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法计 常鑫 +3 位作者 王宇娟 宋全昊 田芳慧 孙道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8,共6页
为了初步判断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组成,并筛选适于QTL定位的性状,以小偃81和西农1376及其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7代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株高、叶面积、穗下茎长、穗下节长、穗下节间直径、穗... 为了初步判断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组成,并筛选适于QTL定位的性状,以小偃81和西农1376及其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7代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株高、叶面积、穗下茎长、穗下节长、穗下节间直径、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抽穗期等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穗下节长性状符合多基因遗传,无主基因存在;株高、小穗数、穗粒数、叶面积、穗长和抽穗期6个性状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穗下节间直径性状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无多基因存在;穗下茎长性状则符合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株高、穗长、抽穗期和穗下节间直径等4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32%、75.75%、81.98%和91.04%,可能含有较大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重组自交系群体 农艺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新安 王贤智 +4 位作者 蔡淑平 吴学军 沙爱华 邱德珍 张晓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25,共4页
利用中豆29与中豆32杂交衍生出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406个家系,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四粒荚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 利用中豆29与中豆32杂交衍生出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406个家系,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四粒荚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之三,群体中出现了三、四粒荚数是一、二粒荚数47倍的家系。50%以上的家系四粒荚数和三粒荚比率超过高亲值,而有70.69%的家系一粒荚比率低于低亲值。三粒荚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四粒荚数与单株产量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主要原因是四粒荚数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但高产家系每荚粒数仍高于每荚粒数低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群体 三粒荚 四粒荚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种子休眠性数量性状位点 被引量:11
3
作者 曹雅君 江玲 +3 位作者 王春明 刘世家 陈亮明 万建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0-112,共3页
利用由 191个家系组成的密阳 2 3/秋光重组自交家系 (recombinantinbredlines,RIL)F10 代群体 ,进行种子休眠性数量性状基因座 (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抽穗后 35d的种子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表型值 ,... 利用由 191个家系组成的密阳 2 3/秋光重组自交家系 (recombinantinbredlines,RIL)F10 代群体 ,进行种子休眠性数量性状基因座 (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抽穗后 35d的种子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表型值 ,分析亲本和 191个RIL的休眠性表现。通过WinQTLCart软件分析 ,检测到分别位于第 5和第 8染色体上的 2个水稻种子休眠性QTL ,其中位于第 8染色体上QTL的加性效应为负值 ,表明该休眠性基因位点来源于亲本秋光 ;第 5染色体上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 ,表明该休眠性减效基因来源于亲本密阳 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群体 水稻 种子休眠性 数量性状位点 检测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日本晴/9311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成熟期叶形相关性状QTL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兰 黄李超 +11 位作者 代丽萍 杨窑龙 徐杰 冷语佳 张光恒 胡江 朱丽 高振宇 董国军 郭龙彪 钱前 曾大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9-597,共9页
水稻叶片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优化其形态指标是水稻高产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日本晴和9311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对其上3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叶片长宽比进行考查及 QTL 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双... 水稻叶片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优化其形态指标是水稻高产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日本晴和9311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对其上3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叶片长宽比进行考查及 QTL 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双亲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群体中呈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特征;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叶位的叶片叶形性状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共检测到上3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叶片长宽比相关 QTL 42个,它们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4.3%~29.0%,来自9311的增效等位基因的数目和加性效应比来自日本晴的要大;另外还检测到17对上位性位点,其贡献率为3.3%~23.4%;还对剑叶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的增效等位基因进行了聚合比较,增效等位基因的聚合能明显调节水稻剑叶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大小,对其在常规稻和杂交稻的育种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群体 叶片形态 QTL分析 上位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蛋白质含量与油分含量QTL定位 被引量:9
5
