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鳞癌细胞中bcl-2、bax的量子点双标免疫荧光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建江 盘杰 +2 位作者 王治平 黄宇华 陈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0-633,共4页
目的:利用量子点对口腔鳞癌细胞内bcl-2、bax蛋白进行双标免疫荧光成像研究。方法:利用量子点QD605和QD545通过双标免疫荧光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bcl-2、bax蛋白同时观察识别。结果:不同粒径量子点可同时对舌... 目的:利用量子点对口腔鳞癌细胞内bcl-2、bax蛋白进行双标免疫荧光成像研究。方法:利用量子点QD605和QD545通过双标免疫荧光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bcl-2、bax蛋白同时观察识别。结果:不同粒径量子点可同时对舌癌细胞bcl-2、bax蛋白特异性识别,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舌癌细胞bcl-2和bax蛋白高表达。QD605标记的bcl-2蛋白表现为红色荧光,QD545标记的bax蛋白表现为绿色荧光,2种蛋白在细胞内同一位置重叠呈现黄色荧光。激光连续照射1 h,3种颜色的荧光均未明显衰减。结论:量子点能同时对细胞内的2种蛋白进行双标免疫荧光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 舌癌TCA8113细胞 bcl-2 BAX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荧光探针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建江 黄宇华 +2 位作者 王治平 盘杰 陈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利用量子点荧光探针在人的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检测特定蛋白,探讨量子点荧光探针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应用。方法相同粒径的量子点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别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P53及Bcl-2蛋白进行特异荧... 目的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利用量子点荧光探针在人的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检测特定蛋白,探讨量子点荧光探针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应用。方法相同粒径的量子点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别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P53及Bcl-2蛋白进行特异荧光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蛋白定位表达;不同粒径的量子点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同一张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切片上分别标记P53蛋白与Bcl-2蛋白,并对其定位表达进行观察。结果相同粒径的量子点荧光探针可分别与组织中的P53、Bcl-2蛋白结合,在紫外荧光激发下发出特异红色荧光,P53蛋白结合物主要分布于细胞核;Bcl-2蛋白结合物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不同粒径的量子点荧光探针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可同时对P53蛋白与Bcl-2蛋白进行标记,在紫外荧光激发下2种蛋白结合物发出2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形成鲜明对比,显示量子点荧光探针标记的蛋白定位准确,特异性高。结论量子点荧光探针可应用于人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2种蛋白的特异免疫荧光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荧光探针 舌鳞状细胞癌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荧光技术标记口腔鳞癌细胞中bcl-2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盘杰 赵建江 +2 位作者 王治平 黄宇华 陈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4-635,638,共3页
【目的】利用量子点(QD)优良的光学性质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bcl-2进行特异性荧光标记,并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进行光稳定性比较。【方法】分别利用QD605nm和FITC,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测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bc... 【目的】利用量子点(QD)优良的光学性质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bcl-2进行特异性荧光标记,并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进行光稳定性比较。【方法】分别利用QD605nm和FITC,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测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bcl-2的表达,并激光连续照射1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自带软件Leica Confocal Software测量量子点QD605nm和FITC的荧光信号强度。【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bcl-2明显表达,量子点QD605标记的荧光信号比FITC更具特异性,且激光连续照射1h,QD605nm标记的荧光未见明显衰减,而FITC标记的荧光1h内已基本淬灭。【结论】量子点荧光标记技术能对细胞内bcl-2进行标记,比传统的有机荧光具有更显著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 舌癌TCA8113细胞 BCL-2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量子点-Smad2单克隆抗体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相关性质检测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凯 孙德平 陈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1-545,共5页
目的制备半导体量子点-Smad2单克隆抗体荧光探针(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并对其相关光学性质和特异免疫性识别能力进行检测。方法1)用半导体量子点和Smad2单克隆抗体通过化学偶联法制备水溶性的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并纯化;2)用紫外... 目的制备半导体量子点-Smad2单克隆抗体荧光探针(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并对其相关光学性质和特异免疫性识别能力进行检测。方法1)用半导体量子点和Smad2单克隆抗体通过化学偶联法制备水溶性的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并纯化;2)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检测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的形态、荧光强度和光化学稳定性;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大鼠牙乳头细胞共同孵育24h后,采用SP免疫细胞化学法和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直接免疫荧光成像法观察比较Smad2信号蛋白分子在大鼠牙乳头细胞内的分布,并检测细胞内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的相关光学性质。结果半导体量子点与Smad2单抗通过共价结合形成稳定的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对大鼠牙乳头细胞内Smad2分子具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QDs-Smad2单抗荧光探针仍具有QDs所具有的激发光谱宽,发射光谱窄,荧光度强,光化学稳定性好等优良光学特征。结论生物修饰的半导体量子点和单克隆抗体通过共价结合形成纳米分子探针后仍具有特异免疫识别能力和量子点独特的光学性质,这为半导体量子点用于活细胞内对蛋白质分子进行实时、原位、长时间动态可视化检测提供了科学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量子 纳米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点荧光探针的高灵敏蛋白质检测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思敏 贾春平 +5 位作者 刘莉芬 郜晚蕾 景奉香 金庆辉 张红锋 赵建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4-152,共9页
通过制备量子点荧光检测探针,构建了一种基于量子点探针和免疫磁珠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实现了对蛋白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高灵敏定量检测.在该检测体系中,若存在有靶标蛋白,其与量子点检测探针以... 通过制备量子点荧光检测探针,构建了一种基于量子点探针和免疫磁珠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实现了对蛋白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高灵敏定量检测.在该检测体系中,若存在有靶标蛋白,其与量子点检测探针以及捕获探针之间会发生免疫反应形成三明治结构,利用磁力分离器对免疫复合物进行富集后,通过检测富集在磁珠表面的量子点荧光信号,可实现对靶标蛋白的定量.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38pg/mL,线性范围为0.39~50ng/mL,临床质控样本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可重复性好,可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该量子点探针检测体系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样品消耗量低等优点,在疾病早期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 免疫荧光分析 免疫磁珠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包被的CdSe/CdS量子点的直接水相制备及其对人血淋巴细胞的标记成像 被引量:7
