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4
1
作者
罗庆
何清
+7 位作者
吴慧秋
寇力月
方旭
张鑫雨
李缘
柴育廷
张瑞生
代文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3-340,共8页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但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类型,导致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组分有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有差异。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及保护具有重要意...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但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类型,导致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组分有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有差异。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辽河口湿地为对象,选取5种土地覆盖类型(翅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光滩裸地、油井区和农耕区),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以期探明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并确定土壤理化性质对辽河口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差异显著,其中芦苇群落碳储量最丰富,达(52.6±3.80) g·kg^(-1),光滩裸地碳储量最少,为(28.2±7.05) g·kg^(-1);在植物覆盖下土壤有充沛的碳输入而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这一现象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轻组分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重组分有机碳(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HFOC)和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均与SOC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相关性大小为EOC>HFOC>LFOC。SOC含量与pH值、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受含水率、总可溶性固体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现象可能与有机碳组分特征有关。辽河口湿地土壤碳库中HFOC占比最大,EOC占比最小,碳库结构较为稳定。pH值、阳离子交换量主要通过影响HFOC积累速率来影响SOC含量。因此,提高湿地土壤中较为稳定的HFOC储量,有助于提升湿地土壤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碳汇功能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湿地
土壤
有机
碳
碳
组
分
土壤理化性质
土地利用
重组分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河源高寒湿地有机碳组分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响应
被引量:
17
2
作者
林春英
李希来
+5 位作者
孙海松
孙华方
马程彪
韩辉邦
张宇鹏
李成一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40-1548,共9页
本研究以黄河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层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冻融丘和丘间各层轻组分有机碳、重组分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随着退...
本研究以黄河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层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冻融丘和丘间各层轻组分有机碳、重组分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下降,且在未退化与轻度退化、重度退化样地冻融丘0~10 cm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冻融丘对退化比丘间敏感;土壤重组分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94.00%以上,是有机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冻融丘和丘间土壤微生物碳占比显著减少(P<0.05),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敏感;土壤含水量与有机碳、轻组分有机碳、重组分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高寒湿地退化导致有机碳组分减少,重组分有机碳含量和占比可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关键指标,微生物碳含量和占比可作为反映高寒湿地退化的关键指标,均可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碳库和恢复机理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退化程度
轻组
分
有机
碳
重组分有机碳
可溶性
有机
碳
微生物
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恢复模式对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轻重组有机碳的影响
3
作者
刘思泽
刘宏强
+3 位作者
黄雪梅
王雪
杨靖宇
陈德朝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69-76,共8页
以若尔盖县麦溪乡已实施多年水位提升和植被恢复工程的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重度退化(HD)湿地、未退化(UD)湿地以及不同恢复模式下湿地各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轻重组分...
以若尔盖县麦溪乡已实施多年水位提升和植被恢复工程的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重度退化(HD)湿地、未退化(UD)湿地以及不同恢复模式下湿地各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轻重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措施均能造成退化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之间的空间分异,但补播草种措施不能显著提升各土层总有机碳含量;恢复措施对退化湿地土壤中重组分有机碳和轻组分有机碳含量提升效果不显著。综合RDA分析来看,单一补播草种措施短期内不能根本改善湿地退化状况,水位提升措施能使土壤碳组分结构趋近于未退化湿地,土壤TN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最关键因子,可作为反映高寒沼泽湿地恢复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恢复模式
土壤总
有机
碳
重组分有机碳
轻组
分
有机
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4
1
作者
罗庆
何清
吴慧秋
寇力月
方旭
张鑫雨
李缘
柴育廷
张瑞生
代文举
机构
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3-34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7384)
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RC220128)
+1 种基金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XLYC220314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202211035074)。
文摘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但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类型,导致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组分有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有差异。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辽河口湿地为对象,选取5种土地覆盖类型(翅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光滩裸地、油井区和农耕区),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以期探明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并确定土壤理化性质对辽河口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差异显著,其中芦苇群落碳储量最丰富,达(52.6±3.80) g·kg^(-1),光滩裸地碳储量最少,为(28.2±7.05) g·kg^(-1);在植物覆盖下土壤有充沛的碳输入而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这一现象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轻组分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重组分有机碳(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HFOC)和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均与SOC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相关性大小为EOC>HFOC>LFOC。SOC含量与pH值、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受含水率、总可溶性固体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现象可能与有机碳组分特征有关。辽河口湿地土壤碳库中HFOC占比最大,EOC占比最小,碳库结构较为稳定。pH值、阳离子交换量主要通过影响HFOC积累速率来影响SOC含量。因此,提高湿地土壤中较为稳定的HFOC储量,有助于提升湿地土壤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碳汇功能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辽河口湿地
土壤
有机
碳
碳
组
分
土壤理化性质
土地利用
重组分有机碳
Keywords
Liao River Estuary wet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carbon fraction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land use
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X14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河源高寒湿地有机碳组分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响应
被引量:
17
2
作者
林春英
李希来
孙海松
孙华方
马程彪
韩辉邦
张宇鹏
李成一
机构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青海省地理国情监测院
出处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40-1548,共9页
基金
青海省科技厅项目(2017-ZJ-79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903)
+2 种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31872999,41565008)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D18013)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_17R62)共同资助。
文摘
本研究以黄河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层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冻融丘和丘间各层轻组分有机碳、重组分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下降,且在未退化与轻度退化、重度退化样地冻融丘0~10 cm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冻融丘对退化比丘间敏感;土壤重组分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94.00%以上,是有机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冻融丘和丘间土壤微生物碳占比显著减少(P<0.05),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敏感;土壤含水量与有机碳、轻组分有机碳、重组分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高寒湿地退化导致有机碳组分减少,重组分有机碳含量和占比可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关键指标,微生物碳含量和占比可作为反映高寒湿地退化的关键指标,均可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碳库和恢复机理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高寒湿地
退化程度
轻组
分
有机
碳
重组分有机碳
可溶性
有机
碳
微生物
碳
Keywords
Alpine wetland
Degree of degradation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分类号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恢复模式对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轻重组有机碳的影响
3
作者
刘思泽
刘宏强
黄雪梅
王雪
杨靖宇
陈德朝
机构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和湿地生态恢复与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天府永兴实验室
出处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69-76,共8页
基金
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2JBKY05)。
文摘
以若尔盖县麦溪乡已实施多年水位提升和植被恢复工程的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重度退化(HD)湿地、未退化(UD)湿地以及不同恢复模式下湿地各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轻重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措施均能造成退化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之间的空间分异,但补播草种措施不能显著提升各土层总有机碳含量;恢复措施对退化湿地土壤中重组分有机碳和轻组分有机碳含量提升效果不显著。综合RDA分析来看,单一补播草种措施短期内不能根本改善湿地退化状况,水位提升措施能使土壤碳组分结构趋近于未退化湿地,土壤TN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最关键因子,可作为反映高寒沼泽湿地恢复的关键指标。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恢复模式
土壤总
有机
碳
重组分有机碳
轻组
分
有机
碳
Keywords
Alpine marsh wetland
Restoration model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罗庆
何清
吴慧秋
寇力月
方旭
张鑫雨
李缘
柴育廷
张瑞生
代文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黄河源高寒湿地有机碳组分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响应
林春英
李希来
孙海松
孙华方
马程彪
韩辉邦
张宇鹏
李成一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恢复模式对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轻重组有机碳的影响
刘思泽
刘宏强
黄雪梅
王雪
杨靖宇
陈德朝
《四川林业科技》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