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配合物分子纳米结构构筑与调控的STM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婷 袁群惠 万立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9-400,共12页
金属配合物分子具有结构多样且可控以及功能丰富等特点,在催化、传感、分子识别、纳米器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金属配合物分子的研究已是分子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同时,利用配合物分子构筑表面分子纳米结构以及对配合物单分子性质的... 金属配合物分子具有结构多样且可控以及功能丰富等特点,在催化、传感、分子识别、纳米器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金属配合物分子的研究已是分子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同时,利用配合物分子构筑表面分子纳米结构以及对配合物单分子性质的研究也日趋活跃.近年来,本研究组发展了配合物分子在固体表面的自组装技术,并结合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金属配合物分子表面纳米结构的研究工作,在固体表面成功实现了对配体、配合物分子的高分辨STM成像、原位配合以及分子识别,设计和构筑了多种功能配合物分子纳米结构,并系统研究了结构形成规律.本文以本研究组近年来有关金属配合物分子组装的研究结果为主,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综述有关金属配合物分子纳米结构的构筑与调控的STM研究进展,介绍该类分子在固体表面的组装和分散规律,为表面分子纳米结构的构筑和调控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配合物分子 自组装 纳米结构 扫描隧道显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取代二氧四胺大环金属超分子配合物的溶液热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苏循成 林华宽 +3 位作者 朱守荣 孙宏伟 杨毅 陈荣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205-1208,共4页
利用简单步骤合成了 8-羟基喹啉取代的二氧四胺大环配体 ,此类配体含有两个独立的螯合基团 ,在适当情况下能分别与金属离子配位 .在 ( 2 5 .0± 0 .1 )℃ ,I=0 .1 mol/ L Na NO3条件下 ,用 p H法测定了 n(配体 )∶n(金属离子 ) =2... 利用简单步骤合成了 8-羟基喹啉取代的二氧四胺大环配体 ,此类配体含有两个独立的螯合基团 ,在适当情况下能分别与金属离子配位 .在 ( 2 5 .0± 0 .1 )℃ ,I=0 .1 mol/ L Na NO3条件下 ,用 p H法测定了 n(配体 )∶n(金属离子 ) =2∶ 3的二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四胺 8-羟基喹啉 稳定常数 金属分子配合 大环配体 溶液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高分子化的小分子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梅群波 杜乃婴 吕满庚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28-731,共4页
通过8-羟基喹啉的氯甲基化,预先合成5-氯甲基-8-羟基喹啉,在催化剂无水醋酸钠的作用下,再使之与双官能团的化合物氯乙醇反应,合成具有反应活性点的8-羟基喹啉的衍生物(C lCH2CH2OCH2-Hq),然后与含有A l3+,Zn2+,L i+的金属化合物及8-羟... 通过8-羟基喹啉的氯甲基化,预先合成5-氯甲基-8-羟基喹啉,在催化剂无水醋酸钠的作用下,再使之与双官能团的化合物氯乙醇反应,合成具有反应活性点的8-羟基喹啉的衍生物(C lCH2CH2OCH2-Hq),然后与含有A l3+,Zn2+,L i+的金属化合物及8-羟基喹啉经由配位反应,合成了可溶性的具有单反应活性点的小分子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含有A lQ3,ZnQ2,L iQ基团),这类化合物可以接枝到高聚物上,得到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含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发光材料1。HNMR、FTIR、元素分析确定了小分子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组成;紫外吸收光谱(UV)、光致发光光谱(PL)说明小分子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发光来自于A lQ3,ZnQ2,L iQ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 发光材料 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梅群波 杜乃婴 吕满庚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26,共4页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功能材料,评述了有关它的各种合成方法。以金属离子与含配位基团的聚合物进行反应,容易在高聚物之间形成交联,难以获得发光强度高的高分子配合物;使金属离子与高分子配体和小分子配体同时作用...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功能材料,评述了有关它的各种合成方法。以金属离子与含配位基团的聚合物进行反应,容易在高聚物之间形成交联,难以获得发光强度高的高分子配合物;使金属离子与高分子配体和小分子配体同时作用,可以得到荧光强度比较理想的产物,但反应难以定量控制;以小分子金属配合物单体与某些单体之间进行共聚合反应,也可获得荧光强度较高的高分子配合物,但聚合反应的空间位阻较大;通过两端都含有配位基团的刚性链的有机小分子配体直接与金属离子配合形成高分子金属配合物;以小分子金属配合物单体进行均聚或者将小分子金属配合物接枝到高聚物上也可以形成高分子金属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金属配合 发光材料 制备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金属生物大分子配合物前驱体制备多孔碳球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保海 罗民 +2 位作者 杨顺 付蓉蓉 马金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0-318,共9页