作者 宁海龙 白雪莲 +4 位作者 李文滨 薛红 庄煦 李文霞 刘春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20-1628,共9页
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是大豆重要的育种目标,蛋白质和油分含量QTL定位和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对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后代株系为材料,构建含有204个株系的大豆四... 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是大豆重要的育种目标,蛋白质和油分含量QTL定位和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对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后代株系为材料,构建含有204个株系的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区间作图法,应用前期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对2013、2014和2015年在哈尔滨和克山2地共8个环境下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8个环境中检测到29个蛋白质含量QTL和39个油分含量QTL。在所定位的蛋白质含量QTL中,有5个能够在2个以上环境被定位到,这些蛋白质含量QTL分布在A1、D2、J、N和O等6个连锁群上,对表型效应的贡献率为7.65%~20.08%,其中q PC-A1-1、q PC-D2-1、q PC-J-1和q PC-O-2的贡献率在10%以上。在39个油分含量QTL中,有10个在多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这些QTL分布在8个(A1、A2、B1、D1b、G、I、J、N)连锁群上,对表型效应的贡献率为7.30%~25.68%,其中q OC-A2-1、q OC-B1-1、q OC-G-1和q OC-J-1的贡献率在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与油分含量 QTL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优异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极大似然法分析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株高与主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效应 被引量:6
6
作者 宁海龙 梁世鑫 +6 位作者 蒋红鑫 李文霞 薛红 李琦 吴昊 李文滨 王德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8-444,共7页
通过建立包括各种等位基因交配模式的主基因遗传模型、极大似然法估计遗传效应参数和最佳遗传模型筛选等步骤,分析了大豆四向杂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重组自交系群体株高与主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模式和... 通过建立包括各种等位基因交配模式的主基因遗传模型、极大似然法估计遗传效应参数和最佳遗传模型筛选等步骤,分析了大豆四向杂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重组自交系群体株高与主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模式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试验的遗传群体中,株高受2对主基因控制,2对主基因间没有上位效应,其遗传模式分别为A1A2×A3A4和B1B2×B1B3,第一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4.9、6.22和20.33,第二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9.39和26.23,主基因遗传率为97%。主茎节数受1对主基因控制,遗传模式为A1A2×A1A3,加性效应分别为16.82、-1.32和2.64,成分分布方差为11.51,主基因方差为3.05,主基因遗传率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主基因 分离分析 极大似然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进程稳定QTL定位 被引量:3
7
作者 宁海龙 庄煦 +5 位作者 杨畅 方艳龙 王萍 李文滨 薛红 李文霞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2-698,共7页
以垦丰14、垦丰15、垦丰19和黑农48为亲本,构建了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four-way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FW-RIL)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对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期各阶段进行QTL定位,旨在为大豆生育... 以垦丰14、垦丰15、垦丰19和黑农48为亲本,构建了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four-way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FW-RIL)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对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期各阶段进行QTL定位,旨在为大豆生育期性状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在分子水平探索与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的遗传机理。通过区间作图法等分析方法,应用275个SSR分子标记对2013、2014与2015年在克山和哈尔滨3年3个环境下的生育期各阶段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四向杂交群体的各生育期阶段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生育期相关性状在Fw-RIL群体中存在真实的遗传变异。76个与生育期各阶段相关的QTL分布在18个连锁群上,分别是A1、A2、B1、B2、C1、C2、D1a、D1b、D2、F、G、H、J、K、L、M、N和O连锁群;17个与生育期各阶段相关的QTL能够在2个以上环境中被重复定位到,分别为qST-B2-1、qST-C1-1、qST-C2-1、qST-C2-2、qST-D1b-1、qST-D1b-2、qST-G-1、qST-H-1、qST-K-1、qST-K-2、qST-L-1、qST-L-2、qST-M-1、qST-M-2、qST-M-3、qST-N-1、qST-O-1。其中,新发现10个与生育期相关的QTLs,qST-C2-2,qST-D1b-1,qST-k1,qST-M2和qST-N1是高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育进程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瓜重组自交系群体第1雌花开花期遗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高美玲 栾非时 朱子成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X期24-29,共6页
以美国早花厚皮甜瓜品系WI998为母本(P1),中国晚花薄皮甜瓜品系3-2-2为父本(P2)杂交所得的包括18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RIL群体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研究不同季节第1雌花开花期(DFF)的遗传特点。结... 以美国早花厚皮甜瓜品系WI998为母本(P1),中国晚花薄皮甜瓜品系3-2-2为父本(P2)杂交所得的包括18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RIL群体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研究不同季节第1雌花开花期(DFF)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春秋两季第1雌花开花期遗传均受2对重叠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E_1_8)控制,春季主基因遗传率为77.05%,多基因遗传率为22.44%;秋季主基因遗传率为72.38%,多基因遗传率为27.52%。表明甜瓜DFF主基因遗传力大于多基因遗传力,DFF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并在不同季节遗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重组自交系群体 第1雌花开花期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全生育期QTL的单标记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宁海龙 吴昊 +5 位作者 李文滨 薛红 李柏云 李琦 白雪莲 李文霞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084,1089,共5页
