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复合重污染土壤分析表征评价及比较研究
1
作者 朱悦 李也 +2 位作者 文丹 赵静 李少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91-95,共5页
针对重金属复合重污染场地的土壤样品,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对其重金属总量、形态分布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系统研究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部分重金属含量远超我国第二类建设用地筛选值。通过Tessie... 针对重金属复合重污染场地的土壤样品,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对其重金属总量、形态分布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系统研究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部分重金属含量远超我国第二类建设用地筛选值。通过Tessier五步提取法,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发现不同形态的重金属稳定性和迁移性差异显著,这对其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和地积累指数(I_(geo))等评价指标,研究发现Cd和Pb是潜在生态危害最严重的元素,部分指标污染程度达到了极严重污染等级。此外,通过对比TCLP、去离子水浸出、硫酸硝酸浸出及SBET等多种浸出方法,评估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稳定性和迁移能力,TCLP法对Cd和Pb的浸出效果显著,而SBET法则揭示了土壤在人体消化系统中重金属的潜在风险。研究可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评价及修复提供数据及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 重污染场地 表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肥对重金属复合胁迫棉花光合生理的影响
2
作者 徐志生 易鹏辉 屠小菊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6期49-53,共5页
为探索不同种类硅肥对镉(Cd)、铅(Pb)、砷(As)复合胁迫下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以不同污染程度Cd、Pb、As复合胁迫下棉花为研究对象,在棉花花铃期分别采用有机硅肥和无机硅肥进行叶面喷施,研究硅肥处理对不同Cd、Pb、As复合胁迫水平下棉... 为探索不同种类硅肥对镉(Cd)、铅(Pb)、砷(As)复合胁迫下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以不同污染程度Cd、Pb、As复合胁迫下棉花为研究对象,在棉花花铃期分别采用有机硅肥和无机硅肥进行叶面喷施,研究硅肥处理对不同Cd、Pb、As复合胁迫水平下棉花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Pb、As胁迫条件下,不同种类硅肥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其中,有机硅肥处理时,叶绿素含量增加15.76%,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净光合速率提高19.63%,气孔导度增加21.57%,胞间CO_(2)浓度增加5.72%;相比有机硅肥,无机硅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其可以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18.02%)、净光合速率(29.04%)、气孔导度(39.52%)。较高浓度Pb、As胁迫条件下,外施硅肥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胞间CO_(2)浓度及净光合速率,但差异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重金属复合胁迫 硅肥 光合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DNA的快速提取及其PCR-DGGE分析 被引量:57
3
作者 滕应 骆永明 +3 位作者 赵祥伟 李振高 宋静 吴龙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3-347,共5页
国内首次运用FastPrep○R 核酸快速提取系统提取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DNA ,并对其进行了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PCR DGGE)分析。结果表明 ,FastPrep○R核酸提取仪与相应的FastD NASPINKitforSoil试剂盒联用时 ,能有效... 国内首次运用FastPrep○R 核酸快速提取系统提取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DNA ,并对其进行了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PCR DGGE)分析。结果表明 ,FastPrep○R核酸提取仪与相应的FastD NASPINKitforSoil试剂盒联用时 ,能有效地分离到纯度较高的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DNA。PCR DGGE电泳图谱表明 ,PCR产物经DGGE检测后得到的电泳条带清晰且分离效果好 ,可以明显反映出重金属复合污染导致了农田土壤微生物在基因上的损伤 ,影响到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细菌丰富度 ,改变了土壤环境的优势菌群 ,从而使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发生变化。可见 ,FastPrep○R核酸提取系统同样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环境中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快速分离和纯化 ,得到的DNA可直接用于PCR DGGE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污染 土壤污染 提取技术 PCR-DGGE 农田土壤DNA FastPrep核酸快速提取系统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复合污染下红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38
4
作者 滕应 黄昌勇 +1 位作者 骆永明 李振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9-828,共10页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应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红壤的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u、Zn、Pb、Cd复合污染生境中重金属的微生物毒性效应发挥主要由Cd、Cu两元素决定,其生物毒...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应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红壤的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u、Zn、Pb、Cd复合污染生境中重金属的微生物毒性效应发挥主要由Cd、Cu两元素决定,其生物毒性顺序表现为:Cd>Cu>Zn>Ph,红砂泥中表现较为突出。