以天然生物大分子鞣花酸(EA)为有机配体,Zn(CH_3COO)_2·2H_2O为锌源,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在室温下经超分子自组装形成金属生物大分子配合物(Zn EA)前驱体,再经碳化制备了分级多孔碳球.研究了不同碳化温度和酸洗处理过程对多孔碳... 以天然生物大分子鞣花酸(EA)为有机配体,Zn(CH_3COO)_2·2H_2O为锌源,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在室温下经超分子自组装形成金属生物大分子配合物(Zn EA)前驱体,再经碳化制备了分级多孔碳球.研究了不同碳化温度和酸洗处理过程对多孔碳球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和电化学储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惰性气氛下,1000℃下碳化制备的多孔碳材料(C-Zn EA-1000)的比表面积高达1238 m^2/g,最可几孔径分布约为4 nm;在6 mol/L KOH电解液中,扫描速率为5 m V/s时比电容为216 F/g.当扫描速率由5 m V/s增加到100 m V/s时,其比电容保持率为84.67%,显示了优异的倍率特性.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0周充放电循环后比电容的损失仅为3%,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分子配合 分子自组装 鞣花酸 分级多孔碳球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稳定常数及平均配位数的新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士凤 段华玲 +2 位作者 林继军 朱建颖 弓振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3-859,共7页
建立了基于化学平衡理论模型以及凝胶过滤色谱(GF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的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测定新方法。以聚乙烯亚胺(PEI)和Cu2+为例,对形成的PEI-Cu配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 建立了基于化学平衡理论模型以及凝胶过滤色谱(GF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的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测定新方法。以聚乙烯亚胺(PEI)和Cu2+为例,对形成的PEI-Cu配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进行测定.以0.02mol.L-1 HAc-NaAc为流动相。凝胶色谱柱分离大分子PEI—Cu配合物以及Cu的小分子配合物、游离态离子,最后用ICPMS测定不同形态金属元素的浓度:利用建立的化学平衡理论模型.计算PEI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测得25℃,pH4.1~5.3时,PEI-Cu配合物稳定常数为10^9.6 -10^10.7,平均配位数为1.0-1.3。建立的在线分离、测定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为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过滤色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分子聚合-金属配合 配合稳定常数 平均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碱基桥连配体对金属-生物分子框架配合物(MBioFs)的形貌与吸收性质的影响
7
作者 徐白璐 曲晓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3,共7页
近年来,以生物分子作为配体连接金属离子形成的多孔材料金属-生物分子框架配合物(MBio Fs)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配位化学与生物材料科学之间新的交叉学科。作为核酸的核心组分的核酸碱基,拥有氮、氧孤对电子,使其可以作为多齿配体。我... 近年来,以生物分子作为配体连接金属离子形成的多孔材料金属-生物分子框架配合物(MBio Fs)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配位化学与生物材料科学之间新的交叉学科。作为核酸的核心组分的核酸碱基,拥有氮、氧孤对电子,使其可以作为多齿配体。我们用溶剂热法以不同的核酸碱基合成了一系列的金属-生物分子框架配合物。由于桥连配体核酸碱基配位性质的不同,这些金属-生物分子框架配合物表现出不同的微观结构。此外,它们可以周期性的吸收和释放有机物分子,因此可以用于污水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生分子框架配合 核酸碱基 多孔材料 吸收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4-乙烯基吡啶与Cu(Ⅱ)离子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孔德轮 高保娇 李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99-1403,共5页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Ⅱ)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Ⅱ)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配合物的热性能.结果表明,对于相对分子质量为1.06×105的P4VP,其c*为15 mmol·L-1(按P4VP中的链节量计算).在稀溶液中P4VP与Cu(Ⅱ)离子形成可溶性的分子内配合物,表观配位数为9-10;在亚浓溶液中,P4VP与Cu(Ⅱ)离子发生分子间配合作用,由于配位交联,形成不溶性的配合物P4VP-Cu(Ⅱ),配位数为3.P4VP与Cu(Ⅱ)离子形成配合物后,玻璃化温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金属配合 配合结构 聚4-乙烯基吡啶 Cu(Ⅱ)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希夫碱金属配合物活性中心对催化活化分子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申国瑞 何玉凤 +2 位作者 段宗范 王荣民 夏春谷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185,共4页
