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55A的选育 被引量:17
1
作者 潘润森 陈志伟 +5 位作者 林荔辉 毛大梅 吴建梅 官华忠 周元昌 李维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共4页
龙特浦A配合力好,异交率、制种产量高,但育性不稳定.选用具有互补性状的地谷B、珍汕97B与其复合杂交,后代根据育种目标选株,与珍汕97A进行多代回交,选育出不育性稳定且基本保留龙特浦A优良特性的新不育系T55A,并已配制出T优5537、T优557... 龙特浦A配合力好,异交率、制种产量高,但育性不稳定.选用具有互补性状的地谷B、珍汕97B与其复合杂交,后代根据育种目标选株,与珍汕97A进行多代回交,选育出不育性稳定且基本保留龙特浦A优良特性的新不育系T55A,并已配制出T优5537、T优5570等强优势组合,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水稻 选育 T55A不育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的选育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维明 陈启锋 +7 位作者 潘润森 张轼 祁建民 林光霖 江树业 林荔辉 季彪俊 郑旋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在三系杂交籼稻亲本中渗入部分粳稻血缘以扩大亲本遗传距离,增强杂种优势,以及利用粳稻优质特性,是杂交稻育种途径之一.但籼粳交后代分离世代长,育种周期长.采用籼粳交F1花药培养的方法快速育成保持系花1B,然后核置换育成野... 在三系杂交籼稻亲本中渗入部分粳稻血缘以扩大亲本遗传距离,增强杂种优势,以及利用粳稻优质特性,是杂交稻育种途径之一.但籼粳交后代分离世代长,育种周期长.采用籼粳交F1花药培养的方法快速育成保持系花1B,然后核置换育成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使育种周期大大缩短.该不育系为籼粳中间型(程氏形态分类指数为12分),株叶态偏籼,粒形和米质偏粳,生育特性弱感光,异交特性好,配合力较高.已配制优质杂交稻组合花优63,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正在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培养 雄性不育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野败型与滇-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沈毓渭 高明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9-14,共6页
试验利用广亲和野败型不育系02428A和明恢63/02428F6、F8广亲恢选系研究了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关系。结果表明,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之间是非等位的,而且它们之间可能是... 试验利用广亲和野败型不育系02428A和明恢63/02428F6、F8广亲恢选系研究了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关系。结果表明,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之间是非等位的,而且它们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的。现有的滇-1型不育系的一些粳稻恢复系同时具有对野败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野败型不育系的籼稻恢复系也可能包含对滇-1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这两组基因可能通过基因重组结合在同一个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1 恢复基因 水稻 配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野稻细胞质的胞质型雄性不育系的体细胞克隆变异II.体细胞克隆温敏核不育突变
4
作者 马镇荣 王昌虎 +1 位作者 刘卫 凌定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3-320,共8页
在胞质型水稻雄性不育系IR66707A和IR69700A经离体培养而获得的136个体细胞克隆中,发现了温敏核不育突变5例。这类突变体在广州地区的自然气候下,早季至晚季前期表现为不育,晚季后期表现为可育。盛夏,在幼穗发育至花粉形成阶段对部分突... 在胞质型水稻雄性不育系IR66707A和IR69700A经离体培养而获得的136个体细胞克隆中,发现了温敏核不育突变5例。这类突变体在广州地区的自然气候下,早季至晚季前期表现为不育,晚季后期表现为可育。盛夏,在幼穗发育至花粉形成阶段对部分突变材料进行短日照处理,发现对短日照敏感的不育系农垦58S转换为可育,而供试的5例突变及另一对照培矮64S却与未经处理的材料一样仍表现为不育,表明它们的育性与日照长度的变化无关。在同一发育时期进行低温处理的结果显示,低温处理10d及10d以上者可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在17.23%-42.19%之间,而未经处理的材料仍然表现不育,表明它们的育性转换与温度有关。以正常品种为父本与突变体杂交,F1全部为可育;F2可育与不育个体的分离比为3:1;以F1为父本与之测交,TF1代中可育与不育个体的分离比为1:1。遗传分析表明,这种温敏核不育突变为一对隐性核基因所控制。获得了由胞质型雄性不育变为胞核型雄性不育的突变体,这在体细胞克隆变异领域中是一种典型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 胞质雄性不育 细胞克隆变异 细胞克隆温敏核不育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黄占景 沈银柱 +6 位作者 刘植义 何聪芬 柏峰 马闻师 姚鸿 王京兆 王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11,共4页
利用RAPD技术对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5-3369A和相应保持系75-3369B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81个单引物和14组双引物的多态性研究。结果有73个单引物和全部的双引物有扩增结果,表现出多态性... 利用RAPD技术对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5-3369A和相应保持系75-3369B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81个单引物和14组双引物的多态性研究。结果有73个单引物和全部的双引物有扩增结果,表现出多态性的有10个单引物和一组双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不育 保持 RAPD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个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异交习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韩赞平 汪旭东 +2 位作者 王彬 牟春红 吴先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413-417,共5页
