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纳米球-纳米圆盘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模式的电磁场增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梦君 方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8-1103,共6页
表面等离激元自诞生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位于金属纳米结构中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可产生非常显著的近表面电场增强,并成功应用于诸多研究领域当中,而对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与外界入射... 表面等离激元自诞生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位于金属纳米结构中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可产生非常显著的近表面电场增强,并成功应用于诸多研究领域当中,而对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与外界入射光中磁场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该研究在前期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模拟计算了金属纳米球-纳米圆盘结构间隙处的近表面电、磁场增强,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在单束紧聚焦径向偏振光束的激发下,金属纳米圆盘产生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呼吸模式和上下表面处的电偶极矩模式,该模式使圆盘中心纵向表面电场得到增强。由于金属纳米圆盘与金属纳米球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电偶极矩的耦合共振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纵向电场得到有效增强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间隙模式。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研究,证明该金属纳米结构间隙模式的纵向电场分量相对于径向偏振入射光的有效激发横向电场分量即近表面电场的增强因子高达250倍;而近表面磁场的增强因子高达170倍。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出这种新型金属纳米结构的光谱特性以及近表面电、磁场分布特征,还展示出了该金属纳米结构的近表面电场增强分布、近表面磁场振幅分布以及近表面电、磁场共振波长的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金属纳米球-纳米圆盘结构具有明显的局域近表面电、磁场增强优势以及较宽的频谱波段。由于本文提出的金属纳米结构具有电、磁场增强优势,希望计算结果能应用到更多的研究领域当中,尤其是生物医学等领域,为人们抗击疫情提供一点点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光学 金属纳米球-纳米圆盘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电磁场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偏振光束激发的金属纳米球-纳米圆盘间隙模式等离激元共振光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梦君 方晖 +1 位作者 李小明 袁小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测量的基于金属纳米圆盘上方放置金属纳米球颗粒构成的金属纳米结构,其在径向偏振光束激发下,由于金属纳米圆盘的呼吸模式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作用,可以形成纵向电场有效增强的间隙模式等离激元共振。对此... 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测量的基于金属纳米圆盘上方放置金属纳米球颗粒构成的金属纳米结构,其在径向偏振光束激发下,由于金属纳米圆盘的呼吸模式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作用,可以形成纵向电场有效增强的间隙模式等离激元共振。对此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证明该间隙模式的纵向电场分量相对于径向偏振入射光的有效激发横向电场分量增强了100倍以上。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这种新型纳米结构的光谱特性以及表面电场分布特征,同时对单个金属纳米圆盘,单个金属纳米球,金属薄膜,金属纳米球-金属薄膜这几种纳米结构在同一个模拟计算框架下进行了计算以及比较分析。由于可以把金属纳米球类比为金属探针的尖端,所提出的新型间隙模式也有望在针尖型拉曼增强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光学 金属纳米圆盘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间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pH响应性的Cu/ZIF-8@Cur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3
作者 曾凡行 徐畅 +2 位作者 董旭峰 齐民 庄熙晶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1-2098,共8页
