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9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密阻尼金属/金属复合体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沛勇 戴圣龙 +2 位作者 刘大博 柴世昌 李裕仁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2-15,19,共5页
采用快速凝固/粉末冶金法成功地研制出Al-7.09%Fe-1.34%Mo-1.45%Si(FMS0714)合金及其金属/金属复合体材料FMS0714/15%Al和FMS0714/10%(Zn-30%Al),考察了其组... 采用快速凝固/粉末冶金法成功地研制出Al-7.09%Fe-1.34%Mo-1.45%Si(FMS0714)合金及其金属/金属复合体材料FMS0714/15%Al和FMS0714/10%(Zn-30%Al),考察了其组织、拉伸性能、阻尼性能和密度,并同锻铝LD7CS合金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FMS0714合金本身就具有较好的拉伸与阻尼性能。添加纯Al和Zn-30%Al合金粉均使其强度下降,而延伸率略有改善。在20~250℃范围内,FMS0714/15%Al的阻尼性能与FMS0714合金的相近;而FMS0714/10%(Zn-30%Al)的阻尼性能优于FMS0714/15%Al和FMS0714合金,室温值达8×10-3,接近高阻尼金属或合金的阻尼水平。这三种材料的密度均小于3.1g/cm3,且拉伸强度和阻尼性能均明显优于LD7CS合金,可用来代替飞机上现行采用的LD7CS合金,用于需要减振的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金属复合体材料 组织 拉伸性能 阻尼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调控液态金属构建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子江 张洁 +6 位作者 李威 徐婷 龙飞鸿 王滢 王朝辉 郭风军 司传领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2,共12页
木质纤维素调控液态金属作为新兴的功能材料,在各种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木质纤维素中丰富的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与液态金属表面形成强化学键,可显著提升界面润湿性和黏附性,同时优化微观结构定向调控能力,为柔性传感、光热转换等... 木质纤维素调控液态金属作为新兴的功能材料,在各种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木质纤维素中丰富的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与液态金属表面形成强化学键,可显著提升界面润湿性和黏附性,同时优化微观结构定向调控能力,为柔性传感、光热转换等功能化应用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本文系统综述了木质纤维素调控液态金属制备功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液态金属的结构特点,纤维素、木质素等不同木质纤维素组分调控液态金属的功能化策略;探讨了复合材料在柔性电子领域作为柔性传感基底的潜力,及其通过光热响应特性实现能量转换在太阳能界面蒸发等领域的应用,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液态金属 复合材料 储能 光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体表面改性在高导热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蔡志勇 文璟 +1 位作者 王日初 彭超群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55,共19页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电子器件的更新换代,电子封装材料的性能需求越来越高。金属基复合材料,尤其是铝基和铜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热、低膨胀、高稳定性等特点,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电子封装材料。然而,金刚石、石墨烯、硅等增强体与...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电子器件的更新换代,电子封装材料的性能需求越来越高。金属基复合材料,尤其是铝基和铜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热、低膨胀、高稳定性等特点,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电子封装材料。然而,金刚石、石墨烯、硅等增强体与基体的润湿性差,或者在高温下与基体发生有害的界面反应,限制了此类高导热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本文简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进展,结合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因素,提出了几种改善界面结合的方法。增强体表面改性是改善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常用工艺有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化学镀法等;最后,对增强体表面改性在高热导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封装材料 金属复合材料 铝基复合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 增强 界面反应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陶瓷互穿网络结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结构特征与性能特点
4
作者 刘子瑞 肖和 +2 位作者 彭超群 王日初 王小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95-1916,共22页
金属/陶瓷互穿网络结构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增强相结构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其增强相与基体相均呈现连续网络状三维结构。凭借其优异性能,金属/陶瓷互穿网络结构复合材料在电子封装、交通工具及武器装甲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本文... 金属/陶瓷互穿网络结构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增强相结构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其增强相与基体相均呈现连续网络状三维结构。凭借其优异性能,金属/陶瓷互穿网络结构复合材料在电子封装、交通工具及武器装甲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本文梳理了金属/陶瓷互穿网络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增强相多孔预制体制备方法如固相烧结法、有机泡沫浸渍法、生物模板法、添加剂法、溶胶-凝胶法、冷冻干燥法及3D打印法等,以及复合方法如无压浸渗法、挤压铸造法及真空压力浸渗法等。分析了金属/陶瓷互穿网络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热学性能特点以及相关机理。最后展望了金属/陶瓷互穿网络结构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复合材料 互穿网络结构复合材料 多孔预制 浸渗 力学性能 热学性能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X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夏正辉 汪丹丹 +7 位作者 丁健翔 张培根 田无边 王丽瑶 李大平 魏坤霞 魏伟 孙正明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50-166,共17页
