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BPVD金属/陶瓷微层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史丽萍 赫晓东 +1 位作者 李垚 杜善义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20,共4页
介绍了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 (EBPVD)法制备微层复合材料的优点 ,详述了其四种不同材料体系的设计思想 。
关键词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法 制备 金属/陶瓷微层复合材料 机体表面材料 飞行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微区力学行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郝浩辉 党潇琳 +2 位作者 马晓康 丁金雪 范晓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作为热结构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CMC)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潜力巨大。连续纤维的引入解决了陶瓷脆性大的问题,而纤维与基体间微小区域——界面层的设计是保证CMC具有高韧性的关键。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 作为热结构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CMC)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潜力巨大。连续纤维的引入解决了陶瓷脆性大的问题,而纤维与基体间微小区域——界面层的设计是保证CMC具有高韧性的关键。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界面层与CMC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受限于表征难以深入研究界面层微区力学行为的困难。随着微纳力学测试与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对于CMC界面层结合强度以及其失效行为的表征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综述CMC中界面层的作用以及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因素与调控机制,同时汇总当下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测试界面剪切强度的方法,重点总结微纳力学手段下纤维push-out/push-in以及微柱压缩等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差异,报道这些方法在界面区失效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并指明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纤维pushout/push-in可以反映基体应力作用对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但测试结果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微柱压缩测试则更多地反映界面层本征特性,无法反映基体应力对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也无法反映纤维拔出过程。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界面微区力学行为的表征方法,同时确定微区力学与宏观力学性能间的影响机制并建立模型,最终实现CMC的界面层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复合材料 界面 区力学行为 界面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熔覆Cr_7C_3/γ-Fe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涂层的组织与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均波 王立梅 黄继华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8,13,共4页
以Fe-Cr-C合金粉末为原料,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调质C级钢表面制得以原位生成初生相Cr7C3为增强相的新型陶瓷复合材料涂层。利用光子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能量色散谱(EDS)等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并在室温干滑动... 以Fe-Cr-C合金粉末为原料,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调质C级钢表面制得以原位生成初生相Cr7C3为增强相的新型陶瓷复合材料涂层。利用光子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能量色散谱(EDS)等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并在室温干滑动磨损及二体磨料磨损条件下测试了该涂层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涂层组织包括Cr7C3增强相和γ-Fe固溶体与少量Cr7C3构成的共晶;由于Cr7C3/γ-Fe快速凝固复合材料涂层组织细小、均匀,在滑动磨损过程中不易与对偶件黏着、在磨料磨损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抗切削抗剥落能力,因而在干滑动磨损及二体磨料磨损条件下涂层均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熔覆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组织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叠层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思婷 赵蕾 郭强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1-382,共12页
纳米叠层金属基复合材料(nano-laminat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NLMMCs)由金属和增强材料(陶瓷、非晶以及纳米碳材料)以层状形式交替叠加组成,是构型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一种典型代表。由于组分相的纳米尺度、叠层构型以及大量的异质... 纳米叠层金属基复合材料(nano-laminat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NLMMCs)由金属和增强材料(陶瓷、非晶以及纳米碳材料)以层状形式交替叠加组成,是构型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一种典型代表。由于组分相的纳米尺度、叠层构型以及大量的异质界面,NLMMCs表现出优异的综合力学和功能性能,成为近年来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以金属-陶瓷型、金属-非晶型和金属-纳米碳型NLMMCs为主要对象,重点综述了NLMMCs的常见制备工艺及相应的特点,并聚焦于采用微纳力学方法探究内在和外在特征尺度、叠层取向以及界面特性等对其强韧化和变形机制影响的研究新进展。最后展望了NLMMCs的发展趋势,指出了NLMMCs在特定服役条件下的力学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需要开发适用于在多物理场下工作的微纳尺度材料表征和测试系统,以便更精准地探究NLMMCs的使役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复合材料 纳米叠构型 纳力学测试 强韧化机制 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_3钢表面激光熔覆Fe-WC金属陶瓷复合层的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周二华 曾晓雁 +1 位作者 吴新伟 朱蓓蒂 《激光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4-37,共4页