姜黄素是一类天然多酚,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但是其稳定性低、溶解度差且在人体中代谢过快等缺点严重限制应用。基于此,研究采用一锅法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铜掺杂的ZIF-8双金属MOF材料用于姜黄素的高效负载(简写为Cu/ZIF-8@Cur),以实现优异... 姜黄素是一类天然多酚,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但是其稳定性低、溶解度差且在人体中代谢过快等缺点严重限制应用。基于此,研究采用一锅法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铜掺杂的ZIF-8双金属MOF材料用于姜黄素的高效负载(简写为Cu/ZIF-8@Cur),以实现优异的抗菌性。首先,通过紫外和红外等分析,证明了姜黄素的成功负载,其负载率高达45.6%,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次,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复合颗粒具有优异的pH响应性:在未产生细菌时(中性条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当人体产生细菌(环境变为弱酸性),Cu/ZIF-8@Cur颗粒会缓慢的释放离子及药物。Cu/ZIF-8@Cur颗粒对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 姜黄素 金属-有机框架 PH响应性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碳纳米纤维负载Co-N-C纳米片用于电催化氧还原反应
4
作者 董梦娇 徐洋洋 +3 位作者 李净珊 叶仪鹏 李秉芯 陈昊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6-192,共7页
构建低成本、高性能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促进燃料电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溶剂热反应法,在纳米纤维上负载Co(OH)_(2)纳米片,并以之为硬模板转化为ZIF-67纳米片,接着采用高温热处理法,获得氮掺杂碳纳米纤维(NCNF... 构建低成本、高性能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促进燃料电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溶剂热反应法,在纳米纤维上负载Co(OH)_(2)纳米片,并以之为硬模板转化为ZIF-67纳米片,接着采用高温热处理法,获得氮掺杂碳纳米纤维(NCNF)负载Co-N-C纳米片(Co-NS)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基于高导电的NCNF、丰富的Co-N-C活性物种和纳米片阵列结构优势,NCNF/Co-NS催化剂具有极好的氧还原(ORR)动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在0.1 mol/L KOH溶液中,NCNF/Co-NS催化剂的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为0.9 V vs.RHE和0.83 V vs.RHE,可与Pt/C(0.92 V vs.RHE,0.85 V vs.RHE)媲美,并表现出远高于Pt/C的电化学稳定性和耐甲醇性能,使其在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贵金属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氮掺杂碳纳米纤维 -- 静电纺丝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用作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毅洁 蒋雪菲 +3 位作者 王雪萍 杨梅芳 龙怡幸 袁黎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02-1910,共9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一种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Co-NH_(2)-BDC,将(1S)-(+)-10-樟脑磺酰氯衍生到Co-NH_(2)-BDC上,制备了手性材料Co-NH_(2)-BDC-(1S)-(+)-10-樟脑磺酰氯,并对Co-NH_(2)-BDC和手性材料Co-NH_(2)-BDC-(1S)-(+)-10-樟脑磺...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一种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Co-NH_(2)-BDC,将(1S)-(+)-10-樟脑磺酰氯衍生到Co-NH_(2)-BDC上,制备了手性材料Co-NH_(2)-BDC-(1S)-(+)-10-樟脑磺酰氯,并对Co-NH_(2)-BDC和手性材料Co-NH_(2)-BDC-(1S)-(+)-10-樟脑磺酰氯进行了表征。通过“网包法”制备了手性固定相,用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其拆分能力进行考察。Co-NH_(2)-BDC-(1S)-(+)-10-樟脑磺酰氯色谱柱共拆分了26种外消旋体和5种苯系位置异构体,且大部分手性化合物的分离效果较好,达到基线分离。该色谱柱在不同进样量和柱温下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和较好的重复性,说明Co-NH_(2)-BDC-(1S)-(+)-10-樟脑磺酰氯所制备的HPLC手性固定相分离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纳米 高效液相色谱 手性分离 手性固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铜双金属纳米粒子/聚乳酸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6
