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55A的选育 被引量:17
1
作者 潘润森 陈志伟 +5 位作者 林荔辉 毛大梅 吴建梅 官华忠 周元昌 李维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共4页
龙特浦A配合力好,异交率、制种产量高,但育性不稳定.选用具有互补性状的地谷B、珍汕97B与其复合杂交,后代根据育种目标选株,与珍汕97A进行多代回交,选育出不育性稳定且基本保留龙特浦A优良特性的新不育系T55A,并已配制出T优5537、T优557... 龙特浦A配合力好,异交率、制种产量高,但育性不稳定.选用具有互补性状的地谷B、珍汕97B与其复合杂交,后代根据育种目标选株,与珍汕97A进行多代回交,选育出不育性稳定且基本保留龙特浦A优良特性的新不育系T55A,并已配制出T优5537、T优5570等强优势组合,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水稻 选育 T55A不育系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的选育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维明 陈启锋 +7 位作者 潘润森 张轼 祁建民 林光霖 江树业 林荔辉 季彪俊 郑旋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在三系杂交籼稻亲本中渗入部分粳稻血缘以扩大亲本遗传距离,增强杂种优势,以及利用粳稻优质特性,是杂交稻育种途径之一.但籼粳交后代分离世代长,育种周期长.采用籼粳交F1花药培养的方法快速育成保持系花1B,然后核置换育成野... 在三系杂交籼稻亲本中渗入部分粳稻血缘以扩大亲本遗传距离,增强杂种优势,以及利用粳稻优质特性,是杂交稻育种途径之一.但籼粳交后代分离世代长,育种周期长.采用籼粳交F1花药培养的方法快速育成保持系花1B,然后核置换育成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使育种周期大大缩短.该不育系为籼粳中间型(程氏形态分类指数为12分),株叶态偏籼,粒形和米质偏粳,生育特性弱感光,异交特性好,配合力较高.已配制优质杂交稻组合花优63,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正在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培养 雄性不育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阐明杂交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
3
《种业导刊》 2013年第4期32-32,共1页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课题组经过10年艰苦钻研,成功克隆出三系杂交稻广泛利用的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水稻线粒体与细胞核有害互...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课题组经过10年艰苦钻研,成功克隆出三系杂交稻广泛利用的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水稻线粒体与细胞核有害互作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一遗传学》。据了解,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植物特有的核质基因互作的遗传现象。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始于1964年。杂交水稻育种是应用研究,其成功基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和利用的特定的野生稻雄性不育遗传资源,其也被称为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然而,学界对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基础并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三系杂交稻 分子机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 生物资源保护 雄性不育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的败育特点及育性恢复 被引量:5
4
作者 段阳 姚盟 +6 位作者 蒙立颖 石晓艺 齐智 叶佳丽 闫鹏娇 刘子涵 宋喜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8-105,共8页
为了明确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败育的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特点及对T763A恢复系的选用提供依据,以不育系T763A,保持系763B,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为供试材料,进行外部形态特征观察和花粉粒制片(醋酸洋红、I2-KI和DAPI);并以... 为了明确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败育的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特点及对T763A恢复系的选用提供依据,以不育系T763A,保持系763B,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为供试材料,进行外部形态特征观察和花粉粒制片(醋酸洋红、I2-KI和DAPI);并以中国春和黑麦为对照试材,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核型鉴定。结果表明:T763A败育类型为典败和圆败,成熟花粉粒皱缩无规则,内含物少,花粉败育,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晚期到二核期;所有供试材料均为非1B/1R类型;3个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恢复能力均较强,其中以Tm504B对T763A的恢复能力相对最好,这可能与T763A的胞质类型及与恢复系所含的恢复基因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特点 鉴定 育性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野稻细胞质的胞质型雄性不育系的体细胞克隆变异II.体细胞克隆温敏核不育突变
5
作者 马镇荣 王昌虎 +1 位作者 刘卫 凌定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3-320,共8页
在胞质型水稻雄性不育系IR66707A和IR69700A经离体培养而获得的136个体细胞克隆中,发现了温敏核不育突变5例。这类突变体在广州地区的自然气候下,早季至晚季前期表现为不育,晚季后期表现为可育。盛夏,在幼穗发育至花粉形成阶段对部分突... 在胞质型水稻雄性不育系IR66707A和IR69700A经离体培养而获得的136个体细胞克隆中,发现了温敏核不育突变5例。这类突变体在广州地区的自然气候下,早季至晚季前期表现为不育,晚季后期表现为可育。盛夏,在幼穗发育至花粉形成阶段对部分突变材料进行短日照处理,发现对短日照敏感的不育系农垦58S转换为可育,而供试的5例突变及另一对照培矮64S却与未经处理的材料一样仍表现为不育,表明它们的育性与日照长度的变化无关。在同一发育时期进行低温处理的结果显示,低温处理10d及10d以上者可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在17.23%-42.19%之间,而未经处理的材料仍然表现不育,表明它们的育性转换与温度有关。以正常品种为父本与突变体杂交,F1全部为可育;F2可育与不育个体的分离比为3:1;以F1为父本与之测交,TF1代中可育与不育个体的分离比为1:1。遗传分析表明,这种温敏核不育突变为一对隐性核基因所控制。获得了由胞质型雄性不育变为胞核型雄性不育的突变体,这在体细胞克隆变异领域中是一种典型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 胞质雄性不育 细胞克隆变异 细胞克隆温敏核不育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AFLP技术筛选分离野败型水稻mtDNA中与雄性不育性状相关的片段 被引量:25