与单一镉、单一铅污染处理相比,重金属复合污染对供试红壤微生物生物活性及其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并非仅仅表现出简单的加和作用,同时还存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典型相关分析显示,红壤微生物活性与重金属含量之间关系密切,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r达0.885 8、0.932 8,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 说明重金属复合污染与红壤微生物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数量反馈机制,红壤总体微生物活性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供试红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状况,可作为重金属污染红壤环境质量评价及量化分类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污染 红壤 微生物活性 群落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对鱼腥草修复铅锌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静雯 伍钧 +4 位作者 郑钦月 张瑾 周鑫 唐建成 杨长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6,72,共6页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添加EDTA(0,2,4,8mmol/kg)的方法,研究鱼腥草对Pb、Zn、Cu、Cd、Cr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转移、富集特性,并确定适宜的EDTA调控浓度。结果表明,2mmol/kgEDTA处理,鱼腥草体内Pb、Zn、Cu、Cd和Cr含量分别达到60...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添加EDTA(0,2,4,8mmol/kg)的方法,研究鱼腥草对Pb、Zn、Cu、Cd、Cr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转移、富集特性,并确定适宜的EDTA调控浓度。结果表明,2mmol/kgEDTA处理,鱼腥草体内Pb、Zn、Cu、Cd和Cr含量分别达到601.70,305.40,22.31,0.242和28.51mg/kg,分别为对照的11.60,7.82,2.50,3.08和0.17倍,在此EDTA处理浓度下,鱼腥草对Pb、Zn、Cu、Cd的富集系数达最大值,对Pb、Zn、Cu的转移系数达最大值,表明适量EDTA的添加可促进鱼腥草体内Pb、Zn、Cu、Cd向地上部位转移,增强鱼腥草对Pb、Zn、Cu、Cd的吸收富集能力,其中对Pb、Zn的吸收富集能力大于Cu、Cd,但减弱了鱼腥草各部位对Cr的富积能力。添加2mmol/kg EDTA对鱼腥草累积重金属的效果优于4mmol/kg EDTA处理,是较为适宜的调控浓度,8mmol/kg EDTA对鱼腥草的生长发育有较大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铅锌矿区土壤 重金属复合污染 EDTA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脲酶、磷酸酶及脱氢酶的影响 被引量:63
6
作者 滕应 骆永明 李振高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2,共6页
采用模拟实验对铅锌矿区重金属(Pb、Zn、Cu、Cd)复合污染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土壤酶活性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剧而显著降低.尾矿区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的Vmax平均值分别是非矿区土壤的60%、... 采用模拟实验对铅锌矿区重金属(Pb、Zn、Cu、Cd)复合污染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土壤酶活性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剧而显著降低.尾矿区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的Vmax平均值分别是非矿区土壤的60%、77%、38%,而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Km平均值分别是对照土壤的2.73和2.25倍.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Pb、Zn、Cu、Cd元素含量与脲酶、磷酸酶及脱氢酶Vmax和Km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4种重金属元素对不同性质酶酶动力学参数的相对贡献大小存在差异,且元素之间也存在着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污染 土壤酶活性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红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空间变异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曹尧东 孙波 +1 位作者 宗良纲 汤勇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6,共7页
本文以江西省贵溪市江西铜冶炼厂周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区(面积7.7 km2)为例,研究了基于GIS的地统计学方法在丘陵红壤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空间变异分析上的应用,提出了一个空间变异分析步骤:(1)利用DGPS定位,以50~200 m的随机网格采集... 本文以江西省贵溪市江西铜冶炼厂周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区(面积7.7 km2)为例,研究了基于GIS的地统计学方法在丘陵红壤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空间变异分析上的应用,提出了一个空间变异分析步骤:(1)利用DGPS定位,以50~200 m的随机网格采集土壤样品;(2)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的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趋势,通过数据转换去除数据趋势;(3)计算半方差函数并选择最佳的拟合模型和参数;(4)通过交叉验证选择合适的克立格方法;(5)通过空间插值,绘制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图,分析空间变异规律和影响因素.空间分析结果表明,Cu和Cd的复合污染是铜冶炼厂污染区的主要污染特征,基于ArcGIS的地统计学分析模块可以较准确地分析丘陵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红壤 重金属复合污染 空间变异 GIS 地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霞 刘树庆 +1 位作者 王胜爱 冯大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3期17-21,共5页
研究重金属复合污染比单一污染更符合实际,针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在土壤微生物活性、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机理和方法以及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在土壤修复和污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污染 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污染评价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晓丹 耿晓伟 张晓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8期62-63,共2页