作者 戎成宝 孙辉 于斌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为制备高效抗菌的生物可降解聚乳酸(PLA)静电纺丝纤维膜,首先利用L-抗坏血酸对银和铜的硝酸盐溶液进行化学还原,得到银-铜双金属纳米粒子(Ag-Cu NPs)。然后将Ag-Cu NPs与PLA纺丝液共混,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组成的Ag-Cu NPs/PLA... 为制备高效抗菌的生物可降解聚乳酸(PLA)静电纺丝纤维膜,首先利用L-抗坏血酸对银和铜的硝酸盐溶液进行化学还原,得到银-铜双金属纳米粒子(Ag-Cu NPs)。然后将Ag-Cu NPs与PLA纺丝液共混,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组成的Ag-Cu NPs/PLA复合纳米纤维膜,并对其形貌、结构、亲水性和抗菌性能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Ag-Cu NPs的粒径约为32 nm,复合纳米纤维膜中Ag-Cu NPs被PLA基体包覆,且沿着纤维径向排列,纤维表面存在大量微小的孔洞;加入Ag-Cu NPs后,Ag-Cu NPs/PLA的水接触角略微降低,亲水性增加,且Ag-Cu NPs和PLA之间仅发生物理作用,未产生明显的化学作用;相比于纯PLA纳米纤维膜,Ag-Cu NPs/PLA的抗菌率明显提高,当纺丝液中Ag-Cu NPs相对于PLA质量为7%时,复合纳米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到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铜双金属纳米粒子 静电纺丝 复合纳米纤维膜 抗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Pd双金属纳米空心球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7
作者 张桂敏 马文娟 +1 位作者 丁文强 傅正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3-971,共9页
以Ag纳米颗粒为牺牲模板,H_(2)PdCl_(4)为前驱体,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在70℃下采用电偶置换法结合还原法制备出AgPd双金属纳米空心球。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结合能量色散等手段对由不同... 以Ag纳米颗粒为牺牲模板,H_(2)PdCl_(4)为前驱体,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在70℃下采用电偶置换法结合还原法制备出AgPd双金属纳米空心球。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结合能量色散等手段对由不同体积的0.01 mol·L^(-1)H_(2)PdCl_(4)溶液制备的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随着H_(2)PdCl_(4)溶液体积的增加,产物的空心化程度逐渐升高,晶粒的尺寸逐渐增大。当H_(2)PdCl_(4)溶液体积为120μL时,合成的AgPd双金属纳米空心球组成和结构较为均匀,其粒径约为25 nm,壳层厚度2~3 nm。双金属中,由于Ag和Pd电负性的差异,电子从Ag转移到了Pd,使Pd表面出现电子富集区,显著提高了其催化效率。将所合成的AgPd双金属以及纯金属Ag和Pd作为催化剂,分别用于硼氢化钠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的反应,发现AgPd双金属的催化性能远高于纯金属Ag和Pd,其中AgPd-120纳米空心球(H_(2)PdCl_(4)溶液体积120μL)作催化剂时的反应速率常数最高,是同等尺寸纯Ag纳米球的24.0倍,纯Pd纳米立方体的14.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Pd双金属 纳米空心 电偶置换 4-硝基苯酚 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刘海峰 常津 +2 位作者 张爽男 原续波 姚康德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8-182,共5页
采用复合乳液 溶剂挥发法制得明胶 聚乳酸载五氟脲嘧啶 (5 Fu)微球 ,以混合型乳化剂Tween 80∶Span 80 =5∶1 作为初乳乳化剂 ,O 羧甲基壳聚糖作为复乳乳化剂 ,考察了明胶 聚乳酸载药微球的制备条件对微球的成球性、药物包封率及体... 采用复合乳液 溶剂挥发法制得明胶 聚乳酸载五氟脲嘧啶 (5 Fu)微球 ,以混合型乳化剂Tween 80∶Span 80 =5∶1 作为初乳乳化剂 ,O 羧甲基壳聚糖作为复乳乳化剂 ,考察了明胶 聚乳酸载药微球的制备条件对微球的成球性、药物包封率及体外释药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的选择、内部水相药物浓度和PLA分子量等均对载药微球的结构与性能产生影响 ,经优化条件得到了成球性和体外释放都比较好的载药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聚乳酸 载药 纳米 制备 体外释药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置换法制备包覆型纳米铜-银双金属粉末 被引量:9
9
作者 罗江山 刘伟 +3 位作者 黎军 雷海乐 唐永建 吴卫东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1-594,共4页
以AgNO3为主盐,采用直接置换法初步制备了包覆型纳米铜-银双金属粉末,分析了工艺条件对包覆效果的影响,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铜-银双金属粉末为包覆型结构,平均粒径约70 nm... 以AgNO3为主盐,采用直接置换法初步制备了包覆型纳米铜-银双金属粉末,分析了工艺条件对包覆效果的影响,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铜-银双金属粉末为包覆型结构,平均粒径约70 nm,分散性较好,表面银的原子分数达到74.28%。在洗涤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保护剂,有效解决了纳米铜粉的氧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双金属粉末 纳米金属 包覆 置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覆型纳米铜-银双金属粉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廖辉伟 李翔 +1 位作者 彭汝芳 王兴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27-1330,共4页