6
作者 董微 葛欣 +1 位作者 王宣怡 徐淑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8-122,共5页
首次用谷胱甘肽(GSH)作为稳定剂,在水溶液中制备了稳定地发射绿色荧光和橙色荧光的两种CdSe/CdS核/壳结构的纳米量子点。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和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CdSe/CdS量子点的发光特性。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CdSe/CdS量子点近似球... 首次用谷胱甘肽(GSH)作为稳定剂,在水溶液中制备了稳定地发射绿色荧光和橙色荧光的两种CdSe/CdS核/壳结构的纳米量子点。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和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CdSe/CdS量子点的发光特性。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CdSe/CdS量子点近似球形,在水中分散性良好,比CdSe量子点具有更优异的发光特性,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都有红移现象。将CdSe/CdS量子点与鼠抗人CD3抗体连接,制备了水溶性CdSe/CdS-CD3复合物探针,对人血淋巴细胞进行标记和成像。结果表明用该探针对人血淋巴细胞成像清晰,其荧光在30 min的连续蓝光激发下无明显衰退,而FITC荧光在20 min内基本完全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CdSe/CdS量子 免疫荧光标记 人血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量子点技术检测Bcl-2和P53在皮肤血管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5
7
作者 唐甜 张端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6-180,199,共6页
目的通过量子点技术检测Bcl-2和P53在增生期、退化期皮肤血管瘤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阐明Bcl-2和P53在皮肤血管瘤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07年至2010年皮肤毛细血管瘤存档蜡块38例(男性16例,女... 目的通过量子点技术检测Bcl-2和P53在增生期、退化期皮肤血管瘤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阐明Bcl-2和P53在皮肤血管瘤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07年至2010年皮肤毛细血管瘤存档蜡块38例(男性16例,女性22例),血管瘤周围正常皮肤组织5例。对所有标本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根据Mulliken提出的分类标准并结合PCNA的表达情况将所有血管瘤组织分为增生期组和退化期组。然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以及量子点双染技术检测38例皮肤血管瘤及5例正常瘤旁皮肤组织中Bcl-2和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水平;采用多光谱成像系统对量子点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分析,并用SPSS 13.0软件对各组量子点染色分析后的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结果①38例标本中,增生期血管瘤有24例,退化期血管瘤有14例。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增生期血管瘤有Bcl-2和P53表达,瘤旁正常皮肤组织中和退化期血管瘤组织中Bcl-2和P53表达极弱或无表达。③量子点染色及统计分析显示,Bcl-2和P53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退化期血管瘤和瘤旁正常皮肤组织(均P<0.05),而退化期血管瘤和瘤旁正常皮肤组织之间Bcl-2和P5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cl-2和P53在皮肤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Bcl-2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瘤增生期内皮细胞的凋亡,使其增殖和凋亡失衡;P53可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使血管内皮细胞大量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血管瘤 BCL-2 P53 免疫组织化学 量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7和PCNA蛋白在人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福春 潘琦 +2 位作者 张玉霞 陈道平 陈洪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50-1452,共3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新型半导体免疫荧光标记试剂-量子点(QDs)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CD14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在人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免疫酶法对比,探讨量子点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利用QDs免疫荧光组织化... 目的:本研究利用新型半导体免疫荧光标记试剂-量子点(QDs)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CD14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在人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免疫酶法对比,探讨量子点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利用QDs免疫荧光组织化学(QDs-IHC)技术分别检测人肺癌组织芯片中CD147和PC-NA的蛋白表达,同时检测了CD147与PCNA的共表达,并与传统免疫酶法的结果对比。结果:QDs-IHC和传统IHC检测结果显示:CD147和PCNA蛋白表达在对照组和肺癌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CD147和PC-NA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33,P<0.01)。QDs-IHC检测2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IHC所检测的结果,但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QDs-IHC和传统IHC均能检测到CD147和PCNA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但QDs-IHC的灵敏性稍高于IHC,背景更干净。CD147与PCNA协同促进肺癌的恶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CD147 量子点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鳞状细胞癌中STK15蛋白和BUBR1蛋白的表达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马洪峰 郭星 李晓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STK15和BUBR1蛋白的表达与喉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喉癌组织中STK15和BUBR1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40例病理诊断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TK15和BUBR1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 目的探讨STK15和BUBR1蛋白的表达与喉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喉癌组织中STK15和BUBR1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40例病理诊断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TK15和BUBR1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荧光双标实验判定STK15和BUBR1蛋白的共定位。结果 STK15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喉癌组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BUBR1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喉癌组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即喉癌组织中STK15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而BUBR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免疫荧光双标结果表明STK15蛋白和BUBR1蛋白均在细胞质及细胞核中表达,且2种蛋白标记的荧光可以重叠,提示两者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STK15蛋白高表达、BUBR1蛋白表达下调可能与喉癌的发生、发展相关。STK15和BUBR1蛋白可能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喉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鳞状细胞癌 STK15蛋白 BUBR1蛋白 中心体 纺锤体检控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共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