以交联聚苯乙烯担载酪氨酸希夫碱为配体,制备了其锰、钴、铜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分别以环己烯、异丙苯和乙苯为底物,氧气为氧源,研究了温和条件下不同金属中心活化分子氧能力,发现高分子担载铜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化分子氧能力最强,对反应... 以交联聚苯乙烯担载酪氨酸希夫碱为配体,制备了其锰、钴、铜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分别以环己烯、异丙苯和乙苯为底物,氧气为氧源,研究了温和条件下不同金属中心活化分子氧能力,发现高分子担载铜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化分子氧能力最强,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金属配合 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 催化氧化 分子
原文传递
高分子/SiO_2双负载纳米钯催化加氢反应特性 Ⅰ.双负载纳米钯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引烽 黄爱明 +2 位作者 陈静 陈来 华家栋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7-312,共6页
作者采用配位转化方法,成功地制备了高分子/二氧化硅双重负载的纳米钯催化剂.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对催化体系的表面形态、纳米钯粒子的分布及粒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通过配位转化方法制备的钯粒子与没有高分子保护的... 作者采用配位转化方法,成功地制备了高分子/二氧化硅双重负载的纳米钯催化剂.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对催化体系的表面形态、纳米钯粒子的分布及粒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通过配位转化方法制备的钯粒子与没有高分子保护的钯粒子相比,其在SiO2表面呈良好的球形,尺寸较为均一.高分子在SiO2表面的包覆层厚度、高分子配位基与金属钯离子的比例等对钯粒子的尺寸分布及粒径大小均有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对纳米钯微粒制备过程中高分子配位基团的结构测定,推测了其制备过程的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催化剂 分子金属配合 配位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锌络合物膜的耐水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月群 杜玉芳 宁荣昌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0-32,共3页
以水溶液聚合的方法 ,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合成了聚丙烯酸锌配合物 ,对其在水、氨以及氨 /水混合物中的溶解性进行了测试 ,发现其不溶于水 ,但可溶于氨以及氨 /水混合物 ,测试了该溶液在多种基材表面的接触角 ,并进行了玻璃表面的涂膜... 以水溶液聚合的方法 ,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合成了聚丙烯酸锌配合物 ,对其在水、氨以及氨 /水混合物中的溶解性进行了测试 ,发现其不溶于水 ,但可溶于氨以及氨 /水混合物 ,测试了该溶液在多种基材表面的接触角 ,并进行了玻璃表面的涂膜试验。研究了溶解条件 ,晾置条件以及测试条件对其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涂膜在具有优异的抗水溶性的同时 ,还具有一定的亲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金属配合 聚丙烯酸锌盐配合 水溶性 耐水性 涂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中PVI-Pd(Ⅱ)@Fe_3O_4@OA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鹏程 曹丽琴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4-169,177,共7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Fe_3O_4,对其用油酸(OA)表面改性得到Fe_3O_4@OA纳米粒子,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中采用沉淀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交联聚乙烯基咪唑-Pd(Ⅱ)[PVI-Pd(Ⅱ)@Fe_3O_4@OA]的复合物。对所合成的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 采用沉淀法制备Fe_3O_4,对其用油酸(OA)表面改性得到Fe_3O_4@OA纳米粒子,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中采用沉淀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交联聚乙烯基咪唑-Pd(Ⅱ)[PVI-Pd(Ⅱ)@Fe_3O_4@OA]的复合物。对所合成的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氮吸附-脱附测试、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研究了PVI-Pd(Ⅱ)@Fe_3O_4@OA对亚甲基蓝(MB)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物对亚甲基蓝(MB)有很好的催化降解效果,其中PdCl_2与乙烯基咪唑的摩尔比为1∶4时催化效果最好;且所制备的催化剂能快速方便地磁分离回收,回收的PVI-Pd(Ⅱ)@Fe_3O_4@OA复合物重复使用15次后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磁性高分子金属配合 亚甲基蓝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P-Cu(Ⅱ)/SiO_2复合物的清洁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13
作者 杨臻 王伟 +2 位作者 于帅 王吉德 曹丽琴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2,126,共5页