The resource comes from waste cupric liquor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PCB). In the liquid phase, we get high pureness and excellent property nano Cu with the hydrazine dydrate as t... The resource comes from waste cupric liquor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PCB). In the liquid phase, we get high pureness and excellent property nano Cu with the hydrazine dydrate as the reducer and the PVP and OP 10 as the dispersant. After the nano Cu is sensitized and acted, the nano Cu Ag Bimetallic Powders are got through 5% PVP and OP 10 are went into the plating solution and they are chemic plating. It is stated by the experimentation result that the powders can substitute Ag as the padding of conduction coating or shield co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覆结构 化学镀 纳米材料 -银双金属 表面改性 铜烂版废液 导电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和空心球的原位聚合方法的普适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幼维 赵炯心 +1 位作者 江明 汪佳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62-1766,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制备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和空心球的新方法,利用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HPMA)和乙酸乙烯酯(VAc)两种单体,在类似的反应条件下,成功地制备了以聚(ε-己内酯)(PCL)为核,分别以交联PHPMA和PVAc为壳的纳米微球;将微球的核酶解... 采用原位聚合制备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和空心球的新方法,利用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HPMA)和乙酸乙烯酯(VAc)两种单体,在类似的反应条件下,成功地制备了以聚(ε-己内酯)(PCL)为核,分别以交联PHPMA和PVAc为壳的纳米微球;将微球的核酶解后,分别得到了对应的交联PMAA空心球和交联PVA空心球.结果表明,原位聚合制备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的新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适用于单体可溶于水而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水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结构 聚合物纳米 空心 制备 普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米-纳米复合结构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凯兵 肖侠 +1 位作者 陈振华 李劲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98-1402,共5页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为单体、甲基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为交联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征了高吸油树脂微球的微观形貌,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同时与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树脂的吸油及疏水...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为单体、甲基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为交联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征了高吸油树脂微球的微观形貌,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同时与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树脂的吸油及疏水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球是由许多纳米粒子聚集而成的中空微米级微球;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树脂吸油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到达饱和吸油率所需时间减少;交联剂用量为3%(质量分数)的树脂吸油性能达到最好,对甲苯、三氯甲烷的饱和吸油率分别为20.78及28.32g/g,4h内对甲苯的吸收基本饱和;而采用悬浮聚合所制备的高吸油树脂,对甲苯和三氯甲烷的饱和吸油率分别为11.26、24.18g/g,12h吸油达到饱和;喷雾干燥及悬浮聚合制备的树脂与水的接触角分别为111.14与85.39°,表面能分别为38.10与42.85mJ/m2,采用喷雾干燥制备的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现出较好的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树脂 喷雾干燥 微米-纳米复合结构 中空微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空心微球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纯 殷恒波 +6 位作者 石莉萍 王爱丽 吴占敖 吴刚 姜涛 沈玉堂 姜廷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61-1665,共5页