以D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62A、D63A、D64A、D23A,冈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G46A,和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金23A等7个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视珍汕97A为对照,在海南对它们的异交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7个细胞质雄性... 以D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62A、D63A、D64A、D23A,冈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G46A,和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金23A等7个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视珍汕97A为对照,在海南对它们的异交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颖花开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D23A、D63A、D62A、D64A、珍汕97A、金23A、G46A;D62A等6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均高于对照珍汕97A;除G46A、金23A外,其余4个的午前花率均比对照珍汕97A高;D62A、D63A、D64A等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平均张颖时间均比对照珍汕97A长,其余三个短于珍汕97A。柱头活力的强弱顺序依次是:对照珍汕97A、D62A、金23A、D63A、D64A、G46A、D23A。异交结实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是D62A、D63A、D23A、金23A、D64A、G46A、珍汕97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开花习性 异交结实率 柱头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筛选和遗传背景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立科 侯宁 +2 位作者 刘建成 刘根齐 刘春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5,共5页
通过连续回交和单株(系)跟踪选择,培育成小麦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D2-CA8057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BC6F1)材料。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单株及不育系msD2-CA8057和恢复系遗4060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比较检测分析,结... 通过连续回交和单株(系)跟踪选择,培育成小麦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D2-CA8057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BC6F1)材料。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单株及不育系msD2-CA8057和恢复系遗4060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比较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到的遗传多样性集中于近等基因系与恢复系之间,而9个近等基因系单株之间及其与不育系之间的遗传背景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近等基因系C3只含一个主效恢复基因D2Rf1,该单株的自交和回交群体可望用于对该基因的精细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D^2细胞质雄性不育 近等基因 恢复基因 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宏 王继华 王同昌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9-342,共4页
利用育性恢复基因 (Rf3)的近等基因系 1 0 31— 1、S— 1 65和 1 0 31— 1与S— 1 65之间的正交与反交 ,创建了四个实验品系 ( 1 0 31— 1、S— 1 65、不育品系、反交品系 ) ;采用改进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技术 ,从发育遗传... 利用育性恢复基因 (Rf3)的近等基因系 1 0 31— 1、S— 1 65和 1 0 31— 1与S— 1 65之间的正交与反交 ,创建了四个实验品系 ( 1 0 31— 1、S— 1 65、不育品系、反交品系 ) ;采用改进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技术 ,从发育遗传学的角度 ,对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可育株旗叶表达的相关蛋白产物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对旗叶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发现 4个品系有相近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没有相应穗中差异蛋白质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 叶片 双向电泳 近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丝黑穗病、抗败育高粱A_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_2Sx3197的选育 被引量:4
9
作者 程庆军 张福耀 +4 位作者 李团银 柳青山 杜志宏 平俊爱 侯爱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8-75,共8页
A1Tx3197曾经是我国广泛应用的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生理小种分化,该不育系以及用其配制的杂交种逐渐失去了对高粱丝黑穗病菌的抗性。同时该不育系小花败育日渐严重,制种产量极低,甚至造成绝收。... A1Tx3197曾经是我国广泛应用的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生理小种分化,该不育系以及用其配制的杂交种逐渐失去了对高粱丝黑穗病菌的抗性。同时该不育系小花败育日渐严重,制种产量极低,甚至造成绝收。为了改良A1Tx3197的抗病性及抗败育性,本研究利用A2保持系在A1位点含有A1育性恢复基因MS1MS1和在A1细胞质背景下表现恢复的特点,以不育系A1Tx3197为轮回亲本,以含有抗丝黑穗病、抗败育基因的BV4为供体,通过杂交和多代回交,得到含有双抗基因的A2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保持系BSx3197(MS1ms1ms2ms2),在该材料自交的同时,用其对A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细胞核代换,经过多代回交和自交,最终育成了抗丝黑穗病、抗败育的A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2Sx3197和保持系BSx3197(MS1MS1ms2ms2)。结果表明,新选育的不育系A2Sx3197在A1和A5细胞质背景下表现恢复,在A2、A3、A4、A6和9E细胞质背景下表现不育,丝黑穗平均发病率为0~0.8%,败育率为0~8.4%,抗丝黑穗病性、抗败育性明显优于被改良不育系,接近或达到抗源供体BV4水平;而在抽穗期、株高、穗长、穗宽、千粒重、穗粒重、粒色、壳色、穗形、穗型等主要性状方面与A1Tx3197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细胞质雄性不育 转育 抗丝黑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姜奇彦 张改生 +3 位作者 王军卫 王小利 刘宏伟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986-990,共5页