以含有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188个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分析了2年4点试验获得全生育期表型数据,对该群体的全生育期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2013和2014年哈尔滨、克山3个环境下定位... 以含有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188个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分析了2年4点试验获得全生育期表型数据,对该群体的全生育期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2013和2014年哈尔滨、克山3个环境下定位了控制大豆全生育期的14个QTL,分别定位在大豆20个连锁群中的A2、B2、C1、C2、D1b、E、F、G、K、L、N共11个连锁群上,遗传率为1.34%~9.19%。可延长全生育期的优异等位基因型有BARCSOYSSR_08_0966(Q3Q3)、Sat_177(Q2Q2)、Sct_186(Q3Q3)、Satt307(Q3Q3)、Satt557(Q1Q1)、Satt577(Q2Q2)、Sat_351(Q1Q1)、Satt268(Q1Q1)、Sct_199(Q1Q1)、Satt273(Q3Q3)、Satt229(Q1Q1)、Satt664(Q1Q1)、Satt125(Q4Q4),能够缩短全生育期的优异等位基因型有BARCSOYSSR_08_0966(Q2Q2)、Sat_177(Q1Q1)、Sct_186(Q1Q1)、Satt307(Q2Q2)、Satt557(Q2Q2)、Satt577(Q4Q4)、Sat_351(Q2Q2)、Satt268(Q3Q3)、Sct_199(Q3Q3)、Satt273(Q2Q2)、Satt229(Q3Q3)、Satt664(Q3Q3)、Satt125(Q3Q3)。Satt307、Satt199和Satt125这3个QTL在2个环境重复检测到,其中Satt199在两个环境中的遗传率和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差异较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可用于分子设计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全生育期 QTL 优异等位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耐铝毒数量性状基因座 被引量:11
10
作者 薛永 江玲 +5 位作者 张文伟 王春明 马建锋 万建民 翟虎渠 吉村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0-564,共5页
利用Kinmaze DV85 81个重组自交家系(RIL)作图群体,采用苗期单营养液水培鉴定方法,以相对根伸长量(RRE)作为耐铝毒性状的表型值,分析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对铝毒的耐性表现。利用WindowsQTLCartographer1 13a软件共检测到5个耐铝毒QTL... 利用Kinmaze DV85 81个重组自交家系(RIL)作图群体,采用苗期单营养液水培鉴定方法,以相对根伸长量(RRE)作为耐铝毒性状的表型值,分析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对铝毒的耐性表现。利用WindowsQTLCartographer1 13a软件共检测到5个耐铝毒QTLs ,分别位于第1、5、8、9和11染色体上,各个QTL的贡献率在8 6 4 %~18 6 0 %之间,其中,位于第5、8和11染色体上的QTLs对铝毒的抗性基因来自亲本DV85 ,位于第1和9染色体上的QTLs对铝毒的抗性基因来自亲本Kinmaze。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讨论了稳定表达的耐铝毒基因座,为进一步开展水稻耐铝毒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耐铝毒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铝性 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艳殊 田雨 +5 位作者 张佳楠 许世超 董全中 李文滨 李文霞 宁海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86,共8页
为探明大豆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定位控制这些性状的QTL进而提高大豆产量,以4个产量相关性状差异较大的大豆亲本配制双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 为探明大豆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定位控制这些性状的QTL进而提高大豆产量,以4个产量相关性状差异较大的大豆亲本配制双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包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FW-RIL)为材料,在哈尔滨(2013-2015年)和克山(2013,2015年)种植,获得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的表型数据,结合已经构建的包含275个SSR标记的大豆遗传图谱对产量相关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多个环境下重复稳定检测到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28个,其中10个株高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3.20%~11.72%,3个主茎节数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6.55%,5.70%,3.77%,9个单株荚数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2.60%~11.25%,4个百粒质量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3.83%~9.35%,2个单株粒数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8.58%,7.52%;28个多环境重复检测到的产量性状QTL,其中16个QTL是本研究新检测到的,12个与国内外报道过的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一致,说明QTL检测准确率较高。利用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定位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为利用分子标记改良大豆产量潜力提供了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QTL定位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ITMI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叶片叶绿素含量QTL定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耿小红 武艳芍 杨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定位发掘优异的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关位点,为小麦高抗及高光合育种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利用已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及灌浆期进行叶片叶绿素含量QTL定位。【结果】结果表明:2013-2... 【目的】定位发掘优异的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关位点,为小麦高抗及高光合育种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利用已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及灌浆期进行叶片叶绿素含量QTL定位。