新型三元层状化合物MAX相因特殊的晶体结构而兼具金属和陶瓷的优良性能,是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采用粉末冶金、浸渗法、机械搅拌铸造等方法制备了MAX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并深入研究了材料的成分、界面反应、制备工艺对其... 新型三元层状化合物MAX相因特殊的晶体结构而兼具金属和陶瓷的优良性能,是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采用粉末冶金、浸渗法、机械搅拌铸造等方法制备了MAX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并深入研究了材料的成分、界面反应、制备工艺对其抗电弧侵蚀、摩擦磨损、阻尼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其在电接触、核反应堆、微波吸收和机械轴承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MAX相的性能和应用以及MAX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就MAX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相 金属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界面反应 力学性能 抗电弧侵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纳米复合粉体的直接熔盐电化学合成
6
作者 覃世玉 宋伟豪 +2 位作者 刘红霞 马文 白玉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179,共8页
为实现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复合材料的短流程、低能耗、低成本制备,以ZrSiO_(4)、MoO_(3)和C为原料,采用熔盐电化学法一步制备出了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纳米复合粉体,并研究了固体阴极制备工艺、碳含量(质量分数)和碳源类型对电化学... 为实现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复合材料的短流程、低能耗、低成本制备,以ZrSiO_(4)、MoO_(3)和C为原料,采用熔盐电化学法一步制备出了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纳米复合粉体,并研究了固体阴极制备工艺、碳含量(质量分数)和碳源类型对电化学合成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纳米复合粉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以CaCl_(2)-NaCl共晶熔盐作为电解质,在800℃、3.1 V电化学还原15 h可制备出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复合粉体材料,其由粒径小于50 nm的近球形颗粒组成。小尺寸、无定型结构的碳粉更适合作为电化学合成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复合材料的碳源,原料中的碳含量会影响ZrC与金属硅化物的比例,并影响最终产物中金属硅化物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电化学 金属硅化物 复合材料 纳米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网络结构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与现状
7
作者 刘俊伟 方杰 +1 位作者 范才河 欧玲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7-1941,共25页
本文综述了三维网络结构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ceramic 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3DNSCMMCs)的制备方法、机理及研究现状。重点对陶瓷预制体的孔隙调控机理、金属熔体浸渗原理及金属-... 本文综述了三维网络结构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ceramic 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3DNSCMMCs)的制备方法、机理及研究现状。重点对陶瓷预制体的孔隙调控机理、金属熔体浸渗原理及金属-陶瓷界面润湿和界面结合理论予以详细的介绍,并对多孔陶瓷预制体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熔体浸渗方法进行探讨,概述了3DNSCMMCs当前的研究现状,认为“增材制造(3D打印)陶瓷预制体+金属熔体真空压力浸渗”技术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将取得快速发展,获得低热膨胀、复杂结构、高体积分数增强体、高强度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实现其低成本、短周期、高性能及大批量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复合材料 多孔陶瓷 液相浸渗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碳化物/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姚剑波 雒和明 +1 位作者 李希言 张建强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0,106,共6页
过渡金属碳化物(Ti_(3)C_(2)T_(x)-MXene)具有的二维层状结构优势和电化学性能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通过原位聚合法,利用Ti_(3)C_(2)T_(x)-MXene和导电聚合物的协同效应,将Ti_(3)C_(2)T_(x)-MXene与聚苯胺(... 过渡金属碳化物(Ti_(3)C_(2)T_(x)-MXene)具有的二维层状结构优势和电化学性能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通过原位聚合法,利用Ti_(3)C_(2)T_(x)-MXene和导电聚合物的协同效应,将Ti_(3)C_(2)T_(x)-MXene与聚苯胺(PANI)复合制备具有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将其组装成超级电容器探究实际应用潜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1mol/L H_(2)SO_(4)电解液中有着极佳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A/g时比电容达398.625F/g,对称超级电容器在500W/kg的功率密度下,具有7.76Wh/kg的能量密度,有很好的实际储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碳化物 导电聚合物 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纤维增强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的长杆弹斜侵彻/穿甲性能
9
作者 章浪 赵丰鹏 +2 位作者 张钰忠 邓勇军 李继承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9,共15页
