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种冲击电流下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动态模型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伟芳 何雨微 +2 位作者 徐真 刘政国 刘亚坤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146,共10页
为研究IEEE模型和Pinceti模型对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etal-oxide varistor,MOV)的仿真准确性,以额定电压为150~750 V的6种MOV为对象,理论和试验分析了不同幅值4/10μs、8/20μs雷电冲击电流和30/60μs操作冲击电流下的残压及吸收能量。... 为研究IEEE模型和Pinceti模型对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etal-oxide varistor,MOV)的仿真准确性,以额定电压为150~750 V的6种MOV为对象,理论和试验分析了不同幅值4/10μs、8/20μs雷电冲击电流和30/60μs操作冲击电流下的残压及吸收能量。结果表明,在IEEE模型参数确定中,随操作冲击电流幅值的增大,非线性电阻参考电压取值增大但电感取值减小;在残压预测中,IEEE模型误差为2.6%,较Pinceti模型误差4.6%更准确;在MOV吸收能量估算中,IEEE模型在低于10 kA电流幅值下的准确性高于Pinceti模型,且IEEE模型对30/60μs操作冲击电流的准确性较高,对8/20μs雷电冲击电流准确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电流试验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动态模型 残压 吸收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脉冲下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单片与双片并联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陆明明 行鸿彦 +3 位作者 梁桐瑞 吕东波 李鹏飞 张春龙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5-170,共6页
为了研究在多脉冲下,雷电保护器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单片与双片并联的性能,利用多脉冲发生设备,设置波形8/20μs,电流幅值20kA,脉冲间隔50ms的6个模拟的高压雷电脉冲,对单片与双片并联的MOV进行高压冲击试验,每次冲击间隔至样品... 为了研究在多脉冲下,雷电保护器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单片与双片并联的性能,利用多脉冲发生设备,设置波形8/20μs,电流幅值20kA,脉冲间隔50ms的6个模拟的高压雷电脉冲,对单片与双片并联的MOV进行高压冲击试验,每次冲击间隔至样品恢复室温,对比测试单片20kA与双片10kA并联的伏安特性,分别分析它们的各自耐高压的性能。研究发现,多脉冲下双片并联的耐冲击性能明显优于单片;多脉冲下MOV的散热能力对耐受性能起重要作用,而双片并联的散热能力较单片更好。因此多脉冲下双片10kA并联比单片20kA更具可靠性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脉冲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单片 双片并联 伏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开断工况下金属氧化压敏电阻冲击老化及失效特性研究
3
作者 龙辰 白云帆 +3 位作者 吴益飞 吴翊 纽春萍 荣命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3-64,共12页
为了探究直流开断过程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的老化及失效特性,搭建了MOV老化失效实验平台,研究了在重复脉冲作用下,MOV的阈值电压、泄漏电流、非线性系数以及残压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阈值电压U_(1mA)随冲击次数增多先上升后下降... 为了探究直流开断过程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的老化及失效特性,搭建了MOV老化失效实验平台,研究了在重复脉冲作用下,MOV的阈值电压、泄漏电流、非线性系数以及残压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阈值电压U_(1mA)随冲击次数增多先上升后下降,整体变化不超过1%,泄漏电流I_(75%)随冲击次数增加接近线性增长,而非线性系数α随冲击次数增加逐步减小,且下降速度与冲击能量正相关,残压U_(res)变化小于5%。采用泄漏电流作为标准可以更直观地反映MOV的老化情况。通过分析不同能量下多次冲击后的MOV失效情况,建立了冲击能量与失效统计次数N_(50%)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元仿真,建立了MOV失效模型,研究了微观晶粒中电流、温度及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失效阈值,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失效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模型在失效阈值预测方面的误差为8%,在各种能量冲击下的温度预测方面的误差均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老化 失效 直流开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傅里叶分解的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耗能支路故障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兆伟 宋鹏 +3 位作者 高杰 黄诗洋 杨爱军 徐党国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为实现更强的能量耗散能力,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的耗能支路需串并联大量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etal oxidevaristor,MOV),耗能支路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的可靠性。但是,现有的耗能支路故障检测方法并不能适应整个能量... 为实现更强的能量耗散能力,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的耗能支路需串并联大量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etal oxidevaristor,MOV),耗能支路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的可靠性。但是,现有的耗能支路故障检测方法并不能适应整个能量耗散阶段。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经验傅里叶分解的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耗能支路故障检测方法,具体为:首先是信号预处理,对耗能支路每个子模块的分支电流进行归一化和一阶差分计算来获取分析电流;然后是故障特征提取,利用经验傅里叶分解(empirical Fourier decomposition,EFD)对分析电流进行分解,提取最高频时频分量作为故障特征分量;最后是检测判据,通过故障特征分量构造突变峰值量化指标,进而通过突变峰值实现耗能支路故障检测。大量实验表明,该检测方法可在能量耗散阶段末期实现可靠地故障检测,且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 耗能支路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经验傅里叶分解 故障特征分量 突变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级联常通型SiC JFET的快速中压直流固态断路器设计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4