应用石蜡切片和醋酸洋红压片法,从细胞学角度对4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 bicor -8222、ms bicor -80 6 、ms bicor -5-4及ms bicor -5-8的花粉败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4种不育系败育特点总趋势基本雷同,但也因特... 应用石蜡切片和醋酸洋红压片法,从细胞学角度对4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 bicor -8222、ms bicor -80 6 、ms bicor -5-4及ms bicor -5-8的花粉败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4种不育系败育特点总趋势基本雷同,但也因特定核型亦存在一些差异; 2 二角型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与其保持系相似,花粉败育就花药而言,中层有延迟退化、解体的趋势,就花粉粒而言,败育主要发生在二细胞花粉粒后期至三细胞花粉粒期; 3 4个不育系花粉败育异常,主要表现为二分体细胞内有微核出现,内缘壁周缘细胞均呈次生纤维状增生;维管束鞘细胞排列不规则,花粉大小不一; 4 花粉败育与营养供应无直接关系,细胞核对花粉育性及育性相关性状相对细胞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二角雄性不育 花粉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mRNA差异显示及育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昀 赵宝存 +2 位作者 葛荣朝 沈银柱 黄占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8-400,共3页
关键词 小麦 T细胞质雄性不育 保持 MRNA差异显示 育性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的败育特点及育性恢复 被引量:5
12
作者 段阳 姚盟 +6 位作者 蒙立颖 石晓艺 齐智 叶佳丽 闫鹏娇 刘子涵 宋喜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8-105,共8页
为了明确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败育的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特点及对T763A恢复系的选用提供依据,以不育系T763A,保持系763B,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为供试材料,进行外部形态特征观察和花粉粒制片(醋酸洋红、I2-KI和DAPI);并以... 为了明确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败育的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特点及对T763A恢复系的选用提供依据,以不育系T763A,保持系763B,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为供试材料,进行外部形态特征观察和花粉粒制片(醋酸洋红、I2-KI和DAPI);并以中国春和黑麦为对照试材,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核型鉴定。结果表明:T763A败育类型为典败和圆败,成熟花粉粒皱缩无规则,内含物少,花粉败育,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晚期到二核期;所有供试材料均为非1B/1R类型;3个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恢复能力均较强,其中以Tm504B对T763A的恢复能力相对最好,这可能与T763A的胞质类型及与恢复系所含的恢复基因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特点 鉴定 育性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败粳型雄性不育系4788A选育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大洲 肖叶青 +3 位作者 邬文昌 胡兰香 李宁 周慧芬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6-7,共2页
野败型粳稻雄性不育系4788A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100%,柱头外露率41.5%,异交结实率30%~60%,播始历期较长,配合力较好,品质优良。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繁殖技术。
关键词 不育 4788A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193A的选育及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尹明智 官春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47-1953,共7页
【目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是当前利用油菜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也是最重要的授粉控制系统之一,而利用远源杂交引入近源种胞质来获得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发掘新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提高雄性不育育性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方法】本研究以... 【目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是当前利用油菜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也是最重要的授粉控制系统之一,而利用远源杂交引入近源种胞质来获得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发掘新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提高雄性不育育性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方法】本研究以新疆野生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属间杂种后代为基础,通过多代回交育成了不育性稳定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993A。【结果】研究表明不育系1193A自交不结实,异交结实正常,具有典型的不育性状,恢保关系比较表明其与pol CMS具有不同的恢保关系,败育的时期主要发生在单核花粉期,在花药败育过程中绒毡层出现径向肥大和液泡化,挤压小孢子,最终导致花药败育。【结论】该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993A不育性稳定彻底,与pol CMS是不同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油菜 新疆生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花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的研究 Ⅲ.8-8112AB的温度敏感性及其遗传 被引量:16
15
作者 袁美 杨光圣 +1 位作者 傅廷栋 严红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0-335,共6页