针对重金属Cd、Pb、Cu、Zn作为复合体对土壤——植物系统的污染时有发生,实验研究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盆栽小麦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Pb、Cu、Zn四种重金属元素处理浓度的不断升高,小麦的根、穗、茎和叶等生物量总的趋势为不... 针对重金属Cd、Pb、Cu、Zn作为复合体对土壤——植物系统的污染时有发生,实验研究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盆栽小麦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Pb、Cu、Zn四种重金属元素处理浓度的不断升高,小麦的根、穗、茎和叶等生物量总的趋势为不断降低;由于Cu、Zn两种金属是小麦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在Cu、Zn低浓度处理状态下,能够抑制Cd、Pb等复合作用的影响,从而使小麦生物量降低幅度相对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污染 小麦 生物量 土壤污染 土壤——植物系统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固化剂固化/稳定化重金属复合污染土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爱华 程岩 +2 位作者 刘伟 李昊 李晓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3-88,共6页
采用新型固化剂对重金属Pb、Cd、Cu复合污染土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为探究其机理,该文对固化土的重金属形态、浸出毒性及微观结构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降低,固化剂掺量为10%时,Pb、Cd、Cu的浸... 采用新型固化剂对重金属Pb、Cd、Cu复合污染土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为探究其机理,该文对固化土的重金属形态、浸出毒性及微观结构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降低,固化剂掺量为10%时,Pb、Cd、Cu的浸出浓度均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限值,固化/稳定化后重金属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达4.1 MPa,可用作路基填料。经固化/稳定化处理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从弱酸提取态向更加稳定的残渣态转化。固化/稳定化过程中生成水化硅酸钙和钙矾石,对固化土内部结构起填充作用,可改善固化土强度。通过物理包裹、沉淀、吸附及离子置换作用,新型固化剂对重金属离子产生固化/稳定化作用,该技术可用于实际重金属复合污染土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污染土 固化/稳定化 浸出浓度 重金属形态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有效态离子冲量表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丁园 宗良纲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3-175,178,共4页
选择红壤、黄棕壤和潮土为对象 ,依据中国土壤环境质量二级和三级标准确定土壤重金属铜、锌、镉的污染浓度 ,通过生物盆栽试验研究在重金属 Cu、Zn、Cd复合污染条件下牧草 (黑麦草、紫花苜蓿 )体内重金属含量和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 选择红壤、黄棕壤和潮土为对象 ,依据中国土壤环境质量二级和三级标准确定土壤重金属铜、锌、镉的污染浓度 ,通过生物盆栽试验研究在重金属 Cu、Zn、Cd复合污染条件下牧草 (黑麦草、紫花苜蓿 )体内重金属含量和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在 3种不同性质的污染土壤上 ,牧草体内重金属的离子冲量与其对应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离子冲量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校正土壤 p H、牧草品种等因素后 ,土壤有效态离子冲量可以有效表征不同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复合污染 离子冲量 污染表征 牧草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复合污染土体有机重构剖面构型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楠 魏样 +1 位作者 李刚 闫波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06期90-91,100,共3页
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区,根据自然土体剖面特点,结合复合污染土体重构目标,采用土地工程手段,经土体有机重构将重金属复合污染废弃地构造为无污染的可利用地。通过探讨复合污染土体重构剖面构型目标、剖面构型及特点、有效土层厚度和复合污... 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区,根据自然土体剖面特点,结合复合污染土体重构目标,采用土地工程手段,经土体有机重构将重金属复合污染废弃地构造为无污染的可利用地。通过探讨复合污染土体重构剖面构型目标、剖面构型及特点、有效土层厚度和复合污染土体物理重构特征与要求等方面得出土体有机重构的设计根据,以期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地的修复治理推广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污染 土体有机重构 剖面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丹妮 杨虎德 +3 位作者 马彦 焦位雄 姜万礼 陈伟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9期73-77,共5页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从传统的单一重金属元素污染转变为重金属的复合污染。从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以及植物生理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其生态效应,并对存在...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从传统的单一重金属元素污染转变为重金属的复合污染。从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以及植物生理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其生态效应,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 生态效应 重金属迁移转化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植物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雪阳 易鹏辉 +4 位作者 汪春香 陈小虎 刘爱玉 周仲华 屠小菊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3期47-51,共5页
土壤复合污染情况普遍,在复合污染条件下,土壤中各重金属之间存在加和、拮抗、协同作用,使得其较单一污染更加复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本文综述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超微结构、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复合污染条... 土壤复合污染情况普遍,在复合污染条件下,土壤中各重金属之间存在加和、拮抗、协同作用,使得其较单一污染更加复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本文综述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超微结构、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复合污染条件下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机制,以及复合污染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对明确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理、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植物的栽培及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污染 植物 生长发育 胁迫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生物炭对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Cd、Zn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李洪达 李艳 +1 位作者 周薇 吕家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56-1865,共10页