6
作者 凌古元 周培疆 +2 位作者 关和新 景润春 朱英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3-36,共4页
对野败型水稻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和F1杂种(汕优63)线粒体DNA进行了AFLP比较,从M/PA引物对选择扩增产物中找到了不育系与保持系差异条带ZA1、ZA2和ZA3。Northern分析表明,片段ZA1黄化苗期无转录产物,可能是非编... 对野败型水稻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和F1杂种(汕优63)线粒体DNA进行了AFLP比较,从M/PA引物对选择扩增产物中找到了不育系与保持系差异条带ZA1、ZA2和ZA3。Northern分析表明,片段ZA1黄化苗期无转录产物,可能是非编码序列;而ZA2、ZA3两片段在不育系、保持系和F1杂种中的转录则有差异,其中片段ZA2在黄化苗期保持系转录,不育系和F1杂种无转录产物;片段ZA3在黄化苗期保持系和F1杂种转录,表明ZA3转录受核恢复基因Rf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线粒体DNA AFLP 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败型细胞质杂交粳稻恢复系筛选结果初报 被引量:7
7
作者 徐大勇 方兆伟 +2 位作者 樊纪伟 卢百关 刘汉青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6-38,共3页
将多种来源粳稻恢复系杂交选育的新恢复系与野败型粳稻不育系进行配组,筛选出了一批育性良好的组合,其每株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多于对照,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野败型细胞质选育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是可能的。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细胞质 不育系 恢复系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Xa7)DNA标记及其携带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和恢复基因研究(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吕荣华 李杨瑞 +1 位作者 PHAN Huu Ton TONG Van Hai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9年第6期605-609,共5页
在越南长期种植的本地水稻品种一般具有良好的抗病性。通过应用PCR技术,对172个越南当地水稻品种携带的抗性基因(Xa4、Xa7)进行筛选检测,发现57个水稻品种携带有Xa4基因,21个品种携带有Xa7基因。同时对含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可能携带细... 在越南长期种植的本地水稻品种一般具有良好的抗病性。通过应用PCR技术,对172个越南当地水稻品种携带的抗性基因(Xa4、Xa7)进行筛选检测,发现57个水稻品种携带有Xa4基因,21个品种携带有Xa7基因。同时对含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可能携带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和恢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携带有Xa4基因的57个水稻品种中,有3个品种携带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6个品种携带有保持基因,8个品种携带有恢复基因;在携带有Xa7基因的21个水稻品种中,有3个品种携带保持基因,1个品种携带恢复基因,没有发现携带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 Xa4、Xa7基因 DNA标记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424、131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与毡绒层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潘坤清 何丽卿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81年第3期39-45,共7页
水稻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因种类不同而不同。不育系424A、131A,因在单核花粉早期、毡与绒层细胞之外,出现一层由特大的球状体所组成的球状体膜。它们不为小孢子形成花粉壁时所利用,最后沉积在液泡化增大的中间层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厚达1—... 水稻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因种类不同而不同。不育系424A、131A,因在单核花粉早期、毡与绒层细胞之外,出现一层由特大的球状体所组成的球状体膜。它们不为小孢子形成花粉壁时所利用,最后沉积在液泡化增大的中间层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厚达1—1.5微米的特别肥厚的次生毡绒层壁层,致使小孢子自始至终不能形成花粉外壁,从而导致花粉的败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不育 不育系 花粉 中间层 单核期 液泡化 花粉期 开花期 球状体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败型育性恢复基因在AA基因组野生稻中的分布与遗传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绍清 杨国华 +2 位作者 李绍波 朱英国 李阳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7-301,共5页
分析了野败型恢复基因在AA基因组野生稻的分布。结果表明:(1)在31份野生稻中,有16份含有恢复基因,分布频率达5 1 .6 %。(2 ) 6个AA基因组野生稻种中有4个种存在恢复基因,但主要集中于O rufipogon和O nivara。(3)在所鉴定的16份野生稻恢... 分析了野败型恢复基因在AA基因组野生稻的分布。结果表明:(1)在31份野生稻中,有16份含有恢复基因,分布频率达5 1 .6 %。(2 ) 6个AA基因组野生稻种中有4个种存在恢复基因,但主要集中于O rufipogon和O nivara。(3)在所鉴定的16份野生稻恢复系中,对野败型花粉育性恢复力大于80 %和5 0 %~80 %的各6份,小于5 0 %的4份;强恢复源主要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一年生野生稻O nivara中。(4)在随机选择的8份野生稻中,除w15含双基因外,其他的都只含有1对野败型恢复基因;对其中的6份野生稻的等位性分析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基因组生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分布与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普通野生稻雄性不育性的利用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雪贞 潘大建 +2 位作者 吴惟瑞 黄巧云 范芝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7-8,共2页
