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磺酰氯促进金属氯化物插层石墨以实现高效钠存储
1
作者 兰淑琴 任伟成 +7 位作者 王钊 于畅 余金河 刘迎宾 谢远洋 张秀波 王健健 邱介山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8-548,共11页
金属氯化物-石墨插层化合物具有导电性优异,石墨层间距大等特点,可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在传统金属氯化物插层石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用到氯气,既增加了实验操作的风险,也对实验设备提出更高要求。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创新性地使... 金属氯化物-石墨插层化合物具有导电性优异,石墨层间距大等特点,可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在传统金属氯化物插层石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用到氯气,既增加了实验操作的风险,也对实验设备提出更高要求。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创新性地使用SO_(2)Cl_(2)作为氯源来促进BiCl_(3)插层石墨。该方法不仅有效提高了BiCl_(3)插层效率,也避免了直接使用氯气带来的安全性风险。采用该方法所合成的三氯化铋-石墨插层化合物(BiCl_(3)-GICs)的层间距为1.26 nm,BiCl_(3)插层含量高达42%。以其为负极材料,组装的钠离子电池具有高的比容量(213 mAh g^(-1)at 1 A g^(-1))和优异的倍率性能(170 mAh g^(-1)at 5 A g^(-1))。此外,原位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首圈放电后石墨与插层的BiCl_(3)相互作用减弱,该过程有效促进了钠离子在石墨层内的存储。采用该方法可成功制备多种类型金属氯化物-石墨插层化合物,为开发高性能储能材料提供了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酰氯 金属氯化物-石墨插层化合物 强化过程 负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键型石墨层间化合物及其应用于碱金属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柳小玄 李铮 +2 位作者 韩飞 刘洪波 刘金水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47-6058,共12页
离子键型石墨层间化合物(GICs)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层状材料,因其具有高的电子传导率、较好的热稳定性以及较大的层间空间而广泛应用于储能、催化、吸附、超导等领域。离子键型GICs分为供电子型GICs和受电子型GICs,这两类离子键型GICs的典... 离子键型石墨层间化合物(GICs)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层状材料,因其具有高的电子传导率、较好的热稳定性以及较大的层间空间而广泛应用于储能、催化、吸附、超导等领域。离子键型GICs分为供电子型GICs和受电子型GICs,这两类离子键型GICs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碱金属-GICs和金属氯化物-GICs。近年来,碱金属/金属氯化物-GICs在二次电池领域不断取得新的应用突破。围绕碱金属(Li,Na,K)-GICs的形成过程和金属氯化物-GICs对碱金属离子(Li^(+),Na^(+),K^(+))的存储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前者通过比较三种碱金属离子(Li^(+),Na^(+),K^(+))嵌入石墨的插层行为,阐明碱金属客体(Li,Na,K)与石墨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后者通过讨论金属氯化物-GICs应用于碱金属离子(Li^(+),Na^(+),K^(+))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优良表现和修饰改性后电化学性能的提高,指出金属氯化物-GICs在储能领域面临的挑战。最后,对离子键型GICs的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化合物 金属 金属氯化物 二次电池 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型钾四氢呋喃-GIC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敏 刘静静 +1 位作者 李贇 龚克成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3-59,共7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反应条件制备了纯1阶结构的钾 四氢呋喃 石墨插层化合物(K THF GIC),研究了1阶K THF GIC在空气中放置、溶剂洗涤以及加热处理时的稳定性,并对K、THF嵌入石墨层间以及从石墨层间脱嵌的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反应条件制备了纯1阶结构的钾 四氢呋喃 石墨插层化合物(K THF GIC),研究了1阶K THF GIC在空气中放置、溶剂洗涤以及加热处理时的稳定性,并对K、THF嵌入石墨层间以及从石墨层间脱嵌的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制备K THF GIC时,插层剂浓度和插层反应时间对产物结构的影响很大,较大的插层剂浓度,较长的反应时间有利于石墨反应完全;1阶K THF GIC的稳定性较差,K、THF容易从层间脱嵌,使得阶结构由1阶向高阶变化,高阶K THF GIC的稳定性相对1阶K THF GIC来说要好一些,即形成高阶K THF GIC后,K、THF从层间脱嵌的速率要慢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型 -四氢呋喃-GIS 制备 稳定性研究 石墨化合物 石墨化合物 人工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GICs合成条件对阶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加藏 陈丽涛 +1 位作者 曹宏 马恩宝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用混合法分别对天然鳞片石墨和膨胀石墨(expandedgraphite,EG)进行碱金属钾插层生成钾石墨层间化合物(potassium-graphiteintercalationcompounds,K-GICs)和钾膨胀石墨层间化合物(potassium-expandedgraphiteintercalationcompounds,K-E... 