明确稻壳生物炭的农业生态效应对合理利用其修复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壳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5、10、20、50、100 g·kg^(-1))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p H、CEC和Cd、Zn赋存形态转化的影响。结... 明确稻壳生物炭的农业生态效应对合理利用其修复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壳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5、10、20、50、100 g·kg^(-1))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p H、CEC和Cd、Zn赋存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稻壳生物炭的添加使土壤p H升高0.18~0.29个单位,CEC提高32.89%(5.68 cmol·kg^(-1));同时,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弱酸提取态Cd、Zn分别降低21.88%、19.63%,氧化态Cd、Zn分别降低24.12%、18.62%,可还原态Cd、Zn分别降低13.72%、8.97%;而使残渣态Cd、Zn分别升高115.56%、39.45%。综上所述,稻壳生物炭的添加提高了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p H和CEC,促进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Cd、Zn的弱酸提取态、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向化学性质稳定的残渣态转化,降低了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实现了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生物炭 重金属复合污染 Zn Cd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材料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稳定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娟 张严 +3 位作者 郭彦 张可懿 任杰 杜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93-1901,共9页
为探讨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材料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共存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和迁移转化特征,以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原材料,负载磷酸盐后在600°C下无氧热解制备两种生物质炭材料,并将其用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进行稳定化批处... 为探讨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材料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共存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和迁移转化特征,以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原材料,负载磷酸盐后在600°C下无氧热解制备两种生物质炭材料,并将其用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进行稳定化批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负载磷酸盐的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材料可通过增加土壤中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的含量而促进其对Cd的吸附,且负载磷酸盐后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材料对土壤中无定形氧化物含量的增幅和游离态氧化物含量的降幅高于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同时,两种生物质炭材料均显著提高了土壤铁的活化度,进而有效控制了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添加不同比例(如5%、10%和15%)的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均可降低土壤中Pb、Cd、Zn和Cu的迁移风险,并促进Pb的酸可提取态、铁锰结合态向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以及Cd、Zn和Cu的酸可提取态向残渣态转化.两种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材料均可有效降低重金属的浸出浓度,10%及以上的添加量均可使Pb的浸出浓度降低98%以上.15%的负载磷酸盐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可使Cd和Zn的浸出浓度分别降低89%和47%,而15%的负载磷酸盐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可使Cu的浸出浓度降低56%.研究显示,施用10%~15%的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材料可显著降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Pb和Cd的潜在环境风险,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 重金属 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和CA复配淋洗剂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淋洗条件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刘仕翔 胡三荣 罗泽娇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77-83,共7页