以2-乙烯基吡啶(2VP)为单体,Cu(Ⅱ)为配位中心,改性硅胶为载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中通过沉淀聚合合成了交联的PVP-Cu(Ⅱ)/SiO_2复合物。通过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 以2-乙烯基吡啶(2VP)为单体,Cu(Ⅱ)为配位中心,改性硅胶为载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中通过沉淀聚合合成了交联的PVP-Cu(Ⅱ)/SiO_2复合物。通过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广角X射线衍射仪等对PVP-Cu(Ⅱ)/SiO_2复合物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交联剂浓度和反应压力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利用PVP-Cu(Ⅱ)/SiO_2复合物对水溶液中的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了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VP-Cu(Ⅱ)与表面改性的SiO_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合成的PVP-Cu(Ⅱ)/SiO_2复合物为非晶态,且其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当压力为20MPa、BIS为30%(wt,质量分数)时,复合物的产率可达86%,最大吸附量可达600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改性硅胶 分子-金属配合 蛋白质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PAN纤维与铁离子的配位结构及其对染料降解的催化作用 被引量:24
14
作者 董永春 杜芳 韩振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114-2121,共8页
在室温条件下应用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纤维(AO-PAN)与FeCl3反应制备了聚丙烯腈纤维铁配合物(Fe-AO-PAN),并分别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动态热机械分析(DTMA)和电导法对Fe-AO-PAN进行了表征以确定其组成结构.... 在室温条件下应用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纤维(AO-PAN)与FeCl3反应制备了聚丙烯腈纤维铁配合物(Fe-AO-PAN),并分别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动态热机械分析(DTMA)和电导法对Fe-AO-PAN进行了表征以确定其组成结构.然后将Fe-AO-PAN作为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应用于两种常用偶氮染料C.I.活性红195(RR195)和C.I.酸性黑234(AB234)的光催化氧化降解反应中,考察了其对降解反应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Fe-AO-PAN中的Fe3+能够与AO-PAN表面三个偕胺肟(AO)链节单元的三个氨基氮原子和三个羟基氧原子进行配位反应,配位数为6.在Fe-AO-PAN和辐射光存在下,两种染料的氧化降解反应速度显著加快,染料结构中的偶氮键和芳香环结构都遭到破坏.PAN纤维腈基转化率的提高不仅能够明显增加Fe-AO-PAN表面结构中Fe3+含量,而且可显著促进其对染料氧化降解反应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金属配合 配位结构 改性PAN纤维 铁离子 催化 偶氮染料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胺与Zn(Ⅱ)的配位反应及其对结晶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爱勤 张俊彦 俞贤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43-146,共4页
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甲壳胺 (CTS)与 Zn( )的配位反应。用红外、紫外可见光谱、X衍射和 DSC等手段分析探讨了各种反应条件对其配位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CTS分子中的 - NH2 、- NHCO-和 - OH与 Zn( )进行了配位。 CTS- Zn( )配合物中... 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甲壳胺 (CTS)与 Zn( )的配位反应。用红外、紫外可见光谱、X衍射和 DSC等手段分析探讨了各种反应条件对其配位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CTS分子中的 - NH2 、- NHCO-和 - OH与 Zn( )进行了配位。 CTS- Zn( )配合物中锌含量越高 ,其结晶性越强 ,新化学键的引入加快了 CTS的溶解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胺 配位反应 结晶性 分子金属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DC-Cu(Ⅱ)/Na_2SO_3/H_2O体系引发MMA聚合
16
作者 崔元臣 刘新明 +1 位作者 赵晓伟 张磊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5,共7页
由含N,O,S多官能团的螯合树脂PADC和Cu2+作用制得一种新型的高分子金属配合物,用IR、XPS、AAS、TG/DTA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该配合物和Na2SO3水溶液组成的体系应用于引发MMA聚合,结果表明:PADC-Cu(Ⅱ)/Na2SO3体系可以有效地引发MMA聚合... 由含N,O,S多官能团的螯合树脂PADC和Cu2+作用制得一种新型的高分子金属配合物,用IR、XPS、AAS、TG/DTA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该配合物和Na2SO3水溶液组成的体系应用于引发MMA聚合,结果表明:PADC-Cu(Ⅱ)/Na2SO3体系可以有效地引发MMA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Ea=57.4 kJmol-1,并详细研究了影响产率和分子量的各因素,由该体系引发MMA聚合的分子量可达213万,在6h内产率就达58.6%.初步讨论了该聚合过程是一种自由基聚合过程,初始自由基由PADC-Cu2+/Na2SO3/MMA体系“配位氢转移”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C螫合树脂 CU^2+ 分子金属配合 MMA 聚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