_(2),pH 7.4)与50μL不同浓度(0.1~5μmol/L)的miRNA-721在30℃共反应20 min,发现在520 nm处的相对荧光强度变化值(ΔF=F-F_(0))与miRNA-721浓度(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线性方程为ΔF=29232×lgC-52435(R2=0.9910)。该荧光法检测限为1.23 nmol/L。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2.71%~104.02%。一次完整的miRNA分析可以在20 min内完成。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miRNA-721的检测,为急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无酶信号放大 催化发夹组装 微RNA-721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还原制备金纳米颗粒及其催化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茉琰 龙杏 +2 位作者 张清桐 梁展明 闵斗勇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自然界中的木质素来源广泛,其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可再生芳香聚合物。本研究利用木质素在太阳光激发下还原Au(Ⅲ)制备金纳米颗粒(Au NPs),并将其用于催化还原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探究了不同木质素质量浓度、HAuCl_... 自然界中的木质素来源广泛,其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可再生芳香聚合物。本研究利用木质素在太阳光激发下还原Au(Ⅲ)制备金纳米颗粒(Au NPs),并将其用于催化还原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探究了不同木质素质量浓度、HAuCl_(4)浓度、光照时间等条件对Au NPs粒径及形貌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纳米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对Au NPs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木质素作还原剂成功制备了Au NPs,最佳制备工艺如下:木质素质量浓度为0.1 mg/mL,HAuCl_(4)浓度为1.00 mmol/L,HAuCl_(4)溶液与木质素溶液体积比为4∶1,光照时间为60 min,此条件下制得的Au NPs平均粒径为32.14 nm。此外,以亚甲基蓝(MB)和对硝基苯酚(4-NP)为污染物模型物探究了Au NPs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Au NPs对MB和4-NP具有良好的光催化还原性能,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765 8和0.316 6 min^(-1)。木质素还原Au(Ⅲ)制备得到的Au NPs/木质素用于废水中染料和硝基芳香族污染物的光催化还原,不仅实现了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而且实现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纳米颗粒 光催化降解 有机污染物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纳米复合颗粒Au_(rod)@Ag和Au_(rod)@Ag@Au合成及SERS应用
13
作者 龙世佳 刘杨 +2 位作者 司长代 冯小强 汪河滨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3-880,共8页
通过外延生长法以金纳米棒为核制备了Au_(rod)@Ag核壳纳米八面体及Au_(rod)@Ag@Au复合纳米立方体,利用诱导试剂调控实现壳层形状可控制备,核壳金银协同效应使得所制备金核银壳纳米粒子既具有金溶胶的均匀性,又具备银溶胶的表面增强拉曼... 通过外延生长法以金纳米棒为核制备了Au_(rod)@Ag核壳纳米八面体及Au_(rod)@Ag@Au复合纳米立方体,利用诱导试剂调控实现壳层形状可控制备,核壳金银协同效应使得所制备金核银壳纳米粒子既具有金溶胶的均匀性,又具备银溶胶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SERS),是高增强因子的新型活性基底。研究结果表明:与金棒、Au_(rod)@Ag@Au相比,Au_(rod)@Ag是更好的拉曼增强基底,其对罗丹明6G的增强因子高达3.12×10^(9),可实现罗丹明6G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核壳纳米复合颗粒 SERS效应 硅片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自组装金纳米颗粒超晶格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信 史作盐 +2 位作者 宋明霞 虞应 刘绍鼎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0,共9页
自组装贵金属纳米颗粒超晶格等离激元与光场的耦合能够激发极化激元模式,在增强光谱及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自组装方法制备超晶格薄膜层数较难控制,同时样品尺寸较小,限制了相关应用的发展。本文基于润湿增强的界面... 自组装贵金属纳米颗粒超晶格等离激元与光场的耦合能够激发极化激元模式,在增强光谱及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自组装方法制备超晶格薄膜层数较难控制,同时样品尺寸较小,限制了相关应用的发展。本文基于润湿增强的界面自组装方法可快速、大面积制备单层密排纳米颗粒薄膜的特性,采用逐层堆叠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层数的大面积、均匀分布的金纳米颗粒超晶格薄膜样品。实验及计算透/反射光谱表明,所制备超晶格样品能够有效激发极化激元模式,同时高阶极化激元模式随着超晶格层数的增加也可被有效激发。此外,通过调整纳米颗粒尺寸也可有效调制极化激元模式的共振峰位。这些研究为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纳米颗粒超晶格薄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案,有望用于高性能微纳光子器件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超晶格 时域有限差分法 极化激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金颗粒对卡林型金矿成矿的指示