5
作者 何东 徐星冬 +1 位作者 兰征 王伟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固态断路器(solid state circuit breaker, SSCB)是直流配电网中实现快速、无弧隔离直流故障的关键保护装置。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常通型碳化硅(silicon carbide, SiC)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JFET)的... 固态断路器(solid state circuit breaker, SSCB)是直流配电网中实现快速、无弧隔离直流故障的关键保护装置。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常通型碳化硅(silicon carbide, SiC)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JFET)的新型中压直流SSCB拓扑,直流故障发生时利用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etal oxide varistor, MOV)向SSCB主开关级联常通型SiC JFET器件的栅源极提供驱动电压,可快速实现直流故障保护。其次详细分析了SSCB关断和开通过程的运行特性,并提出了SSCB驱动电路关键参数设计方法。最后研制了基于3个级联常通型Si C JFET器件的1.5 kV/63 A中压SSCB样机,通过短路故障、故障恢复实验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SSCB关断250 A短路电流的响应时间约为20μs,故障恢复导通响应时间约为12μs,为中压直流SSCB的拓扑优化设计和级联常通型Si C JFET器件的动静态电压均衡性能提升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配电网 固态断路器 碳化硅结型场效应晶体管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短路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双向可控硅为辅助开关的直流固态断路器关断过压钳位技术
6
作者 薛聚 赖耀康 +1 位作者 陈建良 辛振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40,共10页
基于传统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的无源过压钳位技术仅能将过压峰值限制在母线电压的两倍以上,极大降低了固态断路器中半导体开关的额定电压利用率,进而降低了固态断路器的运行效率、功率密度和成本优势。为此,在对传统过压钳位技术分析的... 基于传统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的无源过压钳位技术仅能将过压峰值限制在母线电压的两倍以上,极大降低了固态断路器中半导体开关的额定电压利用率,进而降低了固态断路器的运行效率、功率密度和成本优势。为此,在对传统过压钳位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向可控硅的有源过压钳位技术。利用双向可控硅更易驱动、能够双向导通/阻断和在毫安级电流下自关断的特性,简化了关断过压钳位电路功率结构并设计了专用不控RC驱动电路,降低了电路硬件成本和体积,实现了较好的过压钳位效果。对过压钳位电路的工作过程、参数设计及器件选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与举例说明。最后,进行了母线电压600 V下的关断过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在保证较好的过压钳位效果的同时其成本被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断路器 过压钳位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双向可控硅 驱动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识别原理的串补线路距离保护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育学 尹项根 +3 位作者 张哲 李振兴 何志勤 孔祥平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98-102,111,共6页
以串联补偿(简称串补)线路的暂态物理模型为基础,基于参数识别原理提出一种适用于串补线路的距离保护方法。该保护利用系统故障时的暂态信息识别串补线路的电感参数来反映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距离,克服了串补电容带来的超越问题,并将故... 以串联补偿(简称串补)线路的暂态物理模型为基础,基于参数识别原理提出一种适用于串补线路的距离保护方法。该保护利用系统故障时的暂态信息识别串补线路的电感参数来反映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距离,克服了串补电容带来的超越问题,并将故障点相对于串补的位置转化为待识别的未知量,实现串补前故障与串补后故障算法上的统一,无需事先识别故障点相对串补的位置,无需与传统保护配合。识别过程仅利用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导通前一段时间的暂态信息,避开了MOV非线性影响。该保护仅利用单端电气量,无需通信通道,易于实现。算例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补偿线路 参数识别 距离保护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暂态信息 区外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续回击下限压型浪涌保护器的伏安特性及其级联配合 被引量:19
8
作者 何雨微 瞿佥炜 +2 位作者 刘亚坤 江安烽 傅正财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7-205,共9页
为保护电子信息系统免受雷电过电压的侵害,建筑物内常安装多级浪涌保护器(SPD)实现配合保护。限压型SPD的两级配合保护是其中一种常见形式,其主要限压元件是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自然雷闪中可能出现的后续回击电流不仅有极陡的上升... 为保护电子信息系统免受雷电过电压的侵害,建筑物内常安装多级浪涌保护器(SPD)实现配合保护。限压型SPD的两级配合保护是其中一种常见形式,其主要限压元件是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自然雷闪中可能出现的后续回击电流不仅有极陡的上升沿,还会影响限压元件的伏安特性,影响两级SPD间的能量配合。对MOV在后续回击下的伏安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MOV在后续回击电流下的残压变化特点,理论分析了后续回击下的两级SPD配合特性。进一步仿真分析了后续回击下SPD配合的影响因素,并试验验证。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后续回击下,限压型SPD的残压相比同幅值标准8/20μs冲击电流下增加了6.8%~36.8%。后续回击下,两级SPD更容易达到有效的能量配合,但也可能使第二级SPD不导通而没起到保护作用。同时,SPD组合方式、级间距离和负载类型也会影响后续回击下SPD的有效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续回击 浪涌保护器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伏安特性 级联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C MOSFET直流固态断路器关断初期电压尖峰抑制方法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辉 廖兴林 +2 位作者 肖洪伟 姚然 黄樟坚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8-1067,共10页