选用具有高比表面、强吸附能力的二氧化硅纳米空心微球作吸附剂,对Pb2+、Cu2+及Cr3+的吸附性能进行测试。利用Langmuir线性方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纳米空心微球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256、0... 选用具有高比表面、强吸附能力的二氧化硅纳米空心微球作吸附剂,对Pb2+、Cu2+及Cr3+的吸附性能进行测试。利用Langmuir线性方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纳米空心微球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256、0.681、0.563 mmol/g。饱和吸附量与重金属离子的共价指数及电荷密度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共价指数增加或电荷密度的降低,饱和吸附量增大;吸附常数与重金属离子电场强度(有效核电荷数)有关,随着有效核电荷数的增加,吸附常数增大。此吸附过程具有化学吸附特征,再生的吸附剂可以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空心微 金属离子吸附 Langmuir线性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氟尿嘧啶/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培慧 刘媚 +2 位作者 张建莹 李周明 蔡继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6,共5页
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了5-氟尿嘧啶/壳聚糖纳米微球,评价其性能、体外释药性能及对人肺癌细胞GLC-82的体外杀伤效应,并通过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载药纳米微球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5-Fu/CS纳米微球平均包封... 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了5-氟尿嘧啶/壳聚糖纳米微球,评价其性能、体外释药性能及对人肺癌细胞GLC-82的体外杀伤效应,并通过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载药纳米微球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5-Fu/CS纳米微球平均包封率为32.3%,平均载药量为25.6%,平均粒径为253nm,平均Zeta电势为+8.38mV,成球性及分散性良好。CS载药纳米微球具有缓释性能,体外释药行为符合双向动力学规律。在体外作用72h,CS载药纳米微球对人肺癌细胞GLC-82的杀伤率达66.6%,杀伤效果明显优于5-Fu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药纳米 壳聚糖 5-氟尿嘧啶 控制释放 杀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场模型的纳米空心镍球的制备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连军 李彦 +2 位作者 李翔龙 李文强 万延见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0-184,共5页
针对目前混镍粉电火花腐蚀制备纳米空心镍球,存在着蚀除电极金属液滴与工作液中的小气泡不能充分结合,形成中空结构的问题,采用创新设计方法及知识库进行解决.根据实际工况,构建问题物-场模型,在知识库中搜索多种场,获得相应的解决方案... 针对目前混镍粉电火花腐蚀制备纳米空心镍球,存在着蚀除电极金属液滴与工作液中的小气泡不能充分结合,形成中空结构的问题,采用创新设计方法及知识库进行解决.根据实际工况,构建问题物-场模型,在知识库中搜索多种场,获得相应的解决方案.运用模糊评价法对多种方案进行评价与排序,挑选出最优方案———采用超声波场代替原有的机械场,开发出超声波制备纳米空心镍球装置,较好地改善了原有系统制备空心镍球的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空心镍 -场模型 知识库 模糊评价法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金属对圆管内Al_2O_3-水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斌 王晓童 +1 位作者 陈晨 杨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46-2056,共11页
实验研究了Al_2O_3-水纳米流体在泡沫金属填充管内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泡沫金属孔密度(pores per 0.0254m,PPI)为20~40,孔隙率为90%,Al_2O_3-水纳米流体的质量分数为0.1%~0.5%。实验结果表明:以压降为代价的前提下,泡沫金属与纳米流体相... 实验研究了Al_2O_3-水纳米流体在泡沫金属填充管内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泡沫金属孔密度(pores per 0.0254m,PPI)为20~40,孔隙率为90%,Al_2O_3-水纳米流体的质量分数为0.1%~0.5%。实验结果表明:以压降为代价的前提下,泡沫金属与纳米流体相结合的方式总是能显著强化传热。相同工况下,更大的PPI可以提高努塞尔数。去离子水工况下,40PPI泡沫金属对流换热效果最好,努塞尔数最大提高650%。泡沫金属PPI越大,压降增加越多,40 PPI泡沫金属的压降是光管的19倍。相比20 PPI泡沫金属,30 PPI的泡沫金属使努塞尔数最多提高15%,压降增加5%;40 PPI的泡沫金属可以使努塞尔数最多提高38%,压降增加38%。纳米流体的质量分数也对流动和传热有重要影响。根据实验数据开发了适用于纳米流体在泡沫金属强化管内的传热及流动的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纳米流体 泡沫金属 传热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板聚合法制备高浓度PMAA/HEC核-壳聚合物纳米微球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幼维 金巧蓉 +3 位作者 范青青 汪松 赵炯心 吴承训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2-297,共6页