选用经 9个连续回交核置换含有普通野生稻不同细胞质源的雄性不育株系 ,与优质为主、兼抗病虫和经济性状优良的栽培稻品种进行回交转育 ,培育出一批优异新质源不育材料。这些新质源不育材料的不育性稳定 ,柱头外露率高 ,且具有优质、抗... 选用经 9个连续回交核置换含有普通野生稻不同细胞质源的雄性不育株系 ,与优质为主、兼抗病虫和经济性状优良的栽培稻品种进行回交转育 ,培育出一批优异新质源不育材料。这些新质源不育材料的不育性稳定 ,柱头外露率高 ,且具有优质、抗病虫害或优质、经济性状良好的优点。其恢复谱较广 ,较容易配制出早熟、米质优、抗性好、产量高的强优组合 ,是杂交稻开发利用有较好前景的新质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稻 杂交稻 不育细胞质 雄性不育 红莲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败型杂交水稻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光华 裴炎 杨光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10-117,共8页
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现象,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从育性指标的采用和划分、恢复基因的数目、恢复基因的等位性、恢复基因的三体定位和分子图谱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恢复基因进一... 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现象,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从育性指标的采用和划分、恢复基因的数目、恢复基因的等位性、恢复基因的三体定位和分子图谱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恢复基因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雄性不育 基因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的花药结构及遗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谦心 信晓阳 +1 位作者 庞红喜 胡胜武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4,共7页
白菜型油菜新型不育源的发现及研究是其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以笔者发现的白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0A193衍生系为材料,对其花药败育特征及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材料育性受环境温度影响,早期低温条件下表现不育,后期温... 白菜型油菜新型不育源的发现及研究是其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以笔者发现的白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0A193衍生系为材料,对其花药败育特征及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材料育性受环境温度影响,早期低温条件下表现不育,后期温度升高其育性可得到恢复。育性转换前大部分花药发育止步于孢原细胞分化期,个别角隅能分化形成花粉囊,最终能产生花粉,大量药室不能正常开裂、花粉粘连无法散开,个别花药出现多花药合生、相邻花粉囊退化等现象;育性转换后,花药可以产生大量花粉。18个白菜型油菜和9个甘蓝型油菜的测交结果表明,该不育材料与Pol CMS有不同的恢保关系。遗传研究表明,该不育材料育性受细胞质和1对核基因控制。该白菜型不育材料的遗传分类,及在杂优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花药 遗传 恢保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条件下粳稻滇1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特点(英文)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津 张忠林 +3 位作者 金寿林 黄大军 文建成 谭学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8-171,178,共5页
将106份粳稻滇1型不育系在温度明显不同的3个地点种植,研究其花粉败育的特点。结果表明:滇1型不育系的花粉以染败类型为主,而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染败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典败率和园败率却因温度的不同而不同。生长在海拔400m的高温... 将106份粳稻滇1型不育系在温度明显不同的3个地点种植,研究其花粉败育的特点。结果表明:滇1型不育系的花粉以染败类型为主,而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染败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典败率和园败率却因温度的不同而不同。生长在海拔400m的高温条件下,不育系的园败花粉率增高,典败花粉率降低;相反,生长在海拔1960m温度较低的昆明,典败花粉率增加而园败花粉率降低。本研究还发现虽然滇1型大多数不育系的花粉以染败为主(多于50%),但还是发现个别不育系的花粉染败率低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1细胞质雄性不育 花粉 杂交水稻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恢复系密阳46的主效和微效恢复基因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广贤 屠国庆 +2 位作者 张克勤 姚方印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6-510,共5页
应用由70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测交群体,针对水稻第10染色体和第1、11染色体短臂构建了微卫星标记连锁图谱,检测到控制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4个QTL,其中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中下部的Rf4具有主效效应,位于第... 应用由70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测交群体,针对水稻第10染色体和第1、11染色体短臂构建了微卫星标记连锁图谱,检测到控制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4个QTL,其中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中下部的Rf4具有主效效应,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的Rf3具有较大效应,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处的qRf10和第11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处的qRf11表现出微效作用。研究还表明,在主效基因Rf4存在时,其他3个基因仍具有提高结实率的作用,但在Rf3和Rf4同时存在时,qRf10和qRf11的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微卫星标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恢复系选育的轮回选择法及其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佴军 潘学彪 +1 位作者 陈宗祥 张亚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99-1203,共5页
