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枪介导重组hGM-CSF转移系统的建立及其在人肿瘤细胞中的稳定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郑天荣 郑秋红 +2 位作者 林贤东 谢云青 龚福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 :建立基因枪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 ,为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基因枪转导的方法 ,将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 .1GM CSF)转导入人胃癌细胞株 (SGC) ,经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 (SGC GM CSF) ,通过RT PCR方法鉴... 目的 :建立基因枪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 ,为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基因枪转导的方法 ,将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 .1GM CSF)转导入人胃癌细胞株 (SGC) ,经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 (SGC GM CSF) ,通过RT PCR方法鉴定 ,重组载体已整合到胃癌细胞的基因组中。结果 :SDS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的SGC GM CSF上清液结果显示rhGM CSF主带在 3 0kD左右 ,SGC GM CSF在体外长期培养中保持稳定分泌 ,分泌量达到 2 4h平均 2 47ng 10 6 cell。结论 :建立的基因枪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hgm-csf转移系统 基因枪 肿瘤疫苗 基因治疗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CD自杀基因NDV重组病毒对小鼠肝癌细胞转移模型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尹杰超 苏明雪 +9 位作者 刘天艳 杨甲瑞 尹祺 黄鹤 张宇 曹玉凯 胡爽 孙锐 李思雨 李德山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39,共12页
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新城疫病毒基因组NP/P 位点表达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弱毒力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和中毒力重组新城疫病毒rAnhinga-CD。MTT检测结果表明,在协同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条件... 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新城疫病毒基因组NP/P 位点表达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弱毒力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和中毒力重组新城疫病毒rAnhinga-CD。MTT检测结果表明,在协同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条件下,两株重组新城疫病毒可在体外有效杀伤人肝癌细胞HepG2。通过Balb/c鼠尾静脉注射小鼠肝癌细胞H22构建小鼠肝癌细胞转移模型,经重组病毒协同5-FC联合治疗,荷瘤小鼠转移肿瘤体积显著缩小、肿瘤组织出现明显凋亡与坏死。体内试验结果表明,中毒力重组新城疫病毒rAnhinga-CD抑瘤效果优于弱毒力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肿瘤转移 重组新城疫病毒 CD/5-FC系统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青兵 《广东蚕业》 1998年第4期60-64,共5页
昆虫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因包埋于多角体中的病毒粒子呈棒状而得名,迄今为止,用于基因工程的杆状病毒均属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NPV是一类双链DNA病毒,它的DNA是90—230Kb的环状分子。利用NPV作为外... 昆虫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因包埋于多角体中的病毒粒子呈棒状而得名,迄今为止,用于基因工程的杆状病毒均属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NPV是一类双链DNA病毒,它的DNA是90—230Kb的环状分子。利用NPV作为外源基因表达载体的设想最初是由Miller 1981年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 启动子序列 外源基因 昆虫杆状病毒 多角体蛋白 转移载体 研究进展 重组病毒 核型多角体病毒 病毒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在Bac—To—Bac/AcMNPV杆状病毒系统的表达
4
《今日畜牧兽医》 2010年第3期68-68,共1页
为真核表达狂犬病病毒的核蛋白,本研究通过RT-PCR克隆狂犬病病毒ERA株核蛋白基因.将其克隆于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B中,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HTB-NP并将其转化DH10Bac细胞,得到重组穿梭质粒reBacmid—NP;通过转染昆虫细胞sf9... 为真核表达狂犬病病毒的核蛋白,本研究通过RT-PCR克隆狂犬病病毒ERA株核蛋白基因.将其克隆于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B中,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HTB-NP并将其转化DH10Bac细胞,得到重组穿梭质粒reBacmid—NP;通过转染昆虫细胞sf9包装重组杆状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MNPV 狂犬病病毒 核蛋白基因 杆状病毒系统 BAC 杆状病毒转移载体 PCR克隆 重组杆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ptsHI-crr基因的敲除及其对苯丙氨酸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怀 于立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7-181,共5页