【结果】结果表明:2013-2014,2014-2015两个环境及3个时期下共检测到18个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关QTL位点。其中位于小麦染色体2D(Xcdo534-Xbcd1716)、4D(Xfba177-Xbcd1431)、6A(Xfbb170-Xmwg934)及6D(Xcdo534-Xbcd1716)4个区段上的叶绿素相关位点在两个环境中都被稳定检测到。位于染色体2D(Xbcd262-Xbcd102)、3D(Xbarc8-Xfba241与Xfbb147-Xgwm3)及6A(Xfbb170-Xmwg934)上4个区段上的叶绿素相关位点在抽穗期及灌浆期均被检测到。【结论】小麦中不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受不同遗传机制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绿素含量 QTL 重组自交系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HMW-GS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海艳 李斯深 +2 位作者 崔成健 潘累斌 王绍红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5,共3页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RIL 8群体的131个系为材料,检测和分析了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及亚基组合。结果表明,RIL 8群体Glu A1、Glu B1、Glu D1位点编码的亚基分别为1、N, 7+9、7+8和5+10、2+12,主要存在7种亚基组合类型。不同亚基及...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RIL 8群体的131个系为材料,检测和分析了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及亚基组合。结果表明,RIL 8群体Glu A1、Glu B1、Glu D1位点编码的亚基分别为1、N, 7+9、7+8和5+10、2+12,主要存在7种亚基组合类型。不同亚基及亚基组合类型在相同位点上仅存在1对等位基因差异,可以用其进行相同位点不同亚基及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效应值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群体 检测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HMW GS 小麦 亚基组合 组合类型 基因差异 品质性状 位点 效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重组自交系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丹 裴文锋 +5 位作者 宋吉坤 吴嫚 刘国元 臧新山 Zhang Jinfa 于霁雯 《中国棉花》 2019年第5期11-17,38,共8页
通过产量、纤维品质、株型三类农艺性状来探究棉花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群体的综合表现,并进行纤维品质优异株系的筛选,是提高棉花育种效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鲁棉研28为母本,海岛棉渐渗材料爱字棉73003为父本,... 通过产量、纤维品质、株型三类农艺性状来探究棉花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群体的综合表现,并进行纤维品质优异株系的筛选,是提高棉花育种效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鲁棉研28为母本,海岛棉渐渗材料爱字棉73003为父本,进行杂交并多代自交获得的126个RILs材料为研究对象,在四个环境下对5个产量、5个品质、4个株型相关性状进行变异系数、方差、遗传力和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表明,该RIL群体的各性状受环境效应影响显著;变异分析和超亲分析表明群体内部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衣分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整齐度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和果枝数与单位面积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第一果枝高度与整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数与伸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综合分析,在该RIL群体中筛选出9个纤维品质性状表现优异的材料,为棉花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重组自交系群体 相关性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进行甜瓜第一雌花节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美玲 袁成志 栾非时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69-73,共5页
以美国厚皮甜瓜品系WI998为母本,中国薄皮甜瓜品系3-2-2为父本杂交所得的包括18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通过RIL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在不同季节研究第一雌花节位(NFF)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春季性状遗传... 以美国厚皮甜瓜品系WI998为母本,中国薄皮甜瓜品系3-2-2为父本杂交所得的包括18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通过RIL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在不同季节研究第一雌花节位(NFF)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春季性状遗传受2对重叠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_1_8)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9.1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83%;秋季受2对互补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_1_7)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61.94%,多基因遗传率分36.77%。甜瓜第一雌花节位受2对主基因控制,还受环境变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重组自交系群体 第一雌花节位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重组自交系部分群体在日光温室条件下的光合特性与产量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婉钰 林辰壹 陈青君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0-23,共4页
为了探明耐低温弱光品种欧洲8号和露地型品种秋棚及其后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日光温室条件下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变化规律,对RIL部分群体及其亲本进行了叶绿素荧光、光合速率和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各品系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 为了探明耐低温弱光品种欧洲8号和露地型品种秋棚及其后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日光温室条件下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变化规律,对RIL部分群体及其亲本进行了叶绿素荧光、光合速率和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各品系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qN)、叶绿素荧光动力曲线的M峰值和光合速率存在较大差异。品系127和73表现出较低的Fv/Fm值,同亲本欧洲8号相似,在qN,M峰、净光合速率等指标上接近或超过了亲本欧洲8号;而品系46,52,89等表现与亲本秋棚相似,在各项指标上接近或低于亲本秋棚。品系127和73在产量上还表现出超亲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重组自交系群体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群体检测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位点 被引量:32