利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作为遗传工具 ,进行水稻恢复系的轮回选择。试验证明 :(1)由于构建基础群体时加入了一定比例具有保持系性质的常规品种 ,以及在后续世代中不断将经过后裔测验 ,证实在主要恢复基因位点上均为杂合型的中选可... 利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作为遗传工具 ,进行水稻恢复系的轮回选择。试验证明 :(1)由于构建基础群体时加入了一定比例具有保持系性质的常规品种 ,以及在后续世代中不断将经过后裔测验 ,证实在主要恢复基因位点上均为杂合型的中选可育株种子返回群体 ,给不育株授粉 ,因而保证了每轮次轮回选择群体内不育株比例基本稳定在 1 4左右 ,有足够数量的不育株可供进行表型选择和构建下一轮次的轮回选择群体 ,使轮回选择可以代代进行。 (2 )经过 1~ 2个轮次的轮回选择 ,群体内绝大多数植株的出穗期和株高已经符合育种目标要求 ,这为群体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选择提供了前提条件。 (3)在改良群体的同时 ,从轮选群体中不断选择可育单株进入选种圃 ,培育了一些优良恢复系纯系 ,配制出优良杂交组合 ,其中以优良恢复系P0 0 4与粤丰A配制的杂交组合 30 37较为突出 ,该组合已进入江苏省水稻中间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轮回选择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CMS-WA微效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强 郑燕梅 +1 位作者 张建福 谢华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872-875,共4页
为分析水稻育性微效恢复基因的表型遗传,以套袋自交结实率、嵌合颖花率和黑染花粉率为指标考查野败型(WA)不育系珍汕97A、龙特浦A和京福1A的育性在3个转育高世代中的表现。研究结果:黑染花粉粒的出现与微效恢复基因有关,导致不育系自交... 为分析水稻育性微效恢复基因的表型遗传,以套袋自交结实率、嵌合颖花率和黑染花粉率为指标考查野败型(WA)不育系珍汕97A、龙特浦A和京福1A的育性在3个转育高世代中的表现。研究结果:黑染花粉粒的出现与微效恢复基因有关,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从而产生杂株;采取遗传提纯等方法可以排除部分微效恢复基因,达到提纯和去杂的目的,若要完全将其排除,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不可能的;嵌合颖花率适合作为微效恢复基因遗传分析的量化指标,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遗传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份美国稻品种的恢复和保持能力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钟秉强 杨正林 何光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4-555,559,共3页
利用野败型不育系缙1A对33份美国稻的恢保关系进行了测定,观测了F1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在美国稻种中存在着对野败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程度不同的品种,鉴定出了2份具有高恢复力、10份具有保持能力的材料,可为在重庆选育优良"三系&qu... 利用野败型不育系缙1A对33份美国稻的恢保关系进行了测定,观测了F1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在美国稻种中存在着对野败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程度不同的品种,鉴定出了2份具有高恢复力、10份具有保持能力的材料,可为在重庆选育优良"三系"杂交稻亲本提供优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稻 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保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科学家培育的杂交红麻新品种平均纤维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左右
19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4-74,共1页
据东方网2007年12月18日消息,2007年11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周瑞阳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红麻福3A等6个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 据东方网2007年12月18日消息,2007年11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周瑞阳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红麻福3A等6个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成果是红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的重大突破,已达国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优势利用 广西大学 单位面积产量 红麻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新品种 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质源不育系——印武A的选育利用初报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盛财 黄贤格 吴少贤 《福建稻麦科技》 1990年第2期55-58,共4页
野败型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成以来,杂交水稻在各地被广泛应用,比常规稻普遍增产二成以上。近年来,由于不育系细胞质源单一,加上有的杂交组合使用多年,出现了抗性衰退和产量降低的现象。开发新的不育系种质资源,丰富杂交组合类型,是杂交水... 野败型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成以来,杂交水稻在各地被广泛应用,比常规稻普遍增产二成以上。近年来,由于不育系细胞质源单一,加上有的杂交组合使用多年,出现了抗性衰退和产量降低的现象。开发新的不育系种质资源,丰富杂交组合类型,是杂交水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资料表明,能导致水稻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有多种类型,且不同类型野生稻的细胞质特性存在差异。我们选用印度野生稻为母本;与新的保持系材料杂交、回交,选育印野细胞质型雄性不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雄性不育 新质 常规稻 印武 杂交组合 柱头外露率 胞质 主茎叶片数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