15
作者 冯宏业 琚宜文 +6 位作者 方维萱 朱洪建 余坤 陈博 乔鹏 肖蕾 陶丽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5-66,共2页
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一直是矿物学和矿床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我国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长期存在纳米金颗粒(包裹体金)和晶格金之争(Feng Hongye et al.,2021)。黄铁矿在金矿床中通常作为主要载金矿物出现,其晶体内部结... 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一直是矿物学和矿床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我国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长期存在纳米金颗粒(包裹体金)和晶格金之争(Feng Hongye et al.,2021)。黄铁矿在金矿床中通常作为主要载金矿物出现,其晶体内部结构及微量元素组份特征可以用来限定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与演化规律、反映成矿过程、约束矿床成因等,离散不可见金的形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 纳米颗粒 热液流体 成矿作用 生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酪氨酸/纳米金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水环境中环丙沙星 被引量:2
16
作者 秦建芳 李威威 +4 位作者 张玉莹 白乙艳 王龙 武舒敏 杨海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1-759,共9页
利用聚酪氨酸有机薄膜负载金纳米粒子作为检测环丙沙星的基底材料,制备了p-Tyr/AuNP s/Au电化学传感器,对环丙沙星(CFX)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性能。用扫描电镜对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CFX在该材料表面的反应为二电子转移的受吸附控制的过... 利用聚酪氨酸有机薄膜负载金纳米粒子作为检测环丙沙星的基底材料,制备了p-Tyr/AuNP s/Au电化学传感器,对环丙沙星(CFX)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性能。用扫描电镜对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CFX在该材料表面的反应为二电子转移的受吸附控制的过程。用单因素实验对L-酪氨酸(L-Tyr)单体的浓度、聚合的扫描圈数、金纳米沉积时间、溶液pH值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在6.60×10^(-7)~1.57×10^(-5)mol·L^(-1),ΔI与环丙沙星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50×10^(-7)mol·L^(-1)(S/N=3)。该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可用于实际水体中环丙沙星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5.7%~1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yr/aunps/Au 纳米 聚酪氨酸 环丙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侧柏叶水提液还原法的纳米金颗粒粒径的调控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炳云 詹国武 +3 位作者 景孝廉 张晓丹 黄加乐 李清彪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7-403,共7页
以侧柏叶(Cacumen platycladi)水提液还原氯金酸(HAuCl4)制备了纳米金颗粒,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对所得纳米金颗粒进行了表征,通过简单地改变侧柏叶水提液加入量对纳米金颗粒的粒径进行调控研究.结... 以侧柏叶(Cacumen platycladi)水提液还原氯金酸(HAuCl4)制备了纳米金颗粒,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对所得纳米金颗粒进行了表征,通过简单地改变侧柏叶水提液加入量对纳米金颗粒的粒径进行调控研究.结果发现:在90 ℃下,固定HAuCl4的浓度(0.5 mmol/L),随着侧柏叶水提液加入量(0.5~20 mL)的增加,所得纳米金颗粒的平均粒径(84.9~15.6 nm)明显减小,且粒径分布逐渐变窄,形貌也更加均一,说明通过改变侧柏叶水提液用量,可有效地调控纳米金颗粒的粒径.通过测定侧柏叶水提液还原HAuCl4前后总糖、还原糖、蛋白质、黄酮等主要成分的浓度和抗氧化能力,证明了侧柏叶水提液中对HAuCl4溶液起还原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还原糖类和黄酮类物质,对纳米金颗粒起保护作用的主要成分是主要糖类、黄酮类、蛋白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粒径调控 侧柏叶 植物还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母表面金纳米颗粒单层膜的制备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薇 魏莉 +1 位作者 张昕彤 白玉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987-1989,共3页