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是重要的食品和医药中间体。利用大肠杆菌发酵葡萄糖生产苯丙氨酸时,对葡萄糖转运起重要作用的磷酸烯醇丙酮酸糖磷酸转移酶系统(PTS)对苯丙氨酸产量有很大影响。由ptsHI-crr操纵子编码的磷酸组氨酸载体蛋白(... 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是重要的食品和医药中间体。利用大肠杆菌发酵葡萄糖生产苯丙氨酸时,对葡萄糖转运起重要作用的磷酸烯醇丙酮酸糖磷酸转移酶系统(PTS)对苯丙氨酸产量有很大影响。由ptsHI-crr操纵子编码的磷酸组氨酸载体蛋白(HPr),酶I(EI)和酶IIAGlc是PTS的必要组分,通过敲除ptsHI-crr得到PTS缺陷菌株,可以使葡萄糖代谢更多地流向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采用Red同源重组技术将大肠杆菌染色体上的ptsHI-crr基因替换为四环素抗性基因,得到PTS缺陷菌株。该菌株在以葡萄糖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摇瓶培养,菌密度为对照菌株的2.7倍,苯丙氨酸产量为对照菌株的6.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sHI-crr基因 基因敲除 磷酸烯醇丙酮酸糖磷酸转移系统 L-苯丙氨酸 RED同源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特异性胶原β(1-O)半乳糖基转移酶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与鉴定
6
作者 仇培培 孙晓娇 +4 位作者 王蕾 王祉祺 衣楚潇 刘振明 张继国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年第8期1214-1222,共9页
Colgalt1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调控巨噬细胞影响肿瘤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构建巨噬细胞特异性Colgalt 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以深入探究Colgalt1调控巨噬细胞功能进而影响肿瘤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首先,... Colgalt1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调控巨噬细胞影响肿瘤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构建巨噬细胞特异性Colgalt 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以深入探究Colgalt1调控巨噬细胞功能进而影响肿瘤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首先,利用基因编辑构建了Colgalt1^(flox+)小鼠,随后将其与髓细胞系(包括单核细胞、成熟巨噬细胞)组织特异性表达的Lyz2-Cre^(+)小鼠进行杂交。通过这一策略,成功获得基因型为Colgalt1^(-/-)Lyz2-Cre^(+)的小鼠,实现了巨噬细胞中Colgalt 1基因的条件性敲除,以Colgalt1 flox/flox Lyz2-Cre^(-)小鼠作为对照组。通过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敲除小鼠的Flox及Cre基因型进行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敲除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中Colgalt1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除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中Colgalt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除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中Colgalt 1在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01),而在小鼠的肝、肺和脾等组织中,Colgalt 1基因的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此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内特异性巨噬细胞中Colgalt1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敲除小鼠肝的巨噬细胞中未观察到Colgalt1阳性表达。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2组小鼠肝组织内细胞形态,结果显示,2组小鼠肝组织内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且组织器官未发现明显病变,小鼠整体生存亦未受到影响,最后,通过RT-qPCR检测了巨噬细胞相关炎性因子在2组小鼠BMDMs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敲除组小鼠BMDMs中TNF-α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IL-10(P<0.01)、精氨酸酶1(arginase1)(P<0.001)和CD206(P<0.001)表达显著上调,表明巨噬细胞敲除Colgalt 1后呈现抗炎趋势并向M2极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巨噬细胞特异性Colgalt 1基因敲除小鼠,为深入探究Colgalt1在巨噬细胞功能调控以及肿瘤疾病发生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有望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β(1-O)半乳糖基转移酶1 条件性基因敲除 巨噬细胞 Cre-LoxP重组系统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z4832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7
作者 谭林林 王建新 +1 位作者 李涛 王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1-1115,共5页
目的利用Red重组系统的同源重组功能,敲除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HEC O157∶H7)的乙酰转移酶基因z4832,构建z4832基因缺失突变株。方法EHEC O157∶H7的基因组作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两侧的同源臂序列;将上下游同源臂连接于p UC19-... 目的利用Red重组系统的同源重组功能,敲除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HEC O157∶H7)的乙酰转移酶基因z4832,构建z4832基因缺失突变株。方法EHEC O157∶H7的基因组作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两侧的同源臂序列;将上下游同源臂连接于p UC19-kana质粒上卡那霉素(kana)抗性基因的两端;PCR扩增获得中间嵌合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同源臂线性片段,利用质粒p KD46介导的重组技术敲除z4832基因,利用p CP20质粒介导的重组技术去除抗性标记。PCR扩增及DNA测序验证目的基因缺失后,测定突变株及野生株的生长曲线,检测在抗菌药物氧氟沙星中的存活率。结果成功构建EHEC O157∶H7 z4832基因缺失突变株。z4832缺失突变株生长速度与野生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含氧氟沙星的LB培养基中突变株存活率升高(P<0.05),在含氧氟沙星的M9培养基中存活率下降(P<0.05)。结论构建z4832缺失突变株,研究z4832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乙酰转移酶在EHEC O157∶H7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RED重组系统 乙酰转移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