基于钨纤维和金属玻璃基体的实际分布特性,建立复合材料弹体的细观有限元几何模型,采用修正的热力耦合本构模型来描述金属玻璃基体的高强度和高剪切敏感性,结合相关的斜侵彻/穿甲试验,开展复合材料长杆弹斜侵彻/穿甲钢靶的三维有限元模... 基于钨纤维和金属玻璃基体的实际分布特性,建立复合材料弹体的细观有限元几何模型,采用修正的热力耦合本构模型来描述金属玻璃基体的高强度和高剪切敏感性,结合相关的斜侵彻/穿甲试验,开展复合材料长杆弹斜侵彻/穿甲钢靶的三维有限元模拟,与钨合金弹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弹靶变形和破坏特征,分析了撞击倾角、撞击速度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弹体侵彻/穿甲“自锐”行为以及弹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斜侵彻/穿甲条件下,由于弹体头部受力的非对称特征,弹头逐渐锐化为非对称的尖头构型,同时弹道偏转,复合材料弹体的“自锐”性能以及侵彻/穿甲能力下降。撞击速度对斜侵彻/穿甲条件下弹体的“自锐”特征及弹道行为有显著影响,低速撞击条件下,撞击倾角越大,弹体侵彻性能越弱;当倾角增大到50°时,撞击速度小于900m/s的弹体均难以有效侵彻靶板;倾角进一步增大时,弹体容易跳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纤维增强金属玻璃复合材料 斜侵彻 穿甲 自锐 弹道特征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型金属铜网对复合材料结构雷电防护效果的仿真与试验验证
10
作者 刘福佳 李群芳 +1 位作者 潘钦 郭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40-644,共5页
为了研究某型金属铜网对复合材料结构的雷电防护的有效性,结合某型复合材料飞机结构特点及雷电分区特点,对铺有金属铜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试件进行了电弧引入仿真和电流传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金属铜网可以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有效防护... 为了研究某型金属铜网对复合材料结构的雷电防护的有效性,结合某型复合材料飞机结构特点及雷电分区特点,对铺有金属铜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试件进行了电弧引入仿真和电流传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金属铜网可以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有效防护。为了充分验证金属铜网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防护效果,选取铺有金属铜网的典型铺层进行了雷电防护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金属铜网可以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很好的防护。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试验中试件损伤略大,表明可以用仿真结果来判断雷电防护金属网的防护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复合材料飞机结构的雷电直接效应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金属铜网 雷电防护 仿真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镀铜石墨烯添加量对NiFe_(2)O_(4)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王雪芹 钱映 张志刚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以化学镀铜石墨烯作为增强相,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石墨烯增强NiFe_(2)O_(4)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重点探讨了镀铜石墨烯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对该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气孔率、抗弯强度和抗热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镀铜石墨烯可以有效... 以化学镀铜石墨烯作为增强相,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石墨烯增强NiFe_(2)O_(4)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重点探讨了镀铜石墨烯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对该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气孔率、抗弯强度和抗热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镀铜石墨烯可以有效提高NiFe_(2)O_(4)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致密度、抗弯强度和抗热震性能;当镀铜石墨烯添加量为3%时,材料的气孔率获得最小值2.30%,抗弯强度达到最大值71.03 MPa,强度剩余率为95.01%;添加适合的石墨烯可以改善相界面的结合强度,进而提升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抗热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NiFe_(2)O_(4)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化学镀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分离重金属的性能研究进展
12
作者 范晔 叶可阳 +2 位作者 鞠佳 李鹏翔 刘静静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2,61,共9页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新型多元复合材料在重金属分离去除领域备受关注。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复合材料结合了有机相壳聚糖(CS)和无机相氧化石墨烯(GO)的优势,可用于吸附重金属。冷冻干燥、超声辅助和静电纺丝等新兴技...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新型多元复合材料在重金属分离去除领域备受关注。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复合材料结合了有机相壳聚糖(CS)和无机相氧化石墨烯(GO)的优势,可用于吸附重金属。冷冻干燥、超声辅助和静电纺丝等新兴技术促进了基于CS/GO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其中,CS/GO气凝胶显著提高重金属的吸附量。同时,结合不同特性的材料包括磁性铁改性材料和金属有机框架,可使CS/GO复合材料更具功能性。文章将对CS/GO复合材料的新兴制备方法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上述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吸附重金属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氧化石墨烯 复合材料 合成方法 吸附重金属 气凝胶 磁性铁改性 金属有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贵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表面增强拉曼应用进展
13