采用CO2激光器在A3钢表面激光熔覆FeWC金属陶瓷复合层。对不同FeWC复合粉末成分和扫描速度下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了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
关键词 金属陶瓷复合 组织 激光熔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冷轧变形行为及界面过渡层演变
6
作者 唐延川 许举文 +4 位作者 崔泽云 王文慧 张欣磊 唐兴昌 赵龙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7-182,共6页
高铍含量的铍铜(Cu-Be)合金时效后抗拉强度可达1400 MPa以上,伸长率却不到5%,呈现显著的强度-塑性倒置关系,严重影响了合金服役的安全可靠性。高强Cu-Be合金塑性变形时产生的局部应变集中现象是导致其低塑性的根本原因,将层状非均质构... 高铍含量的铍铜(Cu-Be)合金时效后抗拉强度可达1400 MPa以上,伸长率却不到5%,呈现显著的强度-塑性倒置关系,严重影响了合金服役的安全可靠性。高强Cu-Be合金塑性变形时产生的局部应变集中现象是导致其低塑性的根本原因,将层状非均质构型设计的思想运用于Cu-Be合金,构建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减少该现象的产生,有望获得高强塑性的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运用塑性变形法制备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简单易行,受到广泛关注。前人对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轧制变形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合材料金属组元方面,对界面过渡层变形规律研究较少。本工作利用真空热压复合及后续冷轧变形的方式制备了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O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结合能谱仪(EDS)、显微维氏硬度计对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冷轧变形行为及界面过渡层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冷轧前金属层间界面基本呈平直状,界面结合良好且无裂纹、孔洞等缺陷。当冷轧压下率不超过50%时,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发生不均匀的宏观变形,Cu-Zn层在板材厚度方向的变形量明显大于Cu-Be层和界面过渡层,当冷轧压下率为35%时,界面过渡层的厚度仅减小8.3%,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导致Cu-Be/Cu-Zn界面由平直状态变为波浪状态;当冷轧压下率超过65%时,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内部发生均匀、协调的变形,各层厚度基本按照总冷轧压下率变化。不同冷轧压下率下,显微硬度最高的均为过渡层,其次是Cu-Be层,而Cu-Zn层的显微硬度最低。这是因为在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冷轧变形过程中,界面过渡层主要起到协调变形的作用,处于显著剪切应力状态,会产生额外的背应力强化。本工作探讨了界面过渡层在Cu-Be/Cu-Zn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冷轧过程中的宏观变形以及强化机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层状金属基复合材料塑性加工变形规律并合理制定其塑性加工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Be合金 金属复合材料 冷轧 界面过渡 宏观变形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2对镍基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层组织和耐磨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汪新衡 匡建新 +1 位作者 何鹤林 朱航生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5,18,共4页
稀土元素能改善金属表面溶覆层的组织结构及性能,尤其是耐磨、耐蚀及抗高温氧化性能。采用CO2横流激光器在45钢基体表面熔覆不同稀土氧化物(CeO2)含量的镍基TiC金属陶瓷复合层,对熔覆层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测量、耐磨性能和耐... 稀土元素能改善金属表面溶覆层的组织结构及性能,尤其是耐磨、耐蚀及抗高温氧化性能。采用CO2横流激光器在45钢基体表面熔覆不同稀土氧化物(CeO2)含量的镍基TiC金属陶瓷复合层,对熔覆层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测量、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稀土氧化物CeO2(0.6%)可有效地减少复合层中的裂纹、孔洞和夹杂物,促进晶粒细化,提高熔覆层的组织均匀性及表面硬度,并且明显地改善了熔覆复合层的耐磨及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稀土氧化物 镍基金属陶瓷 硬度 耐磨性能 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区能量色散X荧光元素成像法测定陶瓷中重金属元素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朝方 许彩芸 +3 位作者 彭彬 徐泽 伍利兵 李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046-1052,共7页
目的采用微区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μ-EDXRF)研究陶瓷釉料的变化和铅、镉等重金属溶出的风险以评估产品的质量安全。方法采用μ-EDXRF元素扫描成像新技术,分析釉层有害金属元素的分布,并用无标样基本参数(FP)法测定釉层主成分和高风险... 目的采用微区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μ-EDXRF)研究陶瓷釉料的变化和铅、镉等重金属溶出的风险以评估产品的质量安全。方法采用μ-EDXRF元素扫描成像新技术,分析釉层有害金属元素的分布,并用无标样基本参数(FP)法测定釉层主成分和高风险区域有害元素的含量。结果μ-EDXRF能快速进行多元素同时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釉层中钴、铬、锰、镍等具有潜在析出风险的重金属元素。该元素成像技术能直观地找出有害元素存在的部位,方便迅速分析产品缺陷的原因。结论该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评价陶瓷釉层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分布,是已有分析手段的一个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 元素成像 陶瓷 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轻合金材料表面耐磨损性能的多层结构涂层
9
