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硝基苯胲铵在金红石表面的吸附机制及其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肖巍 余俊甫 +6 位作者 陈阳 万昕洋 刘剑飞 李宏静 张鹤 杨娟 高碧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219-4227,共9页
综合考虑矿物表面溶液化学,从亚硝基苯胲胺用量、Zeta电位、接触角试验、红外光谱测试及基团电负性理论计算的角度研究亚硝基苯胲胺在金红石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当pH=6.8且亚硝基苯胲胺用量一定时,金红石浮选回收率可达到81.5... 综合考虑矿物表面溶液化学,从亚硝基苯胲胺用量、Zeta电位、接触角试验、红外光谱测试及基团电负性理论计算的角度研究亚硝基苯胲胺在金红石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当pH=6.8且亚硝基苯胲胺用量一定时,金红石浮选回收率可达到81.5%。金红石颗粒表面的Ti—O键断裂后,会造成表面的活性质点在水溶液中发生水化,从而生成羟基化合物Ti(OH)22+、Ti(OH)3+等,而吸附行为主要是与Ti(OH)3+作用的结果。亚硝基苯胲胺能够明显增强金红石表面的疏水性能,且在亚硝基苯胲胺的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接触角最大,即疏水性最强。亚硝基苯胲胺与金红石表面活性质点发生键合,且与—N—O,—N=O官能团生成了含苯环的络合物;矿物与药剂上O和O键合的可能性最大,且稳定性最强,并生成含苯环的五元环络合物,从而使金红石疏水上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基苯胲胺 金红石浮选 五元环络合物 新型环保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金红石选择性捕收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孙伟 李文军 刘建东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39,共5页
以水杨羟肟酸(SHA)和TPRO作捕收剂,进行了金红石、石英的单矿物浮选和混合矿浮选试验。试验表明,与SHA相比,TPRO具有更强的捕收性能和极高的选择性,且无需活化。在最佳的浮选条件下,金红石单矿物的浮选回收率可以达到97.5%;混合矿浮选... 以水杨羟肟酸(SHA)和TPRO作捕收剂,进行了金红石、石英的单矿物浮选和混合矿浮选试验。试验表明,与SHA相比,TPRO具有更强的捕收性能和极高的选择性,且无需活化。在最佳的浮选条件下,金红石单矿物的浮选回收率可以达到97.5%;混合矿浮选精矿中金红石的品位大于80%,回收率大于97%。紫外和红外检测结果表明,TPRO可以与金红石矿物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和螯合作用,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捕收性能。推测了TPRO在金红石矿物表面作用产物的结构。这是TPRO首次被用作钛矿物的捕收剂,对TPRO在金红石实际矿石浮选中的应用具有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浮选 捕收剂 TPRO 水杨羟肟酸 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钠与含苯环类羟肟酸盐对金红石可浮性的影响及协同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万中 印万忠 +3 位作者 刘明宝 池冬瑞 班小淇 殷学明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149,共8页
为揭示油酸钠(SO)和羟肟酸类药剂协同浮选金红石的协同机理,在单矿物浮选的基础上,采用Zeta电位、表面张力、接触角、紫外漫反射光谱等手段从界面化学角度探索了组合药剂在金红石表面的作用行为。结果表明:三种药剂对金红石捕收能力大... 为揭示油酸钠(SO)和羟肟酸类药剂协同浮选金红石的协同机理,在单矿物浮选的基础上,采用Zeta电位、表面张力、接触角、紫外漫反射光谱等手段从界面化学角度探索了组合药剂在金红石表面的作用行为。结果表明:三种药剂对金红石捕收能力大小顺序为:油酸钠(SO)>苯甲羟肟酸钠(BHA)>水杨羟肟酸钠(SHA)。药剂添加顺序对组合体系中金红石的浮选行为影响较大,油酸钠分子中富电子的双键与羟肟酸类药剂分子中缺电子的苯环之间具有电子共轭效应,该效应可引起组合药剂发生缔合并生成缔合物从而对金红石产生协同作用。苯甲羟肟酸钠与油酸钠组合体系中金红石浮选回收率与药剂作用后矿物的带隙大小存正比例关系,而在水杨羟肟酸钠和油酸钠组合体系中则成反比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浮选 组合药剂 电子共轭效应 金红石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