采用不同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柠檬酸(CA)混合的淋洗方法对重金属复合(Zn、Cu、Pb、Cr、Ni)污染土壤的最佳淋洗方式进行研究,探讨了pH值、液固比、淋洗时间和淋洗顺序对其淋洗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0.08mol/L EDTA+0.4 mol/L CA混... 采用不同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柠檬酸(CA)混合的淋洗方法对重金属复合(Zn、Cu、Pb、Cr、Ni)污染土壤的最佳淋洗方式进行研究,探讨了pH值、液固比、淋洗时间和淋洗顺序对其淋洗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0.08mol/L EDTA+0.4 mol/L CA混合淋洗处理前后土壤中重金属各种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0.08mol/L EDTA+0.4mol/L CA按复配体积比为5∶5混合淋洗对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最佳,且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单独使用CA和EDTA的淋洗效率,去除率分别为Zn 94.7%、Cu 95.0%、Pb 91.1%、Cr 53.8%、Ni 58.1%;采用0.08mol/L EDTA+0.4mol/L CA按复配体积比为5∶5混合淋洗,当混合淋洗液pH值为4.0、淋洗时间为14h、液固比为10∶1时,Cu、Pb、Zn、Ni、Cr的洗脱率分别为93.0%、85.3%、99.0%、50.5%、45.1%;采用0.08mol/L EDTA+0.4mol/L CA混合淋洗能很好地将土壤中重金属从稳定态向不稳定态转化,进而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得以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复合重金属 乙二胺四乙酸 柠檬酸 混合淋洗 淋洗条件 重金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下游流域突发性重金属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18
作者 刘静 刘仁志 +2 位作者 张瀚文 邹长新 张志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553-7565,共13页
流域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件发生不确定性较高,难以预测和防控,严重威胁流域生态安全、人群健康乃至社会稳定。本研究以东江下游流域为研究区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基于"多风险源(危险性)-多胁迫因子(联合暴露)-多风险受体(脆弱性)-生态... 流域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件发生不确定性较高,难以预测和防控,严重威胁流域生态安全、人群健康乃至社会稳定。本研究以东江下游流域为研究区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基于"多风险源(危险性)-多胁迫因子(联合暴露)-多风险受体(脆弱性)-生态风险"的风险传递框架,运用贝叶斯网络,计算东江下游流域突发性Cr6+-Hg2+复合污染生态风险,概率化表征风险不确定性,进而提出流域风险防控与管理措施。结果表明:(1)东江下游深莞惠地区67家涉重金属风险源均会对其子流域造成生态风险,惠州市的生态风险明显高于深圳市和东莞市;(2)东江下游西枝江子流域的生态风险最为显著,其次是东江下游干流子流域和东江下游河网区子流域;(3)基于敏感性分析,"河流水体脆弱性"是造成东江下游流域生态风险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可为东江下游流域生态风险防控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下游 突发性重金属复合污染 贝叶斯网络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沸石强化人工湿地对复合重金属协同去除机制研究
19
作者 董双石 张守森 +4 位作者 姜晶晶 赵振豪 徐鸣谦 孙笛 靳晓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96-2906,共11页
针对畜禽养殖废水中铜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稳定的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利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O/Fe_(2)O_(3)-生物炭改性沸石基质,并通过试验优化材料配比与投加量。结果显示,当生物炭与沸石质量比为1∶2时,该复合材... 针对畜禽养殖废水中铜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稳定的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利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O/Fe_(2)O_(3)-生物炭改性沸石基质,并通过试验优化材料配比与投加量。结果显示,当生物炭与沸石质量比为1∶2时,该复合材料对初始质量浓度均为5 mg/L的铜和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和100%,显著优于单一的纳米FeO/Fe_(2)O_(3)或生物炭材料。机理分析表明,材料表面羟基基团通过配位作用与铜、锌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同时,部分Fe^(2+)在氧化过程中产生OH^(-),与Cu^(2+)、Zn^(2+)形成碱沉淀,部分Fe^(2+)反应生成铁(氢)氧化物,与Cu^(2+)、Zn^(2+)形成共沉淀。三者协同作用可实现对复合重金属的高效去除。研究为人工湿地基质改性提供了新策略,为畜禽养殖废水中复合重金属的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改性沸石 人工湿地基质 复合重金属废水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湿度对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性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龚冰 王徐鹏 +1 位作者 应蓉蓉 仇浩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61,共14页
土壤湿度的波动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显著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归宿,对农产品安全、动物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本研究以多重金属污染土壤为介质,典型土壤岗哨动物线蚓(Enchytraeus crypticus)为受... 土壤湿度的波动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显著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归宿,对农产品安全、动物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本研究以多重金属污染土壤为介质,典型土壤岗哨动物线蚓(Enchytraeus crypticus)为受试生物,探究了不同土壤湿度下,线蚓对污染土壤中Cd、Cr、Cu和Zn的动态累积和毒性响应过程。结果显示,土壤湿度改变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浓度及线蚓对重金属的累积速率,进而影响了线蚓的存活率与繁殖率。具体而言,与较高的土壤湿度(80%田间持水量)相比,较低的土壤湿度(5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土壤中Cd、Cr、Cu和Zn的有效态浓度含量普遍更低,这可能和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中CO_(2)浓度有关。线蚓体内重金属累积量与暴露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土壤湿度下,线蚓体内Cd和Zn含量差异明显,在50%田间持水量下,线蚓体内Cd和Zn的浓度分别为17.2 mg·kg^(-1)和458 mg·kg^(-1),而在80%田间持水量下则高达39.5 mg·kg^(-1)和601 mg·kg^(-1),即土壤湿度越大体内累积的重金属含量越多,但土壤湿度对线蚓体内Cr和Cu影响不大。线蚓的存活率和繁殖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与体内重金属浓度的增加有关。研究结果增进了对土壤重金属在湿度变化条件下形态转化规律及其内在机制的认识,对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农田土中重金属复合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度变化 重金属复合污染 线蚓 生物有效性 动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