作者 范爱国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50,共1页
欧洲专利EPl548153中公布了意大利研究人员开发的可用于提高Al、Ng或Ti等轻合金材料表面耐磨损能力的多层结构涂层的制备方法。该工艺包括:1)采用热喷涂技术在材料表面沉积一层20~600μm厚的金属陶瓷涂层;2)采用研磨或热处理方法... 欧洲专利EPl548153中公布了意大利研究人员开发的可用于提高Al、Ng或Ti等轻合金材料表面耐磨损能力的多层结构涂层的制备方法。该工艺包括:1)采用热喷涂技术在材料表面沉积一层20~600μm厚的金属陶瓷涂层;2)采用研磨或热处理方法对材料表面进行精加工;3)再在第一层涂层表面采用气相沉积方法沉积一层1~10μm厚的氮化物层或碳涂层。第一层涂层一般采用其中分散有碳化物、氧化物或氮化物硬颗粒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陶瓷 耐磨损性能 材料表面 结构 轻合金 金属复合材料 表面沉积 氮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缸筒的等离子体涂层及其珩磨加工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人一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07年第9期44-48,共5页
热喷涂在许多工业领域内用于将耐磨保护层涂敷在金属材料,含碳化物的材料、陶瓷材料或者复合材料上。在汽车工业中,等离子体喷涂法多年来用于在活塞环、氧传感器和其他零部件上的涂敷。此法在材料选择方面有极大的灵活性,而且开发出合... 热喷涂在许多工业领域内用于将耐磨保护层涂敷在金属材料,含碳化物的材料、陶瓷材料或者复合材料上。在汽车工业中,等离子体喷涂法多年来用于在活塞环、氧传感器和其他零部件上的涂敷。此法在材料选择方面有极大的灵活性,而且开发出合适的加工方法,所以国外已将其用于铝合金气缸筒工作表面从而取代铸铁气缸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涂 珩磨加工 缸筒 金属材料 耐磨保护 工业领域 复合材料 陶瓷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保护》2010年总目次(第1~12期)第43卷(卷终)
11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2-76,共5页
关键词 镁合金 轻有色金属合金 耐蚀性能 耐腐蚀性能 阳极氧化膜 化学镀 化学淀积 复相陶瓷 弧氧化 缓蚀性能 磷化工艺 缓蚀作用 直流电沉积 铝合金 激光重熔 材料保护 目次 20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磨材料及其产品概况
12
作者 王坚 聂辉成 《采矿技术》 1993年第29期18-21,共4页
耐磨材料分为三大类:金属和合金、陶瓷和陶瓷复合材料、塑料类(主要是合成橡胶和聚氨基甲酸酯的复合材料)。后者可制成整体构件或喷涂成防护层。这三类材料可以复合使用,如钢—橡胶、陶瓷—金属和橡胶—陶瓷复合材料。许多耐磨材料已大... 耐磨材料分为三大类:金属和合金、陶瓷和陶瓷复合材料、塑料类(主要是合成橡胶和聚氨基甲酸酯的复合材料)。后者可制成整体构件或喷涂成防护层。这三类材料可以复合使用,如钢—橡胶、陶瓷—金属和橡胶—陶瓷复合材料。许多耐磨材料已大量制成专用产品系列,如筛面、球磨机衬板和砂泵部件。下面就耐磨材料的耐磨性进行一般性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复合材料 耐磨材料 磨机衬板 复合使用 聚氨基甲酸酯 砂泵 金属复合材料 断裂韧性 防护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about the influence of adhesive stiffness to the bonding strengths of adhesives for ceramic/metal targets 被引量:4
13
作者 W.SEIFERT E.STRASSBURGER +1 位作者 S.GREFEN S.SCHAARE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88-200,共13页
The aim of the investigations presented here was to understand how the stiffness of the adhesive affects the failure of ceramic tiles adhered to metallic backings. The working hypothesis was that varying the adhesive ... The aim of the investigations presented here was to understand how the stiffness of the adhesive affects the failure of ceramic tiles adhered to metallic backings. The working hypothesis was that varying the adhesive stiffness could have the same effect on the ballistic performance as a variation of the adhesive thickness.Two different projectile/target combinations were utilized for ballistic tests in order to generate extremely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With targets consisting of 6 mm aluminum oxide ceramic and 6 mm aluminum backing, complete penetration occurred in each test with 7.62 mm tungsten carbide core AP ammunition at an impact velocity of 940 m/s. In contrast, with ceramic tiles of 20 mm thickness on 13 mm steel backing,no penetration of the ceramic occurred at the impact of a 7.62 mm ball round at 840 m/s.Four different types of adhesive(high-strength till high-flexible) were tested in both configurations. The elongation of the adhesive layer, the deformation of the metallic backing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eramics were observed by means of a high-speed camera during the projectile/target interaction.The results of the ballistic tests showed that a higher fracture strain caused a larger deformation of the backing compared to adhesives, which exhibit a high tensile strength and low fracture strain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amage behavior of the ceramic/metal composites depends on the absolute elongation of the adhesive layer. This can be controlled either by the thickness or the stiffness of the bonding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陶瓷 粘结 金属 刚度 强度影响 实验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粘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