作者 周悦 鲜胤 刘一丁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4-1827,1840,共5页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材料的选择对于提升SERS性能至关重要。磁性-贵金属材料因其优异的SERS活性而成为SERS基底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类材料结合了磁性纳米颗粒和金/银SERS增强材料的优势,能够在复杂溶液中实现目标分子的捕获、分...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材料的选择对于提升SERS性能至关重要。磁性-贵金属材料因其优异的SERS活性而成为SERS基底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类材料结合了磁性纳米颗粒和金/银SERS增强材料的优势,能够在复杂溶液中实现目标分子的捕获、分离和富集。从不同的SERS基底材料出发,综述了目前SERS基底材料的现状,对目前磁性-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作为SERS基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最后总结并展望未来磁性-贵金属复合纳米材料在SERS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磁性纳米材料 金属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驱动器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德海 许宸语 +5 位作者 郭东杰 李艳芹 祝志逢 马选雄 周盛茂 浮绍椿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1,共9页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exchange Polymer-metal Composite,IPMC)因其形变展现出高度的非线性且自身具有质量轻、机电转换能力强和对大变形耐受性高的独特性质,在医疗、电气、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综述...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exchange Polymer-metal Composite,IPMC)因其形变展现出高度的非线性且自身具有质量轻、机电转换能力强和对大变形耐受性高的独特性质,在医疗、电气、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综述了同类型的材料在驱动性能和原理上的差异,从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膜内静电力和水分子导致的溶胀3个角度研究了IPMC的驱动原理,汇总分析了相关理论并建立了相关计算模型,分析了离子交换膜、电极和阳离子对驱动性能的影响因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并期望对整体驱动结果进行改善。根据应用场景,综述了IPMC作为驱动器和传感器的应用案例。最后,对面向驱动器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难题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材料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性能分析 离子迁移 驱动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15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由武高辉教授创建,2014年升格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所始终把满足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和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在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品质制备、界面反应控制、材料性能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由武高辉教授创建,2014年升格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所始终把满足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和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在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品质制备、界面反应控制、材料性能设计等三大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与工程 界面反应 材料性能 工程实验室 科学前沿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金刚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辉 贺卫卫 +4 位作者 程康康 李会霞 赵培 王新锋 王宇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7,共10页
金刚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同时具备金属和金刚石的优良特性,作为功能材料、耐磨材料等在众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增材制造技术为金属/金刚石复合材料复杂构件的直接成形提供新途径,极大地增加构件设计的自由度。本文基于常用于制备金... 金刚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同时具备金属和金刚石的优良特性,作为功能材料、耐磨材料等在众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增材制造技术为金属/金刚石复合材料复杂构件的直接成形提供新途径,极大地增加构件设计的自由度。本文基于常用于制备金属/金刚石复合材料的激光选区熔化、激光熔覆、冷喷涂等几种典型增材制造技术,从粉末原料和成形过程的主要技术难点、应用场景等方面,介绍增材制造金属/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成形过程中金刚石飞溅及石墨化的产生原因、影响及主要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增材制造金属/金刚石复合材料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增材制造过程中,出现金刚石飞溅、金属与金刚石颗粒界面控制、金刚石石墨化、金刚石颗粒破损等问题。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于优化成形工艺,实现复合材料致密性、界面结合、金刚石防护等几方面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金属/金刚石复合材料 飞溅 金刚石石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短纤维增强铝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理论预测模型
17
作者 贺屹 董攀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6-761,共6页
