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外引种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期移动模式研究
1
作者 吴代福 林邵雯澜 +12 位作者 何胜山 李德生 刘晓强 张贵权 陈加东 冯高志 唐华 牟仕杰 严啸 黄炎 赵珂 段兆刚 邹立扣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5-508,共14页
【目的】了解动物发情时段的空间利用与活动规律是成功开展动物野外引种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野外环境中发情时段的空间利用、活动模式以及对生境利用特征的差异,探寻影响引种的原因。【方法】以中国大熊... 【目的】了解动物发情时段的空间利用与活动规律是成功开展动物野外引种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野外环境中发情时段的空间利用、活动模式以及对生境利用特征的差异,探寻影响引种的原因。【方法】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野外救护并长期圈养的2只大熊猫和3只未经过任何野化培训的圈养繁育大熊猫为对象,基于其野外引种期间的GPS项圈数据,通过ArcGIS等工具分析二者的行为表型差异。【结果】野外引种大熊猫的最小凸多边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MCP)家域面积为7.19~75.21 km^(2),引种成功大熊猫的MCP家域面积显著小于引种失败大熊猫的MCP家域面积,引种成功大熊猫的日移动距离要小于引种失败大熊猫的日移动距离[(493.11±57.45)m<(789.57±284.88)m]。引种大熊猫在发情时段的活动范围为(8.68±6.95)km^(2),发情前活动范围为(1.94±1.11)km^(2),发情后活动范围为(1.19±1.34)km^(2),发情时段活动范围显著大于发情前和发情后的活动范围。在对地理因子利用上,大熊猫在发情时段与非发情时段对地理因子的利用也存在显著差异。引种成功大熊猫和引种失败大熊猫发情期活动位点与嗅味树的距离存在差异,引种成功大熊猫更倾向于嗅味树附近活动。【结论】引种成功和失败大熊猫在发情前、发情期和发情后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存在差异。引种失败的大熊猫与引种成功的大熊猫相比在外放期间有着更大的家域面积和日移动距离,引种成功大熊猫发情期活动位点更倾向于嗅味树。建议以后工作中考虑在野外引种前对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重点培训圈养大熊猫的野外生存技能,提升交流、繁殖等能力,为圈养大熊猫野外成功引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野外引种 家域 空间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引种与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巢穴期的育幼能力比较
2
作者 罗永 周世强 +4 位作者 何胜山 韦华 孙萌萌 黄炎 张和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1-867,共7页
为了探究在巢穴期野外引种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母兽育幼能力的差异性,建立培训母兽的选择标准。2018年7月—2019年1月,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野化放归培训基地,通过“高清网络摄像机监视系统”收集了“草草”和3只圈养母兽(“... 为了探究在巢穴期野外引种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母兽育幼能力的差异性,建立培训母兽的选择标准。2018年7月—2019年1月,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野化放归培训基地,通过“高清网络摄像机监视系统”收集了“草草”和3只圈养母兽(“博斯”“翠翠”以及“平平”)巢穴期110 d,每天3个时段共计1320 h的高清视频资料,以“无响应”“滞后安抚”“舔仔”和“幼仔完全暴露时间”4个行为数据作为母兽育幼能力的评估指标,进行了野外引种大熊猫与圈养大熊猫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它们在“无响应”行为上没有显著性差异(K-W:H=6.569,P=0.087);(2)在“滞后安抚”行为上有极显著性差异(K-W:H=13.185,P=0.004);(3)在“舔仔”行为上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K-W:H=25.046,P=0.000);(4)在“幼仔完全暴露”时间上具有极显著性差异(K-W:H=31.043,P=0.000);这说明在巢穴期“草草”的育幼能力强于3只圈养母兽,特别是在“幼仔完全暴露时间”这一育幼能力指标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为今后母兽带仔野化培训在母兽选择方面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野外引种 野化培训 巢穴期 育幼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