8- 8 112 AB是由甘蓝型油菜 pol细胞质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 AB1与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选育出的新型双低生态型 pol CMS两用系 ,其在武昌秋播时表现雄性可育 ,在兰州或秭归高山夏播时表现雄性不育。在相对低温条件下 ,8- 8112 AB与... 8- 8 112 AB是由甘蓝型油菜 pol细胞质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 AB1与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选育出的新型双低生态型 pol CMS两用系 ,其在武昌秋播时表现雄性可育 ,在兰州或秭归高山夏播时表现雄性不育。在相对低温条件下 ,8- 8112 AB与正常油菜品系 114 1B(pol CMS保持系 )的花器官形态特征表现相似 ,而在相对高温条件下 ,则与 polCMS不育系 114 1A基本相同。不同播期、异地播种和人工控温试验结果表明 ,温度是影响 8- 8112 AB育性变化的因子 ,低温促进可育而高温导致不育。遗传分析初步表明 ,8- 8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油菜 生态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 温度 遗传 细胞质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利用途径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海申 刘辉 +2 位作者 陈集平 许波 吴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6,共1页
关键词 玉米 C细胞质雄性不育 可利用性 利用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同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赞平 王彬 汪旭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24期56-58,共3页
试验研究了7个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6个不同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并对它们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柱头外露率与异交结实率、张颖角度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和0.936。(2)柱头外露率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效应... 试验研究了7个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6个不同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并对它们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柱头外露率与异交结实率、张颖角度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和0.936。(2)柱头外露率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效应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8383。张颖时间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132。张颖角度和午前花率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效应亦都为正值,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648和0.0271。柱头生活力系数和包颈粒率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效应均为负值,直接通径系数分别是-0.4811和-0.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柱头外露率 异交结实率 通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阐明杂交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
18
《种业导刊》 2013年第4期32-32,共1页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课题组经过10年艰苦钻研,成功克隆出三系杂交稻广泛利用的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水稻线粒体与细胞核有害互...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课题组经过10年艰苦钻研,成功克隆出三系杂交稻广泛利用的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水稻线粒体与细胞核有害互作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一遗传学》。据了解,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植物特有的核质基因互作的遗传现象。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始于1964年。杂交水稻育种是应用研究,其成功基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和利用的特定的野生稻雄性不育遗传资源,其也被称为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然而,学界对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基础并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交稻 分子机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 生物资源保护 雄性不育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我省白菜型油菜上的利用设想
19
作者 唐国永 杜德志 《青海农林科技》 2003年第4期12-13,20,共3页
本文描述了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演变及其特点,以及在甘蓝型油菜上的利用现状;依照法国利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在我省白菜型油菜上利用的设想。
关键词 萝卜 细胞质 雄性不育 青海 白菜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败型细胞质杂交粳稻恢复系筛选结果初报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大勇 方兆伟 +2 位作者 樊纪伟 卢百关 刘汉青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6-38,共3页
将多种来源粳稻恢复系杂交选育的新恢复系与野败型粳稻不育系进行配组,筛选出了一批育性良好的组合,其每株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多于对照,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野败型细胞质选育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是可能的。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细胞质 不育 恢复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