用混合法分别对天然鳞片石墨和膨胀石墨(expandedgraphite,EG)进行碱金属钾插层生成钾石墨层间化合物(potassium-graphiteintercalationcompounds,K-GICs)和钾膨胀石墨层间化合物(potassium-expandedgraphiteintercalationcompounds,K-EGICs),通过XRD分析发现K-EG-ICs在氮气环境中明显比K-GICs稳定.改变温度和反应时间,K-EGICs的阶结构没有很明显的变化,但其颗粒度与反应时搅拌速度有关.这是由EG和K-EGICs本身特殊的阶结构如EG(002)面网间距的增大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结构 合成条件 石墨化合物 天然鳞片石墨 XRD分析 膨胀石墨 反应时间 搅拌速度 混合法 金属 气环境 多因素 颗粒度 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吸附Al_(2)Cl_(6)分子的第一性原理与Monte Carlo研究
5
作者 苗中正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04,共8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Al_(2)Cl_(6)气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性能与光电性质,结果表明:(1)石墨烯对Al_(2)Cl_(6)气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两个Al原子的连线与石墨烯平面近乎平行且两个Al原子处于紧靠顶位的桥位位... 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Al_(2)Cl_(6)气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性能与光电性质,结果表明:(1)石墨烯对Al_(2)Cl_(6)气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两个Al原子的连线与石墨烯平面近乎平行且两个Al原子处于紧靠顶位的桥位位置时最稳定;(2)温度升高不利于Al_(2)Cl_(6)气体分子吸附并存在阶跃式降低,气体逸度增加有利于吸附并存在阶跃式升高,Al_(2)Cl_(6)气体分子插入石墨/双层石墨烯/多层石墨烯宜将温度维持在AlCl_(3)沸点附近,并增加气体的压力;(3)Al_(2)Cl_(6)的吸附对石墨烯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调控,但没有明显改变石墨烯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以及“赝能隙”;(4)Al_(2)Cl_(6)的吸附对体系光学参数的影响十分明显,静态介电常数提高近5倍,使体系屏蔽效应有较大增强,在长波波段的吸收性能、反射性能及光电导也有了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l_(3)-石墨/石墨化合物 金属氯化物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蒙特卡罗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吸附TiCl_(4)分子的条件控制及光电性能的理论研究
6
作者 苗中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8-534,共7页
为研究石墨烯吸附TiCl_(4)分子的影响因素及其光电性能,探索复合物应用于传感器及透明导电薄膜的可能性,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TiCl_(4)气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条件控制与光电性能。结果表明:(1)石墨烯对TiCl_(4)气体分... 为研究石墨烯吸附TiCl_(4)分子的影响因素及其光电性能,探索复合物应用于传感器及透明导电薄膜的可能性,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TiCl_(4)气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条件控制与光电性能。结果表明:(1)石墨烯对TiCl_(4)气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Cl原子吸附在其附近相距质心位置最远的碳原子顶位最稳定;(2)温度升高不利于TiCl_(4)气体分子吸附,气体逸度增加有利于吸附,TiCl_(4)气体分子插入石墨/双层石墨烯/多层石墨烯时宜将温度维持在TiCl_(4)沸点附近,并增加气体的压力;(3)TiCl_(4)的吸附对石墨烯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调控,使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显著提高,赝能隙减小,有效提高了导电性能;(4)在可见光区域,TiCl_(4)的吸附对体系的吸收性能影响不大,在提升透明导电薄膜导电性的同时未影响薄膜的光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l_(4)-石墨/石墨化合物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蒙特卡罗方法 光电性能 透明导电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被引量:35
7
作者 瞿保钧 陈伟 +2 位作者 谢荣才 王正洲 吴强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61-367,共7页
 结合近几年来在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研究的系列工作,综述了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论述了聚合物纳米插层化合物、可膨胀石墨体系、硅胶/碳酸钾体系、氢氧化镁和硼酸锌、有机磷系和磷-氮系膨胀型阻燃剂在无卤阻燃聚烯烃中所取...  结合近几年来在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研究的系列工作,综述了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论述了聚合物纳米插层化合物、可膨胀石墨体系、硅胶/碳酸钾体系、氢氧化镁和硼酸锌、有机磷系和磷-氮系膨胀型阻燃剂在无卤阻燃聚烯烃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卤阻燃剂 聚烯烃 纳米化合物 可膨胀石墨 氢氧化镁 -氮系膨胀型阻燃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