颗粒/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时常遭受不同的温度环境,鉴于其屈服强度直接关系到部件的安全性,合理表征和预测其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成为研究的重点。针对颗粒/短纤维增强铝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结合修正的剪切... 颗粒/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时常遭受不同的温度环境,鉴于其屈服强度直接关系到部件的安全性,合理表征和预测其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成为研究的重点。针对颗粒/短纤维增强铝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结合修正的剪切滞后模型并考虑了纤维、基体材料的杨氏模量及其随温度的演化,建立了一个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理论预测模型σ_(cy)(T)={A[1+8V_(f)^(2)s^(2)(E_(f)(T)-E_(m)(T)/3(E_(f)(T)+4V_(f)s^(2)E_(m)(T)]·(E_(m)(T)+v_(m)(T_(0))T_(m)-T/E_(m)(T_(0))1+v_(m)(T)T_(m)-T_(0))^(0.5)·σ_(my)(T_(0))for RT≤T≤473K A[1+8V_(f)^(2)s^(2)(E_(f)(T)-E_(m)(T)/3(E_(f)(T)+4V_(f)s^(2)E_(m)(T)]·(E_(m)(T)+v_(m)(T_(0))T_(m)-T/E_(m)(T_(0))1+v_(m)(T)T_(m)-T_(0))^(1)·σ_(my)(T_(0))for 473K<T。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所有可获取的不同温度下的实验数据均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为方便地预测颗粒/短纤维增强铝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复合材料 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 理论预测模型 颗粒增强 短纤维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多孔炭负载非贵金属(Fe/Co/N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电催化氧化肼中的应用
18
作者 隋光辉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34,共8页
本文以稻壳基多孔炭为载体,采用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非贵金属负载复合材料,即Fe-AC、Co-AC和Ni-AC。采用XRD、SEM、BET和XPS分别表征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复合材料分别制成的复合电极,在1 M KOH的三电极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 本文以稻壳基多孔炭为载体,采用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非贵金属负载复合材料,即Fe-AC、Co-AC和Ni-AC。采用XRD、SEM、BET和XPS分别表征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复合材料分别制成的复合电极,在1 M KOH的三电极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塔菲尔斜率等方法研究复合电极电催化氧化肼(HzOR)的性能与机理。结果表明,成功地获得了非贵金属包膜多孔炭复合材料,并成功地应用于碱体系的电催化氧化肼中。综合性能推断,其中Co-AC比表面积可达到804.4 m^(2)/g,Co-AC表现出最高的ECSA为49.3 cm^(2),扫速为10 mV/s时反应速率最快,并且能在大于1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保持持续稳定工作,说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基多孔炭 非贵金属(铁/钴/镍) 复合材料 电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101(Cr)@SBA-15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吸附金属矿山CO_(2)特性研究
19
作者 范文涛 杨思奥 +2 位作者 朱泉霖 牟宏伟 张永亮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低碳环保的绿色矿山体系,通过原位合成法成功地组装了一种由MIL-101和介孔二氧化硅组成的新型杂化材料,并研究其CO_(2)吸附性能和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BA-15与MIL-101复合并未改变彼此的基本结构,如骨架构... 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低碳环保的绿色矿山体系,通过原位合成法成功地组装了一种由MIL-101和介孔二氧化硅组成的新型杂化材料,并研究其CO_(2)吸附性能和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BA-15与MIL-101复合并未改变彼此的基本结构,如骨架构型和孔道结构等;SBA-15中均匀细长孔道的引入可以增大孔容和孔径,复合材料的孔容由MOF基材料的0.428 cm^(3)/g增加至0.54 cm^(3)/g,平均孔径由3.059 nm增加至7.817 nm;在温度为298 K和压力为100 kPa的条件下,复合材料具有1.53962 mmol/g的吸附容量,对纯CO_(2)气体具有良好的存储能力;由于复合材料表面吸附能的非均匀分布,相比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能够更好地描述吸附结果,其R2值为0.9997,说明材料发生的吸附行为符合非均匀表面上的多层非理想吸附行为;材料经5次循环后的吸附量最大差值小于3%,说明其可以经过温和条件处理后循环使用,且在工程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介孔二氧化硅 协同作用 CO_(2)捕获 吸附等温线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掺杂多孔碳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20
作者 曹翔宇 张嘉盈 +3 位作者 丰赟 申林坤 张秀玲 闫娟枝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9-520,共12页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料比例获得系列样品,研究其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的核壳结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应对电池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物质负载及体积变化,碳外壳的空间位阻同时起到了抑制穿梭效应的积极作用和阻碍离子扩散的负面作用,而合金纳米粒子提供吸附和催化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其表面活性位点的数量。在多种作用的协同下,e-CF@NPC-3/S表现出优异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在0.2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能保持996.9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和92.35%的容量保持率。在1C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后,e-CF@NPC-3/S仍具有684.5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循环衰减率为0.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掺杂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