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房棘球绦虫混合重组BCG-EmⅡ/3和BCG-Em14-3-3疫苗诱导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文桂 王鸿 朱佑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11-913,共3页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混合重组BCG-EmⅡ/3和BCG-Em14-3-3疫苗免疫后再以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将疫苗采用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分别免疫BALB/c小鼠后8周,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混合重组BCG-EmⅡ/3和BCG-Em14-3-3疫苗免疫后再以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将疫苗采用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分别免疫BALB/c小鼠后8周,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mAg或ConA刺激培养,并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IFN-γ、TNF-α和IL-4的水平,同时设有空载体、BCG和PBS对照。结果:疫苗接种组的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皮下注射组的TNF-α水平高于鼻腔内接种组。结论:多房棘球绦虫混合重组BCG-EmⅡ/3和BCG-Em14-3-3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Th1型细胞应答,抵抗Em原头节的攻击感染。疫苗皮下注射途径优于鼻腔内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重组bcg—Em II/3疫苗 重组bcg.eml4-3—3疫苗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诱导小鼠脾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
2
作者 李文桂 王鸿 朱佑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免疫和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将疫苗采用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mAg或C...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免疫和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将疫苗采用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mAg或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同时设有空载体、BCG和PBS对照。结果:疫苗接种组的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鼻腔内接种组的TNF-α水平高于皮下注射组。结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诱导小鼠产生一个TH1型反应,从而对抗Em原头节攻击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重组bcg-Emi4-3-3疫苗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14-3-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宗吉 赵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85-988,共4页
为研究细粒棘球蚴14-3-3(r Eg14-3-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机制,本研究利用r Eg14-3-3、弗氏佐剂和PBS分别免疫3组ICR小鼠,每隔两周免疫一次,在第三次免疫后4周,以原头蚴攻击感染,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免疫后0、2、4、6、10、18... 为研究细粒棘球蚴14-3-3(r Eg14-3-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机制,本研究利用r Eg14-3-3、弗氏佐剂和PBS分别免疫3组ICR小鼠,每隔两周免疫一次,在第三次免疫后4周,以原头蚴攻击感染,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免疫后0、2、4、6、10、18、30周小鼠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攻击感染24周后迫杀鼠,检获棘球蚴包囊数并计算减囊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r Eg14-3-3免疫组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原头蚴感染后均显著增高,rEg14-3-3蛋白免疫组小鼠的免疫保护力为84.47%。本研究表明r Eg14-3-3免疫小鼠在原头蚴攻击感染后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该重组蛋白能够诱导有效的抗感染细胞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14-3-3重组疫苗 CD4+T细胞 CD8+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j14-3-3和rSj14-3-3/SjGST对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德发 祖莹 沈继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57,共3页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 14 - 3- 3基因重组蛋白 (rSj14 - 3- 3)及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rSj14 - 3- 3/SjGST)对宿主肝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rSj14 - 3- 3和rSj14 - 3- 3/SjGST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末次免疫后 5...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 14 - 3- 3基因重组蛋白 (rSj14 - 3- 3)及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rSj14 - 3- 3/SjGST)对宿主肝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rSj14 - 3- 3和rSj14 - 3- 3/SjGST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末次免疫后 5d ,各组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4 0± 1条 /鼠 ,6周后 ,剖杀 ,取肝组织计数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和肝切片上单个虫卵肉芽肿直径大小。结果 免疫组 (14 - 3- 3组和 14 - 3- 3/GST组 )和对照组肝表面虫卵结节数分别为 6 72±1 14、5 89± 1 0 3和 2 1 0 5± 1 2 6 ,前两者比后者分别减少了 6 8 0 8%和 72 0 2 % ;肝肉芽肿平均直径免疫组为 178 12±32 18μm和 14 8 13± 2 9 6 5 μm ,与对照组 2 75 0 0± 38 2 1μm相比分别减少了 35 2 3%和 4 6 13%。结论 重组抗原rSj14 - 3- 3和rSj14 - 3- 3/SjGST对日本血吸虫具有较好的抗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jl4-3-3 rSj14-3-3/SjGST 日本血吸虫 虫卵 肉芽肿形成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融合蛋白 基因重组蛋白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