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55A的选育 |
潘润森
陈志伟
林荔辉
毛大梅
吴建梅
官华忠
周元昌
李维明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7
|
|
2
|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的选育 |
李维明
陈启锋
潘润森
张轼
祁建民
林光霖
江树业
林荔辉
季彪俊
郑旋
|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
1998 |
14
|
|
3
|
我国阐明杂交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 |
|
《种业导刊》
|
2013 |
0 |
|
4
|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的败育特点及育性恢复 |
段阳
姚盟
蒙立颖
石晓艺
齐智
叶佳丽
闫鹏娇
刘子涵
宋喜悦
|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5
|
具野稻细胞质的胞质型雄性不育系的体细胞克隆变异II.体细胞克隆温敏核不育突变 |
马镇荣
王昌虎
刘卫
凌定厚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6
|
运用AFLP技术筛选分离野败型水稻mtDNA中与雄性不育性状相关的片段 |
凌古元
周培疆
关和新
景润春
朱英国
|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25
|
|
7
|
野败型细胞质杂交粳稻恢复系筛选结果初报 |
徐大勇
方兆伟
樊纪伟
卢百关
刘汉青
|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8
|
水稻抗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Xa7)DNA标记及其携带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和恢复基因研究(英文) |
吕荣华
李杨瑞
PHAN Huu Ton
TONG Van Hai
|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
2009 |
2
|
|
9
|
水稻424、131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与毡绒层细胞的关系 |
潘坤清
何丽卿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
1981 |
1
|
|
10
|
野败型育性恢复基因在AA基因组野生稻中的分布与遗传 |
李绍清
杨国华
李绍波
朱英国
李阳生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7
|
|
11
|
广东普通野生稻雄性不育性的利用研究 |
刘雪贞
潘大建
吴惟瑞
黄巧云
范芝兰
|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
2001 |
11
|
|
12
|
野败型杂交水稻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
何光华
裴炎
杨光伟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8
|
|
13
|
白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的花药结构及遗传研究 |
黄谦心
信晓阳
庞红喜
胡胜武
|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4
|
不同温度条件下粳稻滇1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特点(英文) |
徐津
张忠林
金寿林
黄大军
文建成
谭学林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
2005 |
7
|
|
15
|
应用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恢复系密阳46的主效和微效恢复基因 |
李广贤
屠国庆
张克勤
姚方印
庄杰云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6
|
|
16
|
水稻恢复系选育的轮回选择法及其应用效果研究 |
佴军
潘学彪
陈宗祥
张亚芳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9
|
|
17
|
水稻CMS-WA微效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
林强
郑燕梅
张建福
谢华安
|
《福建农业学报》
CAS
|
2013 |
3
|
|
18
|
33份美国稻品种的恢复和保持能力分析 |
钟秉强
杨正林
何光华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9
|
广西科学家培育的杂交红麻新品种平均纤维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左右 |
|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20
|
水稻新质源不育系——印武A的选育利用初报 |
罗盛财
黄贤格
吴少贤
|
《福建稻麦科技》
|
199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