17
作者 丁秀兰 江玲 +3 位作者 张迎信 孙黛珍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41-1046,共6页
利用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inbredlines,BIL)群体(BC1F10),采用苗期强迫饲毒和田间重病区自然接种的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条纹叶枯病的表型值,鉴定了两亲本及98个BILs对条纹叶枯病的抗... 利用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inbredlines,BIL)群体(BC1F10),采用苗期强迫饲毒和田间重病区自然接种的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条纹叶枯病的表型值,鉴定了两亲本及98个BILs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利用QTLCartographer软件复合区间作图的方法,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进行了QTL检测分析。苗期强迫饲毒鉴定,检测到2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QTL,分别位于第7、第11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2.77和8.58,贡献率分别为8.96和31.79%。田间自然接种在第11染色体上也检测到抗条纹叶枯病QTL,贡献率达22.49%。表明第11染色体上存在一个稳定表达的主效抗条纹叶枯病QTL,该主效抗性QTL及其相应标记,可望在条纹叶枯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水稻条纹叶枯病 重组自交系群体 抗性基因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组自交系分析水稻稻曲病抗性位点及效应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余生 张亚东 +2 位作者 朱镇 赵凌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2-476,共5页
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IR28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稻曲病的表型值,鉴定了亲本及15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稻曲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对水稻稻曲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 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IR28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稻曲病的表型值,鉴定了亲本及15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稻曲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对水稻稻曲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到qFsr1、qFsr4、qFsr10、qFsr11和qFsr12共5个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4、10、11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为9.8%~22.5%。根据抗性位点加性效应方向,在qFsr1、qFsr10、qFsr11和qFsr12位点上,亲本IR28存在抗稻曲病的增效等位基因,大关稻具有减效等位基因;而qFsr4位点抗性效应来源于大关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重组自交系群体 抗病性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组自交系的水稻抗纹枯病QTL定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娟 王莉娟 +1 位作者 黄胜东 李余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04-1207,共4页
本研究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IR28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牙签接种法,鉴定了亲本及15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对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到qsb1、qsb2、qsb5-1和qsb5-2共4个QTL... 本研究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IR28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牙签接种法,鉴定了亲本及15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对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到qsb1、qsb2、qsb5-1和qsb5-2共4个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第2和第5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0.41%~36.92%。qsb5-1的加性效应为负值,表明来自供体亲本IR28相应QTL使纹枯病病斑比值变小;qsb1、qsb2和qsb5-2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来自供体亲本大关稻相应QTL使纹枯病病斑比值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抗性 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群体单株产量QTL单标记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宁海龙 李柏云 +5 位作者 何月鹏 吴昊 白雪莲 司敬博 庄煦 李文霞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0-164,共5页
以(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含160个株系的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应用154个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对2013和2014年在哈尔滨和克山两地4个环境下的单株产量进行QTL... 以(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含160个株系的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应用154个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对2013和2014年在哈尔滨和克山两地4个环境下的单株产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46个与单株产量相关的QTL位点,主要分布在A1、A2、C1、C2、D2、D1b、L、K、B2、N、E、J、F、G和H连锁群上,遗传率为0.15%~9.37%。遗传率较高的标记位点有BARCSOYSSR_02_0607、BARCSOYSSR_03_1620、BARCSOYSSR_19-0451、Sat_153、Sat_367、Satt229和Satt529,优异等位基因型为BARCSOYSSR_02_0607(Q1Q1)、BARCSOYSSR_03_1620(Q2Q2)、BARCSOYSSR_09_0183(Q1Q1)、Satt229(Q2Q2)、Sat_367(Q3Q3)、Satt338(Q1Q1)、Satt229(Q1Q1)和Satt668(Q1Q1)。在检测的标记位点中,BARCSOYSSR_08_0966、Sat_36、Sat_153、BARCSOYSSR_02_0607和Satt529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表明这5个QTL可用于分子设计育种改良单株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单株产量 优异等位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