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生物相容性溶液体系中金纳米链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守安 杨辅龙 +3 位作者 李季 方卫 刘峰 戴云生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28,共7页
在生物相容性的葡萄糖-柠檬酸盐溶液体系中,研究了Au(III)离子的化学还原和金纳米粒子的各向异性生长;借助VIS/NIR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表征以及梯度离心分离技术,获得了具有多重孪晶、形状类似于马铃薯的链状金纳米粒子结构,其溶液具... 在生物相容性的葡萄糖-柠檬酸盐溶液体系中,研究了Au(III)离子的化学还原和金纳米粒子的各向异性生长;借助VIS/NIR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表征以及梯度离心分离技术,获得了具有多重孪晶、形状类似于马铃薯的链状金纳米粒子结构,其溶液具有2个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分别呈现在光谱曲线较短和较长波长方向;研究了在含有球形和椭圆形金纳米粒子的溶液中由NaOH诱导所产生的自组装行为,获得了具有类似于金纳米棒光谱性质的金纳米链,其纵向共振吸收光谱峰位于大约800 nm波长处。简要讨论了在溶液体系中链状金纳米结构的形成和纳米粒子的自组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材料 金纳米链 自组装 化学还原 生物相容性溶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链的制备及其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雷彪 孙齐 +5 位作者 武智慧 刘雪萌 孔婧瑜 都允涵 赵琳琳 陆燕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167-12171,12177,共6页
纳米科技正在显著地影响,推动着癌症治疗药物与诊断试剂的发展。在治疗与诊断这个交叉领域,如何将治疗与诊断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提高肿瘤治疗效率受到广泛关注。利用模板法制备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的链状纳米结构用于癌症诊疗一体化。该... 纳米科技正在显著地影响,推动着癌症治疗药物与诊断试剂的发展。在治疗与诊断这个交叉领域,如何将治疗与诊断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提高肿瘤治疗效率受到广泛关注。利用模板法制备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的链状纳米结构用于癌症诊疗一体化。该材料可有效提高拉曼信号强度用于疾病诊断;另外,由于链状纳米结构具有较大长径比,癌细胞对其表现较高吸收效率。因此,该体系可作为诊断制剂与抗癌药物的传输载体来实现癌症的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疗一体化 药物载体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金纳米链 透明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标记羟胺放大化学发光检测赭曲霉毒素A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素 肖义陂 +3 位作者 武乐 姜萌萌 刘杰 严喜鸾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1,共5页
以羧基磁性微球为分离载体,连接氨基捕获探针和适配体,加入生物素化报告序列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竞争结合适体,继续加入链霉亲和素纳米金和羟胺/Au^(3+)以显著提高化学发光检测OTA的灵敏度,从而建立了一种纳米金标记羟胺放... 以羧基磁性微球为分离载体,连接氨基捕获探针和适配体,加入生物素化报告序列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竞争结合适体,继续加入链霉亲和素纳米金和羟胺/Au^(3+)以显著提高化学发光检测OTA的灵敏度,从而建立了一种纳米金标记羟胺放大化学发光检测OTA的高灵敏度方法。优化了羧基磁性微球、氨基捕获探针、适配体、生物素化报告序列、链霉亲和素纳米金的用量。优化条件下,在OTA质量浓度0.01~50 ng/m L范围内,化学发光信号值与OTA浓度的对数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2 5),检出限为1.58×10^(-3)ng/mL。对啤酒样品进行OTA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97.4%~105.4%,相对标准偏差为4.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霉亲和素纳米 羟胺 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电热流对导电岛纳米电极介电组装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崔祥干 丁海涛 杜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为了获得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系统中纳米颗粒介电组装成的纳米粒子链的形貌规律,在所制备出的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系统中进行了纳米颗粒介电组装实验。基于纳米颗粒介电操控理论,建立了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组装体系的纳米颗粒介电组装模型... 为了获得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系统中纳米颗粒介电组装成的纳米粒子链的形貌规律,在所制备出的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系统中进行了纳米颗粒介电组装实验。基于纳米颗粒介电操控理论,建立了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组装体系的纳米颗粒介电组装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对该介电组装模型中的电场分布和介电组装过程中纳米颗粒所受的介电泳力、交流电热流以及两者合作用的电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探究了交流电热流对导电岛纳米电极介电组装的影响。实验发现:在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系统中纳米颗粒的介电泳组装具有两种模式——纳米间隙之间的体组装与电极和导电岛表面上的面组装,并且组装模式的强弱程度受频率的影响,进而造成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链的分布和形态的不同。仿真结果表明:当频率增大到350 kHz时,纳米缝两侧电热流向发生反向;在频率为150 kHz且缝宽为500 nm时,会在整条纳米缝任意位置(端点处外)出现电热流旋涡,并且电热流旋涡会随着驱动频率的增加而减弱;随纳米缝宽度减小,电热流对纳米粒子介电组装的影响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 交流电热流 介电泳 纳米粒子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L-Met/GC电极的H_2O_2电催化氧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范建凤 罗雪梅 +1 位作者 李婧 范楼珍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6-149,共4页
在无额外的添加剂和保护剂的情况下,以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得链状金纳米粒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样品.层层自组装技术可将金纳米粒子自组装,并分别以L一甲硫氨酸(L-Methionine,L-Met)、硫脲... 在无额外的添加剂和保护剂的情况下,以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得链状金纳米粒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样品.层层自组装技术可将金纳米粒子自组装,并分别以L一甲硫氨酸(L-Methionine,L-Met)、硫脲(Thiourea,TU)、丙烯基硫脲(Allyl thiourea,ATU)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rrolidone,PVP)交联剂自组装于玻碳基底,即得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以[Fe(CN)6]3-/4-氧化还原电对为探针,考察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Au/L—Met/GC电极有最佳电化学性能,循环伏安曲线和计时电流曲线测试表明,Au几.Met/GC电极的H202电催化氧化有较高的灵敏度,线性范围2x10-7~3×10-3mol·L-1,检出限6.67×10 -8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交联剂 电化学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