Gold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e Frens method, have been electrostatically assemblied onto mica substrate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MnCl\-2 solution. The assembli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Gold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e Frens method, have been electrostatically assemblied onto mica substrate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MnCl\-2 solution. The assembli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 The immersing time of bare mica in Mn\+\{2+\} solu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Mn\+\{2+\} solution both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ssembled process of gold nanoparticulate monolayer. The coverage of gold particles shows periodical evolution on the immersing time of mica in MnCl\-2 solution. The higher is the concentration of MnCl\-2, the shorter is the time to attain maximum coverage. An ion\|exchanged and layer\|dissociated mechanism is put forth to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b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云母基底 组装 静电吸附 单层膜 制备 表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金纳米颗粒对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鲁理平 李娇 +2 位作者 武静 康天放 程水源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3-488,共6页
纳米金颗粒具有高的消光系数和良好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其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受纳米金颗粒的尺寸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半导体纳米晶电化学发光信号对金纳米颗粒的距离依赖性制备了DNA电化学发光传感器.首先利用循环伏安法(... 纳米金颗粒具有高的消光系数和良好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其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受纳米金颗粒的尺寸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半导体纳米晶电化学发光信号对金纳米颗粒的距离依赖性制备了DNA电化学发光传感器.首先利用循环伏安法(CV)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原位沉积金纳米颗粒(Au NPs),巯基丙酸包裹的Cd S量子点(QDs)与氨基修饰的双链DNA(ds DNA)通过酰胺键缩合,形成量子点修饰的双链DNA(QDs-ds DNA).最后将QDs-ds DNA通过ds DNA另一端的巯基组装到纳米金表面,得到Cd S QDs-DNA/Au NPs/GCE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优化电极表面QDs-ds DNA密度、金纳米颗粒沉积方法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对不同传感器的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如形貌和电化学阻抗等.进一步通过控制纳米金和Cd S QDs之间的DNA研究了纳米金对Cd S QDs发光信号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DNA链的长度和类型对发光信号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将此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物的DNA损伤检测,显示出很好的灵敏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电化学发光 纳米颗粒 DNA 全氟辛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颗粒增强信号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检测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青 刘卫 +3 位作者 羊小海 王柯敏 刘沛 何磊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45-1850,共6页
构建了一种高灵敏检测谷胱甘肽(GSH)和半胱氨酸(Cys)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先将富含T碱基的DNA1和DNA2探针分别修饰在金电极和纳米金颗粒(AuNPs)上,再加入Hg2+,通过形成T-Hg2+-T结构使AuNPs结合到金电极表面.当加入GSH(或Cys)后,GSH(... 构建了一种高灵敏检测谷胱甘肽(GSH)和半胱氨酸(Cys)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先将富含T碱基的DNA1和DNA2探针分别修饰在金电极和纳米金颗粒(AuNPs)上,再加入Hg2+,通过形成T-Hg2+-T结构使AuNPs结合到金电极表面.当加入GSH(或Cys)后,GSH(或Cys)可以竞争结合T-Hg2+-T结构中的Hg2+,使AuNPs离开电极表面.由于AuNPs上修饰的DNA探针能够静电吸附大量电活性物质六氨合钌(RuHex),因此该过程可引起计时电量信号的显著变化,据此实现了GSH(或Cys)的高灵敏检测.该传感器的检出限达10 pmol/L,比荧光法或比色法降低了2~3个数量级.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纳米颗粒 DNA 谷胱甘肽 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