针对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SiC MOSFET)直流固态断路器关断速度快、关断初期易产生较大电压尖峰及振荡问题,提出一种抑制方法。首先,建立SiC MOSFET等效电路模型,分析其不同寄生电感对固态断路器关断初期电压波形的影响。其次,... 针对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SiC MOSFET)直流固态断路器关断速度快、关断初期易产生较大电压尖峰及振荡问题,提出一种抑制方法。首先,建立SiC MOSFET等效电路模型,分析其不同寄生电感对固态断路器关断初期电压波形的影响。其次,利用不同电压等级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吸收能量不同的思想,提出并联MOV作为缓冲电路来抑制断路器关断初期电压尖峰的方法,在分析其工作原理和抑制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缓冲MOV额定电压的依据。最后,搭建了基于SiC MOSFET直流断路器实验平台,对不同寄生电感、不同器件下的开断特性进行了比较,并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Si IGBT固态断路器,SiC MOSFET固态断路器具有更为严重的电压尖峰和振荡问题,且随着寄生电感的增加越来越严重,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抑制其电压尖峰并减弱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 直流固态断路器 缓冲电路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型电涌保护器能量配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牛萍 王培 +2 位作者 赵佳欢 田德宝 汪计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463-468,共6页
针对组合型电涌保护器(SPD)中主要防雷元件之间的能量配合问题,依据IEC 62305-4与GB 50343—2010的规定要求,通过对气体放电管(GDT)、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瞬态抑制二极管(TVS)进行理论概述,再对这3种常见的防雷元器件进行并联组合... 针对组合型电涌保护器(SPD)中主要防雷元件之间的能量配合问题,依据IEC 62305-4与GB 50343—2010的规定要求,通过对气体放电管(GDT)、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瞬态抑制二极管(TVS)进行理论概述,再对这3种常见的防雷元器件进行并联组合后,分别进行多次冲击实验,发现不同的防雷元件的合理并联配合使用对于提高SPD整体的响应速度,缩短动作过程时间,提高SPD的通流容量与限压水平具有明显的效果.实验结论对于组合型SPD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型 电涌保护器 气体放电管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瞬态抑制二极管 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开断中MOV均衡特性选配方法研究
11
作者 龙辰 肖宇 +5 位作者 杨飞 吴益飞 吴翊 荣命哲 杨景刚 陈庆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共9页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etal oxide varistor,MOV)广泛应用于各种直流断路器中,用于抑制过电压、系统能量耗散与开断电压建立。受目前加工工艺限制,单MOV阀片通流能力有限,故断路器中多采用多柱并联结构。柱间电流分配不均会导致局部阀片...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etal oxide varistor,MOV)广泛应用于各种直流断路器中,用于抑制过电压、系统能量耗散与开断电压建立。受目前加工工艺限制,单MOV阀片通流能力有限,故断路器中多采用多柱并联结构。柱间电流分配不均会导致局部阀片超负荷耗能,造成开断失败甚至设备损坏。文中基于实验测量建立了一种直流开断工况下的MOV电气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了MOV阀片均流选配方法。经实验验证,传统基于雷电冲击测试方法选配的MOV在直流开断工况的均流特性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基于本文模型所选配的MOV在直流开断工况下可以实现良好的均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 避雷器 直流断路器 均衡特性 选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capacitance on ZnO-Bi_2O_3-Yb_2O_3 based varistor for nanosecond transients 被引量:2
12
作者 Kannadasan RAJU Valsalal PRASA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332-2338,共7页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ZnO-Bi2O3-Yb2O3 based varistor ceramic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various temperature effects from 900°C to 1050°C.From the results,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incr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ZnO-Bi2O3-Yb2O3 based varistor ceramic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various temperature effects from 900°C to 1050°C.From the results,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increase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fers a reduced capacitive effect from 0.460 nF to 0.321 nF.Furthermore,the grain sizes of varistors were varied from 6.8μm to 9.8μm.The consequence of such smaller grain sizes provided a better voltage gradient of about 895 V/mm for the disc sintered at 900°C and fallen drastically to 410 V/mm for the sample sintered at 1050°C.In addition,there was an increase of non-linearity index to a maximum value of 36.0 and reduced leakage current of 0.026 mA/cm2.However,the density of the varistor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from 5.41 g/cm3 to 5.24 g/cm3.With this base,the influence of varistor capacitance and high voltage gradient were scrutinized and it led an improved transition speed of the varistor assembly from non-conduction to conduction mode during intruding nanosecond trans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ACITANCE metal oxide varistor nanosecond transient rare earth oxide transition delay ytterbium ox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