以羟乙基纤维素(HEC)为大分子模板,选用甲基丙烯酸(MAA)单体,通过模板聚合一步反应,制备了较高浓度(40mg/mL)的核一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溶液。采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粒径一电位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方法,研究了PMAA/HEC纳... 以羟乙基纤维素(HEC)为大分子模板,选用甲基丙烯酸(MAA)单体,通过模板聚合一步反应,制备了较高浓度(40mg/mL)的核一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溶液。采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粒径一电位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方法,研究了PMAA/HEC纳米微球的形态、结构、原位形成机理和PH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大分子间氢键作用的驱动下,原位生成的PMAA和HEC自组装形成了以不溶性的PMAA/HEC大分子复合物为核、以可溶性HEC为壳的PMAA/HEC聚合物纳米微球。微球在pH-0.7~4.0范围内表现出较明显的pH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聚合物纳米 PH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玻碳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三价砷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蓝月存 罗汉金 王灿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9-463,共5页
研究了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电极测定痕量砷的阳极溶出伏安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分辨透射电镜及循环伏安法对颗粒的结构和电化学特性进行表征。采用方波伏安法测定三价砷,探讨了富集电位和方波伏安参数如频率、增幅、波幅... 研究了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电极测定痕量砷的阳极溶出伏安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分辨透射电镜及循环伏安法对颗粒的结构和电化学特性进行表征。采用方波伏安法测定三价砷,探讨了富集电位和方波伏安参数如频率、增幅、波幅以及干扰离子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呈壳-核结构;砷在0.30 V出现灵敏的阳极溶出伏安峰,峰电流与砷质量浓度在0.5~2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5μg/L;所制备的修饰电极重现性好,可用于三价砷的重复测定。共存离子Cu(Ⅱ)会影响三价砷的测定,而Pb(Ⅱ)、Cd(Ⅱ)、Zn(Ⅱ)等离子的存在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双金属纳米颗粒 玻碳电极 溶出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纳米颗粒-聚电解质多层膜的X射线反射率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秀宏 谭智敏 +3 位作者 黄兰 李晓龙 麦振洪 李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14-1317,MJ04,共5页
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了不同层数的 Au纳米颗粒 -聚电解质多层膜 ,用 X射线反射及原子力显微镜对膜的微结构进行了表征 .研究发现 ,当 Au纳米颗粒下面的聚电解质层较薄时 ,膜中无清晰的界面结构 ;随着 Au纳米颗粒下面的聚电解质层的增... 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了不同层数的 Au纳米颗粒 -聚电解质多层膜 ,用 X射线反射及原子力显微镜对膜的微结构进行了表征 .研究发现 ,当 Au纳米颗粒下面的聚电解质层较薄时 ,膜中无清晰的界面结构 ;随着 Au纳米颗粒下面的聚电解质层的增厚 ,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纳米颗粒-聚电解质多层膜 X射线反射率 静电自组装技术 层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Mo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VD法大量制备成束多壁纳米碳管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昱 张孝彬 +3 位作者 陶新永 王幼文 刘芙 许国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233-1238,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Ni-Mo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用CVD法催化裂解甲烷从而大量制备高质量高纯度的成束多壁纳米碳管.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催化效率.反应2h后,制备的多壁纳米碳管的量可达到初始催化剂量的80倍以上.碳管...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Ni-Mo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用CVD法催化裂解甲烷从而大量制备高质量高纯度的成束多壁纳米碳管.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催化效率.反应2h后,制备的多壁纳米碳管的量可达到初始催化剂量的80倍以上.碳管的直径较均匀,在10~20nm之间.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制备的纳米碳管石墨化程度增加,反应1h后,粗产品中纳米碳管的含量就超过了97%.简单放大后,单炉每克催化剂可以在0.5h内制得40g以上多壁纳米碳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成束多壁纳米碳管 制备 溶胶凝胶法 化学气相沉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